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卷一百九十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九十五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七十五
  背脊门一
  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阳别论 脉要精微论 玉机真脏论 脏气法时论 血气形志篇 疟论 举痛论 风论 脉解篇 气府论 标本病传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经脉篇 经筋篇 骨度篇 营气篇 癫狂篇 厥病篇 五癃津液别篇 本藏论 背腧篇 卫气篇 玉版篇 五音五味篇 寒热病篇〉
  张机金匮要略〈背痛〉
  华佗中藏经〈痛属脏腑虚实寒〉
  孙思邈千金方〈强属膀胱实热 发背〉
  窦汉卿疮疡全书〈发背 鱼脊疮 两头发 肾俞发 对心发 散走流注发 连珠发 蜂窝发 竟体发 莲子发 上中下三搭手 上中下三发背 缠袋痰注 三串毒 肾俞怒发脾痈 血溃流注疽 对脐毒〉
  杨登父直指方〈发背〉
  刘完素六书〈强痛恶寒〉
  张从政儒门事亲〈背疮〉
  李杲十书〈气郁作痛 发背〉
  朱震亨心法〈冷痛 发背〉
  戴思恭證治要诀〈发背〉
  楼英医学纲目〈恶寒属饮 疼痛属肺 运气属火 发背〉
  李梴医学入门〈寒热伛偻 发背总论 莲子发 脾发 蜂窝发 对心发 流注发 龟形发〉
  薛己医案〈灸法用药 论调护法 疽源有五 生死形證 麦饭石膏治效 寒热多汗用药 发热属肾虚 分别三因 背疮总论〉
  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痛因〉
  陶华六书〈恶寒〉

艺术典第一百九十五卷

医部汇考一百七十五

背脊门一

《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注〉心为阳脏,位处上焦,以阳居阳,故为阳中之阳。肺为阴脏,位处上焦,以阴居阳,故为阳中之阴。

《阴阳别论》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注〉二阳一阴者,阳明厥阴之为病也。背为阳,厥阴主春阳肝木,故引背痛也。

《脉要精微论》

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随,腑将坏矣。
〈注〉肩背为阳,胸腹为阴,阳为腑,阴为脏,心肺居于胸中,而俞在肩背,故背为胸之腑。

《玉机真脏论》

冬脉太过,则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注〉肾为生气之原而主闭藏,太过则气外泄而根本反伤,故为懈惰少气。生阳之气不足故脊中痛,心主言而发原于肾根,气伤故不欲言也。其不及则心肾水火之气不能交济,故令人心悬如病饥。䏚中,胁骨之秒,当两肾之处,肾之生阳不足,故䏚中冷也。肾合膀胱,肾虚而不能施化,故小便变而少腹满也。

春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注〉春木之阳,生于肾水之阴,阴气虚寒,以致生阳不足,故胸痛引背也。胁胠,乃肝肾之部分,生气虚而不能外达,故逆满于中也。

秋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
〈注〉肺主周身之气,太过则反逆于外而为背痛,肺之俞在肩背也。

《脏气法时论》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注〉手少阴心脉,起心中,上挟咽,出胁下,循臑内下肘中,循臂内后廉,手少阳小肠脉,上手臂,循臑内,出肩解绕肩胛,二经气实,故有是痛。胁支满者,少阴之支络满痛于胁下也。

肺病者,喘欬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注〉夫肺主气而发原于肾,肾为本,肺为末,母子之经气相通,是以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病则气逆,故喘欬也。肺俞在肩背,气逆于上,则肩背痛而汗出,逆于下则尻阴胻膝皆痛也。

《血气形志篇》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注〉此论取五俞之法。五脏之俞,皆在于背,背者,胸之腑也,故先量其两乳,而后定其背之俞焉。以草
量其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此草去半已,使与中折之草,拄为三隅,以一隅上齐脊之大椎,两隅分而拄下。当其下俞之尽处,是肺俞也。

《疟论》

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
〈注〉此言邪从风府而客于脊背之间者,发作有早晏也。

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
〈注〉中于背,邪即舍于背间,卫气行至背与所舍之邪相遇,故病作。

《举痛论》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注〉背俞之脉者,足太阳之脉也。太阳之脉循于背,而五脏六腑之俞皆在太阳之经,故曰背俞之脉。脏腑之血气皆注于俞,故寒客之,则脉涩而血虚,血虚则痛矣。

《风论》

肾风之状,脊痛不能正立。
〈注〉肾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

《脉解篇》

太阳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注〉强上引背者,头项强而引于肩背也。太阳之脉,上额交巅,从巅别下项,挟脊抵腰中,阳气大而争扰于上,故使其强上也。

《气府论》

督脉所发,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注〉大椎以下至尻尾之长强计十三穴,及下两旁之会阳穴,共十五穴也。大椎在项后大骨上陷中,陶道在大椎下节间,身柱在三椎下节间,神道在五椎节间,灵台在六椎节间,至阳在七椎节间。筋缩在八椎节间,脊中在十一椎节间,悬枢在十三椎节间,命门在十四椎间,阳关在十六椎间,腰俞在二十一椎间,长强在脊骶端,会阳在阴尻骨两旁,属太阳膀胱经,自大椎至骶骨凡二十一节,连项上三椎,共二十四节,或曰应二十四气。

《标本病传论》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注〉病先发于脾,则身痛体重,二日而之胃则胀,二日而之肾,则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而之膀胱。则背𦛗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马莳曰:冬之人定在亥,谓土败而水胜也。夏之晏食在寅,木旺而土绝也。

