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卷二百六十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七卷目录

 江部汇考三
  考

山川典第二百六十七卷

江部汇考三

《湖广通志》:大江,源自蜀之岷山,历归州、彝陵、宜都、枝江、公安、石首、松滋,东至武昌府,与汉水合流。按《巴东县志》:三坝河源出九府坪,一流入房县,一流入大宁,一流入西瀼溪会合大江。
东瀼溪,
西瀼溪,并在县,东西二水,俱入大江。
青水滩,在县境内,江水泛急,触而为旋,舟人戒严于此。
大沱石,在县西北大江中。欧阳修《砚谱》云:巴东大沱石,其色青黑斑、斑其文微粗亦颇发墨。
《归州志》:大江源出蜀之岷山,历巫山、巴东,由州而东。
莲花滩,在州西北二里,水涌沸似莲花。
叱滩,在州西三里,水石相激,如喷叱声,故名。又名人鲊瓮。
乌牛石,在大江中,与白马石相对,俗云:白马对乌牛,江水两边流。有人识得透,富过十三州。
插灶,在江之左岸。铁心肝石,在大江中。
卧牛山,在州东四里,大江中形如卧牛。
新滩,在州东二十五里,初平坦无滩,嘉靖间阴雨月馀,山忽崩坏两岸,壁立大石横填江心,怒涛沸腾其声如雷。
插灶滩,其水峻急奔暴鱼鳖不能游。行者常苦之。袁崧云: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按《兴山县志》:南阳河在县西三十里,纡折于县治之前,由青龙山下十数里,西至屈家铺,合建阳河而入大江。
南阳溪,自郧阳房县来径县,治下会流入大江。按《彝陵州志》:大江源发蜀之岷山,自三斗铺入州界,经州二百五里,入宜都界,其三峡自南津而上千里,日月蔽亏,波涛澎湃,下至彝陵州划然开豁,若披云雾,睹青天也。行者咸欣欣相庆,舍险而易矣。欧阳永叔为《至喜亭记》之,明太祖遣官祀江渎神于州治。使君滩,在州西一百一十里大江中。《水经》云:昔杨亮为益州刺史,曾经此滩,故名。
黄牛山,在州西九十里,即黄牛峡。南岸峭壁间,石色如人负力牵牛之状。人黑牛黄,分明成就,江湍迂回。行者经宿犹望见之。故行路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黄牛滩,在黄牛山下。
黄陵庙,即黄牛庙,在州西九十里。
三朱滩,在州西九十里。
查波滩,在州西八十里。
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隐隐作人形,须发悉具大小不一,夏没冬出。
虾蟆碚,在州西五十里,江北澨有石,如虾蟆,上出泉陆羽品,其水味天下第四。陆游诗: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
石鼻山,在州西北三十里,高五百馀仞,下临江流中,有巨石,横六七十丈,如箄筏。因名亦曰,石鼻。
十二碚在州西五十里,石山连峙江滨,与虎牙关相对,挽舟甚艰。
明月峡,在州西二十里,悬崖间白石状如月,李白诗:春水月峡来,欧阳公诗:江上挂帆明月峡。
西陵山,在州北十五里,蜀江之险始此。《方舆胜览》载:吴陆逊守峡,备蜀于此。
西陵峡,在州西北二十里,三峡之一。
赤矶,在州西北五里,陆逊以虾蟆石堪为砚,步阐筑城之所,其水东合大江。
平善坝,在州境大江内。
五龙山,在大江西浒去州十五里,五峰连峙,蜿蜒起伏,有若龙状。
葛道山,一曰孤山,外边大江,尖峰耸秀,正当州学宫之前,或称曰文笔峰。登山俯眺,若浮起于江面舟过其麓者,自下望之,峭直削成,如百仞壁立,相传葛稚川炼丹之所。
执笏山,在州南二十里,边江高百馀丈,山傍立一小山,大小相凑,如人执笏之状,又石壁一白迹俨,若老人峨冠,执笏危坐蒲团之上,因名俗讹为媳妇山。虎牙山,在州东南五十里,江北岸有黄赤,文似虎牙,在石壁间。
