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德经下》文言文注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一段:

大邦者下流,【大邦现实地修法。能居大邦之高位,必居天下之低位。老子再从水流法则证道。严遵本:大国者,天下之所流。】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水流交汇处即为天下之低位,四水归流即为大海。天下之低位即为生命之源头,称为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观察动物界进化法则,雄性竞争,雌性选择,雌性能守静故也。水在天下之低位才能守静,在高位则必然躁动,因而流向大海。雄性动物体力强壮,雌性动物不与雄性动物比试体力,却从水性谦下守静中证道,以征服雄性动物。治大邦者亦应从中悟道。】

第二段: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大邦对小邦谦下,则取得小邦信赖】

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小邦对大邦谦下,则获得大邦接纳。】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谦下法则无往不利,大邦以谦下而取得小邦信赖,小邦因谦下获得大邦接纳。以取,主动,而取,被动。】

第三段: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大邦之欲在接纳小邦以成大邦。】

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小邦之欲在争取大邦接纳而安定。】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谦下之德使大邦小邦各得所欲。】

大者宜为下。 【大邦比小邦更应谦下。以上乃春秋初期华夏诸侯国格局,非战国时代格局。此章是以现实地说法,非以究竟地说法。上章乃究竟地说法。】

第六十二章

第一段:

道者,万物之奥,【道如同房屋禁地,深奥、尊贵、神圣。奥,屋西南角,神主、尊者所居,外人禁入。后代宗祠为三进,神位在最内处,与远古不同。经文在以深奥禁地喻道,令世人生起敬畏心,道乃深藏不露,神圣之对境。】

善人之宝,【善人安生立命之宝】

不善人之所保。【恶人修道可转为善人,走投无路时可求道神护佑,因此道乃一切众生之保护神,救度主。宝、保叶韵,可见经文注重音韵、双关等修辞法】

第二段:

美言可以市,【美言虽无形,但如同市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商品有形而有价值,美言无形亦有价值。告诫世人应重视无形价值。】

尊行可以加人。【尊行虽无形,但可令人尊重,更加具有价值。道虽无形,但能救度善人恶人,其价值远超美言尊行,世人更应敬仰。注释家疑惑二句经文含义,认为贬美言而贵尊行,实是宣说道无形之无上价值。】

第三段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因有道存在,恶人亦可逆转为善人,如同徼可逆转为妙也。若无道存在,恶人永远是恶人,不可救度。世人应该感恩道。恶人可以被救度,乃是文化圣人之使命。万物显形而为徼,但万物乃源于和,故可转徼为妙。善人可转凡成圣,恶人可弃恶从善,不亦宜乎?无形力量胜有形力量,此为明证。】

第四段:

故立天子,置三公,【天子、三公,世间之尊位。经文中首次出现“天子、三公”,侯王则大量出现。三代以前之天子、三公是准圣人,侯王是占据高位之凡夫俗子,二者不可同日而语,此章含有此意。天子,黄帝、尧、舜。三公,傅说、伊尹。】

虽有拱璧以先駟马,【有形之宝。拱璧,拱抱之大璧,极尊贵玉器。以先驷马,立天子、置三公乃天下第一大事(远古天子三公合体,不可分割),礼仪极为庄重。先进拱璧,后随驷马车队运载方物。】

不如坐进此道。【不如坐进无形之道宝。坐进,坐而论道。】

第五段:

古之所以贵此道何者?【拱璧以先驷马为虚,坐进此道为实。远古贵道贱玉,贵无形贱有形也。无形之道法力无边,化徼为妙,转凡成圣。】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道不远人,可求而得,劝世人发心求道。道可赦免恶人之罪,令人复性。二十七章、四十九章、此章三宣救度恶人教义,老子悲心令人赞叹。】

故为天下贵。【故道弥足珍贵,无以复加。五十六章同出经文,此处重宣。】

第六十三章

第一段:

为无为,【遮诠句法,即否定句,楞伽百非句法是也。表诠句法,即肯定句,世人所习用。道奥,表诠句法不足用之,故经文用遮诠句法,无为、无欲、无知、无事是也。道奥,遮诠句法又不足以用之,经文乃用双诠句法(表诠+遮诠),老子共用六句双诠句法: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欲不欲,学不学,知不知,另有楚简“教不教”一句。知双诠句法,方能契入经义。世人好为,老子恒顺众生,以无为为为,曰“为无为”。以无为为为,方知无为乃至大之为,世人不能也。】