肾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注〉病先发于肾,则少腹腰脊痛,三日而之膂膀胱,则背𦛗筋痛,小便闭,三日而之胃则腹胀,三日而之肝则两胁支痛。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灭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绝而不能生也。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注〉病先发于胃,故胀满五日而之肾,则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而之𦛗膀胱,则背𦛗筋痛,小便闭,五日而之脾,则身体重,再六日不已而死。冬夜半后者,土败而水胜也。夏日昳者,乃阳明所主之时,土绝而不能生也。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邪中人也,方乘虚时,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注〉此手足三阳之络,皆循颈项而上于头面膺背两胁者,复循头项而下于胸胁肩背也。

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
〈注〉诸急为寒,心为火脏,寒微则只薄心之界分,故心痛引背,大则为盛,微盛则逆于心下而为心痹,引背行于上,则心精随气上凑于目而泪出也。

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
〈注〉肺寒热者,皮寒热也。寒在皮毛,故微急也。肺主气,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鼻,若有瘜肉而气不通,皆肺气虚寒之所致。气微盛于上则为肺痹引胸背,盖气从下而上也。阴血少,故恶日光,金畏火也。

肾脉缓,甚为折脊。
〈注〉督脉属肾贯脊,缓则督脉懈弛,故脊折也。

《经脉篇》

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注〉太阳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腰似折,盖太阳之气生于膀胱水中,而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则为痔,经络沉以内薄则为疟,厥逆于下则为癫为狂,囟项鼽目腰背腘踹诸證皆经络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当肩胛左右,实则脊强,挟脊之有过者。

《经筋篇》

足太阴之筋,其内者著于脊,其病下引两胁痛,脊内痛。
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骨度篇》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注〉此脊背之骨度也。项发以下至背骨者,自项后之发际,至背骨之大椎,计长二寸五分。膂骨,脊骨也,自背骨之大椎,循膂骨以下至尾骶,计二十一节,共长三尺,上节每节长一寸四分一釐,其奇分之九釐在下节计算,故膂骨以上计有七节,每节长一寸四分一釐,则七得七寸四七二寸八分,共九寸八分,又每节一釐,共计九寸八分七釐,故曰九寸八分分之七也。

《营气篇》

营气循脊下尻又从三焦注胆出胁,又循脊入骶。

《癫狂篇》

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
〈注〉脊痛者,寒气乘于地中也。脊,背也。《易》曰:艮其背,艮为山,止而不动,乃坤土之高阜者。

《厥病篇》

厥心痛与背相控。
〈注〉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与背相控而痛,心与背相应也。

《五癃津液别篇》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注〉阴阳不和者,少阴与阳明之不和也。阴阳之气不和,则液与精不合,使液溢于骨外而下流于阴矣。液溢于外,则髓液皆减而下,是不能为高矣。下流过度,则骨虚而腰痛胫酸矣。
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注〉肺居肩膺之内,胁腋之上,故视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坚脆端倾。倪冲之曰:肺属天而华盖于上,背为阳而形身之上也,故肺俞出于肩背。

《背腧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注〉焦,椎也,在脊背骨节之交,督脉之所循也。大杼在第一椎端之两旁,问五脏之腧而先言大杼者,乃项后大骨之端,督脉循于脊骨之第一椎也。

《卫气篇》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
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
《玉板篇》
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逆也。
〈注〉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逆于心络也。

《五音五味篇》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

《寒热病篇》

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注〉夫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痈疽所发,在于皮肉筋骨之间,此言五脏各有五部,而一部之阴阳不和,即留滞而为痈矣。伏兔,肾之街也,腨者,脾之部也。背者,肺之俞也。五脏俞者,谓五椎之心俞也。项者,肝之俞也。《本经》曰:痈疽之发,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五部之有痈疽者,乃五脏渐积之郁毒,外应于血气之不和而为痈疽,故五部有此者死。
《汉·张机·金匮要略》

背痛

胸痹之病,喘息欬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䒷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䒷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圆主之。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膈上病痰满喘欬,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华佗·中藏经》痛属脏腑虚实寒

心脉微急,心中痛引腰背痛,不下食,微大则痛引背,多泪。
肺太过,则令人气逆胸满背痛,虚则肩背痛。
上焦寒则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乾津不纳也。
《唐·孙思邈·千金方》强属膀胱实热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胞转,不得小便,头眩痛,烦满,脊背强,名曰,膀胱实热也。

发背

凡服金石人,皆须劳役四体,无令自安,如其不尔者,多有发动。亦不得遂便恣意取暖,称己适情,必须违欲以取寒冻,虽当时不宁于后,在身多有所益,终无发动之虑耳。
《宋·窦汉卿·疮疡全书》发背
发背之生,积毒脏腑,正气盛,淹留停缓,元气虚,朝轻夕重,如发弓矢,外小内大,内托则生,败毒则毙。治法,以参芪为主,一定之论,百世不易。凡痈发于背,广一尺,深可一寸,虽溃至骨,不穿膜不死。此證六气七情,或因饮食而感,其毒积于脾肚之间,用药先消脾肚中之毒,内外夹攻,斯无患矣。

鱼脊疮

鱼脊疮者,脏中积冷,肾气虚寒,故虚热得传经络脊骨之间,发动不拘何处,初生如疽疖,破时黄水流,生白泡似鱼脊若不速治,肉烂脓流,命亦难保。先服神功活命汤,次用归芪调荣汤,或参芪内托散,外用解毒润肌散搽之。或用金丝膏贴之。洗用猪蹄煎汤,或用地骨皮煎汤,尤妙。

