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冯新生 | 记忆中的“金镶玉”


作家档案

冯新生(笔名:心声,网名:京城散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曾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约7000余篇(首),获奖若干。文集《茉莉香茶》、散文集《物华天宝》《游出滋味》《行者手记》。人民日报、央视网转载多篇作品。北京广播电台文艺台曾播放系列配乐散文。

                  记忆中的“金镶玉”


                     文|冯新生(北京)

如果说,记忆中的京城四合院是“铅灰色印象”,院房、花墙、影壁、信鸽、金鱼缸、葡萄架、石榴树……是色彩斑驳的童话,那看似粗简、实则讲究的京味儿民俗吃食,便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悠长滋味。

那年月,吃细粮有限制。市井人家,多以玉米面为主。为调节习以为常的口味,变换食品花样,日常在街道忙碌的母亲,总是很早起床,粗粮细作、力求新颖,让普通玉米面经过加工,“别开生面”。

记得初春,母亲从街边副食店买来呈淡绿色、柔细水灵的韭菜,在菜板上切细。瞬间,满院弥散诱人的清香。而后,把金黄色的玉米面用温水稀释,均匀摊在饼铛,定型之后,薄薄撒上一层韭菜末及少许虾皮,待下面定型硬化,轻轻铲起,一面橙黄色,一面翠色“点金”。继而,切成菱形片,分送给东西屋邻居品尝。邻家孩子们用手托着、吃着,大快朵颐。老人会叮嘱说,慢点儿吃,别烫着……

我所住的胡同,弯弯曲曲绕几个弯儿,就来到护国寺街。当时的古寺还有山门、大殿、石碑,只是有些残破。护国寺前的古街,最诱人食欲的气味儿,从护国寺小吃店飘散而来。最悠扬的吆喝,也是从那里传来,特别是小吃店厨师”豆汁开锅啦”的提示,传递工“油饼来了别烫着您那”的提醒……

老北京人自然知道,熬制豆汁时,一旦锅中开锅沸腾,原有的香气便大打折扣。而且会出现“两层皮”的不匀称层面。只有在汤汁即将滚动时,加上凉水降温,保持开锅与未开锅之间的状态,停火后的豆汁,才能洋溢出奇香。

每到此时,我会想起四合院老人们面对韭菜糊饼,经常称呼的“金镶玉”。

那年月,小吃店食客不多也不少。每天刚好坐满桌。暗绿色的豆汁端上桌,酷似一块长满包浆的老玉。再配上金黄色焦圈、咸菜丝,又是一份“金镶玉”!记得有一日,一位从法国来京、专为吃上这口“金镶玉”的八旬老人,目光深情望着满桌小吃,向我陈述一段过往……

小时候,他也在护国寺老街的四合院居住。由于家境较为富裕,常在街心老店品尝各色小吃。当年仅10岁的他,一朝随父母离开京城、前往海外定居,再也品尝不到正宗北京小吃。有时,与螺丝转、墩饽饽、蜜麻花、糊塌子……等小吃再度遇见,仅仅是在梦中……老人说,尽管垂暮之年行走不便,也要飞到京城,品感儿时的那份记忆……

老人一面说,一面用微颤的手指把焦圈掰开,放到豆汁碗里,含着泪细细品啜……

这情景每每忆起,便让我想一代散文家梁实秋先生撰写的《雅舍谈吃》。其提及的辛酸经历,与眼前这位老人何其相似!

儿时京城胡同,即便两家相隔几条街巷,徜徉其也有贴近感。因为,胡同外京味儿小吃那缕缕,总能在清晨、当午或是黄昏弥散于斯人们虽相互未见,但香气相连,一如牵挂乡愁的细长丝绦。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已成为陆续发表作品的文学青年。只要领取十几元或几十元的稿费,便骑上自行车,到东、西、南城的老字号饭馆品尝小吃。那时,每每想起“金镶玉”这个词,便去前门煤市街品尝炒疙瘩。因为,街南端老店——恩元居的炒疙瘩,也是“金镶玉”的代表作。

这家炒疙瘩老店的前身,是虎坊桥一家面积只有30平米的广福馆饭铺。为搜寻真实史料,我在人大藏书室翻阅到一张上世纪30年代、纸页已发黄的旧报纸,上面印有恩元居的“前世”——广福馆报道

那是1936年7月21日北平《时报》上登载的文章。其中有“北平全市,无论男女老幼,不分富贵贫贱,都知这家广福馆。广福馆之所以红,就因那位女掌柜手艺好……”的表述。后来,这份老手艺在前门一带继续传承。由于做工精良、价格公道,恩元居老匾额下,聚集千千万万慕名而来的客人。