荆门山,江南岸,与虎牙山袤迤相对,上合下空,有若门,象一名仙人桥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复避荆门,而北凡两岸横流,乘风奋楫而上。否则寸寸以几艰,如拔山相传,即公孙述作浮桥处,按十二培之险,莫险于荆门。而虎牙之险,则矶石大小,蹲踞隐现。正若虎牙戟列,舟人望而辟易虎牙之名,始此惟虎牙不可上,乃渡向南岸由荆门而上,是虎牙更险于荆门也。
狼尾滩,三峡中,惟此数滩最险。
鹿角滩,一石支水,喷怒如雪。
虎头滩,嶙峋峙立,石文斑烂,所谓晴斑同豹变,夜吼忽生风也。
虎牙滩,欧阳公诗所谓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虎牙滩是也。
《宜都县志》:大江,《水经注》云:江水南历峡,径宜昌之插灶,又东经宜昌县北云池。插灶,俗名锅灶口。清江,即彝水也,源出旧施州,开蛮界,经建始县,流入长阳,至本县入大江,两水相合,清浊划然。
鸡头山,在县北十五里清江南岸。
汉洋河,在县西十里,发源天址,经鱼洋关,下会清江入大江。
无尽泉,在县西五里,大江北岸。
《枝江县志》:沱水源自岷山,出于江至于沱,《禹贡》所谓沱潜既道。注云:南郡枝江有沱水,即此是也。花溪,在县西南五里,水通大江。
港溪,在县西南三里,水通大江。
石鼓山,在县东南,十里崎立江滨。
《松滋县志》:川江,在县北一里,岷山至此分为三泒流,三十里复合为一,达江陵入大江。
射垛岩,岩近江水,而立直竖若侯,昭烈入蜀,道经于此,隔江戏射矢,至没石,故名。
《石首县志》:大江自四川东下,历枝江、松滋、公安三县,过石首,又东过岳州之华容。桑钦《水经》云:大江,右径石首山北,又东径赭要。注云:赭要,洲名,在大江中。杨林口,在县西南三十里。
石首山,在县北,江中有石峙立,为诸山之首,故名。龙穴水,在县西南五里。《水经注》:大江右有龙穴水口,昔禹济江,黄龙夹舟,故名。
杨子洲,在大江中,有蛟患,荆佽飞济此,忽遇两蛟,斩之。自后无患。
潴水湾,在县西一里,近大江南岸。
潭子湾,在县东六十里大江南。
李金湾,在县东六十里大江北。
《监利县志》:夏水,在县东南五里。《禹贡传注》云:华容有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
《公安县志》:大江在县城北。
三穴桥,江水支流,由虎溪口径此以入洞庭。
《荆州府志》:大江在府城南,发源自岷,径此东与汉水合。苏代之告楚曰:蜀地之甲浮船于汶,乘夏水而下,五日至郢,即此水也。盛弘之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加疾也。
汉水由岸口分入合杨水、湖水,而东南流注于江。江津口,江水所过。《家语》曰: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风,不可涉也。
灵溪,在府城西九里。《水经注》云:灵溪水无泉源,上承散水,合成大溪,南流注江,江溪之合有灵溪,戍背河面江,西带灵溪,故名。
黄潭渊,在大江北,逼近江堤,内外皆水,捍筑取土维艰。
龙二渊,在大江北,潭深不测,近滨大堤。
梅花港江水支流。
八角井,在城东,下有海眼通江,观泉水之增减,识江流之消长。
燕尾洲,桑钦曰:江水又东径燕尾洲,蚌城在其上。枝回洲,在县西南,江水自此分而为南北江。
邴里洲,在宠洲下。郦注云:洲有高沙湖,湖东北有小水通江。
南浦,在江南岸。《水经注》云:江浦右迤南浦曲。世谓之江曲。杜甫有《出江陵南浦寄郑少尹》诗。
沙市在府城东南,十里大江滨,宋王安石诗沙市放船,秋月白一名沙头。
《安陆府志》:江水,在沔阳州城南二百里,源出岷山,与汉水合。
长夏河,在沔阳州城南四十里,江之沱也。
