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卷三百三十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三十三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十三
  噎膈反胃门二
  张介宾景岳全书〈关格论 论治 噎膈论證 论治 反胃论證 论治〉
  陈士铎石室秘录〈噎膈反胃治法〉
  方〈大半夏汤 小半夏汤 大黄甘草汤 茯苓泽泻汤 五噎圆 又方 竹皮汤 乾姜汤 通气汤 羚羊角汤 反食方 又方 又方 又方 又方 又方 华佗方 柏子仁汤 人参散 既济丸 槟榔益气汤 导气清利汤 加味麻仁丸 皂角散 香砂 宽中汤 补气运脾汤 滋血润肠汤 人参利膈丸 滋阴清膈饮 丁沉透膈汤 五膈宽中散 谷神嘉禾散 秦川剪红丸 芫花丸 厚朴丸 三一承气汤 四生丸 对金饮子 昆布丸 竹皮散 吴茱萸丸 滋血润肠汤 人参利膈丸 进退黄连汤 滋液救焚汤 崔氏八味丸 回阳反本汤 大补元煎 左归饮 右归饮 左归丸 右归丸 五福饮 一阴煎 三阴煎 大营煎 金水六君煎 六安煎 芍药枳朮丸 神香散 四味回阳饮 六味回阳饮 温胃饮 五君子煎 黄芽丸 圣朮煎 豕膏〉
  单方
  针灸
  导引
  医案

艺术典第三百三十三卷

医部汇考三百十三

噎膈反胃门二

《景岳全书》〈臣张介宾著〉《关格论》
关格一證,在内经本言脉体以明阴阳离绝之危證也,如六节脏象论始终篇禁服篇及脉度经脉等篇言之再四,其重可知。自秦越人《三难》曰: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以尺寸言关格,已失本经之意矣。又仲景曰: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故后世自叔和东垣以来,无不以此相传,而竟置关格一證于乌有矣。再至丹溪则曰:此證多死,寒在上,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法当吐以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愚谓两寸俱盛四倍,又安得为寒在上耶?且脉大如此,则浮豁无根,其虚可知,又堪吐乎?谬而又谬,莫此甚矣!夫内经云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谓,而曰吐逆者,特膈食一證耳。曰不得小便者,特癃闭一證耳。二證自有本条,其与关格何涉?数子且然,况其他乎?又安望治此者之无谬哉!
关格證在内经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阳,寸口察五脏之阴,人迎盛至四倍已上,此阳明经孤阳独见,水不济火也,故曰格阳;格阳者,阴格于阳也。气口盛至四倍巳上,此太阴经元阴无主气不归精也,故曰关阴;关阴者,阳关于阴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且大且数,此其阳气不藏,故阴中无阳,阴气不升,故阳中无阴,阴阳相离,故名关格也。凡见此者,总由酒色伤肾,情欲伤精,以致阳不守舍,故脉浮气露亢极如此,此则真阴败竭,元海无根,是诚亢龙有悔之象,最危之候也。
内经以人迎寸口并诊关格,今后世诊法,则但取寸口而不察人迎,似于法有未尽。然寸口为脉之大会,而脉见于彼,未有不见于此者,所以但察气口,则人迎之脉亦可概见。故凡见寸口弦大至极,甚至四倍已上,且大且数者,便是关格之脉,不得误认为火證。余尝诊此数人,察其脉则如弦如革,洪大异常,故云四倍。察其證则脉动身亦动,凡乳下之虚里,脐旁之动气,无不舂舂然,振振然,与脉俱应者。察其形气则上有微喘,而动作则喘甚,肢体无力,而寤寐多慌张,谓其为虚损,则本无欬嗽失血等證,谓其为痰火,则又无实邪发热等證,此关格之所以异也。然惟富贵之人及形体丰肥者,多有此證。求其所因,则无非耽嗜少艾,中年酒色所致,是虽与劳损證若有不同,而实即劳损之别名也。此老成之人所以当知慎也!《本经·脉度篇》所云: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能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此举脉證而兼言之也。若以脉言,则如前之四倍者是也。若以證言,则又有阴阳俱盛者,以阳病极于阳分,而阴病极于阴分也。凡阳盛于阳者,若乎当泻,而阴分见阴有不可泻,阴极于阴者若乎当补而阳分见阳又不可补;若此者阳自阳而阳中无阴,阴自阴而阴中无阳,上下否隔,两顾弗能,补之不可,泻之又不可,是亦关格之證也,有死而已。此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證,大有不同,学者当辨其疑似。

《论治》

关格之脉,必弦大至极。夫弦者为中虚,浮大者为阴虚,此肾水大亏有阳无阴之脉也。治此者宜以峻补真阴为主,然又当察其虚中之寒热,阴中之阴阳,分别处治,斯尽善也。
关格證,凡兼阳脏者,必多热,宜一阴煎、左归饮、左归丸之类主之;兼阴脏者,必多寒,宜大营煎、右归饮、右归丸之类主之;若不热不寒,脏气本平者,宜五福饮、三阴煎、及大补元煎之类主之。
关格證,所伤根本已甚,虽药饵必不可废,如精虚者当助其精,气虚者当助其气,其有言难尽悉者,宜于古今补阵诸方中择宜用之。斯固治之之法,然必须远居别室,养静澄心,假以岁月,斯可全愈。若不避绝人事,加意调理,而但靠药饵,则恐一暴十寒,得失相半,终无济于事也。凡患此者,不可不知!

《噎膈论證》

噎膈一證,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且凡人之脏气,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而肾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饮停隔不行,或大便燥结不通,岂非运化失职,血脉不通之为病乎?而运行血脉之权,其在上者,非脾而何?其在下者,非肾而何?矧少年少见此證,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此其为虚为实概可知矣。故凡治此者,欲舍根本而言捷径,又安望其有成功也!
噎膈、反胃二證,丹溪谓其名虽不同,病出一体,若乎似矣。然而实有不同也。盖反胃者,食犹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故曰噎膈。食入反出者,以阳虚不能化也,可补可温,其治犹易;食不得下者,以气结不能行也,或开或助,治有两难,此其轻重之有不同也。且凡病反胃者,多能食,病噎膈者不能食,故噎膈之病病于胸臆上焦,而反胃之病则病于中下二焦,此其见證之有不同也。所以反胃之治,多宜益火之源,以助化功,噎膈之治,多宜调养心脾,以舒结气,此其證候既有不同,故诊治亦当分类也。
噎膈證多有便结不通者,《内经》曰:三阳结谓之膈。张子和曰:三阳者,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谓热结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涩,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此阳火不下推而上行也。愚按此说,则大不为然。夫结之为义,内经原非言热,如《本篇》曰:阴阳结邪,多阴少阳,曰石水。又《举痛论》曰:思则气结,是岂以结为热耶?且热则流通,寒则凝结,此自阴阳之至理,故凡霜凝冰结,惟寒冽有之,而热则无也,此天道之显然可见者。人身阴阳之理,无非是耳,惟人不能知,所以多误也。矧内经之言三阳结者,乃止言小肠膀胱,全与大肠无涉。盖三阳者,太阳也,手太阳小肠也,足太阳膀胱也,小肠属火,膀胱属水,火不化则阳气不行而传导失职,水不化则阴气不行而清浊不分,此皆致结之由也。子和不察,而遂以三阳之结,尽言为热,以致后世悉传为火,岂理也哉!然人之病结者,本非一端,盖气能结,血亦能结,阳能结,阴亦能结,余非曰结必皆寒而全无热也但阴结阳结,證自不同,有不可不辨耳。夫阳结者热结也,因火盛烁阴,所以乾结,此惟表邪传里,及阳明实热者乃有之。然热结者,必有烦渴发热等證,洪大滑实等脉,最易辨也。若下有结闭,而上无热證,此阴结耳,安得谓之热耶?盖阴结者,正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此惟内伤血气败及真阴者乃有之,即噎膈之属是也。夫噎膈之證,人皆知为内伤也,内伤至此,其脏气之健否为何如而犹云为热,岂必使元阳尽去而别有生生之道乎?噫!此余之所不解也,不得不辨!
噎膈證古人多认为寒,自刘河间治膈气噎食,用三承气汤,张子和以三阳之结尽论为热,且云人之溢食,初未遽然也或伤酒食,或胃热欲吐,医者不察本原,投下香桂胡椒丁香之属,设如伤酒伤食,正可攻逐,岂可言虚,便将热补素热之人,三阳必结,食必上潮,医氏犹云胃寒不纳燔针灼艾,三阳转结,岁月弥深,遂成噎膈,余味此言,不能无惑盖噎膈由于枯槁,本非实热之證,三承气汤,尚可用乎?此河间之见有弗确也。矧酒肉过多者,未必遂成噎膈而噎膈之病,又岂皆素热之人乎?此子和之见有未然也。自后丹溪遂承二子之说,而大辟局方之非,谓气之初病或饮食不谨或外冒风雨,或内感七情,或食味过厚,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密无汗,或性急易怒肝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气为之病,或痞或痛,或噫腐气,或吞酸,或
杂,或膨满,不求原本,便认为寒,遽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数贴,时暂得快以为神方,厚味仍前,不节七情,反复相仍,旧病被劫,暂开浊液,易于攒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病复作,医者不察,犹执为冷,翻思前药随手得快,颙俟久服,可以温脾壮胃,消积行气,以冀一旦豁然,不思胃为水谷之海,清和则能受,脾为消化之器,清和则能运,今反得香热之偏助,劫之而愈,复作复劫,延绵至久,而成噎膈,展转深痼,良可哀悯。此丹溪之说也,使后人见之,无不以为至论。即余初年,亦未尝不加钦服,而今则日见其非矣,何也?试观所叙病原,其有然者,有不然者,顾难缕指而辨也。但以此證而力指为热,能无谬乎且既云燥热之剂随手得快,则固非无效也。夫燥热已能奏效,岂真火證而燥热能效乎盖脾土恶湿,故燥之可也,火能生土,故热之亦可也,温燥扶阳,此自脾家正治,而必欲非之以致后人之疑,似属矫矣,若谓厚味七情,仍前不节,以致愈而复作,此谁之咎也?而亦可归之药误乎?又如脾胃清和能受能运之说,此实至理谁不云然?但余之所谓清和者,则与丹溪不同,抑又何也?盖丹溪所言者,惟恐火之盛,余之所言者,惟恐阳之衰,异同若此,人将焉信?请以天人之理證之,何如?夫天人之所同赖者,惟此阳气而已,故《经》曰:天气清静光明者也,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由此言之,则六合清和,止此太阳为之用,故阳气胜,则温煖光明,而万类咸亨,非清和乎?阴气胜则风霾晦暝,而升沉闭塞,非不清和乎?且春夏万物之盛,非阳盛之化乎?秋冬万物之衰,非阳衰之兆乎?人之所赖以生者,亦惟此耳。故人于饮食朝入口而午化尽,午入胃而暮化尽,此其中焦之热,亦何异大烹之鼎,必如是者才是清和,是即平人之常,乃正所谓胃气也。使朝食而午不饥,午食而晚不饥,饮食化迟,便是阳亏之候,而矧乎全不能行,全不能化者。医且犹云有火,岂必并此化源尽行扑灭而后可,亦堪嗟矣!夫天下之理,本无二三,而或是或非,何多朱紫余每欲言,未尝不知自反,但于最疑处则不得不呈其丑,又安得轩岐再起以为我一正哉?尝闻之康节先生曰欲为天下屠龙手,肯读人间非圣书?其感慨深矣。岂不信然!岂不信然!

