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达摩《绝观论•无我无事分第二十七》

【原典】

缘门问曰:“云何菩萨行于非道、为通达佛道?”

 答曰:“善恶无分别也。”

 问曰:“何谓无分别?”

 答曰:“于法不生心也。”

 问曰:“可无作者乎?”

 答曰:“非有无作者也。”

 问曰:“不觉知乎?”

 答曰:“虽知,无我也。”

 问曰:“无我,何有知?”

 答曰:“知亦自无性。”

 问曰:“道我,有何妨?”

 答曰:“知名亦不妨。只恐心中有事。”

问曰:“有事,有何妨?”

 答曰:“无妨即无事,无事问何妨?”

 问曰:“若简有事、取无事者,云何名行非道耶?”

 答曰:“其实无事。汝强遣他生事,作何物?”

 问曰:“叵有(注27)因缘得煞生不?”

 答曰:“野火烧山,猛风折树,崩崖压兽,泛水漂虫;心同如此,合人亦煞。若有犹预之心,见生见煞中有心不尽,乃至蚁子亦系你命也。”

 问曰:“叵有因缘得偷盗不?”

答曰:“蜂采池花,雀衔庭粟,牛餐泽豆,马噉原禾;毕竟不作他物解,合山岳亦擎取得。若不如此,乃至针锋缕叶亦系你项、作奴婢。”

 问曰:“叵有因缘得行淫不?”

 答曰:“天覆于地,阳合于阴,厕承上漏,泉澍(注31)于沟;心同如此,一切行处无障碍。若情生分别,乃至自家妇亦污你心也。”

 问曰:“叵有因缘得妄语不?”

 答曰:“语而无主,言而无心,声同钟响,气类风音;心同如此,道佛亦是无。若不如此,乃至称佛亦是妄语。”

【探玄】

禅宗公案:境清禅师一日于僧堂自击钟。曰:“玄沙道底,玄沙道底。”僧问:“玄沙道甚么?”师乃画一圆相。僧曰:“若不久参,争知与么?”师曰:“失钱遭罪。”

雪窦禅师云:“自被打破蔡州。”圆悟禅师云:“烂泥里有硬刺。”

石溪月禅师颂曰:

“镜清湖心抛一饵,锦鳞跃浪上钩来。

几乎挚断竿头线,引得旁观下钓台。”

宋代释子益禅师颂曰:

“进以礼,退以礼。

录得语一篇,不在纸衣里。

所以智藏被马师涂糊,克宾

遭兴化钝置。

千古之下,挂人唇齿。

恩大难酬,痛入骨髓。

检点将来,玄沙道底。”

诸君且看,达摩大师《绝观论》里有答案……

第一段探玄

一、缘门问曰:“云何菩萨行于非道、为通达佛道?”

菩萨道禅行者和修道人,不是一味顺利前行就能成佛。成佛之路,就犹如《西游记》的后半集,取经之旅要九九八十一难,一集一关。

一者:“于诸荣辱,心无忧喜”,故有方便行于非道。

二者: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故有慈悲,行于非道。

 三者:教化众生,终不厌倦。故有愿力行于非道。

 四者: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故有妙法行于非道。

 五者:护持正法,不惜躯命。故有无生法忍行于非道。

 六者:种诸善根,无有疲厌。故有踏实心,行于非道。

七者: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故有正知正见行于非道。

 八者:行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而不舍世间法,不坏威仪法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

九者:菩萨道禅行者和修道人,勇敢行于非道,是不住无为:

1、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

 2、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

 3、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

 十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1、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

 2、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

 3、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

 4、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

 二、答曰:“善恶无分别也。”

一个答案太简单了,善恶无分别,就是“清净无为方为道”了。凡夫之人意识心所致,活在善恶念频道上,不修道,不悟道,还是三界内流转而已,不能跳出火坑。若无自性清净圆明体,则火坑变成池矣!故知:

善恶无分别,当下立成真。

平等一如法,从来不二心。

第二段探玄

一、问曰:“何谓无分别?”

