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一章 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

《道德经》第1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经文】道可道①,非常②道。名可名③,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⑤。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⑦,众妙之门。

【考注】①道:第一、第三个“道”是名词,指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常:恒常,一般的,普遍的,不变的。③名:第一、第三个“名”是名词,名称的意思;第二个“名”是动词,说出、说明的意思,如莫名其妙;第四、第五个“名”是动词,命名、表达的意思。④始:开端。⑤母:母亲,这里指具有产生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⑥徼:边界、区分、区别,踪迹。引申为端倪的意思。⑦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考译】“道”如若可以轻易讲清楚,它就不是恒常的道;“名”如若可以简单命名,它就不是恒常之名。

用“无”命名天地宇宙的开端,用“有”表示世间有形万物的总名称。因此,我们应当通过“无”去领会天地宇宙的奥妙,通过“有”去领略宇宙万物的边界和踪迹。“无”和“有”这两者都产生于“道”,名称不同而已,两者都可以称之为深奥。“道”深远而抽象,它是万物和一切神妙变化的总根源。

【导读】作为起始章,本章老子首先向我们提出一组概念,如道与名、无与有、妙与徼等;其次,老子指出,“无”是宇宙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总名称;第三,老子还进一步给我们指出了认识世界的途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指出“无”中观“妙”和“有”中窥“徼”,此二者是认识世界之门。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哲学的整个体系,就是由这个“道”而延伸开去,成长为一棵参天的哲学之树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它的物质概念,学习《道德经》,我们自然首先关心老子的“道”到底是什么。但老子明确告诉我们,“道”不可道,“道”只是它的一个名字,甚至连名字都是难取的。全经各章,老子也从不系统地讲“道”究竟是什么,只是根据说理需要对“道”进行一些描述,我们只能从老子的这些描述中去窥探“道”的奥妙。所以,想一次性地从本章中懂得“道”究竟是什么,这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本章我们先获得对“道”的初步认识。

【辨读】本章作为起始章,老子引领我们认识一组基本概念:道与名、无和有、妙和徼。通过这些概念,我们可以形成对“道”的一个初步认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不可道,因为它是常道;名不可名,因为它是常名。

这里有三个“道”字、三个“名”字。三个“道”字三个迥然不同的意思。第一个“道”是道理的意思,第二个“道”是言说、阐述的意思,第三个“道”才是老子的哲学概念“道”,即他所说的常道。

三个“名”字也是一样,第一个“名”是名称的意思,第二个“名”是定义、概念的意思,第三个“名”才是老子的哲学概念“名”,即他所说的“常名”。

首先,道不可道,名不可名。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当然希望能向人们讲清楚“道”的模样,并赋予它一个名字。但正象《庄子·知北游》里说的:“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这就是说,“道”的模样不可言说,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总是带有主观色彩和局限性的,不是“道”本身或叫“道实”,只能算是“道名”。甚至连这个“道名”也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命取的,因为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使“道名”难以符合“道实”。

老子的意思是说:道,其内容是难以想象的,其名字是难以命取的。但为了表达自己的道,老子还是用了“道”和“名”这一对概念,我们可以把二者理解为名与实、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名”是名称,是主观概念;“道”是内容,是客观实在。

第二,道不可道,因为它是常道、恒道;名不可名,因为它是常名、恒名

在老子眼中,可道之道、可名之名都是俗名俗道,真正的“常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和描述的。

苏辙《老子解》中说:“莫非道也,而可道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后可常耳。今夫仁、义、礼、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为义,而礼不可以为智,可道之不可常也。惟不可道,然后在仁为仁,在义为义,礼、智亦然。彼皆不常,而道常不变,不可道之能常如此。道不可道,而况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则圆、方、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

苏辙认为,可以言说的道,比如现在我们说的仁、义、礼、智,就是大道里面可以拿来讲明白的一小部分,比如仁和义不同,礼和智有别,这些都是可以讲清楚的,它们都是个别的道某一领域的道,这些不能对整个宇宙万物作出全面概括的不是大道,“彼皆不常”。苏辙指出,只有高度抽象的、无法言说的“道”,才能全面概括和反映世界本质和宇宙万物,才具有普遍和根本的性质,才是真正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适性的大道。大道无法言说,它体现在仁中就是仁,体现在义中就是义,礼和智也是这样。

