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卷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四卷目录

 山总部汇考
  诗经〈周南卷耳 邶风旄丘 鄘风定之方中 载驰 魏风陟岵 秦风终南 陈风 宛丘 周颂般〉
  周礼〈地官山虞 夏官山师〉
  尔雅〈释山 释丘〉
  易纬〈洛书甄耀度〉
  山海经〈中山经〉
  管子〈地数〉
  史记〈夏本纪〉
  淮南子〈地形训〉
  说文〈山〉
  释名〈释山 释丘〉
  风俗通义〈林 麓 京 陵 丘 墟 阜 培〉
  博雅〈释山〉
  图书编〈五镇〉
  洞天福地记〈五镇 十大洞天 三十六洞天 七十二福地〉
 山总部总论
  孔丛子〈论书〉
  韩诗外传〈论仁者乐山〉
  朱子语类〈地理〉
  图书编〈山总叙 论中国之山 天下山分四条分主二十八宿 论周岳与虞夏商不同汉岳与虞周不同 五岳诸名山总叙〉

山川典第四卷

山总部汇考

《诗经》《周南·卷耳》

陟彼崔嵬。
〈传〉崔嵬,土山之戴石者。


陟彼高冈。
〈传〉山脊曰冈。


陟彼砠矣。
〈传〉石山戴土曰砠。《大全》安成刘氏曰:《尔雅》:石山戴土谓崔嵬,土山戴石为砠。今集传从毛氏而不从《尔雅》者,岂以其书后出也欤。

《邶风·旄丘》

旄丘之葛兮。
〈传〉前高后下曰旄丘。

《鄘风·定之方中》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传〉京,高丘也。

《载驰》

陟彼阿丘。
〈疏〉偏高曰阿丘,李巡曰:谓丘边高。

《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
〈传〉山无草木曰岵。


陟彼屺兮。
〈传〉山有草木曰屺。〈疏〉《释山》云:多草木,岵;无草木,屺。传言:无草木曰岵,有草木曰屺,与《尔雅》正反,当是传写误也。


陟彼冈兮。
〈朱注〉山脊曰冈。

《秦风·终南》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朱注〉纪,山之廉角也。堂,山之宽平处也。
《陈风·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朱注〉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大全》濮氏曰:宛丘,因以为其地之名。

《周颂·般》

陟其高山,嶞山乔岳。
《朱注》高山泛言山耳。嶞则其狭而长者。乔,高也。岳则其高而大者。
《周礼》《地官》
山虞每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中山,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小山,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注〉虞,度也。度知山之大小及所生者。

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
〈注〉物为之厉,每物有蕃界也。为之守禁,为守者设禁令也。守者,谓其地之民占伐林木者也。〈疏〉案下
文林,自有衡官掌之。今山虞兼云林者,彼林是竹木生平地者,林衡掌之。此山林并云者,自是山内之林,即山虞兼掌之。


若祭山林,则为主而修除,且跸。
〈注〉为主,主办护之也。修除,治道路场坛。〈疏〉此山林在畿内,王国四方各依四时而祭。

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及弊田,植虞旗于中,致禽而珥焉。
〈注〉莱,除其草,莱也。弊田,田者,止也。植,犹树也。田上树旗,令获者皆致其禽而校其耳,以知获数也。山虞有旗,以其主山,得画熊虎,其仞数则短也。
《夏官》
山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疏〉《王制》云:名山大泽不以封。故天子立山师以遥掌之使贡。

掌山林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其珍异之物。
〈注〉山林之名,与物若岱畎,丝枲峄阳,孤桐矣。利其中人用者,害毒物及螫噬之虫兽。〈疏〉此遥掌畿外,邦国之内,山川原隰之物,使出税珍异,以供王家也。

《尔雅》《释山》

河南华。
〈注〉华阴山。

河西岳。
〈注〉吴岳。

河东岱。
〈注〉岱宗泰山。

河北恒。
〈注〉北岳恒山。

江南衡。
〈注〉衡山南岳。〈疏〉篇首载此五山者,以为中国名山也。案《周礼·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正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郑注云: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为五岳知者。案郑注,大司乐云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华在豫州,岳在雍州,恒在并州,是也。案下文及经典群书言五岳者,皆数嵩高不数岳,而郑云然者,盖郑有所案据,更见异意也。其正名五岳,必取嵩高为定解,下文别释,云河南华,注华阴山者,案《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孔安国云:河自龙门,南流至华山,北而东行。然则此山在河之南,故曰:河南华,下皆仿此,在华阴县界,故曰华阴山也。云河西岳注吴岳者,在西河之西,一名无岳。郑元云在汧。云河东岱注岱宗泰山者,在东河之东。一名岱宗,一名泰山。郑元云在博。云河北恒注北岳恒山者,下文恒山为北岳是也。郑元云在上曲阳。云江南衡注衡山南岳者,《禹贡》云:岷山导江。又曰: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孔注云衡山江所经,然则江水经此山之北,东入于海,故曰江南衡也。郑注大宗伯,云五岳,南曰衡,是也。

山三袭,陟。
〈注〉袭亦重。〈疏〉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重衣谓之袭。故以袭为重也。上篇注已云:成,犹重也,是故此云亦也。