事无事,【以无事为事,曰事无事。以无事为事业,方知无事乃最伟大事业,世人难能也。】

味无味。【以无味为味,曰味无味。品位无味,方知无为为至味,世人希求而不得,口味已经败坏故也,故说五味令人口爽。】

【以上为三位真俗二谛双修法门,顺俗谛以破俗谛,破俗谛以立真谛,入道之捷径,老子之猛利修法。】

第二段: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无论大小,无论多少,一律报怨以德,无有例外。下人以怨报德;中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上人小怨则恕,大怨必报。唯圣人以德报怨,不分大怨小怨。圣人入菩萨道,以无分别心玄照一切,怨亲平等。《论语·宪问》:“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此未入菩萨道也。】

第三段: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修报怨以德之菩萨道难于上青天。然钝根者可渐修,如种子发芽,不见其长,秋日已可收获。修菩萨道,从日修一善始。日施粒米,易也,然善心既已发动,三年持之,菩提心必成熟。若无粒米,则日发一善念,利益众生,三年持之,菩提心亦成长。菩提心,利益众生之道心也。】

第四段: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无知无欲,不显人形,终不为大,然其教法如天音,天将以圣人为木铎,岂非大欤?】

第五段: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日发一善念,日施一粒米,实为易事,然修道士轻发此愿,以为必行,则必寡信。此劝修道士应发大誓愿。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死而不已更佳),不亦远乎?”愚公移山可谓发大誓愿,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王屋高峻,终必移之。】

第六段: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圣人知修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故发大誓愿,立雪断臂,投崖饲虎,难行能行,故终成道业。】

第六十四章

【连接上章文意】

第一段:

其安易持,【上章云修行(治人事天)从细处、小处开始。此章云修行从安处、未兆处下手,比上章更进一步,谆谆教诲。不以安为安则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居安以思危,故曰易持;居危以求安则难成。】

其未兆易谋。【未兆,无征兆也。高空走钢丝,不待倾覆而矫正,始终保持平衡。万物之理均如此。】

其脆易泮(pàn),【脆者亦泮。泮,散也。】

其微易散。【微,世人不觉也,故易散。】

【以上四易,皆从几微处下手。王弼注:虽失无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兴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说慎终也。不可以无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无而弗持,则生有焉;微而不散,则生大焉。故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

第二段: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欲望未生,恶念未起,纯白之心未乱,此修道之良机。】

第三段: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古代箴言足以训诫,大物生于毫末,毫末生于几微,几微生于无有,不可不察。故庄师曰:种有几,得水则为㡭。】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层之台足可观瞻,巍巍乎!然起于一圤之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人尚知此理,修行人岂可忽乎?以修道言,恶念为动,足以摧毁修道事业。】

第四段: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恶念微动,皆是有为;贪欲微起,皆是有执。修道士不惧为恶,而惧恶念微动,贪欲微起。】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不令有为有执之念萌动,焉有败失?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令念起也。】

第五段: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治人事天之修道士,善始者众,善终者寡,所败之者,几微也。恶念微动而不知制之,故寡也。大宗师不代出,宜矣。若能制服己之恶念于微动中,则修道事业必成。老圣劝诫之深。】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孝道以慎终追远为要务,修道事业以慎终如始为要务,则必证悟。】

第六段:

是以圣人【再申圣人教戒。】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以不欲为圣人所欲,则视难得之货为粪土,名利财货,虽赏之不取。】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世人注其耳目,眼耳鼻舌身意向外攀缘,此所谓好学。世间知识积累,出世间知识荡然无存。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今应依世人所经过之路原路返回,反其本也。复,原路返回,返回故乡(真源);所过,所经过之路,即“其出弥远”,远离真源。注释家释“复”为修复,“过”为过错,大误。所过之过为动词,非名词,过错则为名词。】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为不为,即辅万物之自然,因物之性,非枯坐不为。不敢为,不敢萌动有为(为己)之念。】

道一曰:复,复性也,原路返回。从众人所走过的道路原路返回。所过,所经过。

第六十五章

第一段:

古之善为道者,【此句重复出现于经文中,紧要。乃呼唤远古大宗师之词,引以为证,吾所宣说乃真实语,无诳语。】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此乃真实语。破智入明,破明入愚,修愚入朴。愚,无伪纯白之谓,老子自比“愚人”,后世“愚以为”遂成谦下语,唐代有大愚禅师,皆深悟老子“愚”境。韩非子用为愚民,罪人也。】