《论治》

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盖脾主运化,而脾之大络布于胸膈,肾主津液,而肾之气化主乎二阴,故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矣。然泰交之道,天居地下,故必三阳出土而后万物由之,可见脾土之母由下而升。褚侍中曰:外病疗内,上病救下,辨病脏之虚实,通病脏之子母,斯言得矣,不可忽也!
治噎膈之法,凡气血俱虚者,宜五福饮、及十全大补汤,脾虚于上者,宜四君子汤,脾虚兼寒者,宜五君子煎,脾肺营虚血燥者,宜生姜汁煎;阴虚于下者,宜左归饮、大营煎;阴中之阳虚者,宜右归饮加当归或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皆治本之法也。
噎膈初起,微虚者,宜温胃饮加当归、厚朴,如果痰气不清,上焦多滞者,宜二陈汤加厚朴,或六安煎亦可;如气有不顺,或兼胸腹微痛者,宜加减二陈汤暂解之。凡初觉饮食微有不行,而年不甚衰者,宜速用大健脾丸,或木香、人参、生姜、枳朮丸,以调脾气为上策,或芍药枳朮丸亦可。
噎膈便结者,但察其无火无滞,而止因血燥阴虚者,宜五福饮或大营煎,加酒洗肉苁蓉二三钱,同煎服。或以豕膏渐润其下,而以调脾等剂治其上,最为良法。或多服牛羊乳酥之类,以滋其精液,使之渐润,毋欲速也!如果气血未至,甚损,而下焦胀闭之甚者,则不得不为暂通,轻则玉烛散,人参利膈丸,或搜风顺气丸,甚则大黄甘草汤,酌宜用之。
用温补以治噎膈,人必疑其壅滞而且嫌迂缓,不知中气败證,此其为甚,使非速救根本,则脾气何由再健?设用温补而噎塞愈甚,则不得不曲为加减,然必须千方百计,务从元气中酌其所宜,庶可保全也。若用补之后,虽或未见功效,但得全无窒碍。便是药病相投。且此病最不易治,既能受补,必须多服,方得渐效,以收全功,不可性急,致疑一暴十寒以自误也。若急图目前之快,但使行滞开胃,而妄用大黄、芒硝、三棱莪朮、䒷蒌、桃仁、滚痰丸之属,非惟不能见效,必致胃气日败,万无生理矣。此徒速其亡,不可不省也!诸家治噎,古法用人参黄芪以补元气,御米粟米以解毒实胃,竹沥以清痰散结,乾姜以温中,生姜以去秽,牛羊乳以养血润液,蜜汁当归以润燥,用此数者为主治,其馀因證而增减之,俱是良法。凡肥胖之人,鲜有噎證,间或有之,宜用二陈加人参、白朮之类。血虚瘦弱之人,用四物合二陈,加桃仁、红花、韭汁、童便牛羊乳之类。七情郁结而成噎膈者,二陈合香附、抚芎、木香、槟榔、䒷蒌、砂仁之类。饮酒人患噎膈,以二陈加黄连、砂仁、砂糖之类。胸膈有热者,加黄连、黄芩、桔梗、䒷蒌之类。脾不磨者,加神曲、砂仁、麦芽之类,以助消导。噎膈大便燥结之甚者,必用大黄,或用二陈汤加酒蒸大黄桃仁以润之,乃急则治标之法也。或用四物汤加桃仁、童便、韭汁,多饮牛羊乳为上策。按古入治噎之法,大略已尽于此,虽其中有宜有不宜者,亦并录之以备采择。
凡年高患此者,多不可治,以血气虚败故也。粪如羊矢者,不可治,大肠无血也。吐痰如蟹沫者,不可治,脾气败也。腹中疼痛,
杂如刀割者,不可治,营虚之极,血竭于中也。

《反胃论證》

反胃一證,本属火虚,盖食入于胃,使果胃煖脾强,则食无不化,何至复出?今诸家之论,有谓其有痰者,有谓其有热者,不知痰饮之留,正因胃虚而完谷复出,岂犹有热?观王太仆曰: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此一言者,诚尽之矣。然无火之由,则犹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又当察也。若寒在上焦,则多为恶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阳虚也。若寒在中焦,则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顷或半日复出者,此胃中之阳虚也。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故凡治此者,使不知病本所在,混行猜摸,而妄期奏效,所以难也。