再成,英。
〈注〉两山相重。〈疏〉成,重也。山形两重者,名英,今南郡英山县,盖取此名也。

一成,坯。
〈注〉《书》曰:至于大坯。〈疏〉案此文,则山上更有一山,重累者,名坯。《书》曰者,《禹贡》文也。孔安国云:山再成曰坯。与此不同者,盖所见异也。郑元云:大坯在修武武德之界。张揖云:成皋,县山也。《汉书音义》:臣瓒以为皆非。今黎阳县山临河,岂不是大坯乎。瓒意当然。

山大而高,崧。
〈注〉今中岳嵩高,山盖依此名。〈疏〉《诗·大雅》云:崧高维岳。毛传云:崧,高貌。《释名》云:崧,竦也,亦高称也。李巡曰:高大曰崧。此则山高大者自名崧,本不指中岳。今之中岳名嵩高,或取此,文以立名乎。无正文,故云盖以疑之。

山小而高,岑。
〈注〉言岑崟。〈疏〉言山形虽小而高钦崟者,名岑也。

锐而高,峤。
〈注〉言鑯峻。〈疏〉锐则鑯也。言山形鑯峻而高者,名峤。《列子》曰:渤海之东有壑,其中曰员峤,盖同此也。〈鑯音尖尖本字也〉
卑而大,扈。〈注〉扈,广也。〈疏〉言山形,卑下而广大者名扈。《礼记·檀弓》云:南宫绦之妻之姑之丧。夫子诲之,髽曰:尔毋扈扈尔。郑注云:扈扈,谓大广。盖取此义也。

小而众,岿。
〈注〉小,山丛罗。〈疏〉言小山而众丛萃罗列者,名岿。

小山,岌。大山,峘。
〈注〉岌,谓高过。〈疏〉言小山与大山相并,而小山高过于大山者,名峘,非谓小山名岌,大山名峘也。

属者,峄。
〈注〉言骆驿相连属。〈疏〉言山形相连属,骆驿然不绝者,名峄骆驿连属不绝之辞。《禹贡》云:峄阳孤桐。《地理志》云:东海下邳县西有葛峄山盖取此名也。

独者,蜀。
〈注〉蜀,亦孤独。〈疏〉言山之孤独者,名蜀。案《说文》云:蜀,虫名。《诗》云:蜎蜎者蜀。《释虫》云:蚅乌蠋。郭云:大虫如指似蚕,此虫更无群匹,故云蜀。亦孤独既虫之孤独者,名蜀,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曰蜀也。

上正,章。
〈注〉山上平。〈疏〉正,犹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

宛中,隆。
〈注〉山中央高。〈疏〉言山形中央蕴聚而高者,名隆。

山脊,冈。
〈注〉谓山长脊。〈疏〉孙炎云:长山之脊也,言高山之长脊,名冈。《诗》云:陟彼高冈,是也。

未及上,翠微。
〈注〉近上,旁陂。〈疏〉谓未及顶上,在旁陂陀之处。名翠微,一说山气青缥色,故曰翠微也。

山顶,冢。
〈注〉山巅。

崒者厜。〈音虽夷〉
〈注〉谓峰头巉岩。〈疏〉此二句,《释·小雅·十月》云:山冢崒崩之文也。《毛传》云:山顶曰冢。郑笺云:崒者,崔嵬。虽音字小异,义实同也。是取此文为说,彼云冢者,谓山顶也。《释言》云:巅,顶也。故此,郭云:山巅彼云崒者,谓山巅之末,其峰巉岩厜㕒然者也。

山如堂者,密。
〈注〉形如堂室者。《尸子》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疏〉言山形如堂室者密。此《尸子·绰子》篇文引之證,山有名密者。

如防者,盛。
〈注〉防,堤。〈疏〉此盛读如粢盛之盛,堤防之形嶞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故其山形如堤防者,亦名盛也。

峦,山嶞。
〈注〉谓山形长狭者,荆州谓之峦。《诗》曰:嶞山乔岳。〈疏〉凡物狭而长谓之嶞,则此言山嶞者,谓山形狭长者,一名峦也。注曰:嶞山乔岳,乃《周颂·般》篇文也。

重甗,隒。
〈注〉谓山形如累两甗甗甑也,山形状似之,因以名云。〈疏〉孙炎云:山基有重岸也。郭云:甗,甑者。郑众注《考工记》云:甗,无底甑。《方言》云:甑自关而东谓之甗,故知甗也。

左右有岸,厒。
〈注〉夹山有岸。〈疏〉谓山两边有水,山与水为岸,此山名厒。

大山,宫。小山,霍。
〈注〉宫谓围绕之。《礼记》曰:君为庐宫之是也。〈疏〉宫,犹围绕也。谓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围绕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谓大山名宫,小山名霍也。注《礼记》曰:者丧,大记文也。郑注云:宫,谓围障之也。引之者證宫为围绕之义也。

小山别,大山鲜。
〈注〉不相连。〈疏〉谓小山与大山不相连属者,名鲜。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鲜。

山绝,陉。
〈注〉连山中断绝。〈疏〉谓山形连延中忽断绝者名陉。

多小石,磝。
〈注〉多礓砾。〈疏〉礓砾,即小石也。山多此小石者,名磝。《释名》曰:小石曰砾。

多大石,礐。
〈注〉多盘石。〈疏〉盘,大石也。山多此盘石者,名曰礐。

多草木,岵。无草木,峐。
〈注〉皆见《诗》〈疏〉峐当作屺。案《诗·魏风》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又曰: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毛传云:山无草木曰岵,有草木曰屺。与此不同者当是传写误也。王肃解依《尔雅》