第二段: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民,人也。王弼《指归》:故竭圣智以治巧伪,未若见质素以静民欲;兴仁义以敦薄俗,未若抱朴以全笃实;多巧利以兴事用,未若寡私欲以静华竟。唯在使民爱欲不生,不在攻其为邪也。苟存无欲,则虽赏而不窃。既知不圣为不圣,不知圣之为不圣也;既知不仁为不仁,未之仁之为不仁也。故绝圣而后圣功全,弃仁而后仁德厚。绝仁非欲不仁也,为仁则伪成也。既知其子,而必复守其母。王弼阐述老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不忍为智成伪,为仁成饰也。王弼,深懂老子者也。】

故以智治邦,邦之贼;【智以治邦,则邦不复纯朴无伪矣。】

不以智治邦,邦之福。【绝圣弃智,以静民欲,爱欲不生,君民共安无为之道,邦之福也。智,胜人之术,非养和之道,故弃之可也。】

第三段:

知此两者亦稽(jī)式。【此二者,圣人密法,在此宣说,亘古不变,持之不可失也。】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亘古不变之密法,深入心底。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乃玄德之第一解;以此育人为第二解。以智治邦,邦之贼;不以知治邦,邦之福;此为玄德之第三解。化物,育人,修心,玄德三解。见其用,不见其体;感其恩,不见恩主,是谓玄德。玄,存而不见也。】

第四段: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玄德极深,明德乃浅。世人感明德,不感玄德,此惑也。感恩乃文明一大法则,感明德,更应感玄德,道德经之旨也。玄德既深且远,与明德反,世人不知,惜哉!】

然后乃至大顺。【世人守纯朴,感玄德,则天下无不顺。世间纷争,乃不感玄德故也。】

【道一曰:愚民乃弃智,弃智修法猛利,非世人能之。有圣人之才,方可传弃智之非常道。无圣人之才,不可轻易传法。慎之,慎之!】

第六十六章

第一段: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百谷王,水之至尊。江海,地物之最大者,人法地,必首法江海,故老子再申江海之玄德。有玄德方为至尊,无玄德则不足观也。】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再申谦下。百谷王乃天眼视之,非人眼视之,不王之王。势成之,下为势。】

第二段:

是以圣人【圣人之体。】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犹江海也。圣人无欲。】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二“欲”字令人生疑,圣人有欲乎?圣人之有否喜怒哀乐乃古代一大争论。下文“不敢为天下先”以释疑,老子恐世人错会。王弼《老子指归》:后其身而身先,身先非先身之所能也;外其身而身存,身存非存身之所能也。功不可取,故必取为功之母而已矣。母乃秘要宗本。】

第三段: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圣人处上,如树之杪。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焉得为害?圣人乃无心道人,处前民不重,如天之木铎,引之而已。】

是以天下乐推而上之,而不知厌。【天下之人乐推,令圣人上之,推举而为,非自欲为。畏垒之民推举庚桑楚而祝之,楚深自反省,显露圣人之迹,乃大忌也。不知厌,力推不已。王弼本:天下乐推而不厌,文有省略。此据严遵本。】

第四段: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江海为百谷王,以其不争之德,世人望洋兴叹,不知修谦下不争之德,无益焉。】

第六十七章

第一段:

天下皆谓我道大,【宣道至此,行将圆满,老子对天下物语予以回应。子贡言夫子道大而难行,可否易之?夫子哂之。】

似不肖。【无物可以喻之,世人常以虎、狮、鹰、隼为图腾,以其可见易知。道非虎狮非鹰隼,因其不肖也。唯言混成,不肖故也。混成,非徼也,徼则固化,非混成矣。眼耳鼻舌身意皆徼也,不足以言道。人有五官六根,不足见道,即使有千观万根,亦不足以明道。道本混成,不可思议之相。混成即妙,妙即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域中有四大,道最为第一,四大混成为一大也。】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若肖,肉眼所见一物,则非大矣。前所设喻,水、江海、婴儿、牝、母、父、本、宗皆非道也,喻之而已,若执之则以筌为鱼,以迹为履。此破世人之执,又再赞道大,无以复加。】

第二段: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四大之后,复有三宝,言有宗也。世人为人不易,万劫或有一遇大觉圣人。既以为人,持而宝之,珍惜勿失,以为依祜。】

一曰慈,【慈为三宝之首。民复孝慈,老子黜圣智仁义,而赞孝道与慈悲,圣人以大悲心入浊世。孝为子之本性,慈为人之本性,人皆有慈悲心,自己不觉,待圣人发之。人无慈悲,死矣;文明无慈悲,灭矣。究慈悲之源,冲气以为和也。和之一字,万物之根,无和不成万物。人和、地和、天和、道和。既已和矣,慈悲自现。庄子宣说悲心,悲即慈也。一赞慈悲。】