《岳州府志》:大江发源岷山,从荆州石首北流至县西北城陵矶合洞庭,诸水东流岷江为,西江沣江为中江,湘江为南江,会于矶下。故又名三江口。宋慕容延钊等师,大破周保权军于此。城陵矶,在府城北十五里,湘水南来,岷江北注,为一郡水口。
洞庭湖,在府城西南,又名五潴,北入大江。
《临湘县志》:团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滨江。
如山,在县东北八里。《水经》:江水自彭城矶东径如山北。注云:如山地对隐矶,即今杨林山。
白马矶山,在县东北十里。《水经注》云:有独石孤立大江中,山东江浦世谓之白马口。唐裴隐居此。
鸭栏矶山,在县东北十五里。《水经注》云:右历鸭栏矶北江中也。
潦浒洲、荷叶洲,二洲俱在县东北三十里,江湖夹流,二洲中峙,军民耕种。
《华容县志》:华容湖,在县城北一里,亦称沱水,又称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
涌水,《水经》云:江水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出焉。又云:江水又东,涌水注之。郦道元注: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
杨子洲,在县东北大江中。《旧志》以为西南十都,《方舆胜览》以为县南三十里者,俱非是。
《汉阳府志》:江水在汉阳县,治东南环,抱郡城北去,即岷江也。上接蜀川、潇湘、洞庭诸水,合流,东南入本府界,一百五十里,转烟波湾,四十里,入黄州界,东流。《水经》曰:江水东右得滠口,左径百人山南,右径赤壁山北,东径大军山南,又东径小军山南,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来注之,又东径叹父山南,又东径鲁山南,左得湖口,又东合滠口。今按江自荆州监利而下,经汉阳玉沙界、水洪二口,东江脑又经大小军山北会沌口,过城南经大别东,北与汉合者,江之正流也。有经沔阳播,为阳明诸湖,汇于太白,自沌口出江者。有经沔阳,播为黄蓬诸湖,经上平放,过汉阳之下平放,至新滩镇出江者。有自孝感,经汉阳之石潭河,入黄陂境,至沙口出江者。此在邻境,别出旁出,而皆入于江者也。出沌口新滩者,在府治西,南出沙口者,在府治东北。又按书言江沱潜汉,及史云江夏,其水皆会于汉阳,而今不可悉指矣。大江东流,环郡二百里,去府城仅数十丈。《诗》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言纪夫南国也。江既浩漭中多洲渚,渔苇所资,分岸输税,曩时江岸有鹦鹉洲蔽之,去水略远,百年以来,洲既沦没,岸亦崩洗,城郭剥肤,势且不测。惟有心者,留意防维之斯可耳。
沌水,在汉阳县治西南三十里,汉水别出三汊,汇太白湖,至于沌口南入于江。
滠水,在府城北四十一里,自黄陂入汉阳县界,为沦索二水,合流南入江。
刘公洲,在府南大江中,宋延祐八年,有沙洲涌出,知军刘谊种荻其上,令民采用。民感之,以名洲。
炭步,《水经》曰:江水又东径叹父山,南对叹洲。郦注亦曰:炭步,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
旧水,在县治南七十里。《左传》:定公五年,楚王奔随将涉成臼。杜预注曰:江夏竟陵县,有臼水,出聊屈山,东南入江,即此水之上流也。
百人山,在汉阳县西南八十里,下即大江。《水经注》曰:昔周瑜遣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处。《旧志》云:瑜遣盖领百人诈降曹公,因其不备而掩之。