山上有水,埒。
〈注〉有停泉。〈疏〉谓山巅之上有停泉,名埒。

夏有水,冬无水,泶。
〈注〉有停潦。〈疏〉潦,雨水也。言山上污下,夏有停泉,至冬竭涸者名泶。
无所通,溪。〈注〉所谓穷渎者,
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疏〉
即沟渎也。山有
而无通流者,名溪。所谓者,《释丘》云:穷渎,汜者也。云与注川同名者,即《释水》云:水注川曰溪是也。

石戴土谓之崔嵬。
〈注〉石山上有土者。

土戴石为砠。
〈注〉土山上有石者。〈疏〉《诗·周南·卷耳》云:陟彼崔嵬,又云:陟彼砠矣。《毛传》云: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石山戴土曰砠。与此正反者,或传写误也。

山夹水,涧。陵夹水,澞。
〈注〉别山陵间,有水者之名。〈疏〉谓山间有水者名涧。《诗》云:考槃在涧是也。其陵间有水者名澞。

山有穴为岫。
〈注〉谓岩穴。〈疏〉谓山有岩穴者为岫也。

山西曰夕阳。
〈注〉暮乃见日。〈疏〉日即阳也,夕始得阳,故名夕阳。《诗·大雅·公刘》云: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是也。

山东曰朝阳。
〈注〉旦即见日。〈疏〉谓山顶之东皆早朝见日,但是山东之冈脊总曰朝阳。《诗·大雅·卷阿》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也。

《释丘》

丘,一成为敦丘。
〈注〉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坛三成。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疏〉成,重也。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诗·卫风·氓》篇云: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是也。一孙炎云:形如覆敦,敦器似盂。今案下文。别云:如覆敦者,敦丘,则此自是丘之一重者。故郭氏云:成,犹重也,与孙氏意异。注《周礼》曰:为坛三成者,此《秋官·司仪职》所载文也。郑司农云:三成,三重也。引之證成为重也。

再成为陶丘。
〈注〉今济阴定陶城中有陶丘。〈疏〉丘形上有两丘相重累者,名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禹贡》曰:济水,东出于陶,丘北是也。济阴定陶者,济阴郡名,定陶县名也。《地理志》云:定陶县西南有陶丘亭是也。

再成锐上为融丘。
〈注〉鑯顶者。〈疏〉丘形再重而顶鑯者,名融丘也。

三成为昆崙丘。
〈注〉昆崙山三重,故以名云。〈疏〉丘形三重者,名昆崙丘。《昆崙山记》云:昆崙山一名昆丘,三重,高万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如乘者乘丘。
〈注〉形似车乘也。或云:乘者,谓稻田塍埒。〈疏〉郭氏两解,一云:形似车乘也。一或云:乘,谓稻田塍埒。塍,市陵切。许叔重云:塍埒稻田,畦堤埒畔也。案《地理志》云:泰山有乘丘。《春秋》:庄十五年,公败宋师于乘丘。是因丘以为名乎。

如渚者渚丘。
〈注〉水中小洲为渚。〈疏〉渚,水中可居之小者,丘形似之名为渚丘也。

水潦所止,泥丘。
〈注〉顶上污下者。〈疏〉水潦,雨水也。丘形顶上污下,雨水停止而成泥泞者,名泥丘。

方丘,胡丘。
〈注〉形四方。〈疏〉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绝高为之京。
〈注〉人力所作。〈疏〉言卓绝高大如丘而人力所作者名京。案《春秋·宣十二年》《左传》:楚败晋师于邲,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楚子曰:云云,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何以为京乎。是其类也。

非人为之丘。
〈注〉地自然生。〈疏〉李巡云:谓非人力所为自然生者。孙炎曰:地性自然也。故郭云:地自然生。

水潦所还,埒丘。
〈注〉谓丘边有界埒,水绕还之。〈疏〉还,环绕也。埒,小堤也。壝土为之,言此丘边有其界埒,外则为水潦绕环者,名埒丘。

上正,章丘。
〈注〉顶平。〈疏〉丘顶上平正者名章丘。章,亦平也。

泽中有丘,都丘。
〈注〉在池泽中。〈疏〉都,水所聚也。言在池泽中者,因名都丘。

堂途,梧丘。
〈注〉途,道。〈疏〉途,道也,梧遇也。当道有丘名梧丘,言若相遇于道路,然也。

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
〈注〉言为道所规画。〈疏〉右,谓西也。还,绕也。画,规画也。言道出丘西而复还绕之者,名画丘,若为道所规画然也。

途出其前,戴丘。
〈注〉道出丘南。〈疏〉谓道过丘南,若为道负戴,故为戴丘。

途出其后,昌丘。
〈注〉道出丘北。〈疏〉道过丘北者名昌丘。

水出其前,渻丘。水出其后,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营丘。
〈注〉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疏〉此释丘之前后左右,有水过之者名也。左右,犹言东西也。《地理志》云:齐郡临淄城中有丘,即营丘也。《志》又云:泰山莱芜县,淄水所出。东至博昌入泲然,则淄水出莱芜,经临淄,过营丘,南折而北,至博昌入泲。言此以證水出其左者名营丘。