二曰俭,【俭,啬也,无欲也。帛书作检,约束情欲为检,老子说法,多设比喻,字亦多用,不为一也。】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谦下不争。不敢二字,有深意也。圣人临世,虽为救人,然亦心若仆人,谦下之极,故民不重。补足圣人“欲上人,欲先人”文意,不令好事者别解。】

第三段:

慈故能勇;【圣人入浊世救人,乃大丈夫也,如佛陀之大雄,勇之大者唯圣人之勇,因其悲心深重,不可释也。慈而不勇,非真慈也。阳明尚知知行合一,圣人远胜之。既慈且勇,慈勇合德,慈者无敌,文明战胜野蛮矣。二赞慈悲。】

俭故能广;【圣人无欲能广行天下,有欲则折灭。唯无欲者能俭,唯俭能广,文明普及天下矣。】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谦下不争,恭敬如仆人,则可为社稷主。若能代天下人承受苦难,则能成器长。器长,器之长。伍长什长亭长均为器长,非独指侯王也。】

第四段:

今舍慈且勇,【无慈而勇为己,有慈之勇为人。三赞慈悲。】

舍俭且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世人之广。有欲而广,足成死因。无欲之广,天道之广,吉无不利。】

舍后且先,【再申圣人之先,非有欲之先。】

死矣!【三者皆为死相,不可救矣。】

第五段:

夫慈,

以战则胜,【以慈临战,则战无不胜。战,即指战场,更指战胜世人之情欲。兵法云:上下同意,可以死战。】

以守则固。【慈不仅能战,亦能守固,攻防皆备。四赞慈悲。】

第六段: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人怀慈悲之心,非弱之也,实就此人。犹曰上天拣选此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五赞慈悲。】

【此章五赞慈悲,唯慈悲能救世人,用意之深。谦下不争,圣人之慈悲相也。】

第六十八章

第一段:

善为士者,不武;【世人为帅,勇武第一,心有必胜。善为帅者,妙为帅者也。善,言其妙而非徼,犹圣人救人之善法。武,徼而不妙。后世道家有为战(将帅、军师)者,由此生焉。先有范蠡、乐毅,后有张良诸葛刘伯温诸公是也。然《道德经》非兵书,乃兵书之母也。圣人以慈悲为大勇,战无不胜,世之为帅者轻忽之,惜哉!士,卒之帅也】

善战者,不怒;【战者,前敌将也。将以愤怒相为先,愤怒相令敌未战而畏,又长己之士气。将忌文弱。此亦非善战之将所要务也。】

善胜敌者,不与;【士卒胜敌,攘臂搏击。士卒简选,久经沙场,胜敌之宝。然此又非善胜敌者。与,对面搏击。以上三者均为世人为帅、为将、为卒所先,然老子不以为先。下宣何者为先。】

第二段:

善用人者,为之下。【以上三者,武、怒、与皆非善战者,谦下不争之慈悲相才是善战之要务。孙子兵法云:兵法五事,道、天、地、将、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唯善用人者,生死与共。】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不争之大德,生死与共,无敌于天下。】

第三段: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此德与天同享,天之副也,无言以称焉】

【以兵法宣说三宝威力。】

第六十九章

第一段:

用兵有言:【再借兵法言慈悲为宝。令疑者生信。】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内涵略说有三。一曰不主动挑战,二曰因敌阵已成而布我阵,三曰诱敌深入,在我熟谙地形迎战。主,挑战方;客,应战方。】

不敢进寸,而退尺。【诱敌深入。无有贪心,弃有形之利,得无形之势。】

是谓

行(xíng)无行(háng) ,【行阵为世战关要,非道战关要。】

攘无臂,【健康体魄或持兵之臂为世战关要,非道战关要。】

扔无敌,【世战需认清敌方,道战认清己方。敌在内心,非在战场。己方同仇敌忾,必胜敌矣。己方心怀二心,不可战也。】

执无兵。【世战兵器为要,非道战之要。道战与世战异有四。】

第二段:

祸莫大于轻敌,【世战重帅、将、卒(搏击力);重行、臂(身体)、敌(可见之敌)、兵器七样,道战在七样外,更重慈悲(上下同意,生死与共)之无敌战力。】

轻敌几(jī)丧吾宝。【重世战七样,不重慈悲三宝,乃轻敌也。宝,家国性命。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祖先宗庙,子孙血脉,此为宝中宝。】

