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注释(十八)

【原文】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译文】孔子说:“武王、周公是通达孝道了啊!这样的孝,是善于继承先王的志向,善于遵循先王的事业。春秋时节,整饬祖庙,陈列祭器,设立祖先衣裳,供奉时令食品。宗庙之礼,按昭穆之次序排列先王世系和与祭子孙的位置。异姓助祭,公侯卿大夫按爵设位,以区别尊卑。宗祝有司,各授其事,以尊贤能。祭末劝酒,位卑者接受位尊者的献酬,使恩及于下。祭毕宴饮,按发色排长幼座次,使长者为先。践祚先王之位,行先王之礼,奏先王之乐,敬先王祖考,爱先王之子孙臣庶。祭祀祖先,如同祖先亲至;祭祀神明,如同神明降临,这是孝的最高境界。郊社之礼,用于祭祀天地。宗庙之礼,用于祭祀先王。明白郊社之礼是以天配祖考,禘尝之祭是先王之德克配于天,治理国家不就象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了吗?”

【注释】

① 总说

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十三):“礼至周公而备,所以极继志述事之形容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非特文物度数之末而已。所谓微之显,诚之不可掩者,果可以外求乎?明乎此,则推之天下国家无他道也,与《论语》‘指其掌’正同。一章之旨,归宿在此。右第十九章。此武王、周公诚之不可掩者。三章皆承鬼神之徳,而发明圣人所以感通鬼神,一贯之妙,天下国家由是而达之尔。故此章终之以治国,下章继之以问政。”

宋·黎立武《中庸指归》:“第七章,本亦亲亲之教也。亲亲之道,尤严于宗庙。先王所以教孝者,莫尚乎此。此章详于宗庙之事,而先之以交神明之道焉。《书》曰:‘鬼神无常飨,飨于克诚。’此六经言诚之始也。《中庸》一书,以诚为本,亦首于事鬼神明之。首章戒不睹,惧不闻,盖言君子存诚,无时不然,非有所为也。乃若常人之情,其于祀鬼神也,则亦视无所见,听无所闻,然陈器设衣,体物而不遗;齐明盛服,承祭而如在,莫敢不尽其诚。是虽有为而然,然隐而见,微而显,道一而已,岂非诚之至欤!舜尽孝于瞽瞍,移孝于承尧,推其行于家者行于国天下,故称大孝。武王缵绪兴周,周公追王周之先祖以尽孝,思且锡类于臣庶三者之达,俾各伸其追远之情,故称达孝。自夫孝者以下,总论孝之善且至者。夫所以事宗庙者有二,惟先徳是飨焉,惟先绪是缵焉。此继述志事之孝也。事以天子之礼,达乎三年之丧,与夫春秋之礼乐,亲尊之爱敬,此事亡如存之孝也。亲亲以孝,尽孝以诚。推此诚以往,可以事帝,推此诚以往,可以治天下国家。故曰:‘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此即《论语》问禘之防,《礼运》已极论之。鲁之郊禘非礼,圣门所深病。病其越常黩典,非诚也。后章礼乐等论,皆此意也。夫宗庙飨鬼也,郊社事神也。故章首并论鬼神,章末兼明郊禘。”

卫湜《礼记集说》:海陵胡氏曰:“文王之志,在于天下生灵,故视民如伤,保民如赤子,恶纣残暴,有志伐之,然而志未果而终。武王能仗大义,诛残贼,救涂炭之苦,解倒悬之急,以承文王之志,岂非善继志者也?文王有文德,创王基。周公能辅相成王,制礼作乐,以述成文王之业,岂非善述人之事欤?以天子之尊,莫之与抗。然上知报天之功,下知报地之力,中知事祖宗之灵。至尊尚如此,况于卿大夫之卑,士庶人之贱?固当恭谨而事其上矣。在《易·观》卦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言在上之人,于宗庙之终,致其孝,谨在下之人观而化之,孚信颙然。故圣人之制祭祀,为敎化之本,原其于治国之道,如指掌中之物。”

② 达孝

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孔子之言曰:凡人之孝,止于一身一家,未必达之天下。惟武王、周公能推其孝亲之心,尽伦尽制,使人人皆得以尽其孝。所以天下之人通谓之孝,而无异词,其达孝矣乎!夫武周所谓达孝者,何哉?凡前人有志未逮而成就之为继,不必前人有此志而吾之所存合天,则隔世相感是为善继人之志。前人有事可法而遵行之为述,不必前人有此事而吾之所为当可,则易地皆然,是为善述人之事。此所以因时随分,一酌乎理而推四海、传万世而为达孝也。”

卫湜《礼记集说》:蓝田吕氏曰:“此章言达孝,所以为中庸。武王、周公所以称达孝者,能成文王事亲之孝而已。故‘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者,善继文王事亲之志也。‘序爵’、‘序事’、‘旅酬’、‘燕毛’者,善述文王事亲之事也。践文王之位,行文王之礼,奏文王之乐,敬文王之所尊,爱文王之所亲,其所以事文王者,如生如存,如继志述事,上达乎祖,此之谓达孝者欤!”