如覆敦者,敦丘。
〈注〉敦,盂也。〈疏〉《周礼·九嫔职》云:凡祭祀赞玉齍。注云:玉齍,玉敦也,受黍稷器,又少牢。《礼》曰:主妇执一金敦,黍有盖,凡设四敦,皆南首。注云:敦有首者,尊者器饰也。饰象龟形。《孝经》:纬说敦与簠簋容受,虽同,上下内外皆圆,为异。郭氏言:敦盂举其类而言之也。丘形如覆敦者,名敦丘。

逦迤,沙丘。
〈注〉旁行连延。〈疏〉《说文》云:逦,行也。迤,斜行也。故注云:旁行连延也。连延谓连接延长,丘形斜行连接而长者,名沙丘。《地理志》云:钜鹿有纣所作沙丘台在东北七十里。

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后高,陵丘。
〈注〉《诗》云:旄丘之葛兮。〈疏〉此四者,释丘形左右前后高而名不同也。《诗》云:旄丘之葛兮者,《邶风·旄丘》篇文也。

偏高,阿丘。
〈注〉《诗》云:陟彼阿丘。〈疏〉谓丘形四隅,有一高而不正。在左右前后者,名阿丘也。《诗》云:陟彼阿丘者,《鄘风·载驰》篇文也。

宛中,宛丘。
〈注〉宛,谓中央隆高。〈疏〉《诗·陈风》云:宛丘之上兮。毛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李巡、孙炎亦皆云中央下,而郭以为中央高者,以其四方高中央下即是上文水潦所止,泥丘也。又下云:丘上有丘为宛丘。作者嫌人不晓,故重辩之。既言丘上有丘,非中央隆高而何,此郭氏所以不从先儒也。

丘背有丘为负丘。
〈注〉此解宛丘中央隆峻状,如负一丘于背上。〈疏〉此解宛丘之状也。言中央隆峻,若丘背之上更有一丘而负戴之者,名宛丘,又名负丘也。

左泽,定丘。
〈疏〉谓丘之东有泽者,名定丘。

右陵,泰丘。
〈注〉宋有泰丘,社亡见《史记》〈疏〉谓丘之西有大阜者,名太丘。宋有太丘,社亡见《史记》,按《六国年表》,周显王三十三年,秦惠文王二年,宋太丘社亡,是也。盖依丘作社在宋国,于时亡去,故云:太丘社亡,亦咎徵也。

如亩,亩丘。
〈注〉丘有陇界如田亩。〈疏〉李巡曰:诸丘如田亩,曰亩丘。孙炎云:方百步郭,以为田亩之垄也,丘形有界,埒似之,因名云。《诗·小雅·巷伯》云:杨园之道,猗于亩丘是也。

如陵,陵丘。
〈注〉陵大阜也。〈疏〉丘形如大阜者,名陵丘云。陵,大阜者,释地文也。

丘上有丘为宛丘。
〈注〉嫌人不了,故重晓之。

陈有宛丘。
〈注〉今在陈郡陈县。

晋有潜丘。
〈注〉今在太原晋阳县。

淮南有州黎丘。
〈注〉今在寿春县。

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
〈注〉说者多以州黎宛营为河南,潜敦为河北者。案此,方称天下之名丘,恐此诸丘碌碌未足用,当之殆自,别更有魁梧桀大者五,但未详其名号今所在耳。〈疏〉此郭氏破先儒说天下名丘,未当也。碌,小石也。碌碌,多貌,恐此州黎等五丘碌碌然小耳。《史记》:毛遂入楚,谓平原君诸舍人曰: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意相类也。殆近也,近自更有魁梧然桀大者五,但名号所在今所未详知也。

《易纬》《洛书甄耀度》

嶓冢山上为狼星,武开山为地门,上为天高星,主囹圄。荆山为地雌,上为轩辕星。大别为地理。以天合,以地通。三危山在鸟鼠之西南,上为天苑星。政山在昆崙东南,为地乳,上为天糜星。汶山之地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为天井星。桐柏为地穴,鸟鼠同穴,山之干也,上为掩毕星。熊耳山,地门也,精上为毕附星耳。

《山海经》《中山经》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盖其馀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管子》《地数》

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封禅之王,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桓公曰:何谓得失之数皆在此。管子对曰: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里之亳,而用有馀。天非独为汤雨菽粟,而地非独为汤出财物也。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疾徐之筴,坐起之费时也。黄帝问于伯高曰: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为之有道乎。伯高对曰:请刈其莞而树之,吾谨逃其蚤牙。则天下可陶而为一家。黄帝曰:此若言可得闻乎。伯高对曰: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苟山之见其荣者,君谨封而祭之。距封十里而为一坛,是则使乘者下行,行者趋。若犯令者罪死不赦。然则与折取之远矣。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桓公问于管子曰:请问天财所出。地利所在。管子对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一曰。上有铅者,其下有鉒银,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然则其与犯之远矣。此天财地利之所在也。桓公问于管子曰:以天财地利立功成名于天下者,谁子也。管子对曰:文武是也。桓公曰:此若言何谓也。管子对曰:夫玉起于牛氏边山,金起于汝汉之右洿,珠起于赤野之末光,此皆距周七千八百里,其涂远而至难。故先王各用于其重,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令疾则黄金重,令徐则黄金轻,先王权度其号令之徐疾,高下其中币,而制下上之用,则文武是也。

