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德经》第48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经文】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③天下常以无事④,及其有事⑤,不足以取天下。

【考注】①益:增加。②损:减少。③取:这里是治理的意思。④无事:无扰攘之事,即清静无为,不生事、不多事。⑤有事:政令繁苛,扰攘民生。

【考译】求学是做加法,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则要做减法,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直至无可再减,只留下真知灼见。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的真谛所在。

治理天下的人应抱持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扰攘民生,就不能够治理好国家了。

【导读】本章是第47章的姊妹篇,老子通过“为学”和“为道”的区别阐述了“为道”的奥妙,进而升华到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以“道”之“无为”而取天下的思想。为学——为道——无为,体现了老子知行合一的思想。

【辨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做学问就像筑高台,是靠读书学习一点点慢慢累积起来,是做加法,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就是做学问。做学问是做加法,是有为,要慢慢累积增益起来,循序渐进,而不是一步登天。

'为道日损',悟道与做学问相反,就像做雕塑,是要做减法,今天减损一点,明天再减损一点,每天都减损一点。大道至简,学到的知识良莠杂陈,减了再减,去除芜杂,直到最后只留下最本质的精髓和灵魂才是道,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就是说要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下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夫,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

雕刻木鸟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为学靠勤,悟道靠思,为学是基础,悟道是升华、是目的。比如王阳明“龙场悟道”,没有学富五车的学问储备便不会有后来的“幡然醒悟”;没有一番冥思苦想的“悟”的工夫,同样也不能升华知识,得悟大道。这便是“为道”之道。

思考的作用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继续谈“为道”。“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老子看来,“为道”不只是明常,更在于践行,“为道”达到“无为”的境地才算是真正把握了“道”的真谛,对此,老子语重心长地说“无为而无不为”。

那么,在实践上要损减什么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呢?损减贪得无厌的贪欲之心,损减好大喜功的功利之心,损减天下归我的扩张之欲,损减主宰一切的控制欲,损减强为妄为的“有为”之心,损减唯我独尊的狂傲之心……

“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天下离开谁地球依然会转,太阳依旧会升。这就是“道”!

想起山下英子(日)的著作《断舍离》,山下英子在书中提出“断舍离”的概念,颇有“无为”的智慧:“断”即不购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即处理掉多余的久放不用的东西,“离”即摆脱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颇得“道”之真谛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承接“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之理念,老子提出“以无事取天下”的主张。

在阐述完“为学”与“为道”之后,老子并没有停止自己的阐述,他把“为道”理念进一步引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上来,即为学——为道——践道,这体现出老子已经有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在第38章我们也提到过这个意思。

“知行合一”最早是由王阳明明确提出的

孔子曾经对舜帝的“无为”给予高度评价:“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论语·卫灵公篇》)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做什么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庄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罢了。这算得上是对“无为而无不为”的完美诠释了。

“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为道”有道,治国亦有道,那就是秉持“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的理念。统治者应本着不多事、不生事的原则治理百姓,如果政令繁苛,扰攘民生,则无异于南辕北辙,正所谓“为者败之,执者失之”(29章)。“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

【今鉴】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想象把握本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现认识根本目的的必要准备,而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完成其根本任务的必然归宿。两者都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都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后,为什么还要再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至此认识运动并未完结,这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有非常重要的另一半没有完成,这就是要把前一阶段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说,还要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毛泽东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认识的两次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第一,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第二,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在第一次飞跃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正确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在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是得不到解答的。必须把这一阶段获得的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取得了预想的结果。一般说来,如果与预想的结果一致,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反之,如果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就证明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纠正或补充。通过这样的过程,人的认识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指出:“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简言之,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最后,坚持知行合一,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第一,必须掌握理论的精神实质;第二,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识的两次飞跃
立足实际 知行合一 ——重读《实践论》有感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件第三单元
认识论原理☆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什么
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