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素问

书名

“素”于《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白致缯也”,即未被染色的由白色原丝织造出的丝织品。根据《素问》的全书内容要旨,《素问》的“素”字,与“纯洁的”“质朴的”“日常的”联系最为密切。“纯洁的”体现了医者的仁心,指每一位医者学习医术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救苍生于病痛之中,不带任何世俗功利之心。“质朴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医学态度,讲求在医学研究时求真务实,十分看重临床医学上的表现。“日常的”体现了《素问》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医学态度,《素问》所记述的内容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4]
“素问”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中作为一个完整书名第一次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了“撰用素问”一词。对于“素问”一名的含义,历代学者也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南朝的学者全元起认为“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他认为“素问”一词的含义是阐释“性情之源”。宋代医学者林亿则认为“素问”与生命的根本起源有着紧密联系,在他看来:“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明代学者马莳云曾在书中记述到:“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明代医学家吴崑曾说道:“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平日讲求,谓之素问。”他认为素问就是平常黄帝与岐伯等人的日常对话,强调素问的平素之问的含义。与他同时代的张介宾也言:“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5]
当代学者对“素问”一名的探讨更加多元深入。学者秦立新提出了《素问》的得名可能来自于《道德经》的“见素抱朴”一句。他认为“素”与“朴”意义有共通之处,都具有“本源”“本质”之意,体现了《素问》一书与道家思想的紧密联系。学者白兴华则对“素问”一名有着异于常人的不同见解,在他看来,《素问》的主旨是“纯素之道”,这四个字是最能全面反映《素问》的主旨的。学者高文铸从古人命名书籍的常见逻辑出发,认为古人命名典籍常常思想质朴无华,大多以文章中某些语句截取而成,他认为全书不过是从“黄帝、岐伯君臣平素问答”之义例中截取”素问“二字以此命名,这样解释似乎更合古人命名书籍情理。[6]
除以上观点外,还有学者认为《素问》是对问素女。《云笈七策·神仙通鉴》有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因此《素问》是黄帝为解救苍生于病痛,亲自向上古神女素女发出疑问,素问也就解释为黄帝问素女。[7]
现在也有学者认为《素问》是问太素。太素是古人认为的物质最为本源初始的状态,是世间万物的初启阶段的产物。汉代学者班固在《白虎通·天地》中将其解释为:“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吕氏春秋新校正》也曾记载∶'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疾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但遗憾的是,持此观点的学者无有力证据支撑他们所提出的理论。[8]