《史记》《夏本纪》

道九山。
〈注〉《索隐》曰: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嶓冢、内方、岐是九山也。

《淮南子》《地形训》

土有九山,山有九塞。
何谓九山。会稽、泰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何谓九塞。曰太汾、渑阨、荆阮、方城、殽阪、井陉、令庇、句注、居庸。
八纮之外,乃有八极,自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凡八极之云,是雨天下;八门之风,是节寒暑。

《说文》《山》

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

《释名》《释山》

山,产也,产生物也。土山曰阜。阜,厚也,言高厚也。大阜曰陵。陵,隆也。体,高隆也。
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山旁曰陂,言陂陁也。山脊曰冈。冈,亢也,在上之言也。
山旁陇间曰涌。涌,犹桶,桶,狭而长也。
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亦高称也。
山小高曰岑。岑,崭也,崭然也。
上锐而长曰峤,形作桥也。
小山别大山曰甗。甗,甑也。甑一孔者,甗形孤出处,似之也。
山多小石曰磝。磝,尧也。每石尧尧,独处而出见也。山多大石曰礐。礐,学也,大石之形。学,学形也。
山有草木曰岵。岵,怙也。人所怙取以为事用也。山无草木曰屺。屺,圯也,无所出生也。
山上有水曰垺。垺,脱也,脱而下流也。
石载土曰岨。岨,胪然也。土载石曰崔嵬,因形名之也。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山下根之受霤处曰圳。圳,吮也,吮得山之肥润也。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森森然也。
山足曰麓。麓,陆也,言水流顺陆燥也。
山体曰石。石,格也,坚捍格也。
小石曰砾。砾,料也。小石相枝柱其间,料料然出内气也。

《释丘》

丘一成曰顿丘,一顿而成,无上下大小之杀也。再成曰陶丘,于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灶然也。三成曰昆崙丘,如昆崙之高而积重也。
前高曰髦丘,如马举头垂髦也。
中央下曰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泾上有一泉水,亦是也。
偏高曰阿丘。阿,荷也,如人担荷,物一边高也。
亩丘,丘体满一亩之地也。
圜丘,方丘,就其方圜名之也。
锐上曰融丘。融,明也。明,阳也。凡上锐皆高而近阳者也。
如乘曰乘丘。四马曰乘,一基在后似车,四列在前似驾,马车之形也。
如渚者曰渚。丘形似水中之高地,隆高而广也。水潦所止曰泥丘,其止污水流不去成泥也。
泽中有丘曰都丘,言虫鸟往所都聚也。
当途曰梧丘。梧,忤也,与人相当,忤也。
道出其右曰画丘。人尚右,凡有指画皆用右也。道出其前曰载丘。在前,故载也。
道出其后曰昌丘。
水出其前曰阯丘。阯,基趾也,言所出然。
水出其后曰阻丘,此水以为险也。
水出其右曰沚丘。沚,止也,西方义气有所制止也。水出其左曰营丘。
丘高曰阳丘,体高近阳也。
宗丘,邑中所宗也。

《风俗通义》《林》

谨按《诗》云:殷商之旅,其会如林。《传》曰: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礼记》:将至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林,树木之所聚生也。今配林在泰山西南五六里,予前临郡,因侍祀之行,故往观之。树木盖不足言,犹七八百载,间有衰索乎。

《麓》

谨按《尚书》:尧禅舜,纳于大麓。麓林,属于山者也。春秋沙麓崩。《传》曰:麓者,山足也。《诗》云:聸彼旱麓,易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

《京》

谨按《尔雅》:丘之绝高大者为京,谓非人力所能成,乃天地性自然也。《春秋左氏传》:莫之与京。《国语》: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京。今京兆、京师,其义取于此。

《陵》

谨按《诗》云:如山如陵。《易》曰:伏戎于莽,升其高陵。又:天险不可升,地险山川丘陵。《春秋左氏传》曰:殽有二陵: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殽在弘农渑池县,其语曰:东殽西殽,渑池所高。《国语》:周单子会晋厉公于加陵。《尔雅》曰:陵莫大于加陵,言其独高厉也。陵有天性自然者,今王公坟垄各称陵也。

《丘》

谨按《尚书》:民乃降丘度土,尧遭洪水,万民皆山栖巢居以避其害,禹决江疏河,民乃下丘营度爽垲之场而邑落之故丘之字,二人立,一上一者,地也。四方高,中央下,像形也。《诗》云:至于顿丘,宛丘之下。《论语》:他人之贤,丘陵也。《尔雅》曰: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二在河北。

《墟》

谨按《尚书》:舜生姚墟。《传》曰:郭氏之墟。墟者,虚也。郭氏,古之诸侯,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故善人怨焉,恶人存焉,是以败为丘墟也。今故庐居处高下者亦名为墟。姚墟在济阴城阳县,帝颛顼之墟,阏伯之墟是也。

《阜》

谨按《诗》云:如山如阜。《春秋左氏传》:鲁公伯禽宅曲阜之地。阜者,茂也。言平地隆踊,不属于山陵也。今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雒北芒坂即为阜也。

