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西莫多 | 195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解读(周末好文)
“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 获奖理由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1968)于195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根据文档记载,他并不是当年第一位被提名的作家。原本瑞典文学院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比较倾向于将该奖项颁发给卡伦·布利克森,而这一提议也通过了另外两位评委的认可。但是同为评委的瑞典作家埃温德·雍松认为北欧作家获奖相对较多了,如果依然将该奖项颁发给卡伦·布利克森则显得该奖项稍有偏心,因此最终瑞典文学院为了避嫌而选择了萨瓦多尔·夸西莫多。夸西莫多出生于西西里岛的文化古城锡腊库札,其父亲是一个小车站的站长。他年幼时深受酷爱诗歌的姑母影响,开始接触并模仿意大利古典诗歌。1919年,夸西莫多在西西里首府巴勒莫技术学校毕业后,进入罗马工学院学习土木建筑,两年后因热爱文学而转入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进行学习,然而因家庭的经济问题而辍学。辍学后,夸西莫多开始自谋生计,直至1928年,他再一次投身于诗歌创作中。次年,他移居佛罗伦萨,结识了“隐逸派”著名诗人蒙塔莱,并进入进步文学刊物《索拉里亚》担任撰稿人。1930年,夸西莫多出版了处女作《水与土》,这部作品一经出版便引起诗坛的关注。1939年,夸西莫多因从事反法西斯活动遭到解聘和官方的攻击。1948年至1964年之间,他先后在《火车头》、《时报》、《小时》等报刊编辑部主持专栏。夸西莫多是继蒙塔莱和翁加雷蒂之后著名的“隐逸派”诗人之一,“隐逸派”是二十至三十年代盛行于意大利诗坛的一个流派,这一流派结合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以及意大利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隐逸派”诗人大多聚焦于内心的表达和精神层面的刻画,而尽可能的回避现实。同时,“隐逸派”诗人擅长象征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而抒发个人感受,进而高度提炼艺术形象。夸西莫多早期的诗集大多着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在表达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的同时,也表达着自身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而开展抵抗运动后,夸西莫多的诗歌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情感领域,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动荡的社会与政治,更多的表达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愁,也因目睹战事而更多的关注人类的生死的思考。夸西莫多极其善于利用象征和联想的手法,他的诗歌中不仅仅存在草、树、死水、四季等常见的意象,还存在着类似沤烂的木头、深井、哭泣的妇人、无名的死尸等具有恐怖气息的意象,将其深沉痛苦的基调直接的展现出来,同时表达出对故乡的怀念、自身的孤独,以及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痛苦。另外夸西莫多往往将正常的语序打破后进行重构,使得语言本身更具有冲击性。而且,夸西莫多善于利用追忆的手法进行描写,这也为他的诗歌增加了复杂的美感,使读者穿梭在过去和现在、虚拟与真实之中。《瞬息间是夜晚》是夸西莫多的一首著名抒情诗,也是其抒情诗集《水与土》中的第一首。这首小诗体现了作者对于处于法西斯专政时期的意大利的感怀,当时被意大利史学家称之为“黑暗的二十年”。 这首小诗一共四行,在精小的篇幅中却包含了两对意象:“阳光”和“夜晚”,“偎倚”和“裸露”。这两对相对立的意象,将日落黄昏到夜幕降临的瞬间直接的展示出来,透露着深深的无奈和孤寂。这首诗被北岛收录于《给孩子的诗》,其中还收录了夸西莫多的另一首诗《看见的,看不见的》。尽管夸西莫多的诗歌细腻而神秘的透露着苦闷和忧愁的同时还隐约拥有丝丝的希望,但是终究还是逃不过外来诗歌翻译的命运,这也许并不是翻译的问题,而是诗歌本不是能被翻译的文学形式吧。1. 我已离开伙伴,把心深深藏在旧墙内,独自静静地想念你。2. 生活只是鲜血的搏斗,死亡是血泊中开放的花朵。3. 每个人都孤独地站在地球的中心,一线阳光透过他的全身,瞬息间夜晚降临。4. 我可能是个孩子,这孩子害怕尸体,但死亡在呼唤,要把它把所有创造物分离。7. 树林使黄昏更像被遗弃的地方,你无精打采的,最后的脚步已经消失,就像花朵很少长在菩提树上,这是命运。9. 如今,美闪在别人的脸上,我已经失去每一个不该失去的事物,甚至在这残余的声音中,欢欣也是模仿。10. 你说:死亡,寂静,孤独,如爱、如生命。是我们临时凑合的形象的词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