两头发

此證两头小者,四边散攻,乃因饮酒体虚之所致也。而气食相斗,合阴虚而成之。气虚而散,所以开口而阔,急服内消药,亦宜补阳也。治法与发背肩痈同,前方加减服之。

肾俞发

肾俞之发属阴,人难知识,因受暑湿,并怒气,饮热酒而得之。伤于内肾之间,流毒在肾,急用解内肾之毒,内外攻之。若医缓伤膜者难生矣。切戒怒气行房,稍或一犯,决不可治。治法同发背痈疽,而补肾加黄檗知母没药广胶。

对心发

对心发,此證难治。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恬惔虚无,病安从来?心有怫郁,诸病生焉。发于手足者,皆由于心火,故发于心乎?此證发于背脊,与心相对,乃对心发,因心火盛而热气会生于此处,其毒愈盛,急用疏导心火之药解之,用意调处,若合兵法,方有生机。必须戒性,若一怒不能生矣。发于心之侧者,亦可治,并宜黄连解毒汤,护心散,蜡矾丸,日夜服之。

散走流注发

此證发于背胛之间,若气血不调,经络不通,复感六气七情,故毒气乘风热而走是也。乃因风盛而生热之證,热极气盛,气因热之极而走于四散,急宜疏风定热,则气自然而息。若元气盛,初发者,速以艾灸七壮,四围敷药,内服二十四味流气饮,无不愈者。若流注于手足腿者,死无疑矣。

连珠发

此疾若阴囊赤肿,小便不通,小腹胀痛,此疽因色欲过度,及醉饱房事,以伤肾水,得此疾者,必致成串,令人口乾,身发寒热,百节皆疼,治以十奇散,酒煎散。或患处好肉四边红肿,其色如火,用磁锋砭去恶血,即用鸡子清调乳香末敷之,时时用芭蕉根汁润之,以助药功。

蜂窝发

此疾若肉黑色青色,中大陷,四围硬肉赤紫色,风毒气伤于腠里,可发出即生,不发出即死。此毒因膏粱之味,温床厚被,醉饱房事,以致五脏积毒不流,积而为痈,则心神恍惚,夜梦不安,小便频数,大便溏泄。此疾串于左胁即死,治宜内托十宣散,连服蜡矾丸,日进五服。脓将透,便服排脓内补十宣散,即内托散,加木香穿山甲,仍贴金丝膏。

竟体发

此毒发于背脊之间,因暑热之时,空心受其秽气,以致胃气仍败,则致呕逆,如若不治,毒气入内则难生矣。急服乳香托里散,再服五香连𧄍散,蜡矾丸,外贴金丝膏,内服忍冬酒,一日三服。

莲子发

此疽发于右胛中,恐其毒气奔入心,大要用药散之,敷围药点截住,不令攻心,如在中道,通背皆肿,不可救也。消者可疗。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以心生血而行气,主痛,诸疮皆有敷药,就上下打大针三四针为妙,用前化毒消肿散,千金内托散,多加黄芪护心散,蜡矾丸,时刻不可缺。

上中下三搭手

此毒受在五脏六腑,毒热忧怒气壅,伤于肺经,结聚成毒,此是恶證也。当用脑疽发背痈疽等药治之。围药亦然。时进忍冬酒蜡矾丸。

上中下三发背

上发背受在陶道经,主伤于肺肝心经,惊郁结聚,怒气伤肝,壅出背毒,此乃恶毒證也。先用败毒流气饮,次用护心托里散,后用内托流气饮治之。
中发背受在神堂灵道经,正心毒心血涌出,不能归肝,气血壅在背中,损于肝经,此乃恶證当用煎药,治宜败毒流气饮。
下发背乃受脾肝经络,凝滞于五脏,伤于三经,此是三毒之證也,先用败毒流气饮,后用人参内托散,外用围药敷之。

缠袋痰注

所谓痰注者何来?六气七情所感,痰不能流行,结于背胛,伏于经络之间,而背为明堂,月深日久,结成囊窠,内连于脏腑外,隔于皮毛,宜早治之。其形或圆或歪,或如米袋,坚硬如石,外用围药,次服人参内托散四五十剂,元气充足,方可用下行剂,下大便痰积数升而愈。

三串毒

此證生于背之上下,其形虽一,而中间皮好,但内肉溃烂,初起红色,亦不大痛,日渐溃烂,此證之来,六气七情所感,严寒酷暑所遇,积毒于脏腑,或年老男妇,性度怡默而亦患此者,想平居坐卧湿地而然也。若无外證,得生。若饮食日减,泄泻发热,势难生矣。治法与发背诸痈同。

肾俞怒发脾痈

此證下肾俞双发,因饮热酒行房怒气伤肝,受湿而得也。阳发于外,可治,痰发阴发伤于肾膜,脓稀者为虚,难治。若老少妇人,性气温和,饮食谨节,又无六情恼怀而亦患此者,乃受地之湿气,或暑月以冷水沐浴而然。脾痈发于左膊之间,初发可用艾火灸之,急服追疔汤汗之即散。治法服药同前。蜡矾丸甚宜服之。

血溃流注疽

此證多生膏粱形重之人,有此疾者,好食煎炒炙煿糖蜜之类。其疽大者如鸡子形,犹如紫李,只肿不红,内串经络之间,流注背节之内,遍身酸疼,百节疼痛,用内托散加木瓜白芍连𧄍,再服乳香护心散,黄矾丸,外用围药敷之。不可迟也。凡用药以意消息切勿执方对證。