《培》

谨按《春秋左氏传》:培塿无松柏,言其卑小。部者,阜之类也。今齐鲁之间田中少高卬,名之为部矣。

《博雅》《释山》

岱宗谓之泰山,天柱谓之霍山,华山谓之太华,常山谓之恒山,外谓之岷嵩,岣嵝谓之衡山,蜀山谓之岷山,吴山谓之开山,薄落谓之幵头。土高有石山,山产也,石䄷也。冢,肿也。岳,确也。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出铜之山四百六十有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有九。昆崙虚有三山,阆风、板桐、元圃。其高万一千一百一十里一十四步二尺六寸,𣶒畎嶰溪谷。〈外字下疑应有方字。〉

《图书编》《五镇》

东镇沂山东安王在沂州。
南镇会稽山永兴公在越州。
中镇霍山应圣公在晋州。
西镇吴山成德公在陇州。
北镇医巫闾山广宁公在营州。

《洞天福地记》《十大洞天》

第一,王屋洞,小有清虚天。周回万里,王褒所理,在洛州王屋县。
第二,委羽洞,大有虚明天。周回万里,司马季主所理,在武州。
第三,西城洞,太元总真天。周回三千里,王方平所理,在蜀州。
第四,西元洞,三元极真天。广二千里,裴君所理,在金州。
第五,青城洞,宝仙九室天。广二千里,宁真君所理,在蜀州青城县。
第六,赤城洞,上玉清平天。广八百里,王君所理,在台州唐兴县。
第七罗浮洞,朱明曜真天。广一千里,葛洪所理,在博罗县,属修州。
第八,句曲洞,金坛华阳天。广百五十里,茅君所理,在润州句容县。
第九,林屋洞,左神幽墟天。广四百里,龙威丈人所理,在苏州吴县。
第十括苍洞,成德隐真天。广三百里,平仲节所理,在台州乐安县。

《三十六洞天》

霍童山霍林洞天,三千里,在福州宁德县。
泰山蓬元洞天,一千里,在兖州乾封县。
衡山朱陵洞天,七百里,在衡州衡山县。
华山总真洞天,三百里,在西岳。
常山总元洞天,一百里,在北岳。
嵩山司真洞天,三千里,在中岳。
峨眉山虚淩太妙洞天,三百里,在嘉州峨眉县。庐山洞虚咏真洞天,三百里,在江州浔阳县。
四明山丹山赤水洞天,一百八十里,在越州馀姚县,刘樊得道。
会稽山极元阳明洞天,三百里,在越州会稽县,夏禹探书。
太白山元德洞天,五百里,在京兆盩厔县,太上所现坛。
西山天宝极元洞天,三百里,在洪州南昌县,洪崖所居。
大围山好生上元洞天,三百里,在潭州醴陵县,傅天师所居,石室仙坛。
潜山天柱司元洞天,一千三百里,在舒州桐城县,九天司命。
武夷山升真化元洞天,百二十里,在建州建阳县,毛竹武夷君。
鬼谷山贵元思真洞天,七十里,在信州贵溪县。华盖山容城太玉洞天,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玉笥山太秀法乐洞天,百二十里,在吉州新淦县。盖竹山长耀宝光洞天,八十里,在台州黄岩县,葛仙公所居。
都峤山太上宝元洞天,八十里,在容州。
白石山秀乐长真洞天,七十里,在容州北源。
勾漏山玉阙宝圭洞天,三十里,在容州,有石室丹井。九疑山湘真太虚洞天,三十里,在道州延唐县。洞阳山洞阳隐观洞天,百五十里,在潭州长沙县。幕阜山元真太元洞天,二百里,在鄂州唐军县,吴猛上升处。
大酉山大酉华妙洞天,一百里,在辰州界。
金庭山金庭崇妙洞天,三百里,在越州剡县,褚伯玉、沈休文居之。
麻姑山丹霞洞天,一百五十里,在抚州南城县,麻姑上升。
仙都山仙都祈仙洞天,三百里,在处州缙云县,黄帝上升。
青田山青田太鹤洞天,四十里,在处州青田县,叶天师居之。
天柱山大涤元盖洞天,一百里,在杭州馀杭县,天柱观。
钟山朱湖太生洞天,一百里,在润州上元县。
良常山良常方会洞天,三十里,在茅山东北,中茅君所居。
桃源山白马元光洞天,七十里,在朗州武陵县,金华山金华洞元洞天,五十里,在婺州金华县,有皇初平赤松观。
紫盖山紫元洞明洞天,八十里,在韶州曲江县。