这是问平等一如境界何在?圣人无心是道,自然无分别之念,但也不失去分别之智。凡夫不会而已。

 二、答曰:“于法不生心也。”

于法不生心则内在清净,心净国土净。世界中,在心清净者眼里是净土,在心污秽不堪者眼里就是秽土。

 在《维摩诘经》里,舍利弗尊者曾经怀疑佛陀的国土不净,于是佛陀以足趾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无量珠宝,无量庄严,大地金色,整个世界都变成清净庄严的国土。佛陀告诉舍利弗:“这就是我心里的娑婆世界。”

 舍利弗就问佛陀说:“为什么我们所见的娑婆世界,与您所见的不同呢?”

 佛陀举例回答说:“天生的瞎子,从未见到太阳、月亮,但不能说没有太阳与月亮,而是应该怪自己的眼睛有了毛病。”因为这是我们众生心里有了毛病──妄想执着,所以我们的生活见解就不一样了。

 从唯识的观点来说,在不一样的业感之下,所见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水,饿鬼见到水,就像脓血一样;鱼虾见到水,就像窟宅一样;天人看到水,就像琉璃一样;我们人看到水就是水。

 佛陀更举例说,诸天人在吃饭的时候,由于福报不同,所以见到饭食的颜色,也有种种的不同。

至于人,即使是自己的大便,还会嫌它臭不可闻,但若是一只狗,却会把它当作是珍馐美味。这与吃素的人只要看到鱼虾,就觉得腥臭难闻;吃荤的人,却吃得津津有味,是同样的道理。又例如:有的人生活在华屋大厦里,心里还觉不安;有的人生活在茅草屋里,却觉得快乐无比。所以我们知道,心里的清净,可以使外境也随之清净,故此经说:“ 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故知:

于法不生心,法法皆空明。

即法即心尔,法心非二元。

第三段探玄

 一、问曰:“可无作者乎?”

凡夫之人意识心作怪,陷于有和无二端,此问是执着于“有作者”,因为不甘心,而问出来心中的疑虑:没有作者怎么可以呢?这是有色身的身见,不明白生命是个现象,根本上是无自性的。这是帮助迷人解套的话,可以证悟报身佛的平等智慧。在一真法界大道一如上,则是

 二、答曰:“非有无作者也。”

在一真法界大道一如上,则是非有非无,不能发起任何戏论之想的。言有言无,都是二,大道不二。

第四段探玄

 一、问曰:“不觉知乎?”

无作者,谁觉知呢?这个问题很深了,能问出来,就是禅行者和修道人了。

 二、答曰:“虽知,无我也。”

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其实就是大道实相的和盘托出。知不无,我是无。知有我无。这个正知正见,就能超越见闻觉知之心,使人回到本觉圆心的根本处。

第五段探玄

 一、问曰:“无我,何有知?”

于是,还要反问一遍无我何有知?在凡夫之人的思维版本上,一般都是逻辑推理,来满足意识心的空虚不实之感觉和觉受。其实,还是放不下我执,也就是没有断除身见。我见,身见,都不能断除,也就是四圣谛不及格,小乘空未能体会证悟,何能契入大乘般若真空观?我空是浅近的,法空是深刻的。菩萨道禅行者和修道人要完成法空的证悟。参禅悟道明心见性者,必须先破我执,故无作者是真的。解除造作一切的主体自性之困扰,才是真实利益,才是解放思想。

 二、答曰:“知亦自无性。”

宇宙人生大道实相具足知性,但是,也不要“生命有自性”的固执己见。如是了知万法无自性,即为卢舍那佛同学甚至同志了也。

第六段探玄

 一、问曰:“道我,有何妨?”

这个问题是根基还在,是知道而言我,在一真法界大道一如上,也有个不颠倒梦想的常乐我净四德圆满的说法,但是不代表就是知见。知可在,不须用,何以故?遍知故。不知而知是道体道用不二之境。

 二、答曰:“知名亦不妨。只恐心中有事。”

大善知识说法都是顺其习气和毛病,来为之去缠解缚的。问道这里,只好把这个答案的目的说出来了。师生之间,谈论妄想尘劳和名词义理,这是正常的,不是不立文字就不写文章,就不说话了,那是断灭见的境界。所以,关键是“恐汝心中有事”,或者“心中有是非”,或者“心中有知见”等等。才有治病之药。如果已经药到病除,那么就要停止用药了。绝对不能因药发病,再填新毒了。

第七段探玄

 一、问曰:“有事,有何妨?”

这个是继续追问,心中有点事,又有什么不好和不对劲呢?希望给予个更彻底的说法,来进一步地了知无妨碍的大解脱、大自由。

 二、答曰:“无妨即无事,无事问何妨?”