对脐毒〈一名冲疽〉

冲疽生于腰肾之间,发于背骨作疮肿,又名对脐,又名历肾主心。流入肾囊三十日可刺。其脓赤白色者不死。青黄紫色,又兼讝语见鬼者,发则内肾疼。变为渴者万无一全。多服参芪内托散,加知母黄檗麦冬以滋肾水。

《杨登父·直指方》发背

凡发热则谓之背发大疮,若不发热皆疖也。其有阴證于五脏内发者,却又沉晦无热。
痈疽发背阴證,头平向内,沉黯不痛,浑身及患处不热,宜服当归酒以排脓,内补散,加味不换金,正气散为佐,兼以米餔猪蹄臀肉为养。荞麦面能发起,可煮食之。如更不起发,可用穿山甲头切片,蘸酢炒焦,生人牙煅各二钱半。右为末,分两贴,用辣桂当归麻黄煎酒调服,外取姜汁和面,厚涂患处。
发背阴疽,内宜服仙方活命饮,秘方夺命散,仙传化毒汤,鸡血散,狗宝丸,赛飞龙夺命丹,外用四虎散敷之。
发脑发鬓发眉发颐发背,是为五发,至险。其證皆令人头痛,恶心,寒热,气急拘挛,宜五香散五香汤。究其病源,有风,有气,有食,有药毒,有劳损。风则多痒,气则多痛,食则发寒热,药毒则坚硬,劳损则瘦弱,风气食三积易疗,宜二香散。药毒劳损二者难医。
《金·刘完素·六书》强痛恶寒
风为病者,或为腰脊强痛。
风热气壅筋滞脉拘脊强痛。夫伤寒之候,邪热在表,必脊强身体拘急。太阳證,脊强脉浮无汗。
一阴一阳,病发惊骇,背痛噫欠,名为风厥。盖胃土肝木,为木尅土,风胜湿不制肾水,故令上逆。肾风脊痛,不能正立。
寒气入经,稽留凝泣,气不流通,心背相引而痛。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背怯冷。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背疮
背疮初发,便可用藏用丸玉蠋散大作剂料,下脏腑一二十行,以䤵针于肿臖处乱刺血出,如此者三。甚者百会委中皆出血,后以阳起石散傅之,不可便服内托散,内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为阳,更以热投热,无乃太热乎?如疮少愈,或疮口未合,疮痂未敛,风痒时作,可服内托散以辟风邪耳。

《李杲·十书》气郁作痛

《脉经》云:风寒,汗出,肩背痛,中风,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通气,防风汤主之。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发背

夫背疽初生如黍米大,痒痛有异,误触破之,即焮展四畔,赤肿沉闷,牵引胁肋疼痛,数日之后,渐觉肌肤壮热,恶寒烦渴,肿晕侵展,
浆汁出,积日不溃,抑之则流血者,谓之发背疽也。又有初生其状无头,肿阔三四寸,始觉注闷疼痛,因循数日,皮光微软者,甚则亦令人发热恶寒,头疼烦渴者,谓之发背痈也。此證惟疽最重,其初生皆由滋味与厚衣。衣服厚煖则表易招寒,滋味过多则五脏生热,脏腑积热,则血脉不流,而毒气凝滞,邪气伏留,热搏于血,血聚则肉溃成疮,浅则为疖,实则为痈,深则为疽矣。亦有因服金石发动而患此疾者,亦有平生不服金石药而亦患此疾者。盖由上祖曾服饵者,其毒气流传子孙。此病初生认是疽,则宜速疗之。若气实之人,则服五香连𧄍汤漏芦汤,若年纪未五十,少壮实者,可服五利大黄汤,化毒丸,取通利脏腑一二行,疮头上用追毒散之类,贴温热膏剂,更
肿汤溃毒汤淋
之。如此调治,以待脓成。已前,不可以诸药救疗,以安患人之心,慎勿恼怒触著。至脓成败溃,宜服五香汤,及内托里散,茯苓汤,当归托里散之类。渴不止者,服竹叶黄芪汤,乳香散。勿为大热,服大黄𥐚硝苦寒之药。若因服利药而利不止,死矣。若疮中恶肉未退,脓水不快者,即用追蚀之药,或铤子纴之上,用鹿角散以酢熬为糊贴之。恶肉退去,好肉渐生,即用搜脓散翠霞散之类纴之。若疮毒未尽,慎勿早上生肌之药,纵得平复,必再发。其间调理次第,临时制宜,在将护忌慎耳。

《朱震亨·心法》冷痛

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此痰之所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凡人每日背上一条如线而寒起,痰也,宜吐下之。脊骨胛眼痛,宜苍朮复煎汤。

发背

背疮先发为肿,气血郁积蒸肉为脓,故其痛多在疮之始作时也。脓溃之后,肿退肌宽,痛必渐减,而反痛者,此为虚,宜补。亦有秽气所触,宜和解。风寒逼者,宜温散。
虚劳瘦弱,荣卫否涩,患处重著如负石,不可用香燥疏泄之药,宜肾气丸托里散。
《明·戴思恭·證治要诀》发背
有服金石以助欲,至精气既衰,药毒偏盛,金石与肺同类,肺通于肾,所以多成发背之疾。又有用𪔀为臛,亦治发背。盖𪔀之阳气,皆聚于上胛,所以上胛可入药也。若毒发于阴,而又未可用附桂诸药剂。外疼内寒,宜五香汤。
患背疮人及诸毒已溃后,血去过多,津液少者,宜换肌散。毒初发,头疼体痛,乍寒乍热,恐挟外邪,宜香苏饮,加川芎白芷防风当归陈皮之类。