《论治》

治反胃之法,当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但新病者胃气犹未尽坏,若果饮食未消,则当兼去其滞,若有逆气未调,则当兼解其郁,若病稍久,或气体禀弱之辈,则当专用温补,不可标本杂进,妄行峻利,开导消食化痰等剂,以致重伤胃气,必致不起也。
虚在上焦微寒呕恶者,惟姜汤为最佳,或橘皮汤亦可。若气虚为寒所侵,而恶心呕食者,宜黄芽丸或橘皮乾姜汤之类主之。若寒痰胜者,宜小半夏汤、或大半夏汤之类主之。
虚在中焦而食久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汤,温胃饮,圣朮煎之类主之。若胃虚甚者,宜四味回阳饮,或黄芽丸主之。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汤,或理中化痰丸之类主之。或水泛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主之。若胃不甚寒,而微虚兼滞者,宜五味异功散主之。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其贵在阴,非补命门以扶脾土之母,则火无以化,土无以生,亦犹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终无济也。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主之。此屡用之妙法,不可忽也!
反胃初起,而气体强壮者,乃可先从清理;如二陈汤,橘皮半夏汤之类,皆可清痰顺气,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五苓散之类,皆可去湿去滞,半夏乾姜散,仲景吴茱萸汤,橘皮汤之类皆可去寒。然此惟真有邪滞乃可用之,若病稍久而胃气涉虚者,则非所宜。反胃證多有大便闭结者,此其上出固因下之不通也。然下之不通,又何非上气之不化乎?盖脾胃气虚,然后治节不行,而无以生血,血涸于下,所以结闭不行,此真阴枯槁證也。必使血气渐充,脏腑渐润,方是救本之治,若徒为目前计而推之逐之,则虽见暂通而真阴愈竭矣。故治此之法,但见其阴虚兼寒者,宜以补阳为主,而大加当归肉苁蓉韭汁姜汁之属,阴虚兼热者,宜以补阴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豕膏诸血之属。然此等證治,取效最难,万勿欲速,非加以旬月功夫安心调理,不能愈也!其有粪如羊矢,或年高病此者,尤为难治。
反胃由于酒湿伤脾者,宜葛花解酲汤主之,若湿多成热,而见胃火上冲者,宜黄芩汤或半夏泻心汤之类主之。
《石室秘录》〈臣陈士铎著〉《噎膈反胃治法》
反胃證初起之时,未尝非胃病也,当时以逍遥散加黄连一钱立止,无如世医不知治法,乃用香砂、厚朴、枳壳、砂仁之类,纷投之不应,又改用大黄、巴豆之类下之,又不应,改用黄连、黄檗、黄芩、栀子、知母、大寒之品以凉之,又不应,改用桂枝、白果、肉桂、附子、乾姜、吴茱萸之类以热之,又不应,始用柴胡、荆芥、桔梗、防风、苏子之类以散之,遂成噎膈之證矣。吾今传一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麦冬三钱,北五味、元参、当归、白芥子、各一钱,牛膝二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全在不治反胃,正所以治反胃也。盖人反胃,乃是肾中阴水竭也,肾水不足,则大肠细小,水不足以润之,故肠细而乾涸,肠既细小,则饮食入胃,不能下行,必反而上吐。治之之法,不可治上,宜治下,方用熟地山茱萸之类,纯是补肾中之水也,肾水足而大肠有水相资,则大肠仍复宽转,可以容物,水路既宽,则舟楫无碍,大舸小舶,可以顺行,又何惧区区小舟不可以转运粮食哉?此肾中虚而水不足以润大肠者,宜如是治法。若肾中寒凉而虚者,又不如是治也。盖反胃之名虽同,反胃之实各异,肾中无水,而反胃者食下喉即吐,肾中无火而反胃者食久而始吐也。譬如今日食之,明日始尽将今日之物吐出也,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麦冬三钱,山药茯苓各二钱,北五味、丹皮、泽泻、牛膝、附子、肉桂各一钱,水煎服。此方八味丸汤也,妙在用附子肉桂于补肾水之中,使去水中补火,补火者补命门之火也,盖脾胃之气,必得命门之火始生,譬如釜下无火,何以煮爨?未免水冷金寒,结成冰冻,必得一阳初复之气始解。人身脾胃亦然,然而寒凉之病,止该腹痛心疼,今反无此證,乃上越而吐者何也?盖脾胃有出路,则寒邪之气不留于中,今日日上吐,将胃口咽门已成大道,熟径往来,无所阻滞,则径情趋奔,其势甚便,又何必积畜于中州,盘踞于心腹,发寒作热,以苦楚此脾胃哉?此反胃下寒,心腹之所以不痛也,此又不治反胃而适所以治反胃,此变法治病之端也。
有食入而即出者,此肾水虚不能润喉,故喉燥而即出也。有食久而反出者,此肾火虚不能温脾,故脾寒而反出也。治反胃者,但当治肾,但当辨其有火无火之异,则死證可变为生也。治反胃之證,莫妙用仲景地黄汤,但无火者,加附子、肉桂,则效验如响。然人亦有用仲景方而不验者,何也?以用之不得其法,而非方之不神也。今酌定二方,一治无火而反胃者,熟地二两,山茱萸一两,附子、茯苓、泽泻、丹皮、肉桂各三钱,山药一钱,水煎服。一治有火而反胃者,熟地二两,山药一两,泽泻、丹皮各三钱,茯苓、麦冬、山茱萸各五钱,北五味二钱,水煎服。二方出入加减。自然治反胃有神功也。
反胃之證,虽一时不能遽死,然治之不得其宜,亦必死而后已。反胃多是肾虚无火,故今日食之,至明日尽吐,即内经所谓食入即出者是也。夫食入于胃而吐出,似乎病在胃也。谁知胃为肾之关门,肾病而胃始病,饮食之入于胃,必得肾水以相济,而咽喉有水道之通,始上可输挽,下易运化。然而肾中有火,则釜底无薪,又何以蒸水谷乎?此肾寒而脾亦寒,脾寒不能化,必上涌于胃而胃不肯受,则涌而上吐矣。方用定胃汤,熟地三两,山茱萸二两,肉桂、茯苓各三钱,水煎服,一剂而吐止,十剂而病全愈。然此治朝入暮吐,暮服朝吐者也,倘食下即吐,又不可用肉桂,加麦冬一两,北五味子一钱,亦未尝不效应如响。盖二方全是大补肾中之水火,而不去治胃,胜于治胃也。
方大半夏汤〈仲景下同〉
治胃反呕吐。

半夏二升洗,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馀,分再服。

小半夏汤

治呕吐谷不得下者。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即吐者。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茯苓泽泻汤

治胃反而渴欲饮水者。

茯苓半斤, 泽泻, 生姜,各四两。 白朮三两,桂枝, 甘草,各二两。
右六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五噎圆《千金方》下同〉

治胸中久寒呕逆,逆气饮食不下,结气不消。

乾姜, 蜀椒, 食茱萸, 桂心, 人参,各五分。细莘, 白朮, 茯苓, 附子,各四分。 橘皮六分。
右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不止稍加至十丸。

又方


治五种之气皆令人噎。

人参, 半夏, 桂心, 防风,〈一作防葵〉 小草, 附子,细莘, 甘草,各二两。 紫菀, 乾姜, 食茱萸,芍药, 乌头,各六分。 枳实,
右十四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止,加至十五丸,乌头与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汤

治噎声不出。

竹皮,〈一作竹叶。〉 细莘,各二两。 甘草, 生姜, 通草,人参, 茯苓, 麻黄, 五味, 桂心,各一两。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二升,去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乾姜汤

治饮食辄噎,集验名半夏汤。

乾姜, 石膏,各四两。 半夏, 小麦,各一升。
人参, 桂心, 䒷蒌根,各二两。 甘草一两,吴茱萸二升, 赤小豆三十粒。
右十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枣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通气汤

治胸满气噎。

半夏八两, 生姜六两, 桂心三两 大枣三十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羚羊角汤

治气噎不通,不得食。

羚羊角, 通草, 橘皮,各二两。 厚朴, 吴茱萸,乾姜,各三两。 乌头五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反食方

治胃虚反食,下喉便吐。

人参一两, 泽泻, 甘草, 桂心,各二两。 橘皮,乾姜,各三两。 茯苓四两, 大黄六两, 竹茹五两。
右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黄。

又方

治反胃而渴。

茯苓, 泽泻, 半夏,各四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入生姜四两。

又方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

人参, 泽泻, 桂心,各二两。 茯苓四两, 橘皮,甘草, 黄芪,各三两。 大黄一两半, 生姜八两,半夏一升, 麦门冬三升。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羸人六合,已利去大黄。

又方

治胃反,朝食暮吐,食讫腹中刺痛,此由久冷。

橘皮三两, 甘草, 厚朴, 茯苓, 桂心 细莘,杏仁, 竹皮,各二两。 槟榔十枚, 前胡八两,生姜五两, 人参一两。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有甘皮二两。

又方

橘皮三两, 白朮, 人参,各二两。 桂心一两,蜀椒一百二十粒, 薤白一握。
右六味㕮咀,以水二升渍一宿,内羊肚中缝合,以三升水煮,水尽出之,决破去滓,分三服。

又方

治反胃大验。

前胡, 生姜,各四两。 阿胶一两, 大麻仁五合,橘皮三两,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 大枣十枚,吴茱萸四合。
右九味㕮咀,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二服。

华佗方

治胃反,胃反为病,朝食暮吐,心下坚如杯升,往来寒热,四逆不下食,此为关上寒澼所作,将成肺痿。

真珠, 明雄黄, 丹砂,各三两。 𥐚硝五两,乾姜十累。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若小烦者,饮水自解,然无所忌,神良无比。一方用桂心一两。