无妨既无事,说明心清净。

成为闲道人,万法自如如。

无事问何妨?心中无挂碍。

说了即未说,大道无拥塞。

第八段探玄

 一、问曰:“若简有事、取无事者,云何名行非道耶?”

如果简化掉有事之心,偏向于心中无事,那还要行于非道干什么呢?这个问题在于事相上面折腾,或者相与相之间有对立,或者心与事有对立,或者想与念有对立。说明“不二之法”还不能领会而已。

 二、答曰:“其实无事。汝强遣他生事,作何物?”

在智者来说,一切事都是无事无为,都是不生不灭,都是虚幻不实,随便怎么说都是一心不二之境。但是,凡夫之人强行地固执己见,认为事就是事,这是遍计所执自性搞出来的常见,是假法,是无事生非,即强迫症般认为有事,自心生事。愚者无事找事,无事生事。这么来故意生事,你要干什么啊?把皮球踢回去,令学人当下明心而已。

第九段探玄

 一、问曰:“叵有因缘得煞生不?”

终于,在大善知识引导之下,学人知道问题根本在起心动念上了。故要个办法,想从因缘果报规律上,得到个好的建议,来了却生灭心。这是知道生灭心才是一切事的根本。要破除疑问,只能对治此生灭心了。

 二、答曰:“野火烧山,猛风折树,崩崖压兽,泛水漂虫;心同如此,合人亦煞。

这一段世间万象,都是大道无心,都是无为。这就是祖师禅的万法皆空,皆悉无为之心佛之宗旨。

三、若有犹预之心,见生见煞中有心不尽,乃至蚁子亦系你命也。”

在建立正知正见的关键时刻,大善知识还要四维堵牢,不给胡思乱想留下任何缝隙,不令魔得其便,才是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故要灭掉犹豫之心,见生见杀,都是颠倒梦想、邪知邪见。那样的话,蚊子嗜血,还是没智慧矣!智不如人,就是堕落到了畜牲道版本里了。

第十段探玄

 一、问曰:“叵有因缘得偷盗不?”

自心囿于因缘法不能解套,而问起偷盗之心可有否?这是想破除法执之病,生起了去除有所得心之念。

不问不知道,一问露目标。

 二、答曰:“蜂采池花,雀衔庭粟,牛餐泽豆,马噉原禾;毕竟不作他物解,合山岳亦擎取得。若不如此,乃至针锋缕叶亦系你项、作奴婢。”

这段话举出常见的事例,来说明不要因事生心,不要强加知见,只要不起心动念,山岳都能用手举起来。

鸠摩罗什小时候,力举千斤鼎的故事,还知道吧?当时在场者莫不惊异,一阵赞叹,让小罗什心中动念,是呀,我怎么这样有力气呢?一念之间,落回凡俗之间,就举不动大鼎了。

“若不如此,乃至针锋缕叶亦系你项、作奴婢”,这是说,凡夫之人心被境转,都是森罗万象的奴隶。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 和 “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 。

第十段探玄

 一、问曰:“叵有因缘得妄语不?”

这是问:如果因缘具足,圣人无心时还会不会说假话呢?

 二、答曰:“语而无主,言而无心,声同钟响,气类风音;

语而无主,是说虽然言谈举止,而已经无我相和无我见了。

言而无心,是说圣人心灵妙用无穷,不执、不住了。

声同钟响,气类风音:这是拿钟鼓及其箜篌乐器来譬喻,人来敲击就响,也无什么知见可言。风吹铃响,也没有思想见解附加其上。

三、心同如此,道佛亦是无。若不如此,乃至称佛亦是妄语。”

心同钟鼓乐器,则涅槃寂静当下契入,无心是道而已。真能无心,乃至绝观忘守,那就是佛魔都不用管了。若不如此,自称是佛 也是妄语。况且,禅宗主张:佛魔之间,必定成魔。这个意思,也就一并在这里说明其原理了。

日本觉阿上人有偈语云:

“竖拳下喝少卖弄,说是说非入泥水。

截断千差休指注,一声归笛啰啰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智度论》关于戒邪淫之教言
无际品第八
法实法师:修行道上的叮嘱
佛经中对于戒淫欲的开示汇集
为什么慈悲多“祸害”?原因在这里!
佛经名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