《楼英·医学纲目》恶寒属饮

背恶寒,是痰饮。仲景云: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冰,茯苓丸主之。

疼痛属肺

肩背痛,属肺分野。《经》云:西风生于秋,病在肺,腧在肩背,故秋气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肺太过为病,在外则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是也。

运气属火

《经》云:岁火太过民病肩背热。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病肩背腧缺盆中痛。又云:岁金不及,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治以寒剂是也。

发背

海藏治发背用夺命丹,苍耳方。一则用大黄牡蛎,一则用苍耳,知有内外之别也。
前用夺命丹二药,表里不同,何以然?乃膏粱之变,脉沉而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脉浮而滑,所以有泄之发之之异也。
夫人生最可忧者,发背也,其种有五:
一曰,阳毒;因风热而有,或患热毒消渴,或先患伤寒,馀有阳毒,触处蓄积,起于背脊膂之间,不问椎数,但从两夹脊起止腰上,满背臖热如炊之状,赤紫或红如焰,脓毒难成,成后不止,止后痛不除,蓦忽数日之间,复平如旧,将谓肿消,此是内攻肉陷,不可疗。二曰,阴毒发背;是气冷而作,初如黍米粒起,情绪不快,愔愔而痛,直应前心,心忪怔忡,头目昏重,寒热如疟,五七日后始发引攻肿,开阔难收,内积有脓,深沉迟缓,未透,宜急以补气汤药内托,外以抽脓药贴之。宜急见脓,无脓即平,愈未期。
三曰,有人多服金石烧炼之药,毒恶流滞成发背者;初起如丹疹之状,漐漐渐开如汤火疮,面色如朱,心膈烦躁,多渴嗜冷,其疮难起,起即惊人,犹胜于阴阳二毒者。缘此有解金石药毒汤散治其内也。赖有根底分明,亦须急疗方安。
四曰,人有患酒食毒发背者;此疾非近得之,乃脏腑久积,乘饥乘困,食之便睡,或多食酒肉,冷热粘滑,肥鲜炽腻,未下胸膈,房室不禁,恣意当风取快脾脏气虚,不能受乘,发毒攻背,两夹脊不问椎数,初起痈头如小弹子,后大如拳,坚如石,痛遍,四肢拘急,口苦舌乾。腹急,大小便涩,十数日后,头面手足虚肿,及脏腑通泄如利内急痛者,是其證也。喜方肿引急用收肿发穴溃脓汤药内实外泄,脓水不可放纵,迟缓则皮肉腐坏,伤骨烂筋,渐成脓多,因而感邪内败,死矣。五曰,人有冒山岚瘴气发背毒;先在脏腑,年月寖远,气血虚损,衰弱,初起肿,色青黑如靴皮,顽痹痛深,附筋骨彻髓,按之木石引手加深,方觉似有痛处,至五七日,毒气浮浅肿高,色变青白,有如拳打之状,寒战似疟,及有风候,头动口偏,手足厥逆,眼黑睛小白多而慢此内有邪气相搏。急破出清血三五升,方有黄脓白汁相和发泄。其皮不宽不慢,亦急,胀痛亦不住,直至色退,热疼方愈,宜急追脓与毒气外出,无害。有发背痈,有发背疽,如毒气勇猛,而发如火焚茅,易于败坏,初发即可如黍米粒大,三两日渐赤引肿,如手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面大,即易为攻。焮热赤引,如火烧之状,浮面渐溃烂阔开,内发肿如炊之状,外烂皮肉,如削去紫瘀,脓汁多而肿不退,疼亦不止,发逆饮食不下,呕吐气急,浮浅开阔者,尤宜发脓托毒汤药,用之必愈,此阳證实也。
其间有只如盏面大者,此非不大,缘为毒气深沉内虚,毒气近膜也。此必内攻近入脏腑,却外入四肢,先攻头面虚浮,后攻手面,次攻两足,面肿,名曰毒气散入四肢,其人声嘶气脱,眼睛黑小,十指肿黑,乾焦不治,此阴證虚也。
凡痈疽初发,肿硬高者,而毒气却浅,此乃六腑不和为痈,其證属阳,势虽急而易治。若初发如粟粒,甚则如豆许与肉俱平,或作赤色,时觉痒痛,痒时慎勿抓破,此乃五脏不调为疽,其證属阴,盖毒气内蓄已深,势虽缓而难治。
始发一粒如麻豆大,身体便发热,生疽处肿大热痛,此为发于外,虽大如盆,治之百可百活此阳證实也。或身体不热,自觉倦怠,生疽处亦不热,数日后渐大,不肿不痛,低陷而坏烂,此为发于内,虽神仙无如之何,此阴證虚也。
初患肿,三日内灸者,生。八日内脓成针烙导引者,生。未瘥慎劳力者,生。慎忌食者,生。慎喜怒者,生。惧肿猛疗者,生。急疗者生。不讳发背者,生。
待脓自出不导引者,死。未内攻而针烙用药导引者,生,内攻后导引针烙者,死。脓焮热痛方盛,已前疗者,生,如过此后已内攻者,死。脓成后不出不导引但傅药者,死。如赤白痢气急者是已。内攻医疗,无益必死。痈不救十得五生。疽不疗十全死轻。肿怕痛者,必死。不遇良方者,死。节候不依法者,必死。愚执恣意用性逸情者,死。
凡发背及痈疽,皆在背上,不问大小有疼无疼,或热或不热,或冷或不冷,但从小至大,肿起至一尺已上者,其赤肿焮热者,即用紧急收赤肿药围定,不令开中心即用抽脓聚毒散贴之,急令散毒外透,内服排脓缩毒,内托汤药,候脓成,相次破穴,看疮大小深浅内发其脓汁。脓大水泄,急须托里内补,虽破穴脓汁不多再须排脓拔毒,透后慎不令再肿,须疼止肿消,患人自觉轻便,即是顺疾也。最宜节慎饮食。其热毒方盛,或发大渴,多饮冷水及冷浆之类,此是毒气攻心,令口乾烦渴,但以心气药内补腑脏即止矣。内补谓参芪之属,排脓谓皂角刺之属。蜂疽发髀背,起心俞及心包络俞,若肩腢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其色赤黑脓清者,不治。
特疽发肺俞及肝俞,不穴,二十日死。八日可刺。其色红赤,内隐起如椒子者,死。
阴阳二气疽,广阔满背,或大或小,不常肿热胀大,十日可刺,导引出脓,不拘深浅多少,发渴体倦。十日外不见脓,不治。
筋疽发夹脊两边大筋上,其色苍八日可刺,有痈在肥肠中,九十日死。