柏子仁汤

人参, 半夏, 白茯苓, 陈皮, 麝香少许另研,柏子仁, 甘草炙,
右生姜煎入麝香,调匀和服,加㮋李仁更妙。

人参散

人参, 麝香, 片脑,各少许。
右末甘草汤调服。

既济丸《曾编》下同〉


治关格脉沉细,手足厥冷者。

熟附子童便浸, 人参各一钱。 麝香少许。
糊丸如桐子大,麝香为衣,每服七丸,灯心汤下。

槟榔益气汤

治关格,劳后气虚不运者

槟榔多用, 人参, 白朮, 当归, 黄芪, 陈皮,升麻, 甘草, 柴胡, 枳壳,
右生姜煎服。

导气清利汤

治关格吐逆,大小便不通。

猪苓, 泽泻, 白朮, 人参, 藿香, 柏子仁,半夏姜制, 陈皮, 白茯苓, 甘草, 厚朴姜制,栀子, 黑牵牛, 槟榔, 枳壳, 大黄, 木通,麝香少许。
右生姜煎服,木香和中,丸吐不止,灸气海,天枢,如又不通,用蜜导。

加味麻仁丸

治关格,大小便不通。

大黄一两, 白芍药 厚朴姜汁炒, 当归,
杏仁去皮尖双仁者, 麻仁, 槟榔, 南木香,枳壳,各五钱。 麝香少许。
右为末,蜜丸,熟水下。

皂角散

治大小便。关格不通,经三五日者。

大皂角烧存性,
右为末,米汤调下。又以猪脂一两煮熟,以汁及脂俱食之,又服八正散,加槟榔、枳壳、𥐚硝、桃仁、灯心草茶根。
香砂宽中汤《统旨》下同〉
治气滞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者。

木香水磨三匙, 白朮, 陈皮, 香附,各一钱半。白豆蔻去壳, 砂仁, 青皮, 槟榔, 半夏曲,茯苓,各一钱。 甘草三分, 厚朴姜制一钱二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入蜜一匙,食前服。

补气运脾汤

治中气不运噎塞。

人参二钱, 白朮三钱, 橘红, 茯苓,各一钱半。砂仁八分, 甘草炙四分, 黄芪蜜炙一钱。
水二钟,姜一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有痰,加半夏曲一钱。

滋血润肠汤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饮食不下,大便燥结。

当归酒洗三钱, 芍药煨, 生地黄,各一钱半。红花酒洗, 桃仁泡去皮尖炒, 大黄酒煨,
枳壳麸炒,各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入韭菜汁半酒盏,食前服。

人参利膈丸《宝鉴》

治胸中不利,大便结燥,痰嗽喘满,脾胃壅滞,推陈致新,治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 槟榔,各七钱半。 人参, 当归酒洗,
藿香, 甘草, 枳实麸炒黄,各一两。 厚朴姜制,大黄酒蒸,各二两。
右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诸饮下。

滋阴清膈饮《统旨》

治阴火上冲,或胃火大盛,食不入,脉洪数者。

当归, 芍药煨, 黄檗盐水炒, 黄连,各一钱半。黄芩, 山栀, 生地黄,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二钟,煎七分,入童便竹沥各半酒盏,食前服。

丁沉透膈汤《和剂》下同〉

治脾胃不和,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不进,十膈五噎,痞塞不通,并皆治之。

香附炒, 缩砂仁, 人参,各一两。 丁香, 麦糵,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青皮,各半两。 沉香,厚朴姜制, 藿香, 陈皮,各七钱半。 白朮二两,甘草炙一两半, 神曲炒, 半夏, 草果,各二钱半。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热服。

五膈宽中散

治七情四气伤于脾胃,以致阴阳不和,胸膈痞满,停痰气逆,遂成五膈,并治一切冷气。

白豆蔻去皮二两, 甘草炙五两, 木香三两,厚朴去皮姜汁炙熟。 香附子炒,各一斤。 丁香,缩砂仁,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四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姜三片,盐少许,不拘时沸汤下。

谷神嘉禾散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或五噎五膈。

白朮炒二两, 茯苓, 缩砂仁, 薏仁炒, 人参,枇杷叶去毛姜汁炙,各一两。 桑皮炒, 槟榔炒,白豆蔻炒, 青皮, 谷糵炒, 五味子炒,各半两。沉香, 丁香, 藿香, 木香, 杜仲姜汁酒涂炙,随风子, 石觓酒炒, 半夏姜汁捣和作饼炙黄,大腹子炒,各七钱半。 甘草炙两半, 陈皮去白,神曲炒,各二钱半。
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五噎入乾柿一枚,膈气吐逆,入薤白三寸,枣五枚。

秦川剪红丸《良方》

治膈气成翻胃,服此吐出瘀血及下虫而效。

雄黄别研, 木香各五钱, 槟榔, 贯仲去毛,蓬朮煨, 三棱煨, 乾漆炒烟尽, 陈皮,各一两。大黄一两半。
右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

芫花丸《本事》

芫花酢炒一两, 牛膝, 狼牙根, 桔梗炒黄,藜芦炒, 槟榔,各半两。 巴豆十粒炒黑。
右为细末,酢糊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姜汤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坚杀虫。

厚朴丸

治翻胃吐逆,饮食噎塞,气上冲心,腹中诸疾。

厚朴, 蜀椒去目微炒, 川乌炮去皮,各一两半。紫菀, 吴茱萸洗, 菖蒲, 柴胡, 桔梗, 茯苓,官桂, 皂角去皮弦炙, 乾姜炮, 人参,各二两。黄连二两半, 巴豆霜半两。
右为细末,入巴豆霜匀炼蜜为剂,旋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渐次加至五七丸,以利为度,生姜汤下,食后而卧。此药治效与局方温白丸同,及治处暑以后秋冬间下痢大效。
春夏加黄连二两,秋冬再加厚朴二两。

三一承气汤〈子和下同〉

当归酒洗焙二钱半, 北大黄去粗皮, 芒硝,厚朴姜制, 枳实生,各半两。 甘草去皮炙一两。
右㕮咀,每服半两,水盏半,生姜五片,枣二枚,擘开,同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病重者每服一两,加姜二片,枣一枚,若不纳药,须时时呷服之,以通为度。虽为下药,有泄有补,卓有奇效。刘河间又加甘草,以为三一承气,以甘和其中,最得仲景之秘。

四生丸

治一切结热,常服肢体润泽耐老。

生芒硝半两, 大黄去皮酒洗纸包煨香不可过,黑牵牛头末, 皂角去皮生用各一两。
右为末,滴水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

对金饮子

陈皮焙制八两, 苍朮焙, 厚朴姜汁炒,各四两。人参, 黄芪,各一两。 黄芩二两半, 甘草三两。
右㕮咀,每服半两,水盏半,生姜五片,枣二枚,同煎七分,去滓热服。先服承气汤,夜服四生丸,如已效进食不格拒,方用对金饮子,然初病作且呕吐,胃热类内选用,清利之药,审其虚实重轻,方用前药更佳。

昆布丸《良方》下同〉

治五噎咽喉,妨塞食饮不下。

昆布洗去咸水, 麦冬去心焙, 天冬去心焙,诃黎勒去
,各一两半。 木通, 川大黄微炒,川𥐚硝, 㮋李仁汤浸去皮微炒, 肉桂去皮,百合,各一两。 羚羊角屑, 紫苏子, 射干,
杏仁汤浸去皮尖,麸炒黄,各半两。 柴胡去芦陈皮汤浸去白, 槟榔,各二钱半。
右为细末,炼蜜和捣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热酒送下。夜饭后,用绵裹弹子大一丸噙化。

竹皮散

治噎声不出。

竹皮,〈一作竹叶。〉 细莘, 通草, 人参, 五味, 茯苓,麻黄; 桂心, 生姜, 甘草,各一两。
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吴茱萸丸〈东垣〉

大理脾胃,胸膈不通,调中顺气。

吴茱萸, 草豆蔻,各一钱二分。 橘皮, 益智仁,人参, 黄芪, 升麻,各八分。 白僵蚕, 泽泻,姜黄, 柴胡,各四分。 当归身, 甘草炙,各六分。木香二分, 青皮三分, 大麦糵一钱五分,半夏一钱
右为细末,用汤浸蒸饼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三十丸,细嚼白汤送下。

滋血润肠汤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大便燥结。

当归酒洗三钱, 芍药煨, 生地黄,各一钱五分。红花酒洗, 桃仁去皮尖炒黄, 大黄酒煨,枳壳炒,各一钱。
水钟半,煎七分,入韭汁半酒钟,食前服。

人参利膈丸

治血少便燥,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 槟榔,各七钱半。 人参, 藿香, 枳实炒,当归酒洗, 生甘草,各一两。 大黄酒蒸透,
厚朴姜汁制,各二两。
右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白汤下。