大军山,在汉阳县西南六十里。《水经》:江水东径大军山南。注曰:山东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迤,江中有浮石出,谓之节度石。右则涂水注之。《旧志》云:吴魏相持,陈军两山之间,故名。故老相传:元时风雨之际,则闻金鼓之声也。山高百馀丈,每出云蒸雾,则数十里内皆雨矣。
小军山,在汉阳县西南五十里,与大军山近。
大别山,在府城东北半里,大江之滨,一名鲁山。《水经》曰:江水又东径鲁山南。
张王矶,在府城南纪门外,临江绝险。上有唐张巡庙,沔口,
汉口,按《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水经》曰:沔水之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注引庾仲雍之言:夏口,一曰沔口。《图经》曰:汉水至江夏安陆县,又名沔。《通鉴》载:梁武帝筑汉口城,以守鲁山。盖夏口、沔口、汉口,名有三而实则一也。以沔水之下尾,与汉水合流,乃始入江,故称沔口。以江夏郡本治安陆,而安陆城在临漳,且夏水为江之泛南北,初无定名,故称夏口。自孙权筑城于黄鹄山东北,以夏口为名,徙江夏之治安陆者治之。于是夏口之称,移于江南,而汉水所出,专名沔口。故何尚之谓:夏口在荆江中,正对沔口,通接梁雍,是为要津也。祝穆曰:三国以前,史传多言汉,不言沔;三国以后,多言沔,不言汉。后人不察,遂以沔汉为二也。
《嘉鱼县志》:赤壁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大江之滨,西界乌陵,有诸葛拜风台。沔阳,《图经》云:汉建安十三年,周瑜败曹操于此。
《武昌府志》:大江自嘉鱼入境,历大军山、小军山,会沔水,东流,会汉水,金沙洲障城南,至白湖,入武昌县,凡二百九十里。
夏汭,在汉水曲入江处。
里河,在望山门外,通大江口,曰鲇鱼口。
鲁湖,在江夏县西南八十里,水由金口入江。
梁子湖,在江夏县东八十里水,由武昌县樊口入江。吕公洞,在府城外,大江滨有石刻吕公洞三字。鹦鹉洲,在府城西大江中,黄祖杀祢衡处。按衡于祖长子射席上,作鹦鹉赋,怀忧畏祸,非狂士也。后人伤之,因以鹦鹉名洲。
黄军浦,在鹦鹉洲下,吴将黄盖屯兵处。
散花洲,在府城西,旧传周瑜破曹操于赤壁,吴王于此酾酒散花,以劳军士。
夏浦江,自夏水以下,多有此名,皆左迤也。哀郢云: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夏口,在府城外,正对沔口,东汉谓之夏口。戍故唐书称鄂州为夏口本在江北,孙权取对岸为夏口,而江北之名始晦,又云,鲁口,即夏口,正对鲁山。
樊口,在府城外。
白浒山,在武昌县西九十里,半属江夏,半属武昌。雄峙大江之浒,云出则雨,上有碧云寺。
靠背山,在武昌县西五里,大江之滨,俗传:樊哙渡江,靠背于此,至今有迹。
黄鹄矶,在江夏县城西,下临大江。
黄鹤楼,在黄鹄矶上,下临大江。世传:仙人王子乔乘鹤过此。又云:费文伟登驾黄鹤,憩此。一说,辛氏沽酒,有道士数诣,辛氏不计酬。道士临别,取肴核中橘皮,画鹤于壁,曰:客至,拍手引之,鹤当飞舞以侑觞。辛氏遂致富。一日,道士复至,取所佩铁笛,吹数弄,白云自空飞来,鹤亦飞下,道士飘然乘鹤去。辛氏即其地建楼。
南浦,在江夏县南三里,水出景首山,西入大江。浪花井,在洪山小塔寺中,水沸如浪,自晋建塔以覆井乃安澜焉,其下通江。
梁子湖,在江夏县东,与武昌县分界,县东之水多潴于梁子湖,由樊口入江。
釜头湖,在江夏县南,水出金口入江。
武昌县诸溪港水,多会于高家河、潴于梁子湖、出樊溪九十曲,过樊口入江。
《咸宁县志》:县有官埠港、赤口港、北洪等港,皆合淦水汇为紫潭,曰马桥河、丁泗河,潴于西良湖,又有桃花港、贺胜桥河,潴于黄塘湖,与西良湖水,俱潴于江夏之釜头湖,出金口入江。