《李梴·医学入门》寒热伛偻

背心常一片冰冷者,痰饮也。导痰汤合苏子降气汤,服之。
背寒有阴有阳。伤寒少阴證背恶寒者,口中和。阳明證,背恶寒者,口中乾燥。此寒热之辨也。
背热属肺,肺居上焦,故热应于背。
中湿,背伛偻,足挛成废,甘遂一钱,入猪腰子内煨食之,上吐下泻,即愈。

《发背总论》

臖肿发热疼痛,色赤作渴,脉滑数有力,先服活命饮,后用托里消毒散。漫肿不热,微疼,色黯作渴,脉数无力,肾虚也,托里散。少食者,六君子汤,加姜。晡热阴虚者,四物汤,加参朮或肾气丸。恶寒四边渐大者,阳气虚也,单人参汤十全大补汤。小便频数八味丸。初起食少者,邪盛脾亏也,急用补中益气汤救之。今俗专用赛命丹一捻金,施于因怒因饮食毒及肥人则可,若瘦人及因欲火者,反铄阴作渴致泄,或血涩毒气不行;惟初起或一服之则可。凡臖肿气血胜毒易治。漫肿服托药不应者,乃毒胜气血,死在旬日。或已发出而不腐溃者,须急用托里药,兼补脾胃,不应,死在二旬。若已溃而色不红活者,用托里散,加参芪肉桂及补脾之药,却不能生肌。疮口黯晕,大而不敛,乃脾崩也,死在月馀。表證内托发汗,里證内疏通经和解。体虚者未溃,托里消毒。已溃,托里温补。
背疽虽膀胱督脉所主,然五脏皆系于背,或多食厚味,或郁怒房劳,以致水枯火炎,痰多血热,或被外邪与毒控引,随处发生,生在肩下脊上,乃因饮食感毒,广一尺,深一寸,虽溃在内,不穿膜,不死,急治脾肚中之毒,内服护心散,外用敷药,始不奔心。大要服药截之。若通脊背肿者,不可救。

莲子发

莲子发生于右胛中,外如莲房,内有子孔,恐其毒奔入心大要用托里散,加芩连黄檗荷盖散之,不令攻心渐消,可治。通背肿者危。

脾发

脾发生于左膊间,初起可用灯火点破,内服追疔汤汗之,即散。

蜂窝发

蜂窝发正当脊心,形如蜂窝,有孔在上者,不宜最为反證,宜托里散,加菊花。生肌定痛,防毒攻心,难治,因心火未发故也。

对心发

对心发极重,因心火盛而热气会注于此。其毒壮盛走暴,急用疏导心火之药解之。

流注发

散走流注发,毒气乘风热而走,急宜疏风定热治之则气自息。若流注于手脚腿者,必死无疑。

龟形发

此发头尾俱尖,四边散大,如龟之形,因饮食所至,而气食相关,合阴虚而成之。气虚而散者,所以开口而阔,急服托里补气药。

《薛己医案》灸法用药

《精要》曰:《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前辈又谓:痈疽多生于丹石房劳之人。凡人生四十以上,生发背等疮,宜安心早治。此證如虎入室,禦而不善,必至伤人,宜先用内托散,次用连𧄍五香汤,更以骑竹马法,或隔蒜灸并明灸足三里,以发泄其毒。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乃实。故痈疽未溃,脏腑蓄毒一毫热药断不可用。痈疽已溃,脏腑既亏,一毫冷药,亦不可用。犹宜忌用敷贴之药,闭其毫孔。若热渴便秘,脉沉实洪数,宜用大黄等药以泻其毒,后用国老膏万金散黄矾丸远志酒之类,选而用之。
按前證若热毒蕴于内大便秘结,元气无亏者,宜用大黄等药,泄其热毒。若阴亏阳凑,精虚气节,脾胃虚弱者,宜用甘温之剂,培其本源。若疮不臖肿不作脓者,虽未溃仍须温补。若疮已溃而肿不退,痛不止者,仍宜清凉之剂治之。若病急而元气实者,先治其标。病缓而元气虚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气更虚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标。大抵肿高臖痛,脓水稠粘者,元气未损也,治之则易。漫肿微痛,脓水清稀者,元气虚弱也,治之则难。不肿不痛,或漫肿色黯不溃者发于阴也,元气虚甚,理所不治。若肿高臖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后用托里消毒散。漫肿微痛者,宜托里散,如不应,加姜桂。若脓出而反痛,气血虚也,八珍散。不作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四君加归芪肉桂。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十全大补加姜桂。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朮。欲呕作呕,胃气虚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盗汗,五脏虚也,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虚也,前汤加麦门五味。欲呕少食,脾胃虚也,人参理中汤。腹痛泄泻,脾胃虚寒也,附子理中汤。小腹痞足胫肿,脾肾虚弱也,十全大补汤加山萸山药肉桂。泄泻足冷,脾肾虚弱也,前药加桂附。热渴淋闭,肾虚阴火也,加减八味丸。喘嗽淋闭,肺肾虚火也,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凡此变證,皆因元气亏损,失于预补所致。故丹溪先生云:但见肿痛,参之脉證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旨哉斯言!盖古今虚实不同,因时施治,不无少异。

