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的境界有三个层次,在什么层次,有什么能量(连载127)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áo)兮冥(míng)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今天,我们进入第21章的第二层面:人的境界有三个层次。

首先,德是唯道是从的。

本章开篇就说了“德”是什么?

德是“唯道是从”的,然后开始讲道的形象和作用,本章就是对道的专题论述篇,道是了解世界万物的根源。孔德的“孔”表示大的意思;“容”表示表现、内容;“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则表示最大的德,也要服从于道的规律。

道是什么?

《道德经》第一章中,老子明确提出了道是宇宙的本源,但道太大了,没有什么形象能比拟她,也没有办法能准确表述她;道太高了,如果能把她讲出来,那就是低的了;道是全面的、混元如一的,如果能把她说明白,也就偏面了……

所以《道德经》第一章中,老子说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名”,就是语言和逻辑。因为语言和逻辑都是后天的、是有局限的,若用语言和逻辑来讲道,就是把道变成了有局限的道了。

在第十四章里,老子又给出了“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的表述,更进一步说明“道”不仅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且万物都是由它所产生的。

本章所讲的“孔德”就是大德,所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即,大德的形态,完全遵从大道的规律;“大德”的形态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不加任何修饰伪装和人为干涉成分的,所以是完全合乎道的。


其次,人的境界有三个层次。

第一境界的人,是有道之人。

第二境界的人,是有德之人,是按照道的规律去做事,也就是“唯道是从”的人。

第三境界的人,则是失道之人。因为道是这个世界看不到、摸不着的创造宇宙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类的源头,一说到无形之道,有些人就会嗤之以鼻,因此这类人也可称之谓“失道”之人。

这三个层次的人也不存在什么对与错。

因为,每一个层面的人都站立在宇宙不同层面,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知道的都有所不同,所以他们不过是展现了自己所在的层次和境界而已,于他们自身而言并没有是非对错之分。

通常,只有站在上层的人可以看到下层,并包容下层;而站在下层的人是看不到上层,也无法理解上层的。

再说的明白一点,有道之人可以向下包容有德之人、失道之人;有德之人也可以向下包容失道之人;而失道之人则普遍缺乏包容心。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

为什么下士闻道会大笑之呢?

因为失道之人已经远离道,他们的信根不足——在他的意识里,压根就没有“道”的概念,所以根本无法相信“道”。

当他们听到别人说“道”,自然而然就认为这些都是荒唐之言,可笑之极。所以老子才有了“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感慨了。


再次,有道的人,顺应自然规律;唯道是从的人,是心胸豁达之人。

人生是什么?

人生就是生老病死,该生就生,该老就老,该病就病,该走就走。若对这一切变换过程不执着、不畏惧,始终处之泰然、顺其自然,这就是有道的人。

而失道之人呢?他们怕衰老,怕生病,怕死亡——虽然怕死,但活着的时候,却或胡吃海塞,纵情享乐,饮食起居无常,没有节制;或为钱财名利终日劳苦奔波,不懂得劳逸结合,忽略涵养身心和生命……

所以,他们往往一边害怕失去生命,一边又肆意糟蹋生命。一个人若是每天都在过这种矛盾的生活,能不纠结吗?

因此,只有顺应大道规律,人才能活得顺心如意;反之,则处处受挫,命运多舛……

生命就是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

宇宙的运转,有两股无形的力量,一股是生的力量;一股是消的力量;顺行,是生;逆行,是消。人只有接受现实,才能有了身达命的豁达。

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有道之人,还是失道之人,都有他存在的理由,任何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只不过,有的是正面的老师;有的是从反面来,用极端或排斥、或陷害、或各种打击来促使我们成长的。

但梅花香自苦寒来,越是大成功者,越需要厉害的敌人,所以敌人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因此,觉悟的人就是在工作生活中专注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的人。

我们不必和别人争执,也不需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

我们的准则是:做好自己,敬畏所有的人。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明天,我们将开始《道德经》第21章“惟道是从”第三层面的分享。

欢迎您持续跟随《道德经》的分享,我们明天再见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得道有四种境界;《道德经》失道有四种层次
很多事看似无用,但恰恰是最好的安排
道德经:老子点明一条规律,觉悟的人,看破不说破,不会有烦恼
道德经:人的境界,有三个层次,同一个层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赏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