进退黄连汤〈喻昌下同〉

治关格。

人参人乳拌蒸, 半夏姜汁制,各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大枣二枚, 黄连姜汁炒, 乾姜炮,
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钟煎一半,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心朝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耳。

滋液救焚汤

治五志厥阳之火。

生地黄, 麦门冬各二钱并取汁。 胡麻仁炒研,炙甘草, 真阿胶, 紫石英敲碎, 寒水石敲碎,滑石敲碎,各一钱。 柏子仁炒七分, 五味四分,生犀三分研汁, 生姜汁二茶匙。
右除四汁及阿胶共八物,用名山泉水四茶杯,缓火煎至一杯半,去滓入四汁及阿胶,再上火略煎,至胶烊化,斟出调牛黄细末五釐,日中分二三次热服,空心先服崔氏八味丸三钱。

崔氏八味丸

乾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茯苓,泽泻,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右八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

回阳反本汤〈节庵〉

治阴盛格阳,阴极发躁,微渴面赤,欲坐卧于泥水井中,脉来无力,或脉全无欲绝者。

熟附子, 乾姜, 甘草, 人参, 陈皮, 麦门冬,五味子, 腊茶,
面戴阳者,下虚也,加葱七茎,黄连少许,用澄清泥浆水一钟煎之,临服入蜜五匙冷服取汗为效。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下同〉

治气血大坏,危剧等證。

人参少则一二钱,多则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山茱萸一钱〈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山药炒, 杜仲,各二钱。熟地少则二三钱,多则二三两, 当归,〈若泄泻者去之。〉枸杞各二三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左归饮

凡命门之阴衰阳盛者宜此。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茯苓一钱半,
山药, 枸杞,各二钱。 山茱萸一二钱,〈畏酸者少用〉炙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右归饮

凡命门之阳衰阴盛者宜此。

熟地用如前, 山药, 枸杞, 杜仲姜制各二钱。制附子一二三钱, 山茱萸一钱, 炙甘草,
肉桂,各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左归丸

治真阴不足,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證。

大怀熟地八两,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精滑者不用。〉山药炒, 山茱萸肉, 鹿胶敲碎炒珠, 枸杞,菟丝子制, 龟胶切碎炒珠,各四两。〈无火者不必用。〉
右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馀丸。

右归丸

治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而为翻胃噎膈等證。

大怀熟地八两, 山茱萸微炒, 当归,各三两。〈便溏勿用。〉制附子自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 枸杞子微炒,鹿角胶炒珠, 
丝子制, 杜仲姜汁炒断丝,山药炒,各四两。 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
右丸法如前,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其效尤速。

五福饮

治五脏气血亏损者。

人参, 熟地,各随宜。 当归二三钱, 炙草一钱,白朮炒一钱半。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一阴煎

治阴亏而脉證多阳,虚火发热动血等證。

熟地三五钱, 牛膝一钱半, 甘草一钱, 生地,芍药, 麦冬, 丹参,各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三阴煎

治肝脾虚损,精血不足等證。

人参随宜,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枣仁,芍药酒炒,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大营煎

治真阴亏损,气血虚寒等證。

当归二三钱或五钱, 熟地三五七钱, 枸杞,杜仲,各二钱。 牛膝一钱半, 桂, 炙草,各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金水六君煎

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阴虚血气不足等證。

熟地三五钱, 陈皮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当归, 半夏, 茯苓各二钱。
水二钟,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六安煎

治痰滞气逆等證。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杏仁去皮尖,各一钱。 白芥子五七分,〈老年气弱者不用。〉
水一钟半,加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分,食远服。

芍药枳朮丸

治食积痞满等證。

白朮面炒, 赤芍药酒炒,各二两 枳实面炒,陈皮,各一两。
荷叶汤煮黄,老米粥为丸,桐子大,米饮或滚白汤任下百馀丸。

神香散

治逆气、痰饮、膈噎诸药不效者。

丁香, 白豆蔻,〈或砂仁亦可。〉
二味等分为末,清汤调下五七分,甚者一钱,日数服,不拘。

四味回阳饮

治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人参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附子炮去皮脐,炮乾姜各二三钱。
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徐徐饮之。

六味回阳饮

治阴阳将脱等證。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炙甘草一钱, 制附子,炮乾姜各二三钱。 当归身三钱,〈如泄泻或血动者,以冬朮代。〉熟地五钱或一两。
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

温胃饮

治中寒,食入反出,噎膈等證。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朮炒一二钱或一两,扁豆炒二钱, 乾姜炒焦一二三钱, 炙甘草,陈皮,各一钱。〈或不用。〉 当归一二钱,〈滑泄者,勿用〉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五君子煎

治前證。

人参二三钱, 乾姜炒黄一二钱, 炙甘草一钱,白朮, 茯苓,各二钱。
水一钟,半煎服。
黄芽丸治前證

人参二两, 焦乾姜三钱,
右炼白蜜为丸,芡实大,常嚼服之。

圣朮煎

治寒湿反胃。

陈皮酌用, 冬朮炒五六钱或一二两, 肉桂,乾姜炒,各一二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热服。

豕膏

治噎膈。

当归半斤浓煎取汁, 猪脂炼过一斤。
右二味同炼,去其水气,乃入白蜜一斤,再炼少顷,滤净收贮,不时挑服,用治老人之秘结及噎膈闭结等證,必妙。如果阳气不行者,仍加生姜四两,同当归煎入,或宜酒者,以酒送服亦可。或气有不利者,加杏仁二两去皮尖,同前煎入皆妙。或有滞者,当以饧代蜜,更妙。是即内经所谓以辛润之也。