《论调护法》

李氏云:背疽之方虽多,得效者殊少。今择用验者录之,庶不致误人。如护心散,凡有疽疾,早进数服,使毒气外出而无呕吐之患,否则咽喉口舌生疮,或黑烂如菌,若疮发四五日之后,宜间用别药治之。
按护心散乃解金石发疽之药,若发热臖肿,作渴,饮冷而呕者,宜用。若发热臖肿,作渴,饮汤而呕者,不宜用。若脾虚停痰,或寒邪内侵,或痛伤脾胃,宜用六君子汤。若喉舌生疮,口乾作渴,或小便频数,宜用六味丸。大凡诸疮作呕,若饮冷便秘,是热毒也,黄连消毒散解之。饮冷便和,是胃火也,竹叶石膏汤清之。懒食饮汤,是胃虚也,补中益气汤以补之。大便不实,喜饮热汤,是脾胃虚寒也,六君加炮姜以温之。常见脾胃虚弱者,用前散反心间阴冷,无不致呕。其喉舌生疮,乃肾水枯涸,虚火炎上,其證甚恶,急用加减八味丸,亦有得生者。
背疽多先渴而后发,或先疽而后渴,不救多矣。若服加减八味丸,非特杜绝渴疾。抑且大滋气血,生长肌肉。

疽源有五

一天行;二瘦弱气滞;三怒气;四肾气虚;五饮冷酒食,炙煿,服丹药。按前證所因虽殊,其治法亦当审别经络,阴阳虚实,表里肿溃,而以助胃壮气为主,使根本坚固,庶保无虞。

生死形證

问曰:病有甚而至生,有微而至死,病證难辨死生何从决乎?答曰:发背溃透内膜者,死,此言肝俞已上也。未溃内陷面青唇黑便污者,死,此言脏坏便瘀血也。按前證有因元气虚弱而毒气内陷者,有因初作失于内疏托里和荣卫者,有因毒盛失于消解者,有因虚弱失于补托者,有因脓成失于针刺者,有因腐溃失于补养者。若发背属湿热上壅者,黄连消毒散,补中益气汤,以除湿毒,补脾肺,滋肾水。

麦饭石膏治效

李氏云:麦饭石膏,治发背痈疽,神妙,惜世罕知有患者。因脓不溃,以毒药罨之,其势益甚,毒延咽喉脚膝,皆为不治。余用此膏,一夕顿溃。凡疽得脓,其毒始解。或有不溃者,须用此膏,故录之俾精择修合,以收十全之功也。
按前證属腑属阳而气血未损者,用前膏敷之,固无不愈,然亦有属脏属阴而气血有亏者,当审其因而调治其内可也。大凡疮疡之作,由胃气不从,疮疡之溃,由胃气腐化,疮疡之敛,由胃气营养,余尝治初结成肿者,托而散之,已成欲作脓者,托而腐之,脓成未溃者,托而开之,脓已溃者,托而敛之。东垣先生云:胃气乃生发之源,为人身之本。丹溪先生亦谓:治疮当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厥有旨哉!

寒热多汗用药

李氏云:近有数人病背疽,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连日或间日,必呕痰大汗而后止,皆用柴胡恒山不应。余谓此因脾气不正,复感寒邪痰盛而作,遂先用不换金正气散,次用排脓内托散;木香汤,三日即愈。
按前證若外邪既去而仍作,宜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胃。大凡胃气虚而作呕者,必喜温,热毒内攻而作呕者,必喜寒,治当辨之。

发热属肾虚

李氏曰:一发背之热,未有不自肾虚而得之者,必须五更服加减八味丸。
按前论诚为启发后人,垂惠永久,盖发背由肾经湿热,虚火上炎,中传恶證,若非加减八味丸,滋肾水以制心火,补中益气以生化源,欲望其生难矣。启元子云: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益其肾。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水之少。窃谓无火者,当用八味丸以益其心,无水者,当用六味丸以滋其肾。
又按肘后用冬瓜切去一头,合疮上,瓜烂复切合之。若臖肿痛甚,其邪在表者,最宜用此法宣热拔毒,以通其滞。若肿痛发渴,大便秘结,其邪在里者,须佐以内疏黄连汤,通利脏腑以泄其毒,在经络者,当助以托里荣卫汤,以调气血斯善。