《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在茅山,有紫阳观,乃许长史宅。
石磕原,在台州黄岩县峤岭东。
仙源,在温州白溪。
南田,在处州青田。
玉琉山,在温州海中。青屿山,在东海口。
崆峒,在夏州,黄帝所到。
郁木坑,在玉笥山,乃萧子云宅。
武当山,在均州。
七十二洞君山,在岳州青草湖。
桂源,在连州抱福山,廖先生宅。
灵墟,在台州天台山,司马天师居处。
沃洲,在越州剡县。
天姥岑,在台州天台南,刘阮迷路处。
若耶溪,在越州南樵风径。
巫山,在夔州大仙坛。
清远山,在婺州浦阳县东白山。
安山,在交州,安期先生居处。
马岭,在郴州,苏耽上升处。
鹅羊山,在长沙县,许真君斩蜃处。
洞真坛,在长沙南岳祝融峰。
洞宫,在长沙北洞。
灵源,在衡州南岳招仙观上峰。
陶山,在温州安固县,贞白先生修药处。
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
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天师宅。
勒溪,在建州建阳县。
灵应山,在饶州,施真人宅。
白水源,在龙州。
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张贞女修道处。
閤皂山,在吉州新淦县,天师行化处。
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
逍遥山,在洪州连西山,许真君修道处。
东白源,在洪州新建县,钟真人宅。
钵池,在楚州北,王真人修道处。
论山,在丹徒县。
毛公坛,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刘根先生修道处。
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窦真人上升处。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淮水上源。
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阴君上升处。
绿萝山,在常德武陵北。
章观山,在沣州沣阳县。
抱犊山,在潞州上党,庄周所居。
大面山,在蜀州青城山,罗真人所居。
虎溪,在湖州安吉县,方真人修道处。
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
马迹山,在舒州,王先生修洞渊法处。
德山,在朗州武陵县,善卷先生居,古名枉山。
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
玉峰,在蓝田县。
商谷,在商州上洛县,四皓所隐处。
阳羡山,在常州宜兴县,张公洞。
长白山,在兖州。
中条山,在河中永乐县,侯真人上升处。
霍山,在寿州。
云山,在朗州武陵县。
四明山,在梨州,魏微上升处。
缑氏山,在洛州缑氏县,子晋上升处。
临邛山,在邛州临邛县。白鹤山,相如所居。少室山,在河南府,连中岳。
翠微山,在西安府,终南太乙观。
大隐山,在明州慈溪县,天宝观。
白鹿山,在杭州天柱山,吴天师所隐。
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贞白先生修真诰处。
山,在莱州崂
山,仙公会真处。西白山,在越州剡县,赵广信上升处。
天印山,在升州上元县,洞元观仙公行化处。
金城山,在云中郡。
三皇井,在温州仙岩山。
沃壤,在海州东海县,二疏修道处。

山总部总论

《孔丛子》

《论书》

子张问:《书》云:奠高山,何谓也。孔子曰:高山五岳,定其差秩,祀所视焉。子张曰:其礼如何。孔子曰:牲币之物,五岳视三公,小名山视子男。子张曰:仁者何乐于山。孔子曰:夫山者,岿然高。子张曰:高则何乐尔。孔子曰:夫山,草木植焉,鸟兽蕃焉,财用出焉,直而无私焉,四方皆伐焉。直而无私,典吐风云,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咸飨。此仁者之所以乐乎山也。

《韩诗外传》《论仁者乐山》

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嵷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诗曰: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乐山之谓也。

《朱子语类》《地理》

或问:天下之山西北最高。曰:然。自关中一支生下函谷,以至嵩少,东尽泰山,此是一支。又自嶓冢汉水之北生下一支,至扬州而尽。江南诸山则又自岷山分一支,以尽乎两浙闽广。
江西山皆是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故皆逆。闽中却是自北而南,故皆顺。
闽中之山多自北来,江浙之山多自南来。
仙霞岭在信州分水之右,其脊脉发去为临安,又发去为建康。
问:岷山之分支何以见。曰:江出于岷山,岷山夹江两岸而行,那边一支去为陇,〈他本云:那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这边一支为湖南,又一支为建康,又一支为两浙,而馀气为福建二广。
关中之山,皆自蜀汉而来,至长安而尽。若横山之险,乃山之极高处。

《图书编》《山总叙》

天在山中,《易》取大畜之象。夫山虽广矣,大矣,畜天能几何哉。而圣人因象教人,则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殊有得意于山天之外也。余于山而类编之,得无大畜之意欤。尝阅载籍,古人于一山一水,各有图经,余深病载籍弗广,见闻浅鲜,于殊方图经,未获全睹。类编舆地图书,凡九州之沿革,畿省郡县之夷险,九边之阨塞,四夷之疆域,悉图而述之。盖为国计攸关也。然水与山一也,海且图焉,以万里海防与海运所关最重。河且图焉,以河漕为当今急务。江且图焉,以江防亦非细,故乃独略于山者,得非谓岳镇祀典之外,山于国计无与哉。近偶遐想,古今英杰挺生悉钟山岳之灵秀,非可以一方一事比也,山独可略耶。但山志散漫,遍询藏书之家,亦视为赘疣,弗之畜焉。今所得而录者,不过千百中之一二耳。且岩谷胜境,多仙翁禅客假之以栖真,骚人逸士托之以寄兴,而记山游者又似纵好异之谈。故其中所可图而书者,愈鲜也。虽然,斯道在天地间,何显何藏,何常何异,而多识以大畜者,必不为山所局也。是故,峰峦之嶙峋耸拔天际,岩洞之邃杳深入地中,奇奇怪怪,诡异万状,非鬼神之工巧,何造物之不可。常情测一至此耶。噫。醯瓮井天拘方曲见,睹山类之图编,亦当为之长一格云。故《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论中国之山》