单方

凡男妇翻胃吐食,白垩土煅赤,以米酢一升淬之,再煅再淬,酢乾为度,取一两研乾姜二钱半,炮为末,每服一钱调下,服至一斤以上为妙。《千金》。〉
又反胃转食,用地龙屎一两,木香三钱,大黄七钱为末,每服五钱,无根水调服。忌煎煿、酒酢、椒姜热物,其效如神。《经验方》。〉
又方。取螺蛳一斗,水浸取泥晒乾,每服一钱,火酒调下。又方。取灶中土五年久者为末,米饮服三钱,经验。《百一》。〉反胃吐食,用梁上倒挂尘,黑驴尿调服之。《集简方》反胃哕逆,黑铅化汁,以柳木槌研成粉一两,入米酢一升,砂锅熬膏,入蒸饼末少许捣丸,菉豆大,每服一丸姜汤下。《圣济》下同。〉
多年反胃不止,紫背铅二两,烧铅,以盐卤汁五两淬尽,与石亭脂二两,同炒焰起,挑水于上,焰止,研匀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石莲乾柿汤下。
吐逆不止,宜用碧霞丹,用北黄丹四两,米酢半升煎乾,炭火三秤,就铫内煅红,冷定为末,粟米饭丸,梧子大,每服七丸,酢汤下。《集验方》。〉
胃虚反胃气逆,铅丹二两,白矾二两,生熟亭脂半两,以丹矾研匀入坩锅内,以炭半升煅赤,更养一夜,出毒两日,入亭脂同研,粟米饭和丸,菉豆大,每日米饮下十五丸。《圣济》下同。〉
反胃吐食,水不能停,黑铅水银各一钱半,结砂舶硫黄五钱,官桂一钱,为末,每服六钱,一半米汤,一半自然姜汁调,作一处服。
脾痛反胃,灵砂一两,蚌粉一两同炒,赤丁香、胡椒各四十九粒为末,自然姜汁,煮半夏粉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二十丸。《普济》。〉
反胃吐食,雄黄一分,甘草生半分为末,饭丸,梧子大,以五叶草糯米煎汤,每服四丸。《圣济》。〉
反胃吐食绝好,赤石脂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腹姜汤下一二十丸。先以巴豆仁一枚,勿令破,以津吞之,后乃服药。《圣惠》
痰饮吐水无时节者,其原因冷饮过度,遂令脾胃气弱,不能消化饮食,饮食入胃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自任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则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利,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服诸药不效,服此遂愈。《千金翼》。〉
噎膈反胃,用北庭砂二钱,水和荞麦面包之,煅焦待冷,取中间湿者焙乾一宿,入槟榔二钱,丁香二个研匀,每服七釐,烧酒送下,日三服,愈即止,后吃白粥半月,仍服助胃丸药。
又方。以北庭砂一两,人言末一两,同入罐内,文武火升,三炷,取出灯盏上末一两,以黄丹末一两,同入罐内,如上法升之;取末用桑灰霜一两,研匀,每服三分,烧酒下,愈即止。
又方。用平胃散各一钱,入硇砂生姜各五分为末,沸汤点服二钱,当吐出黑物如石,屡验。
反胃呕吐,白矾硫黄各二两,铫内烧过,入朱砂一分为末,面糊丸,小豆大,每姜汤下十五丸。
又方。白矾枯三两,蒸饼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服十五丸。《普济》。〉
反胃吐食,白面二斤半,蒸作大馒头一个,头上开口,剜空,将皂矾填满,以新瓦围住盐泥封固,挖土
安放,文武火烧,一日夜取出研末,枣肉为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汤任下,忌酒色。《摘要》。〉
饮食入口即吐,困弱无力垂死者,上党人参三大两,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热服,日二,兼以人参汁入粟米鸡子白薤白煮粥与啖。李真方司勋于汉南患此两月馀,诸方不瘥,遂与此方,当时便定后十馀日遂入京师。绛每与名医论此药难可为俦也。《兵部手集》。〉食入即吐,用人参一两,半夏五钱,生姜十片,水一斗,以杓扬二百四十遍,取三升,入白蜜三合,煮一升半,分服。《金匮方》。〉
噎食膈气,马蹄香四两为末,好酒三升熬膏,每服二匙,好酒调下,日三服。
血风反胃,香白芷一两切片,瓦炒黄为末,用猪血七片,沸汤泡七次,蘸末食之,日一次。《妇人良方》。〉
反胃恶心,药食不下,京三棱炮一两半,丁香三分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圣济》。〉
噎膈拒食,端午采头次红花,无灰酒拌,焙乾血竭瓜子样者等分为末,无灰酒二盏,隔汤顿热,徐咽。初服三分,次日四分,三日五分。《简便方》
反胃吐食,火炊草焙为末,蜜丸,梧子大,白汤下五十丸。《百一》。〉
反胃上气,芦根茅根各二两,水四升煮二升分服。《千金》。〉食已即吐,胸中有火也,大黄一两,甘草二钱半,水一升,煮半升,温服。《玉函》。〉
膈气哽噎,甘遂面煨五钱,南木香一钱为末,壮者一钱,弱者五分,水酒调下。《怪病奇方》。〉
久冷反胃,大附子一个,生姜一斤,剉细同煮,研如面糊,每米饮化服一钱。《奇效良方》下同。〉
又方。用姜汁打糊,和附子末为丸,大黄为衣,每温水服十丸。
又方。用长大附子一个,坐于砖上,四面著火,渐逼、以生姜自然汁淬之,依前再逼再淬,约姜汁尽半碗乃止,研末,每服一钱,粟米饮下,不过三服瘥。或以猪腰子切片,炙熟蘸食。
又方。用大附子一个,切下头子剜一窍,安丁香四十九个在内,仍合定线扎,入砂铫内,以姜汁浸过,文火熬乾为末,每挑少许,置掌心舐吃,日十数次。忌毒物生冷。
反胃吐食,王瓜灯上烧存性为末,一钱,入好枣肉,平胃散末二钱,酒服,食即可下。即野甜瓜,北方多有之。《丹溪纂要》。〉
噎塞膈气,威灵仙一把,酢蜜各半盏,煎五分服之,吐出宿痰愈。《经验方》。〉
治反胃吐食,透骨草独科苍耳生牡蛎各一钱,姜三片,水煎服。
治气膈噎食,用隔山消二两,鸡肫皮一两,牛膝、南星、朱砂各一两,急性子二钱为末,炼蜜丸,小豆大,每服一钱,淡姜汤下。
噎食,用荞麦秸烧灰淋汁入锅内煎,取白霜一钱,入蓬砂一钱研末,每酒服五分。《海上方》。〉
噎食不下,赤稻细梢烧灰,滚汤隔绢淋汁三次,取汁入丁香一枚白豆蔻半枚,米一盏煮粥食,神效。《摘元方》。〉反胃吐食,莺粟粥,用白莺粟米三合,人参末三大钱,山芋五寸,细切研三物,以水二升三合,煮取六合,入生姜汁及盐花少许,和匀分服,不计早晚,亦不妨末服汤丸。《图经》。〉
反胃膈气不下食者,大仓散,用仓米或白米,日西时以水微拌湿,自想日气如在米中,次日晒乾,袋盛挂风处,每以一撮水煎和汁饮之,即时便下也。
又方。陈仓米炊饭焙研,每五两入沉香末半两,和匀,每米饮服二三钱。《普济》。〉
反胃呕吐不止,用乾饧糖六两,生姜四两,二味同捣作饼,或焙或晒,入炙甘草末二两,盐少许,点汤服之。常熟一富人病反胃,往京口甘露寺设水陆,泊舟岸下,梦一僧持汤一杯与之,饮罢,便觉胸快。次早入寺,供汤者乃梦中所见僧,常以此汤待宾,故易名甘露汤,能利胸膈,养脾胃,进饮食。
膈气噎塞,饮食不下,用碓嘴上细糠蜜丸,弹子大,时时含咽津液。《圣惠》。〉
反胃吐食芥子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
反胃噎疾,萝卜蜜煎浸油,细嚼咽,良。《普济》下同。〉反胃羸弱,用母姜二斤,捣汁作粥食。
又方。用生姜切片。麻油煎过为末,软梀蘸末嚼咽。反胃欬噫,生姜四两捣烂,入兰香叶一两,椒末一钱,盐和面四两,裹作烧饼煨熟,空心吃,不过两三度效。反胃,入甘蔗汁和之。
反胃吐食,松节煎酒细饮之。《百一》。〉
反胃吐食,大枣一枚,去核,用螌蝥一枚去头翅,入在内,煨熟去蝥,空心食之,白汤下良。
反胃呕哕,乾枣叶一两,藿香半两,丁香二钱半,每服二钱,姜三片,水一盏前服。《圣惠》。〉
反胃转食药物不下,用大雪梨一个,以丁香十五粒刺入梨内,湿纸包四五重,煨熟食之。《总录》。〉
反胃,吐食,棠梨叶油炒去刺为末,每旦酒服一钱。《山居四要》。〉
反胃吐食,乾柿三枚连蒂捣烂,酒服甚效,切勿以他药杂之。
反胃吐食,真橘皮以日照西壁土炒香为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枣肉二枚,水二钟,煎一钟温服。《直指方》。〉反胃呕哕,枇杷叶去毛,炙丁香各一两,人参二两,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服。《圣惠》。〉
反胃吐食,用胡椒酢浸日乾,如此七次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酢汤下。
又方。用胡椒七钱半,煨姜一两,水煎,分二服。
又方。用胡椒半夏汤泡等分为末,姜汁和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三十丸。
噎食不纳,荜澄茄白豆蔻等分为末,乾舐之。《寿域神方》。〉反胃吐食,吐出黑汁,治不愈者,用荜澄茄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三四十丸,日一服。愈后,服平胃散三百贴。《永类钤方》。〉
反胃吐食,用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和匀,日日细呷之。《梅师方》。〉
一切反胃,虎脂半斤切,清油一斤,瓦瓶浸一月,密封,勿令泄气,每以油一两,入无灰酒一盏温服,以瘥为度,油尽再添。《寿域神方》。〉
反胃吐食,取虎肚生者勿洗存查秽,新瓦固煅存性,入平胃散末一两和匀,每白汤服三钱,神效。《保寿堂方》。〉噎食,取鹏乌未生毛者一对,用黄泥固济煅存性为末,每用一匙,以温酒服。《寿域神方》。〉
胃热吐食清膈散,用蝉蜕五十个,去泥,滑石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蜜调服。《家宝方》。〉
反胃吐食,用黄蚬壳并田螺壳,并取久在泥中者各等分,炒成白灰,每二两入白梅肉四个,捣和为丸,再入砂盒子内,盖定泥固,煅存性,研细末,每服二钱,用人参缩砂汤调下。不然,用陈米饮调服亦可。凡觉心腹胀痛,将发反胃,即以此药治之。《百一》。〉
反胃膈气,壁虎七个,砂锅炒焦,木香、人参、朱砂各一钱半,乳香一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木香汤下,早晚各一服。《摘元方》。〉
反胃吐食,
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济》反胃吐食,用大鲫鱼一尾,去肠留鳞,入绿矾末,令满泥固,煅存性,研末,每米饮服一钱,日二。《本事》。〉膈气吐食,用大鲫鱼去肠留鳞,切大蒜片填满,纸包十重,泥封晒半乾,炭火煨熟,去皮取肉,和平胃散末一两,杵丸,梧子大密收,每服三十丸,米饮下。《经验》。〉反胃吐食,石莲肉为末,入少肉豆蔻末,米汤调服之。《直指》。〉
反胃吐食。用母丁香一两为末,以盐梅入捣和丸,芡子大,每噙一丸。
又方。用母丁香神曲炒等分,为末,米饮服一钱。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反胃关格,气噎不通,丁香木香各一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先以黄泥做成碗,滤药汁于内,食前服试之,有效。土碗取其助脾也。《经验方》。〉噎膈反胃,用糯米末以牛涎拌,作小丸,煮熟食。《集成》。〉又方。香牛饮,用牛涎一盏,入麝香少许,银盏顿热,先以帛紧束胃脘,令气喘解开,乘热饮之,仍以丁香汁入粥与食。《得效方》。〉
又方。千啭丹,用牛涎好蜜各半斤,木鳖仁三十个,研末,入铜器熬稠,每以两匙和粥与食,日三服。《普济》。〉巧妇鸟窠,治膈气噎疾,以一枚烧灰,酒服或一服三钱神验。《易简方》。〉
噎膈反胃,诸药不效,真阿魏一钱,野外乾人屎为末,三钱,五更,以姜汁蘸食,能起死人,乃赵王
方也。《永类钤方》。〉
噎食不下,人屎入萝卜内,火炼三炷香,取研,每服三分,黄酒下,三服效。《海上名方》。〉
反胃噎膈,大力夺命丸,牛转草、杵头糠各半斤,糯米一升为末,取黄母牛涎和丸,龙眼大,煮熟食之;入砂糖二两,尤妙。《正传》。〉
膈气不食,天灵盖七个,每个用黑豆四十九粒层层隔封,水火升降,杨梅色,冷定取出,去豆,不用研末,每服一钱,温酒下。《集效方》。〉
反胃吐食,蚕茧十个煮汁,烹鸡子三枚食之,以无灰酒下,日二服神效。或以缫丝汤煮粟米粥食之。《惠济方》。〉噎食病数月不愈者,用狗宝为末,每服一分,以威灵仙二两,盐二钱捣如泥,将水一钟,搅匀去查,调服日二,不过三日愈,后服补剂。《摘要》。〉
反胃膈气,丁丹
祖传狗宝丸,用硫黄水银各一钱,同炒成金色,入狗宝三钱为末,以鸡子一枚。去白留黄,和药搅匀,纸封泥固,糖火煨半日,取出研细,每服五分,烧酒调服,不过二三服见效。《颐真堂方》。〉
噎塞不通,羚羊角为末,饮服方寸匕,以角摩噎上。《外台》。〉治胃反食即吐,捣粟米作面水丸,楮子大七枚烂煮内酢中,细细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千金》下同。〉又方。饮白马尿即止。
又方。烧先死鸡䏶胵灰酒服,男雄女雌。又方。淘小芥子曝乾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食后吐酸水,用乾姜食茱萸各二两,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名治中散,胃冷者立验。
卒噎,捻取饭盆边零饭一粒食之,即下。
又方。常食乾粳米饭,即不噎。
又方。末火炭蜜丸,弹子大,含少少咽即下。
膈气,用大鲫鱼一尾,自死者可用,活者不用,割腹去肠杂,留鳞,用大蒜去净皮,薄切片,填入鱼腹中,仍合定为一尾,用湿纸包定,以麻皮缚之,却用熟黄泥厚固,乾以糠火煨熟,取出去鳞刺骨,将肉入局方平胃散末,捣和为丸,梧桐子,大晒乾收贮,勿令泄气,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气噎食不得下,喉中如有肉块,用昆布一两,洗去咸水,小麦二合,水三盏,煎小麦烂,去查,不拘时每服一小盏,仍取净昆布频含二三片,津咽下,有效。
胸鬲气滞,食噎不下,以手巾布包杵头糠,时时拭齿;刮舂米杵头细糠煎汤呷之,亦可。
男妇噎膈,用鸡嗉子两个,带宿食用纸裹,外用黄泥固济炭火烧,烟尽为度,取出去泥,嗉子内宿食不可动,入木香、丁香、沉香各一钱,共为细末,用大枣煮熟去皮核,研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噎鬲气滞,烦闷吐逆,饮食不下,芦根五两剉水三盏,煎二盏不拘时温服,时时服之尤效。
又方。白猪肚连食烘乾为末,每服二三钱,酒调下。又方。千叶白槿花阴乾为末,老米汤调送一钱,三五口不转,再将饮调药送之,名槿花散。