第三段: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兵力相敌,同仇敌忾者胜矣。抗,相敌,对等。道战胜世战,明矣。】

【吴澄本此章与上章和为一章,文意延续七十六章,以战喻慈悲三宝之道力无敌。】

第七十章

第一段: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吾言,总结前述天道教法,以榖、器、室喻无;以水、婴儿、江海喻柔;以慈悲三宝威力为喻;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世人福薄。】

第二段:

言有宗,事有君。【宗,宗旨也,有根有据;君,根本。】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无始以来无明遮蔽。】

第三段: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百世后一人知,此人第一稀有;千世后一人行此道,最为珍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圣人乃苦行者,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内怀救世三宝。】

第七十一章

第一段:

知不知,尚矣;【再用双诠句法。不知乃无分别智,知(第二个知)乃分别智。知无分别智,至高无上,能够度达彼岸。】

不知知,病矣。【即不知“知不知”,不知无分别智,则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第二段: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如何对治不知无分别智者?唯有视不知无分别智为病症,向大宗师学无分别智。如此者不知“知不知”之病有望痊愈。】

第三段: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圣人无“知病”,因其视不知“知不知”为病症。】

是以不病。【故具有“知病”免疫力。】

【宣说吾道甚易知易行,世人不知不行之缘由。世人以分别知为知,大宗师以无分别知为知。世人为学,圣人为道。为学日益,为道日远。世人不知自己身患知病,以分别知为道,故难知难行,道不可为。老子认识论也。培根《新工具》同理,曰知识就是力量。分别知是力量,无分别知乃更伟大之力量。老子宣说为道与为学二条道路不同,一条是日损,一条是日益,所解决问题不同故也。以为学日益为道,以为道日损为学,二者皆失;以为学日益为学,为道日损为道,二者皆得。】

第七十二章

第一段: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申命篇之一。下十章宣说天大。天大分天威(天网、天诛)与天之道二面,分别展示忿怒相和慈悲相。天威、天网、天诛乃天罚之大,天之道利而不害乃天奖之大。奖罚二大合为天大。大威,天威也。老子不违古老信仰。】

第二段:

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切勿狎侮下民所寄生之所,切勿厌恶下民托生之资。狎、厌可互换,修辞之美。狎,狎侮,轻慢。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厌,厌恶,轻慢之极。狎、厌均有因轻慢而侵犯意。又,厌有使动用法,使下民厌恶生命,与后文意一致(无以生为者),为生即想活下去之意。无,帛书作毋,禁绝之词。】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唯有不厌恶下民,才能使下民不厌恶君上。孟子言: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厌有厌己和厌民二意,厌己即自暴自弃,厌人即侵犯他人。厌人即厌己,弃人即弃己。经文惯用双关语。】

第三段: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àn),【道隐,无名。圣人体道,隐而无名,无名而不自见。二十二章、二十三章圣人修心四德:不自见、不自知、不自伐、不自矜。又自知者明,不自知乃愚痴也。不自见故明,圣人体道得明,入于无境。举圣人以比世人。白天弟子问禅师:道何不见?禅师问:天空有星星否?弟子答:有。问:现汝见星星否?弟子答:不见。问:为何不见?答:有大日在。禅师曰:汝有我见,大超此日。】

自爱不自贵。【圣人自爱与世人异。世人自爱即自贵,圣人自爱不自贵,圣人以无身、无我为自爱。世人爱此肉身为自爱。】

故去彼取此。【决择语。】

注:钱钟书曰,二厌是双关语。老子惯用双关语,如禅家机锋。

第七十三章

第一段: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申命篇之二。勇有二,邪勇和正勇。邪勇乃敢于冒犯天威者,正勇是敬畏天威者。敢冒犯天威者必遭击杀,不敢冒犯天威者必活。不敢冒犯天威者即是敬畏天威者。】

第二段:

此两者,或利或害。【正勇和邪勇,敬畏天威和敢于冒犯天威,此二者,前者受到上天眷顾,后者受到上天惩罚,命运一利一害,想利得害,想害得利,正好相反。】

第三段: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此句强调天罚出人意料,突然降临,世

人不可因一时未降下惩罚而心怀侥幸,作恶不已。上天何时发怒降下惩罚,世人谁能知道?强横者暂时身安,以为自己受到上天眷顾,肆意妄为而不止息。岂知上天忍耐到何时?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王弼注:言谁能知天意耶?天道惩恶扬善,此理甚明,世人故作糊涂而已。故老子反问:上天降罚于谁,岂有人不知原因?孰,作“怎么”解义更胜,与孰敢同。