成书背景

《素问》一书由于成书年代久远,考古文献支持较少等原因,其具体成书年代是学界议论纷纭的问题,大致有四种主流观点。[9]
第一种,支持成书于黄帝时代。支持此观点的有:南齐褚澄、唐代的王冰北宋沈作喆、宋代的高承、明代的马莳以及顾从德、清代的杭世骏。认为此观点是正确的学者给出的依据是《素问》“深奥精妙,非后人所能伪托”。此学说的代表人物褚澄曾曰:“《素问》之书,成于黄岐。运气之宗,起于《素问》。”唐代医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论,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讲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9]即黄帝受上天的指令,创作制成九针,(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谈论,具备和论说经脉,旁边的通畅的询问很难,详细探究正义的道理,形成经脉的论文,所以后世,可以得到根据,而畅所欲言。
第二种,主张成书于周秦时代。该学说的主要倡导者是宋代学者司马光以及明代学者胡应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纪录了此观点。秉承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素问》就是黄帝遗书。晋代学者皇甫谧是该观点的最早提出者,在《针灸甲乙经》一书序文中他就曾言:“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皆黄帝岐伯遗事也。”[10]即表明黄帝咨询访问了岐伯、伯高、少俞等人。(书中所记的)都是黄帝和岐伯的旧事了。
第三种,主张成书于战国时代。宋代学者林艺、邵雍、程伊川,明代学者桑悦,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以及清代学者魏荔彤等人持此学说。秉持此学说的学者认为《素问》中很多内容与战国时代《周礼》有相似之处。并且先秦时代,文章流行韵律之语,《素问》的文字也多有韵语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素问》虽然成书于战国时代,且《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但是作者不是黄帝,而是众多学者假托黄帝之名赓续相传的杰作。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宋代著名学者司马迁,在他看来“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程颢邵雍等人从文法用词角度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素问》的文本遣词造句具有战国时期的文字气象,由此认定《素问》是战国时人所著。学者马伯英在其著作《中国医学文化史》中,把《素问》与《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中的相似内容进行认真比对,推论出《素问》大体成书在《春秋繁露》《淮南子》之前,《吕氏春秋》之后的结论。[9]
第四种,主张成书于秦汉时代。该学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宋代窦苹王炎,元代学者陈曾绎,明代学者方孝孺朱载堉等。汉代时期,假托黄帝之名编纂医书蔚然成风。1973年曾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发现《十问》一书,该书中就有以黄帝之名对问天师、容成、曹熬、大成等人以探讨医理的记述。除此之外,汉初黄老之说盛行,《素问》也多有黄老学说的体现。如《淮南子·修务训》就曾记载:“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依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11]他认为,世间平凡人大多尊重古代而看低现在,因此讨论道的人(思想者们)必须要把自己的行为托名为神农黄帝之类的古君名下才能开始宣传。

内容

《素问》是中医集大成之作,其突出的特点在于重视形而上的理论构建,对于奠定中医药理论研究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素问》共81篇,体系严密,内容涵盖广泛,包括“上古天真论篇”“四气调神大论篇”“刺热篇”“解精微论篇”“阴阳别论篇”等。不同篇目所述内容不同,但都文义精妙、理论扎实,为后世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下面以几篇代表篇目内容的简要分析作为一窥《素问》之奥妙的窗口。
《素问·痿论篇》是探讨痿症治疗的专篇。[12]其论曰:“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详尽的阐释了脉痿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该篇所记述的痿证病因及其配套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后世医者以此为基础,遵循“异病同治”的中医疗愈守则,研析出一套系统性的预防和治疗萎缩性鼻炎(鼻槁)的方案。该方案强调“治痿独取阴阳”的理论,主张调补阴阳气血、顺应四时之气。[13]
《素问·痹论》是探讨痹论治疗的专篇,也是中医学对痹症从其病因病理到对症治疗系统化的经典之作。该篇专论中对痹症的描述与帕金森症有许多相仿之处,使得现代中医从中得到了对帕金森症的全新认知。《素问·痹论》开篇即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对痹症做出备述,其描述的寒邪偏重、肢体痉挛症状与帕金森症患者身体沉重、肢体震颤、姿势平衡障碍不谋而合。[14]
素问·骨空论》是探讨治疗骨伤科的专篇,该篇详细记述了骨伤科的辩证论治。《素问·骨空论》开宗明义:“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䯒若折,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痠,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备述了膝痛应该如何治疗,对于现代中医骨伤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5]
《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探讨六气胜复用药的专篇。六气胜复是中医专业术语,指风、热、寒等六种自然界常常处于稳定状态下的自然气候,它们于十二地支配对后就会成为六气。六气胜复理论是中医用药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倨傲难懂,但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该理论是中医学与自然联系的一大证据,强调中医与生态环境的体现化发展。[16]
《素问》条目众多,涉猎广泛,对于具体病症大多给予了完整且成体现的治疗应对方案,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久的切实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新视角的启发。碍于时代所限,《素问》所载内容有模糊不清甚至有所纰漏之处,这就要求现代中医在学习古代医学典籍时采用辩证之法,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让古老的中医瑰宝在新时代重放光彩。[17]