按朱子曰:《河图》言昆崙为地之中。盖中国至于阗二万里,于阗遣使来贡,自言其西去四千三百馀里,即昆崙山。今中国在昆崙之东南,而天下之山祖于昆崙,惟分三干以入中国。其入外国之山无可考,亦不足论。今以中国之山言之,其河北诸山,自代北寰武岚宪诸州,乘高而来,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龙门西河,脊东之水流于幽冀,入于东海。其西一支,为壶口太岳,次一支包汾晋之源而南出,以为析城王屋,而又西折为雷首。又一支为恒山,又一支为太行山,太行山一千里,其山高甚,上党在山脊,河东河北诸州在山支。其最长一支为燕山,尽于平滦。大河以南诸山,则关中之山,皆自蜀汉而来。一支至长安而尽关中。一支生下函谷,以至嵩少,东尽泰山。一支自嶓冢汉水之北生下,尽扬州。江南诸山,皆祖于岷江,出岷山。岷山夹江两岸而行,那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这边一支,分散为湖南、闽、广,尽于两浙、建康。其一支为衡山而尽于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岭,则包湘源而北经袁筠之地,以尽于庐阜。其一支自南而东,则包彭蠡之原,度歙黄山,以尽于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尽于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闽、广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则又包浙江之源,北首以尽会稽,南尾以尽闽粤,此中国诸山祖宗支派之大纲也。

《天下山分四条分主二十八宿》

曰岍岐、荆山、壶口、雷首、太岳、底柱,东方宿也。其次曰降娄元枵以负东海,神主岱山,曰岁星。曰析城、王屋、太行、恒山、碣石、西倾、朱圉,北方宿也。其次曰大梁析木以负北海神主恒山,曰辰星。曰鸟鼠、太华、熊耳、外方、桐柏、嶓冢、陪尾,西方宿也。其次曰鹑首实沈以负西海,神主华山,曰太白。曰荆山、内方、大别、岷山、衡山、九江、敷浅原南方宿也。其次曰星纪鹑尾以负南海,神主衡山,曰荧惑。中州居天下中,其次曰鹑火大火,寿星豕韦,神主嵩山,曰镇星。

《论周岳与虞夏商不同汉岳与虞周不同》

《王制》:有恒山、衡山,而不言泰、华、嵩山。《舜典》:有四岳而不言中岳,盖《王制》:南北以山为至,东西以水为至,故五岳言其二。《舜典》:言四方巡狩所至地,故五岳言其四。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恒山为北岳,衡山为南岳,嵩山为中岳。嵩山崇山县之崇,高山即禹贡之外方也。初无嵩山之名,《职方·山镇》:有恒,有岱,有华,有衡,不言嵩高而有岳山,盖周都在五岳之外,故以雍之吴山为岳山,此周岳与虞夏商不同也。《舜典》:南岳,孔安国以为衡山,《职方·山镇》:亦曰衡山是衡,为南岳,明矣。而《尔雅》有二说,河南衡山为南岳,又以霍山为南岳,盖汉武帝巡南郡礼天柱山,号曰南岳,是以衡山辽远而移其神于霍山也。说者谓一山两名,失之矣,此汉岳与虞周不同也。九州薮泽在《职方》为九,在《尔雅》为十,盖《职方》以州言,《尔雅》以国言也。《尔雅》薮泽之名,如吴越之具区,即此扬也。楚之云梦,即此荆也。大抵不殊,独晋之大陆,齐之海嵎,周之焦穫,与《职方》不同。

《五岳诸名山总叙》

吕东莱先生晚岁卧家,深居一室,若与世相忘。而其周览山川,收拾人物之意,未能巳也。尝有感于宗少文卧游之语,每遇昔人记载人境之胜,辄命门人随手笔之,目之曰卧游录,非直为怡神适志之具而已。矧海字巨岳名山,足迹弗能遍,幸有先哲图记具在,时时览之,虽不出户,而神之所游,不广且大乎。因而第之彼天寿之山,龙翔凤舞,自天而下。其旁诸山,则玉带军都,绵亘环抱,银山神岭,罗列拱护,势雄气固,以奠皇图。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沨沨乎大江之险,汪汪然彭蠡之湖。地控三山,洲分白鹭,惟兹形胜,实南北之两都者,次则太华、少华、芙蓉、明星,雁门之坂,长平之坡。漆水、沮水、泾河、渭河,四塞之国,关中奥区。太室、少室,嶕峣之窦。左伊、右瀍,背河溯洛,嵚崟、崤函、天坛、王屋。伟哉。周南,中华之域,太白之山,大明之湖,三观岱宗,二门天启,石闾梁父,云云亭亭,凭山负海,临漳枕津。太公用之而富,管氏资之以兴。蒙羽东峙,钜野西驰,尼阜钟灵,泗源萃气,乃元圣之所生,实诞育之阙里。及夫祝融紫盖之蜿蜒,君山洞庭之吞吐,金焦京口之奇,天目吴越之秘。青城玉垒,云烟之外。匡庐峨眉,星辰之里。五羊之罗浮,八闽之武夷。若斯者,皆韫乾坤之精英萃,万有之神奇,是诚宇内大观也。几欲长游远睇,南穷沧溟,北抵紫塞,东折若木之枝,西奄蒙汜之谷,顶摩太清,辙环八埏,纵游以大吾观,而不吾遂也。东莱卧游之意,讵能忘哉。噫。壶丘子谓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务外游者,求补于物,务内观者,取足于身。兹录也,若以之博览,多识外也,以之怡神适志,亦外也,惟内观者,雅善于卧游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堂肆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二十九卷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 广东一
徐灵府 《天台山记》的讹误已造成了天台山文化的乱象迭生
宋词人考:朱晞颜(8)
你知道道教“十大洞天”在哪里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