针灸

《甲乙经》曰:胸满呕无所出,口苦舌乾,饮食不下,胆俞主之。
胸胁榰满,痹痛骨疼,饮食不下,呕《千金》作欬〉逆气上烦心,紫宫主之。
胸胁榰满,鬲塞,饮食不下,呕吐食复出,中庭主之。胸中榰满,痛引膺不得息,闷乱烦满,不得饮食,灵墟主之。
胸胁榰满,鬲逆不通,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步郎主之。
伤忧悁思气积,中脘主之。
食饮不化,入腹还出,下脘主之。
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肠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千金方》曰:丰隆主不能食。
维道主三焦有水气,不能食。
胃腧主呕吐、筋挛、食不下,不能食。
大肠腧、周荣,主食不下喜饮。
阳纲、期门、少商、劳宫,主饮食不下。
章门、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热中不嗜食,苦吞而闻食臭伤饱,身黄酸疼羸瘦。
中庭、中府,主膈寒食不下,呕吐还出。
中极主饥不能食。
凡饮食不化,入腹还出,先取下脘,后取三里泻之。胃反灸两乳下各一寸,以瘥为度。又灸脐上一寸二十壮,又灸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壮。
《东垣十书》曰:吐食不化,取上脘、中脘、下脘。
今日食,明日吐,取心俞、膈俞,俱沿皮寸半。又灸膻中七壮,又取巨阙胃脘寸半,各灸五十壮。
翻胃取商丘、通谷、巨阙、然谷、隐白、阳陵泉、内庭、膈关。《医学纲目》曰:翻胃取劳宫一分,灸中脘泻之。又取心俞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补之。
翻胃吐食,灸中魁,在中指第三节泻之。又取中脘寸半,腕骨一分泻之灸。
五噎吞酸,多唾呕吐不止,取天突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三吸。又取通关,在中脘两旁各五分,针入八分,左撚,能进饮食,右撚能和脾胃。许氏云:此穴一针四效凡下针后,良久觉脾磨食运,针动为一效,次针破病根,腹中作声为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又次觉气流腰后骨空间为四效。
噎塞膈气,取通谷。
五噎分灸法,气噎亶中,忧噎心俞,食噎乳根,劳噎鬲俞,思噎天府。
又法。取劳宫、中魁、中脘、三里、太阴、支沟,上脘,不已,再取亶中、太白、下脘、右关、脾俞、胃俞。
《景岳全书》曰:噎膈,灸膏肓百壮,以多为佳。又灸膻中、中脘、膈俞各七壮。
又法。灸心俞、天府、乳根各七壮,三里三七壮。
翻胃,灸上脘中脘、下脘各二七壮,天枢三七壮。

导引

《保生秘要》曰:膈噎證有数种:有气虚恼怒而郁,有血虚倚靠劳伤,有食凝滞而成,有脾泻受亏,败坏元气,有因痰火积滞,有感七情六欲,醉饱房劳,脾胃受制,阴阳不交,所以有膈證也。导引行功,宜带饥以双手悬梁,将身下坠,微纳气数口,使气冲膈盈满,两足踏步二九一度之数,郁膈气逆,胃口虚弱,不药而愈。运功,此證始行调息而坐,按周天计筹,咽神水一斤,意坠丹田,次守艮背,运
胸或梭或散,坐卧可行,有动有静,百日功成。
又法。胸前推开至脐,再升涌泉水洗之。
念背想肾水通背,洗出心头,推开下大肠九曲去。上膈热,下膈寒,口乾燥,导引法,心头推开,又想肾水升至背,流出心头洗之,不嘻而吸之。或念背舌托上腭而津液自生。
上膈冷,下膈热导引法,推开心头至脐,少顷于脐下想一条水下膀胱,上尾闾。直至顶门,滴下心头,归脐,旋转洗之。