苏辙进一步指出,“道常不变”,道是永恒的,道无法被言说、无法被辨识也无法被影响,所以保持了永恒不变的状态。

关于“不可名”,苏辙指出,道是不可言说的,当然更不可能给它取名字了。有名字的都是可以言说的具体事物。事物既然有了名字,那它的圆、方、曲、直等特性就是确定,当然就是具体、个别的了。假如有了名字,就有了规定性,有了界定。例如,一说汽车、火车、飞机,人们就会马上想到它们的具体形象。道家所说的“道”,是囊括宇宙、天地、万物的整体,它没有大小、形状等量的规定,因此不能像对待普通事物那样给它起个名字。

关于“常”,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道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普遍的和永恒的。永恒不变和无限重复,就是老子所谓常。认识了这个永恒不变和无限重复的规律,即为常道。庄子论“常”曰:“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mò)索。”(《庄子·外篇·骈拇》)庄子认为,“常”即自然、本然、固然。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就把老子的道与日常所说的道,诸如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中庸之道、孔孟之道、治国之道等等区别开来,更与具体事物区别开来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涉及了老子的第二对概念——“有”和“无”。天地万物开始的时候,“不见其形”,混沌一片,给它起一个名字,就叫做“无”,但其中却含藏着未显现的生机,等万物产生了,我们把这万物之母,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有”。世界从“无”中产生,在“有”中呈现。

 “无,名天地之始”。“无”是宇宙的开端,即“无中生有”,这实在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宇宙之始是什么?现代物理学还没有研究清楚宇宙之始,更不能要求老子能说明白了。如果说是盘古,盘古之前是什么?如果天地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只要说有一物是世界本始,就可以一直这样追问下去,因此,只有具备最终性质的“无”可以不追问它的由来,才有资格充当天地之始。
那么,这个“无”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无”,应该是指天地宇宙浑沌未开时的状态,是天地万物的史前状态。宇宙万物包括太阳系、银河系的起源,地球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物质都起源于混沌之“无”,即“无中生有”或者“有生于无”(40章)。

“有,名万物之母”。“有”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有”即“存在”,与“无”相对,它是世间有形万物的总名称,它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万事万物都是“有”;“有”又是所有有形物名称的总词根,万事万物都是有形的、具体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名称,都是“有”派生出来的,都是“有”的一种,是“有”的某种具体存在方式。“有”是共性,是一般,万事万物是个性,是个别,丰富多彩、千差万别。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涉及了老子的第三对概念——“妙”与“徼”。“常无,欲以观其妙”,即“以常无观其妙”。“妙”即规律,这当然是看不见摸不着,是人的直觉无法直接把握到的,所以叫“常无”,所以通过它来知晓宇宙的奥秘,即知晓世界是什么,世界万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常有,欲以观其徼”,即“以常有观其徼”。“有”即有形万物,“徼”即世界万物的界限、范围。“常有,欲以观其徼”即通过具体的有形物去把握世界万物的界限、区别。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妙”与“徼”。“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是对世界做定性分析;“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对世界做定量分析。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完整的“道”。

“道”“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即“无”和“有”,“同出而异名”即二者虽不同名却是同源。“无”为万物之始,“有”为万物之母,二者都源于“道”,“道”为万物父母,是世界的本原。道无形无象,这是“无”;道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的普遍存在和发挥作用孕育了宇宙万物,并决定着宇宙万物的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这是“有”。有人形象地把道比如为电脑游戏,游戏就是“有”,而看不见的程序即游戏的主宰和规则就是“无”。

因此,“道”是“无”,同时又是“有”,是潜在的“有”、随时可以有,“道”是“无”和“有”的统一。“无”为道之体,“有”为道之用;无为有之体,有为无之相。正因为“道”是隐藏在事物的表面和现象背后的东西,所以它才显得“玄之又玄”。

综上,“道”是老子也是整个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把握“道”的概念要明确以下五点:第一,道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第二,“道”是宇宙之大道、常道、恒道,不是具体的某一领域的道、某一历史时期的道;第三,“道”是“无”,也是“有”,是“无”与“有”的统一;第四,“道”是“万物”本源,不是“万物”本身,更不是某一具体事物或形态;第五,“道”因其抽象而深奥、深远。

以上我们一起了解了道的大概模样,关于什么是“道”,其实很难毕其功于一役,老子在后边的4、14、25、32等几章还有阐述,本书第二篇我们也有专门的集中的阐述。让我们一起慢慢去推敲、体会和领悟 “道”的真谛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退躬老师|《老子慧通》之一:《道德经》非老子一时偶然之作
我读《道德经》(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道德经》中所说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什么意思?
“儒释道” 同尊一个“道”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