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亦敬畏上天,不敢丝毫轻忽。反问世人

岂如此轻忽?王弼注:夫圣人之明,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犹难,畏难也,敬畏也。十五章:犹兮若畏四邻。内心犹豫,有所畏惧也。此句经文首见于六十三章,注释家多谓此处重出,陈鼓应、傅佩荣删去此句,不确。】

第四段:

天之道,【重宣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天不与世人争,但必定有妙法胜人。】

不言而善应,【天不用愤怒言语,但必用妙法回应一切作恶者。】

不召而自来,【不用着急,天罚不招自来。作恶者因暂时未受

惩罚,高喊:上天怎么不降罚于我?我敢于作恶,上天拿我没有办法!】

繟(chǎn)然而善谋。【上天用一根松松绳子牵引每个世人,如同

卫星定位,如亚当斯密看不见之手。《说文》:繟,带缓也。此字用法极妙,老子真乃语言大师。后人不解,出现多种版本。帛书甲本作弹,乙本作单,严遵本作坦。故引出极多训诂公案,均不确。繟乃本字,牵引恶人之无形绳子。

第五段: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人类走向文明,天罚不可缺位。哲人云:人或可逃脱地上惩罚,但不能逃脱天上惩罚。天罚形式时间不可预知,故曰: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道一曰:或利或害,子曰“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以害之,乃反以利之。”《淮南子·人间训》。老子“或...或...”结构,意为想(这样)...反而(那样)...,注释家常误解。

第七十四章

第一段: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申命篇之三。人间无道之君逼迫下民已到极点,下民已失去求生本能,对死亡麻木不仁,故不畏死。既不畏死,无道之君为何要用死亡相威胁?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即不可持利器以死亡威胁万民。君民对立,无以复加。强势者为持利器者,弱势者即被利器以死亡威胁者。以天道观之,万物之和尽失,互相摧毁之日已到,可不哀哉!】

第二段: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同畸者,【若使万民热爱生命(对死亡怀有畏惧),此时仍有个别乱群者。畏死,即热爱生命。为畸者,乱群者。无道之君亦为乱群者。】

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倒装句。正装句为:吾孰敢得执而杀之?吾岂敢随意抓起来行私刑?孰,此处乃广义疑问词,罕见用法。孰敢即岂敢,不敢之意。得,随意。执而杀之,行私刑。圣人慈悲,岂敢杀人?岂敢行私刑?历代注释被句型、孰字骗过,解读为老子欲杀乱群者,大误。执而杀之并非简单处死,乃行私刑,与下行公刑对比。】

第三段:

常有司杀者杀。【有司杀者主管行刑,没有例外。常,强调没有例外。司杀者,即司命,上天之代名词。司杀者杀,行公刑。道生之,上天代道杀之。古代父生之,父可杀之。此处回答乱群者如何处置。乱群者并非逍遥法外,时时刻刻都有司命在。司杀乃上天之责,世人岂能越权?】

第四段: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世人代上天行司杀,乃越权大忌。如同世人代替大匠斫,庄师有大匠斫垩土于郢人鼻端公案,此为大匠。】

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大匠一手持木,一手斫之,差在毫厘之间,世人旁观,心惊肉跳,而大匠游刃有余,听而斫之。若世人代大匠斫,则必伤己手,郢人之鼻亦不复全矣。】

【宗旨:若人间和顺,世人必热爱生命。此时若有乱群者,亦有上天司杀,行公刑。世人岂可随意代上天司杀,岂可行私刑?若行私刑,如同代大匠斫,斫垩则伤人鼻,斫木则伤己手。】

道一曰:孰敢,意为“我怎么敢?”,老子反问,为倒装句。孰通“岂”,孰敢即岂敢,罕见用法,广义疑问词。《淮南子·道应训》:“精神通于死生,则物孰能惑之?”。注释家常注解为“老子要杀坏人”,大误,且与后文明显抵触。

第七十五章

第一段: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申命篇之四。此章面对现实地,直白告知人间苦难。老子心中所忧,坦言告知,谴责苛税猛于虎,陷民于饥寒之中。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刁民之说不攻自破,难治根源在上,一针见血。对比六十五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智多即上之有为,文意甚明。】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残酷现实,无法粉饰。众生皆爱生,今日轻死。王弼注: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从上也。王弼本:以其求生之厚,缺“上”字,此据傅奕本、弼注文。缺一“上”字,引发注释纷纭,元吴澄注为民养生过厚,大误。】