分别三因

陈无择云:发背者,该三因而有之。《论》曰:痈疽瘰𤻤,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经》亦云: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者,此乃内因喜怒忧思有所郁而成也。身有热,被风冷搏之,血脉凝泣不行,热气壅结而成,亦有阴虚阳气凑袭,寒化为热,热成则肉腐为脓者,此亦外因寒热风湿所伤而成也。又服丹石及炙煿酒面温床厚被所致,又尽力房室精虚气节所致者,此乃因不内外所伤而成也。故知三因备也。
按所分三因虽备,但未具疮疡之邪在经在表在里之异,故其治法亦不得详备也。

《背疮总论》

发背属督脉膀胱经,凡阴虚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郁怒房劳,或丹石热毒,皆能致之。若肿赤痛甚,脉洪数而有力者,热毒之證也,为易治。若漫肿微痛,色黯作渴,脉虽洪数而无力者,阴虚之證也,为难治。若不肿不痛或漫肿色黯脉微细者,阳气虚甚也,尤为难治。背疽之人,难于隐几,用菉豆十馀斗,作一大袋隐伏,则自然心凉身安。
若肿臖作痛,寒热作渴,饮食如常,此形气病气俱有馀也,先用仙方活命饮,后用托里消毒散解之。头痛拘急,乃表證先服人参败毒散一二剂,如厥痛,用金银花散或槐花酒,神效托里散。
臖痛肿硬脉实,以清凉饮,仙方活命饮,苦参丸。肿硬木闷,疼痛,发热烦躁,饮冷便秘,脉沉实者,内疏黄连汤或清凉饮。大便已利,欲得作脓,用仙方活命饮托里散蜡矾丸,外用神异膏。
漫肿微痛,或色不赤饮食少思,此形气病气俱不足也,用托里散补之。
不作脓,或脓成不溃,阳气虚也,托里散倍加肉桂参芪。
脓出而反痛,或脓清稀,气血俱虚也,八珍汤。
恶寒形寒,或不收敛,阳气虚也,十全大补汤。
晡热内热,或不收敛,阴气虚也,四物加参朮。
作呕欲呕,或不收敛,胃气虚也,六君加炮姜。
食少体倦,或不收敛,脾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
肉赤而不敛,血热也,四物加山栀连翘。
肉白而不敛,脾虚也,四君加酒炒芍药木香。
小便频数者,肾阴亏损也,加减八味丸。
肿高臖痛脉浮者,邪在表也,托之。臖痛烦躁或咽乾,火在上也,宜泻之。肿痛或不作脓者,邪气凝结也,宜解之。
肿痛饮冷发热睡语者,火也,宜清之。
不作脓,或不溃及不敛者,阳气虚也,宜补之。
瘀肉不腐,或积毒不解者,阳气虚也,宜助阳气。脓多或清者,气血俱虚也,宜峻补之。
右关脉弱而肌肉迟生者,宜健脾胃。
若初患未发出,而寒热疼痛,作渴饮冷,此邪气内蕴也,仙方活命饮。口乾饮热,漫肿微痛,此元气内虚也,托里消毒散。饮食少思,肢体倦怠,脾胃虚弱也,六君子汤。如未应,加姜桂。其有死者,乃邪气盛真,气虚而不能发出也,在于旬馀之间见之。
若已发出,用托里消毒散。不腐溃,用托里散。如不应,急温补脾胃。其有死者,乃真气虚而不能腐溃也,在于二旬之间见之。
若已腐溃,用托里散以生肌。如不应,急温补脾胃。其有死者,乃脾气虚而不能收敛也,在于月馀间见之。此三證虽不见于经籍,予尝治而历验者。
尝治发背初起未成脓,先用乌金膏或援生膏点患处数点,以杀其大势;更服仙方活命饮。如饮食少思,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汤加藿香,连进三五剂。如外皮腐动,用雄黄解毒散洗之,每日用乌金膏涂腐处,候有疮口,即用纸作撚,蘸乌金膏纴入疮内;若有脓为筋膜间隔不出,致作胀痛,用针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若瘀肉腐动,用猪蹄汤洗,如脓稠臖痛,饮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药与托里相兼服之,仍用乌金膏涂搽。若瘀肉已离好肉,即去之。如脓不稠不稀,微作痛,饮食不甘,瘀肉腐迟,用桑柴灸患处,更用托里药主治之。瘀肉不腐或脓清稀。不臖痛者,服大补之剂,仍用桑木灸之,以补接阳气,解散郁毒,其肉自腐。

《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痛因

看书久坐对奕而腰背痛者,属虚,补中益气汤为主,八物汤。
肥人多痰,年高必用人搥而痛快者,属痰属虚,除湿化痰,兼补脾肾。
醉饱后多痛欲搥,是脾不运而湿热作楚也,须节饮。瘦人多是血少阴虚,亦不禁酒及厚味而然。养血清火,四物酒芩连牡丹皮。
背痛须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
有素虚人及病后产后经行后,心痛或牵引乳胁,或走注肩背,此元气上逆,当引使归元,不可复下疏刷,愈刷愈痛。发汗人患此者众惟宜温补拘于痛无补法之言误矣。汗者心之液,阳受气于胸中,汗过多则心液耗,阳气不足故致痛也。

《陶华·六书》恶寒

背为阳,腹为阴,背恶寒,阳不足也。阳不足,则阴气盛,阴气盛,口中和,阳气内陷者,口乾燥,附子白虎,宜加详审。
口中和,背恶寒者,属少阴,附子汤及灸气海,阳气内陷,口乾燥,背恶寒白虎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科启玄》明.申斗垣】卷之四
痈疽熏洗方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三十三
第二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名医别录》)
《外科正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