《蒲圻县志》:陆水,自江西宁县修水发源,北流至通城,会隽水,至崇阳,会桃溪水,合流折东,复西由壸头山,四十里,过荆港北,经县治南,数回,出六溪口入江。又有在县西南四十里,发源港口望湘桥,及龙桥诸泉,折而西,入马蹄湖,由黄盖湖,径石头口入江。界石潭湖河诸水咸注之,自此出六溪口,达于江。任家河,汇诸溪流入马蹄湖,由黄盖湖入于江。接里湖、梅湖、锦湖、沙阳湖、螺蛳港湖、真湖俱在江北。岸南流入江。
大罗湖、小罗湖、活湖、松柏湖、沧湖、左荆湖、柳山湖、杨林湖俱在江南岸,北流入江。
《兴国州志》:州境多水,若鸡口、慈口、龙潭山溪等河皆会于长河,自排市而下,由富池口入江,若海口湖湋源湖水,则直放于大江。
《大冶县志》:县有河,发源于西阳茅潭诸里,绕洪滨桥,合而东流,至县前,为金湖,直由湋源口入江。
《黄州府志》:大江自蜀东行,以入于海。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至汉阳与江会,两水环抱黄郡。
上巴河,在黄冈县东八十里,发源县西北,迤𨓦抵鱼博下巴河,以入于江。
沙武河口,在黄冈县西北百三十里,发源孝感,达大江。
团风湖口,在黄冈县北五十里,今崩入江。
竹根潭,在黄冈县北九十里,通团风,注大江。
石头潭,在黄冈县北九十里,通大江。
龙口港,在黄冈县北百十里,通樟松湖,达大江。浒子滩,在黄冈县西十里,滨江。
大江渡,在黄冈县南五里。
五灵山井,在山寺中,脉通大江。
雪堂,在黄州府城东南,大江之滨,苏轼谪黄二年,适马正卿为守,与故营地数十亩,躬耕其中,是为东坡筑垣作室。落成时,大雪,因名雪堂。轼尝于雪堂前,手植一梅,大红千叶,一花三实。至明嘉靖后,始枯。知府郭凤仪摹形于石,今置赤壁。
临皋亭,在黄冈县,南濒江乃古之回车院也。宋苏轼曾寓居,尝曰:亭下大江,半是峨嵋雪水。为筑堂于此,今废。
《蕲州志》:大江自岷嶓发源,合洞庭、潜、沔、湘、汉诸水,流衍以经于蕲,至于马口,为诸水之尾,而气脉融结。刘诚意谓:蕲江为诸省要会,舟航往来必由之冲,有以也。
《蕲水县志》:大江在县西四十里。
回风矶,沿河而下,西泊江渚五十里。
下巴河,在县西七十里,会诸水入江。
《罗田县志》:官渡河在县南,源出峨嵋紫潭,西流,与多云河合,经县南,通黄冈巴河,石潭口,注之江。按《麻城县志》:高岸河,在县南十里铺,合桃林河,下岐亭入江。
木稚二里河,在县东九十里,出巴河,达江。按《黄陂县志》:县河在县南郭外,接滠河,绕鲁台,西流入江。
滠河,在县北二百里,发源罗山,入县河,达江。
武湖,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围四十五里,相传黄祖阅武于此。东通大江。
沙口,在县东南五十里,通武湖,入江。
滠口,在县西南四十里,接县河,入江。
《广济县志》:大江在县南七十里。
积布山,在县南百里,矶石临江,如积布。
武家穴坝,在大江边,自盘塘下,至黄梅杨家穴,计长百九十里,每岁修筑,以捍江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六卷
地理部·山川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
史类《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撰卷七十六 湖广二
书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卷二百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七 川渎四,卷一百二十八 川渎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