特色

使用脉象动物隐喻

中医脉象复杂多变,机理深奥,特征玄妙,不易被常人理解和接收。《素问》文字平易近人,使用动物作为脉象的隐喻,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如《素问》中“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病脾病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等语句借助动物形态、特征的具体性客观性来描述抽象而复杂的脉象、脉形、脉体、脉理,有助于后世医者以及普通百姓了解、掌握。[18]

选词炼字特色

“情欲信,辞欲巧”是中国古人写作文章的守则,《素问》对动词使用精确,表意恰当。“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出自《素问·脉要精微论》。本句中“视、别、审”都是表示区分的动词,但《素问》分别使用,体现了层次上的递进,从眼睛的观察到分别最后的审视,逐渐严谨,这三个动词既不可以被其他动词替换,又不可以相互替换,从中可以看到《素问》用词之精妙。[1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是指人体内清明上升的阳气,“浊阴”是指人体内污浊混重的阴气,本句中所使用的“出”“发”“走”“实”等动词详细阐释了具体客观的生理现象,并以此为例说明了“阴阳互补”的医学理论。有学者称其为“平字见奇效”。[20][21]

思想

宇宙论思想

中国古代的宇宙论思想发源于先秦时代,在汉代达到鼎盛。[17]《素问》深刻体现了宇宙论的相关思想,《素问》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太虚”,作为宇宙的根本。《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提到:“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在运气七篇中,太虚具有空间无限性,是浩渺无垠的宇宙观体现。《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也提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在《素问》的宇宙观中,宇宙的产生,不是在线性时间下推动的,而是在相对的立体空间流域,周而复始的自然产生。《素问》还着重提出“元”的概念,并以此代替了万物原始的“气”的概念。[22]

时间医学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理论建筑者之一,《素问》以“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础,对时间医学理论做出了细致入微的探讨,内容包罗万象,包含人体生理构造、疾病原理、诊断方法、针灸按摩等方面。《素问》强调,人体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规律,尊重体内阴阳二气的周期性循环往复,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素问》也对五脏所主时日节律做出解释。[23][24]

影响

中国影响

《素问》记载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也对现在的疑难杂症治疗提供了新视角解决方案。《素问》提倡五运六气理论,主张人在自然界生存,需要掌握五运和六气间的辩证关系,“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种学说对现在治疗脏器相关疾病,预防流感时疫具有重要意义。[25]

世界影响

《素问》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素问》被历代医家视为医学典籍,尊为医宗。《素问》的英文译本已达十余本。[26]《素问》英译本最早可追溯到1925年,194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伊扎尔·威斯又将《素问》前34章进行了本土化翻译。[27]至1978年加拿大人亨利·C·陆将《黄帝内经》和《难经》合并翻译并出版,命名为《内难全集》。对于《素问》的英文翻译,一直经久不衰,这大大加强了中国优秀医学文化对外的正面传播,《素问》的传播有利于其他国家树立对中医文化的正确客观认识,是中医文化为世界人民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26]

评价

《素问》是中国医学理论体系构筑的奠基之作,在西方国家也身负盛名,被评为“中医圣经”。《素问》在专注中医理论探讨的同时,不失文学性、艺术性、哲学性。[20]2010年3月,《黄帝内经》被纳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其评委会认为:“《黄帝内经》理所当然地是一部珍贵的文献,值得被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学者章米力评价“《素问》是留存至今最早的完整医学典籍,它系统地展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学主流思想,与百家争鸣的诸子哲学处于类似的时空背景中,深受先秦各流派思想的影响,反之也影响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28]
学者樊经洋评价“《素问》既是对自然性天人关系的深刻阐发,也是先秦两汉时期身体观与自然观互通构建的典型范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自然哲学和生命哲学思想。”[29]

版本

《素问》由于成书年代久远,加之在千百年间的流传过程中,由于传写和翻刻过程时难免出现错误,因而流传版本繁多。不同时代又对《素问》一书加以订补增删,其时代特色便自然体现在《素问》的文字气象上。[27]