医案

《史记·仓公传》曰: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召臣意诊切其脉,告曰:气鬲病,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少忧数忔食饮。臣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诊其脉心气也,浊躁而经也,此络阳病也。《脉法》曰:脉来数,病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重阳者逿心主,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络脉有过,则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忧也。
《儒门事亲》曰:遂平李官人妻病咽中如物塞,食不下中满,他医治之不效。戴人诊其脉曰:此痰膈也。《内经》曰:三阳结为膈。王启元又曰:格阳云阳盛之极,故食则格拒而不入。先以通经散越其一半,后以舟车丸下之,凡三次食已下,又以瓜蒂散再越之,健啖如昔日矣。
《本事方》曰:外台载昔幼经患此疾,每食饼及羹粥等,须臾吐出,贞观中许奉御兄弟及柴蒋等时称名医,奉敕令治医,竭其术竟不能疗,渐至羸惫,死在朝夕。忽有卫士云:服驴小便极验。旦服二合,后食唯吐一半,晡食又服二合,人定时食粥,吐即便定。后奏知,大内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时俱差。此药稍有毒,服时不可过多,盛取尿热服二合,病深者日服良验。丹溪曰:一中年妇患反胃,以四物汤加和白陈皮留尖,桃仁、生甘草、酒红花浓煎,入驴尿,以防其或生虫也,与数十贴而安。
台州一木匠,年二十七,勤于工作,而性巧慧,有一艾妻,且喜酒,病反胃者半载,其面白,其脉涩而不匀,重取则大而弱,小便八九日方通,一次粪皆燥结如羊屎,甚羸乏无力。余谓精血耗竭也,先与甘蔗汁煎六君汤,加附子大黄与之,俟大便稍润,令谢去工作,卧牧牛家,取新温牛乳细饮之,每顿尽一杯,一昼夜可五六次,以渐而至七八次,其馀菜果粥饭皆不入口,半月而大便润,月馀而安。然或口乾,盖酒毒未解,间饮甘蔗汁少许,近两月而安矣。
杭州一男子四十馀岁,患反胃两月矣,口乾而不喜饮食,有时不吐,或吐则食物裹涎沫而出,吐后胸膈方快,其脉但涩重则弦大,盖其壮年多服金石房中之药所致。时正秋初尚热,遂令其多作竹沥,煮莺粟米为粥,代粥饭与之,每啜一二口而止,却带温频频与之,自此不吐。至旬日稍凉,以流水作稀粥,入少竹沥与之,时间以四物汤加陈皮益其血,月馀而安。《医学纲目》曰:杨时患风气冲心,饮食吐逆,遍身枯瘦,日服万病紫菀丸五丸,至二十日,泻出肉块虾蟆五六枚,白脓二升,愈。
赵侍郎先食后吐,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服万病紫菀丸五丸,至十日,泻出青蛇五七条,下恶脓三升,愈。《广五行记》云:永徽中有僧唯,则病噎不能食,谓诸弟子曰:吾死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自经而卒。弟子果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皆肉鳞。弟子置碗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皆随化尽,时夏中盛蓝作淀,适有一僧以淀置器中,此虫遂绕器中走,须臾化为水。此乃虫瘕,非五噎比,后人以蓝治噎误矣。
《医宗必读》曰:邑宰张孟端夫人忧怒之馀,得食辄噎,胸中隐隐痛。余诊之曰:脉紧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陈加姜汁竹沥。长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湿痰满中,非此不治。遂用四剂,病尚不减,改大半夏汤服四贴,胸痛乃止。又四贴而噎亦减,服二十剂而安。若泥半夏为燥,而以他药代之,岂能愈乎?惟痰不盛,形不肥者,不宜与服也。
江右太学方春和年近五旬,多欲善怒,患噎三月,日进粉饮一钟,腐浆半钟,且吐其半,六脉细软。此虚寒之候也,用理中汤加人乳姜汁白蜜半夏一剂,便减,十剂而日进糜粥,更以十全大补加竹沥姜汁四十贴,诸證皆愈。
南都徐奉诚膈噎不通,查质之物不能下咽,惟用人乳醇酒数杯,吐沫不已。求治于余,余曰:口吐白沫,法在不治,脉犹未败,姑冀万一。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朮、陈皮、桃仁、牛乳、白蜜姜汁,连进十剂,白沫渐少,倍用参朮,三月全安。
嘉定钱远之二十五岁,以鼓盆之戚,悲哀过度,不能食饭。又十馀日,粥亦不能食,随食随吐,二便闭涩自谓必死。求诊于余,余曰:脉按有力,非死證也。以酒蒸大黄加桃仁、当归、砂仁、陈皮、蜜丸,与服凡五服而下燥屎乾血甚多,病若失矣。数日之间,能食倍常。《医学正传》曰:一人年五十三,夏秋间得噎證,胃脘痛,食不下,或食下良久复出,大便燥结,人黑瘦殊甚。求余治,诊其脉,右手关前弦滑而洪,关后略沉小,左三部俱沉弦,尺带芤。余曰:此中气不足,木来侮土,上焦湿热,郁结成痰,下焦血少,故大便燥结,阴火上冲吸门,故食不下。用四物以生血,四君子以补气,二陈以祛痰,三合成剂,加姜炒黄连炒,枳实,䒷蒌仁,少加砂仁,又间服润肠丸。或服丹溪坠痰丸半年,服前药百馀贴,病全安。
《寓意草》曰:李思萱室人有孕,冬月感寒,至春而发,初不觉也。连食鸡面鸡子,遂成夹食伤寒,一月才愈。又伤食物,吐泻交作,前后七十日,共反五次,遂成膈證,滴饮不入。延诊时,其脉上涌而乱,重按全无,呕哕连绵,不绝,声细如虫鸣,久久方大呕一声。余曰:病者胃中全无水谷,已翻空向外,此不可救之證也。思萱必求良治,以免馀憾。余筹画良久,因曰:万不得已,必多用人参,但才入胃中,即从肠出,有日费斗金不勾西风一浪之譬奈何?渠曰:尽在十两之内,尚可勉备。余曰:足矣!乃煎人参汤调赤石脂末,以坠安其翻出之胃,病者气若稍回,少顷大便气即脱去。凡三日,服过人参五两,赤石脂末一斤,俱从大肠泻出,得食仍呕但不呕药耳。因思必以药之查滓如粞粥之类与服,方可望其少停胃中顷之传下,又可望其少停肠中。于是以人参陈橘皮二味,剪如芥子大,和粟米同煎作粥,与服半盏,不呕,良久又与半盏。如是再三日,始得胃舍稍安,但大肠之空尚未填实,复以赤石脂为丸,每用人参汤吞两许。如是再三日,大便亦稀。此三日参橘粥内,已加入陈仓米,每进一盏,日进十馀次,人事遂大安矣。仍用四君子汤丸调理,通共用人参九两,全愈。然此亦因其胎尚未堕,有一线生气可续,故为此法以续其生耳。不然者,用参虽多,安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哉?后生一子,小甚,缘母病百日失荫之故。
黄咫旭乃室病膈气二十馀日,饮粒全不入口,延余诊,时尺脉已绝而不至矣。询其二便,自病起至今从未一通,止是一味痰沫上涌,厌厌待尽,无法以处。邑庠有施姓者,善决生死,谓其脉已离根,顷刻当坏,余曰:不然,脉经明有开活一款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是吐则未必死也。但得天气下降,则地道自通,故此證倍宜治中,以气高不返中无开阖,因成危候,待吾以法缓缓治之,自然逐日见效。于是始独任,以观验否。乃遂变旋覆黛赭成法,而用其意,不泥其方。缘女病至尺脉全无,则莫可验其受孕,万一有而不求,以赭石乾姜辈伤之,呼吸立断矣。姑阙疑以赤石脂易赭石,煨姜易乾姜,用六君子汤加旋覆花煎调服,下呕即稍定。其岳父见用人参,以为劫病而致憾,余曰:无恐也!治此不愈愿以三十金为罚。如愈,一文不取。乃全神照应,药必亲调,始与服之,三日后渐渐不呕。又三日后,粥饮渐加,举家甚快。但病者全不大便,至是已月馀矣,一则忧病之未除,再则忧食之不运,刻刻以通利为嘱。余曰:脏气久结食饮入胃,每日止能透下肠中一二节,食饮积之既久,脏气自然通透,原议缓治,何得急图耶?举家佥以余为不情,每进诊脉,辄闻病者鼻息之扬,但未至发声相詈耳。盖余以归地润肠之药,恐滞膈而作呕,硝黄通肠之药,恐伤胎而陨命,姑拂其请,坚持三五日,果气下肠通而病全瘳矣。病瘳而其家窃议曰:一便且不能通,曷贵于医耶?月馀腹中之孕果渐形著,又议曰:一孕且不能知,安所称高耶?吁嗟!余之设诚而行,以全人夫妻子母而反以得谤也,岂有他哉!惟余得谤,当世之所谓医者,然后乃得名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之三 咳逆门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二
醫學三字經(全本)
胃病方陈鼎三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五)
温热经纬(卷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