③ 善述

述,《说文》:“循也。”例,《汉书·艺文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④ 昭穆

《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丰、郇,文之昭也。” 《左传·僖公五年》:“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

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以祫祭之礼言之,宗庙之次,在左者为昭。左,阳也。昭取阳明之义。在右者为穆。右阴也,穆取阴幽之义。此建立宗庙之位置也。当祫祭于太庙,则群庙之子孙皆来与祭。其宗庙中,序立之礼亦依祖宗世系以次相序,乃所以序其孰为昭,孰为穆,亲亲使不紊也。”

卫湜《礼记集说》:蓝田吕氏曰:“别人伦也,亲亲之义也。父为昭,子为穆。父,亲也。亲者迩,则不可不别也。祖为昭,孙亦为昭。祖为穆,孙亦为穆。祖,尊也。尊者远,则不嫌于无别也。故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此昭穆之别于尸者也。《丧礼》:‘卒哭而祔,男祔于皇祖考,女祔于皇祖妣,妇祔于皇祖姑。’《丧服·小记》:‘士大夫不得祔于诸侯,祔于诸祖。父之为士大夫者,亡则中一以上而祔,祔必以其昭穆。’此昭穆之别于祔者也。有事于大庙,子姓、兄弟亦以昭穆别之。群昭群穆不失其伦。凡赐爵,昭与昭齿,穆与穆齿,此昭穆之别于宗者也。”延平杨氏曰:“夫祭有昭穆,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也。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此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⑤ 序爵

《礼记》郑玄《注》:“《文王世子》曰:‘宗庙之中,以爵为位,崇德也。’”孔颖达《疏》:“公卿大夫各以其爵位齿列,而助祭祀,是辨贵贱也。”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尊者在前,卑者在后,乃所以辨其孰为贵,孰为贱,贵贵使不越也。”

卫湜《礼记集说》:延平杨氏曰:“‘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此序爵而尊卑有等,所以辨贵贱也。”

⑥ 序事

卫湜《礼记集说》:延平杨氏曰:“玉币,交神明也。裸鬯,求神于幽也。故天地不裸,则玉币尊于鬯也,故大宰赞之,鬯则大宗伯莅之,裸将又卑于鬯也,故小宰赞之。若此类,所谓序事也。先王量德授位,因能授职,此序事所以辨贤也。”

⑦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卫湜《礼记集说》:严陵方氏曰:“‘事死如事生’者,主人道言之也。《论语》所谓‘祭如在’是也。‘事亡如事存’者,主神道言之也。《论语》所谓‘祭神如神在’是也。”

《礼记·坊记》:“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清·乾隆《钦定礼记义疏》(卷六十五):方氏悫曰:“尸用于祭祀之时,主藏于宗庙之内。为尸以象其生,为主以寓其存。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此所以言示民有事也。追孝,与《祭统》‘追养继孝’同义。”

《仪礼·士虞礼》郑《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诗·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郑玄《笺》:“尸,节神者也。”《礼记·曲礼》:“孙可以为王父尸。”《公羊传·宣公八年》:“祭之明日也。”汉·何休注:“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夏立尸,殷坐尸,周旅酬六尸。”

⑧ 郊社之礼、禘尝之义

《礼记·郊特牲》:“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孔《疏》:“天为物本,祖为王本,祭天以祖配,此所以报谢其本。”

《易·豫》:“象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孝经·圣治章》: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卫湜《礼记集说》:海陵胡氏曰:“在《易·观》卦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言在上之人,于宗庙之终,致其孝,谨在下之人观而化之,孚信颙然。故圣人之制祭祀,为敎化之本原,其于治国之道,如指掌中之物。禘,夏祭之名。尝,秋祭之名。”吴兴沈氏(清臣)曰:“鬼神之情状,天地万物之理,聚见于此。推此心以治天下,何所往而不当?”晏氏(光)曰:“天地者,生之本也,而以郊社祭之。先祖者,类之本也,而以禘尝祭之。君师者,治之本也,又能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可谓知所以报本而得其要矣。推此以治国者,其末尔,所以如指示诸掌之易也。”

【解读】宋儒黎立武以“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至本段原文为一章,清李光地以“舜其大孝”至本段为一章,皆不与朱熹之分章同。从上下文看,“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至篇原文,都可以划分为一章。

舜之“大孝”与武、周之“达孝”之辩,本篇从黎立武说。《集说》引施氏(不著名字):“舜之大孝,则充而塞乎天地,溥而横乎四海。武王、周公之达孝,则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四海而准,何则?盖德谐顽嚣,则己所独也,故于舜谓之大孝。继志述事则人所同也,故于武王、周公谓之达孝。”

“旅酬”,《仪礼·燕礼》有公燕群臣之“四举旅酬”礼,由宰夫代国君为主人,分别为宾、卿、大夫、士等依次而遍酬,以示尊敬。士地位卑下,故谓“逮贱”。(详唐·贾公彦《仪礼注疏》)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两句,旧注多不分辨二者之差异。“事死如事生”,即《坊记》“祭祀之有尸也”,以祭祀之尸象征祖考。“尸”,是由大臣或先王之孙等活人代替祖考受祭。“事亡如事存”,即宗庙之主,神明寓于木主内以象其存,“祭神如神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第十九章|《中庸》没有那么难
中庸章句集注(四)
礼记集说卷一百二十九
论语:入太庙,每事问(10-21)
《礼记.乐记》诗解2乐论篇(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