民间流传

《素问》自汉代起,便在民间多有流传。《魏书·崔彧传》中也有关于《素问》的记载,“彧少尝诣青州,逢隐逸沙门,教以《素问》、《九卷》及《甲乙》,遂善医术。中山王英子略曾病,王显等不能疗,彧针之,抽针即愈……性仁恕,见疾苦,好与治之。广教门生,令多救疗。其弟子清河赵约勃海郝文法之徒咸亦有名。”这一时期的《素问》几乎皆为未经注解的原本。[30]

全元起训解本

全元起是南朝齐梁间人士,《隋书》中称其为全远越。我国可考的最早对《素问》一书的注解版本就是全元起所著的《注黄帝素问》。《注黄帝素问》虽然现已亡佚,但当时引用不绝,由以隋朝医家为盛。萧吉的《五行大义》、虞世南的《北堂书钞》、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以及《昭明文选》李善注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张守节正义、王焘的《外台秘要》等书都曾经或多或少的引用过全氏《素问》注本的内容。[31]

王冰注解本

王冰是唐代成就颇高的医学大家,他汇编的《素问》是现存最早、最为全面的注解本,被称为全面注解《素问》的第一人。王冰,信奉道家,道号启元子,也称启玄子。王冰生卒年现已不可考,有学者推导其大约生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5年)。王冰醉心黄老之学,将自己的养生之法和道家思想融会贯通,以道释医,以医述道。王冰注释《素问》耗费良多,相传他花费了12年时间,对《素问》以及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做到了“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王冰为此事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遍寻古书,对于前文今书有所异议的一定小心斟酌,最终写就《素问》24卷,共计81篇。王冰注释本,内容详尽,包含了对四时、自然、阴阳、运气、经络等学说的理性探讨,并补入了“七篇大论”,《素问》的篇章结构基本定型。王冰注本历来为人称赞,此后流传颇盛,又以此为蓝本衍生出诸多新注本和改易本。[32]
南宋王应麟在《玉海》卷六十三中记载了王冰注本改易本的相关情况,在北宋仁宗赵祯在位时期,政府曾经组织过三次大规模校正《素问》的活动。第一次是天圣四年(即公元1026年),主持者为注释御集检阅官晁宗悫、集贤校理王举正。第二次是景祐二年(即公元1035年),由端明殿学士丁度主持。第三次是嘉祐二年(即公元1057年),由直秘阁学士掌禹锡和北宋医学大家林亿共同主持。但遗憾的是,前两次校正均未见刊本,只有第三次校正有刊本流传于世。[33]
第三次校正(新校正)后出现了新校正本的订正本。清代学者孙星衍在《平津馆鉴藏记》中曾记载,在新校正(第三次校正)本出现后,有以此为蓝本出现了诸多订正本。当时《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共有十二卷,“本堂今求到元丰孙校正家藏善本,重加订正,分为一十二卷”的语句。另外据《玉海》记载,有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的刊本。清代学者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载《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一函十册,版心有“绍定重刊,这三种刊本都是宋本,均出于新校正后,现均已失传。[34]

刊本

林亿本影响巨大,后又以此为基础出现多种刊本。刊本大约分为五类。第一类,北宋刊本和南宋刊本,但遗憾的是现在早已亡佚。第二类,金刊本。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残卷三、五、十一、十八、二十。第三类,元刊本,现在存于癸未岁堂刻本。第四类,明刊本。有顾本,顾从德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据宋代本印刻的。顾本做工精美,内容全面,保留了宋本旧貌。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又有周氏刻本,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古今医统正脉》本等。第五类,清刊本。主要流传的有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钱熙祚守山阁校正本。[3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五运六气
从《黄帝内经》到《五运六气》
《黄帝内经365》--002.《黄帝内经》的作者与成书
(4)【《运气七篇》就是《黄帝外经》】
从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谈五运六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
黄帝内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