第二段: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不愿活下去,比活下去还好,悲惨之极。注释家多解读为“厚生、养生、生活要能恬淡”(如陈鼓应等),大误。无以生为,失去求生意愿;贵生,热爱生命。傅佩荣译文:只有不刻意求生的人,要比重视生命的人更高明。均错会经义。】

【宗旨:此章描述人间悲惨,极为生动,皆因上求生之厚。《道德经》因人间苦难而作,追其根源,欲望之罪。君王乃欲望之代表。此章第一段即宣说上之无道,导致下民轻死。七十二章至此章主题一致,皆为下民申命。如第二段释为养生太厚,则与第一章主题不协,亦与申命四篇主题不协。】

第七十六章

第一段: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人之生时,身体柔软;死去则僵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gǎo)。【万物草木亦如斯,生时柔脆,死时枯槁。严遵、傅奕等多种古本无“万物”二字,今人多删去。脆,读为翠。帛书、河上公本同王弼本,按:有万物义胜。】

第二段: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坚强与僵硬同,乃死相,柔弱才是生相。】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用兵逞强会灭亡,大风刮过,硬木已折,柔枝乃存。】

第三段: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理安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各得其所,万物乃生。世人焉可逞强,自寻折灭?老子观树说法,强大不可处上,此乃天道,不可违也。一申天道】

【宗旨:天大十篇,前四篇显天威天网天罚之忿怒相,此章以下显天道之慈悲相。此章承申命四篇,并转折,赞柔弱,斥强梁。申命四篇均斥君王之强梁,天大显忿怒相,张开天网,降下天罚,恶人无处可逃。】

第七十七章

第一段: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老子观射说法。后羿善射,老子孔子列子庄子均善射。天道如射,必有准的,不可离也。】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高者,强梁也;下者,柔弱也。天之道必贬抑强梁者,佑助柔弱者。】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道如看不见之手,必然恢复人间公平正义。故人主应畏天道。】

第二段: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射术已暗示天道法则。损有余以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之道乃不公平之道,世人应知天道存在,公平正义必然实现。人道难违天道,强梁者不可希冀侥幸。】

第三段: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谁来实现公平正义?唯有道者。呼唤圣人临世。】

第四段: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圣人代行天道,创造宇宙万物,恢复人间公平正义,成就大业而不占有。呵斥打天下之谬论。】

功成而不处,【有大功而不居。】

其不欲见(xiàn)贤。【甚至不愿显示人形,不愿被人称赞,此乃玄德。二申天道。】

第七十八章

第一段:

天下莫柔弱于水,【再申水德,显至柔之性,呼应四十三章、七十六章。】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滴水穿石,水刀割物。攻坚强者,切割玉器之金刚石粉,乃强中之强。强中之强莫之能胜,至柔之强乃至于斯。甚赞水德至柔,乃有至强之性。修心若此,可谓大成。】

以其无以易之。【入地升天,水性不变。易,坏也、毁也,水性不可摧毁也。刚强可摧毁,柔弱不可易也。易,大都注释为“代替”,不确。易有破坏义。】

第一段:

弱之胜强,【石可碎,水不可碎。此弱之胜强也。】

柔之胜刚,【柔不可折,刚可折也。】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此理易知,然世人无明习性难改,故莫能行。】

第三段:

是以圣人云:【宣说远古圣人最密教法。】

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主;【甘愿承受邦国一切委屈、责骂,可为社稷主。】

受邦不祥,是为天下王。【甘愿承受邦国灾难,牺牲自己在所不惜,可为天下王。与西方圣人何其相似。】

第四段:

正言若反。【天眼之正言,与肉眼反;天心与人心反。反乃道学奥义,四十章“道者反之动”,六十五章“与物反矣”。三申天道。】

第七十九章

第一段:

和大怨,必有余怨;【无始以来,世人一直在结怨。小怨可和解,大怨不可和解。和,民间调解邻里纠纷,以德和之,致令怨不复存。大怨,即血债,断人命根,如前文“民之轻死”、“无以生为”,断百姓生命之怨。君王与民结下大怨,则不可解。劝诫君王不应结怨与民。余怨,世代结怨,永不可解。注释家注为剩余之怨,误。秦桧枉杀岳飞,断送民族,并与岳家结下世仇,几百年不通婚。君王杀人无数,结怨大矣,老子慈悲,固有此言。余庆,留给子孙之福。余怨,遗留子孙之祸。】

第二段:

