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天地无私,施而不馈;圣人之德,本为一诚。

《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说到长生,我们便会联想到修仙,修佛,种种与宗教有关的说法。然而老子本人确实是一个很纯粹的无神论者,《道德经》只言道,通篇不谈神鬼。

孔子也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见在遥远的春秋时代,这些贤达圣人,观察的是天地,体悟的是道心,何其纯粹。至于老子道教祖师的身份,也是后来人追认的。

就连道家这个名称,老子,庄子自己都不知道,《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汉书》说道家这个名称出自史官,秦以前都不以道家,这么称呼学习老庄思想的人。

学习经典须思维纯粹,求道不是求神拜佛,身心与道相近,体悟自然规律,称为合道,能更好感悟古贤对天地万物的认知,一窥先贤境界,即便不能看得全貌,也会因纯而有得。

老子每每以观天地,说天道,而引申出做人之道。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天地运行并不是为了自利,自生便有自私自利的私情,自利便会与物相争,不自生就是顺其自然而生。

天与地不会自己追求长久,无私的滋养,哺育天地万物。这段话可以直白的理解,也可以翻看前文加以深化,老子说的每句话都能在开始段落找到思维的源头,他说天长地久,因为其不自生,又一次借助天地,表达了无为的思想。

老子看透人间生与灭的循环之道,以歌颂天地,又一次阐述有无相生的道理。因其无为而得有之长存。

圣人以辩证的思维考虑问题,认为利他与利己存在着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看似对立的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转换。

但是这里有一个思维陷阱,貌似老子在说做人的计谋,做人做事欲拒还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装着无私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如果是这样理解,就过于片面了,天道的利他,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在天地那里,并不存在自私和利他的情怀。

天地只是按照其规律运转,圣人法天象地,学天地,心中空灵,必然没有我执,自然也就没有了自私,利他一说。

前文说天地不仁,圣人也不仁,天若有情天亦老。又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地自有规律长养万物,圣人法天地规律,默言良行,教化世人。

老子说,圣人不在纷扰尘事中徘徊,所以得保全自身。圣人从不以自利之心行事,就会受世人敬仰与爱护。

老子说了一个思维,人间三种人。

有无相生,在一定情况下互相转换的辩证思维。

第一种人,自私自利者,所做的事都有私心目的,做事必为利己,机关算尽,所为不过名与利,利欲熏心者必然鼠目寸光,其人生结局如何,只看运气了。

第二种人,品德高尚,深通做人之道,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且可付诸于行动,明知利他,必然可以利己。

所谓德,必然是让他人有所得,别人有得,自然会回馈于有德者。这样的人,利人利己,受人尊重,诸事顺遂。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是人间大智慧。

第三种人,就是老子借天喻人的那种圣人,与道合真,能体道而行,心中大光明没有私欲,一任自然。

天地之道,生育万物,长养万物。

生育者,施而不求馈,长养者化而不求劳。

天道无私,施而不馈。地道无私,化而不劳。

天地以其无私,而天长地久。

圣人之德,本为一诚。

有诚则无私,无私则无我,无先无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无私章第七
《道德经》导读(七)——道经 · 第7章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7
道法自然自和谐
《道德经》第0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