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心中理想的君王是怎样的?修道者如何向水学习?

此文承接(人性是善还是恶?“上善若水”的关键是什么?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经文:处众人之所恶。

水总是处在最下处,后面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对水的赞美无以复加,水确实值得赞美。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凡夫与圣人的区别一目了然,凡夫喜欢高处,圣人像水一样喜欢低处,就是处众人之所恶。往高处走的人是凡夫,不是圣人。

后面老子更加明确的说:“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七十八章),圣人是受难来的。儒家的理想君王也是高高在上的,老子的理想君王是受苦受难的。


经文:故几于道。

水德已经离道不远了。一个“”字再次提醒:道不可说,不可见,不可道。王弼注:“道无水有,故曰几也”,道与水之间的距离就是无与有之间的距离。

一个几字泄露了天机。天地之无私,水之上德都只是比喻,与宇宙的终极之道(常道)还只是秋毫之末万分不及一。


庄子在《知北游》中讲了一个故事。神农氏向老龙吉学道,一天神农氏正在禅定中,同门师弟突然推门进来,说“老龙死矣!”师父老龙吉死了。神农氏的表现很奇特:“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就是猛的一柱拐杖,跳起来,又突然把拐杖扔掉,哈哈大笑。

神农氏说:“天下君子都想见道。师父见道,不到秋毫之末的万分之一,就不愿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呆在一起,把自己所见的那秋毫之末万分不及一的真言藏起来,不告诉我们,所以要离我们而去。那些真正体道的大成就者怎么会显露在凡夫俗子面前呢?”(夫体道者,天下君子之所系也。今于道,秋毫之端万分未得一处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

神农的师父老龙吉(应该是一条老龙吧!)得了微尘那么一点道,就不屑于与神农这样的“凡夫俗子”共处,可见道是多么纯洁无暇啊。

一位注释家说不知道神农突然大笑的理由,肯定文字有误。其实这是神农自嘲:原来我以为自己是有道者,有资格与有道者在一起。师父虽然只悟道的秋毫之末万分不及一,但突然显现死亡,那是嫌我这个凡夫俗子太脏啊。

所以这里的“故几于道”是有真实内涵的,不是客套。虽说“几于道”,但水的无私之上善,离圣洁的道还是秋毫之末万分不及一。道是那么圣洁,那么至高无上!老子要世人进一步对道生起信心,以修道作为人生的真正使命。


第三段经文: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张舜徽认为历来注释此句都不得其解,只有河上公和苏辙的注释很有价值。但本人认为释德清的注释也非常精妙。

此段老子指引修道者身口意(行为、心理、语言)七个方面向水学习。老子宣说水的上善之德,就是要世人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向水的无私学习。水之七善是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善的补充,以此指导修行步入精微。

何为善地?不争之地为善地。河上公注:“水性善喜于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最下之地就是不争之地。

何为善渊?身之处为地,心之所为渊。渊代表极深止静。

释德清注:“心则渊静深默,无往而不定”。身应常居不争之地,心应常处不争之渊。

“与,善仁”一句值得重视。在《道德经》中,仁义一直是受到质疑的,但此处仁受到肯定。学人对老子仁的态度不好琢磨:是赞还是斥?这要看仁处的位置。仁不能代替天道,如果把仁作为第一修行目的,那老子一定斥。

水是上善,但远远超越了仁的境界。与人相处时,怀有仁爱之心,这是水的一德。水德柔和,这符合仁的含义。上对下可以说仁,下对上不可以说仁,说了也毫无意义,儒家从来没有说过下民对君王要仁。这正是老子对仁不完全认可的原因。

“与,善仁”体现了老子对仁的一定程度的肯定。何为善仁?守柔润泽为善仁

“言,善信”。从文法上讲,善是修饰信的。言而有信是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老子很赞同。但老子又要说“言,善信”,把世人的信与修道士的信区别开来。后者要高于前者,故曰“善信”。

水往低处流,从不逆反,这是恒信。河上公注:“水内影照形,不失其情也”,止水如镜,照物见真,是善信的又一证

“正,善治”,后文老子说“以正治国”(五十七章),正是政的本字,处理政务要公正无私,这是世人皆懂的常识。

水的最大特性就是平,所以水可以成为法则的代名词。庄子说水具有“平、中、准”三德,都是“正善治”的代表。释德清注:“为政不争,则行其所无事”。

孔子赞美舜,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舜只要穿件衣服(垂衣裳)坐在那里就可以了。水滋养万物,润物细无声,这不是善治吗?

“事,善能”,可见老子希望世人处理世间事要高度专业,如同《庄子》中庖丁“不以目视而以神遇那样”,真是大匠境界。

河上公注:“能方能圆,清且平也”,就是水的应变能力不可思议,随方就圆,曲尽其妙。又顺万物之情而为之,必致天下清平之宏德。

老子后文说“天下莫柔弱于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以柔克刚,滴水穿石,这才是是水的大能。又鮌治水筑坝,一旦溃堤,洪流咆哮而下,冲毁一切阻挡,捍卫自己的尊严。

“动,善时”。行动是需要选择时机的,不然不会成功,这些都是世人的常理。释德清注:“用舍随时,迫不得已而后动”,就是圣人不会主动为之,但会因应万变。

水无常形,或为液体,或为气体,遇阳光则蒸腾至天,不是善时之证吗?天降时雨,普润万物,是善时之又一证。总而言之,就是要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上善贯彻到世人身语意的所有方面。

吴诚真道长说:“上节讲上善若水,此节讲修行者如何学习水的品质,进而达到上善若水的方法”。

《道德经阐微》说明修行人向水学习的七个方面:七善皆以不争为宗旨不争之地为善地,不争之心为善渊(心之所),相处不争为善仁,言辩不争为善信,为政不争为善治(无不为),为事不争为善能(无为),阳动不争为善时(阳为动,阴为静)。


第四段经文:夫唯不争,故无尤。

此句总结全章,点出不争为主体。从第二章开始宣说不争之妙理,第五章宣说不仁(无凡心),第七章再宣说无私,到此章以水为喻宣说上善,完全呈现老子《道德经》的主题思想。

只有无私才是人类文明最珍贵,也是最缺乏的价值观无私不争的上善只有修道才能获得,而且远取诸天,近取诸水,时刻效法,才能成就上善之人。

如果世人不修道以获得无私的上善,则此人必早致夭折,这样的文明必岌岌可危,可不戒欤?无尤一语,戒省之意极深。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老子心处太虚之巅,俯视芸芸众生,谆谆教诲,冀世人臻于至善。老子庄子盛赞水之上德,孔子也心领神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鬼谷子(纵横家代表著作《鬼谷子》)
天地不仁:“无情”是一种慈悲,也是一种智慧
何为“上善若水”?
《老子本义》
道德经讲的什么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