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脏腑经络病症第一

原文: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知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注解:有人问:寸口的脉象沉大而滑,沉脉主实邪内阻,滑脉主气病。实邪与气病相互搏结,如果病邪入于脏,表示病情较重;如果病邪入于腑,表示病情较轻,这种证候称为“卒厥”,这是什么原因呢?卒厥(古代病名,卒就是突然,厥就是昏倒,顾名思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卒厥、意识丧失),西医最常见的是晕厥与昏迷,二者不难鉴别。晕厥可以缓解,经一段时间自然缓解,恢复如常,昏迷,不省人事,预后不良)临床上完全的意识丧失大致有三种情况,即昏迷、晕厥和心脏停搏。 寸口脉沉是血瘀,滑是痰瘀,气郁,《素问·调经论》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黄帝内经—素问》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由于膏粱厚味,酒肉无度,内脏气息血壅实,痰热内阻,阻塞清窍,就会发生卒厥,突然昏厥的病变部位,多在心脑,老师回答:如果病人突然昏倒,出现口唇青紫,皮肤和四肢发凉,属于病邪入于脏,表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如果病人身体温和,微汗自出,属于病邪入于腑,表示病情容易痊愈。有人问:如果病人的脉搏突然消失不见,当病邪入于脏则死,当病邪入于腑即愈,这是什么原因呢?卒厥分为两类:1 入藏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2 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所以,西医的昏迷、心脏停搏与“卒厥入藏”是一个证态;“卒厥入腑”与西医的晕厥(一过性脑缺血)是一个证态。 所以入腑病邪轻,恢复好,入脏为深层次病症,多难康复。

老师回答:不仅仅是因脉搏突然消失不见才会如此,其他的病证也是这样的。譬如,患浸淫疮病,如果疮从口向四肢发展,表示病势由内向外发展,因此病情可以很快治愈;如果疮从四肢向口蔓延,表示病势由外向内发展,因此病情不容易治愈。总之,病在脏则病情较重;病在腑则病情较轻;病势由外传内的难治;病势由内传外的易治。  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理解中医对疾病轻重判断和对疾病预后判断的一种方法,各种水痘天花疮疡,从躯干向四肢放散,为火毒内热向外走,为顺证,如果从四肢向躯干发展,代表内毒攻心,为逆证,在中医里把这种情况分为顺逆证(顺证即使再重的病情都可以缓解,逆证即使一个小小的感冒都会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终成不治之症)举个例子,一个人心烦口干小便黄大便干,这明显是一个火盛的病人,但是他的舌苔确实白厚苔(脾虚湿胜)这样实热的病人吃一点凉性食物居然会出现胃痛,腹胀,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逆证,清热是必损伤脾阳,脾腹更凉,建补脾阳就会出现实热更重,这样的病人治疗起来就需要很长时间,还不能完全治愈,顾此失彼,首尾不能相顾,但是如果只有简单的实热证,吃三到七天的药很快就可以康复了。再举个例子:一个肾虚的病人,腰膝酸软,疲乏无力,尿频,耳鸣盗汗,明显的是肾阴亏,但是患者还表现大便稀粘,口淡无味,舌苔也是白厚,滋补肾阴,脾湿更甚,建补脾胃,内火更甚,这样的患者就需要两种办法一同使用,治疗不容易彻底,反而治疗时间加长,普通患者一个月可以康复,这样的病人就需要三个月。所以我们在治疗中很多时候,不是一开始就能治本,有的需要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很长时间才能治疗到本源,在病人眼里症状缓解了,就是有效,但是对于一个合格的中医,一定是标本兼治才可以。但是治本势必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病人很多时候不理解,以为无效。再说一个配合治病的患者,饮食,忌口,情志都注意,那么他就容易康复,吃药期间,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人就好比一个容器,都装满了别的东西,这个药吸收自然就不会很好,今天吃药明天断药,药物刚蓄积了浓度,抵达病所,忽然终止,就如甲午海战炮弹中掺了沙子,遇到敌船,弹中而不裂,扁鹊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 、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治病一定是翳患的形神配合,患者需要谨遵医嘱,医生要审时度势,对症治疗,药,方,服法,禁忌告知清楚,方得神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析厥阳独行,卒厥,阴病和阳病
中医外科病的善恶顺逆辨证
艾灸多久为一个疗程,一天灸几次?施灸该注意什么,灸后如何保养
楷和醫心/認識「共病」,提高警覺/風濕科專科醫生 陳柏滔
厥阴病的典型表现
厥阴病证六经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