我在工作之余,对美食较为关注。故此,曾对老北京风味炒疙瘩作深入了解。原来,手制疙瘩讲究“和”、“揉”、“搓”、“揪”。须用手工。不仅讲究个头均匀、煮后不粘,筋道利口,在配料上也丝毫不能马虎,用牛羊肉鲜嫩部分切细丝、加糖色煸炒,每份疙瘩,必用一两香油单勺小炒。根据时令,或洒芽豆、青豆,或洒青蒜、菠菜、黄瓜丁、青豆等。装盘后,上浮亮晶晶的明油。淡黄如金粒的疙瘩中,黄绿相间的时蔬点缀其间。尤其是翠绿的青蒜末,如堆积的金粒上撒上一层玉屑。食后,讲究盘中留一层若有若无的底油,满口余香但无腻感。看着金豆子般的炒疙瘩上面零零洒洒、很像翠绿玉屑的青蒜末,我岂能不发“金镶玉”之赞叹!

叹如今,这类吃食已经机械化生产,传统烹制手艺也已失传,尽管炒疙瘩中加上诸多海鲜之类的高档佐料,但当年那诱人的品相与口感,不复存在

迁居于北京海淀区后,我去京城闹市品尝小吃不太方便了。然而,又有一款“金镶玉”让我惊喜,那就是海淀黄庄饭馆的焦炒饼。

进入而立之年,我每周三下午到海淀区文化馆诗歌创作组参加诗歌交流活动。与诗友谈诗论文之后,黄昏临近,便去海淀黄庄一家饭馆,品尝地道的焦炒饼。那炒饼,上面焦黄,酥脆诱人,下面白色,嫩滑爽口,酥脆中夹杂淡翠色的圆白菜丝,爽滑中,隐现金黄色肉丝。儿时喜听的“金镶玉”,似乎从京城老胡同跟随我来到了京西海淀!

有一日,我倚在炒饼店后厨门口,清楚看到焦炒饼的操作流程——一个小锅,在厨师手里上下翻扬,切好的饼丝、切好的葱丝、姜丝、蒜末、圆白菜丝、肉丝分而放置。一勺油入锅,七八分热时,煸炒葱姜蒜,而后,放入圆白菜丝急速翻炒。待香气弥散开来,再抓一把肉丝放入,继续翻炒。几分钟之后,把切好的饼丝放入台秤,称好分量(二两、三两、四两),用手均匀洒入。而后,加一勺水,盖上锅盖焖至几分钟,开盖,取少许香油淋洒其内,再次盖锅,焖至几分钟,随即提锅、晃动,直到锅里静如深潭。厨师便敲着勺,取盘子备好,猛地掀锅盖一扣,油汪汪的一个硬壳,如一枚金饼出现在盘中。服务员端盘叫号,顾客笑吟吟接住,一片诱人香气萦回餐桌之间……

我发现,金黄色外壳上,翠绿的圆白菜丝如微型玉簪,哦!我梦中记挂的金镶玉”情景再现……

数十年弹指一挥间。当下,尽管各类吃食呈极大丰富,品类呈繁丽多样,但儿时那些物美价廉、做工讲究的美味已较难寻觅!细思之,这不难理解。走向市场化、变为个体化的餐饮店,面对低价主辅料+精致技艺成型的美味,会想到人工成本、会顾虑卖价与利润,会计较是否得不偿失……

好在记忆无花费,不受市场消费制约。昔年喜闻乐见的“金镶玉”,随着键盘的敲击,与我重逢……

【在线编辑:林兆丰】

顾问:孙文斌(小说家)沈晓密 (散文家) 秦 萌(《北方时报》乡雪版编辑) 郭亚楠(《创业者》杂志编辑》鄂俊光(《龙煤风采》主编) 于浩(《龙煤专刊》编辑)  白雪(作家) 张磊晶(作家)刘俊(《白露文学》主编

主编:瑞雪   13115477919     制作:腊梅 15045786778  主播:北方绿叶 安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声履痕】心声:胡同、亲情、“金镶玉”……
冯新生:“金玉相随”,谁解其味?|散文
【西楼雅苑】总(867)期【糊子疙瘩糊子饼(散文)】作者//吴德珠
紫甘蓝鸡蛋饼的做法步骤
酱油汆,水疙瘩,菜团子,老北京这些吃食简直太香了!
炒粉、炒面、炒饼、炒疙瘩,干炒牛河,五种经典炒主食的做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