安可以为善?【先结后解,非为善法。不结冤仇,才是善法。世人轻率结怨,希冀和解。血债则不可和解矣。故不应结大怨为上,和解为下。善法,彻底消除怨恨之法,世人并无。今人把六十三章“报怨以德”移至此句经文前,无版本学依据,文意亦不协。】

第三段: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圣人施恩不求回报,三轮体空。契可收债于人,不行使债权人权力,唯有圣人!佛法六度,布施第一。此即布施,与上德不德同】

第四段: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有上德者如持契不责者,无德者以强行索取为务,彻税即强行索取,此结大怨矣。七十六章即结大怨之例证。】

第五段: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惩恶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四申天道。老子贬斥苛税之严厉。】

【帛书以此章为道德经大结局,误。】

第八十章

第一段:

小邦寡民:【在无何有之乡,有一教化区,亦曰天道示范区。邦小,民寡。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寡,修道者寡,证道者希,法脉存焉,然可以弘道于广大邻邦。】

使有什(shí)伯(bǎi)之器而不用,【先进发明应有尽有。什百之器,最先进发明,十倍百倍,千倍万倍于人。帛书:什百人之器,意同。不用,有而不用,不为世人功利用,示现而已。】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慎终追远,民德淳厚;重视祭祀,心系先祖;常不远游,游必速归。明清华人漂洋过海,心系故乡,叶落归根。今日过年,全球华人回家团聚,心不远徙。死,死者,祖先。重死,心怀祖先,不敢忘也,有灵之故。】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用则举舟车为例证,大数据、互联网、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应有尽有,不为功利用,如黑客能力超越,能攻破一切防火墙,然不为谋利,仅为娱乐练脑而已。】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防御则举甲兵,最先进装备,核武器、激光武器应有尽有,然不用为杀敌,威胁邻邦魔众而已。甲兵,即佳兵,先进装备。陈之,陈列作战。无所陈之,有而不用,但邻邦魔众已胆颤心惊,不敢觊觎。】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管理极简,结绳而已;无有私欲,谦下不争,焉有诉讼?道智(道思维)不可思议。】

第二段:

甘其食,【味无味之味,任何劣等食物皆甘冽可口,如饮甘露。】

美其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一片树叶,皆是美不胜收。世间百工衣、千工床皆弃之如粪土。】

安其居,【岩洞,树巢,茅屋,皆可安身。明月为灯,石板为床;清风吹拂,鹤鸣九皋;野鹿为友,飞禽为伴。】

乐其俗。【阿妹歌声嘹亮,阿郎闻而起舞,悦祖神,敬天地,木铎为号,梆子为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与天地并生,与万物齐一,不知老之将至。】

第三段:

邻邦相望,【小邦寡民为清净世界,虽在遥远无何有之乡之究竟地,然与浊世之现实地比邻,可望而不可及。清静世界与浊世二而不二,不二而二。遥远而邻,邻而遥远;若隐若现,不可曰有,不可曰无;不可曰远,不可曰近。】

鸡犬之声相闻,【更有鸡声犬吠传来,可证邻邦去此不远。不化则远,化则就在眼前。】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教化区居民正在修行,尚未证悟究竟地,入浊世则染;现实地居民贪求五欲,以究竟地味无味为极苦,亦不远前往。心贪不生不灭之寂灭妙乐,然不忍修行之苦,宁住方生方死之生灭境;故二民不相往来。然证悟天道之大宗师甘愿入浊世,不在此列。五申天道。】

第八十一章

第一段: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天道真言并不华美,华美之言并非天道真言】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言,转恶为善,转凡成圣之妙法。此亦一无穷,彼亦一无穷,能穷无穷之辩,然不能转恶为善,更不能转凡成圣,亦是虚言,并非妙法】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致知格物,穷理尽性,非能令人顿悟迷情,皆为不知之言,虚妄之词,非真知也】

第二段:

圣人不积,【圣人无贪无求,故不积,不积身不积财不积名,尽布施与世人。众人皆有余,我独顽且鄙。】

既以为(wèi)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道真言,简而言之:为人不为己,与人不与己。如此,己在其中。己融入虚空法界,则成就超越有形之己。】

第三段: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乃利益众生之道,绝不危害众生。】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之道就是天道,为无为而不争。为,即为无为之省。有误为“人之道”,不知“为”之省。六申天道。此乃道德经大结局。道德经又曰天道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德经解》下篇--明建邺憨山道者德清著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下)
2-老子道德经憨山注-明-蔡德清
《道德经释义》[作者:任法融道长]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心得
解读《道德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