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入水辨真伪

中药入水辨真伪

七个常见中药术语

教你鉴别一些补品真伪

谁说中药没有毒?--错

**************************

中药入水辨真伪 



  胖大海:投入热水中膨大成海绵状,可达原体积的8倍。伪品圆粒苹婆的种子入水膨胀较慢,仅达原体积的2倍。 

  红花:用水浸泡后,水变成金黄色,花不褪色。 

  苏木:碎片入热水中,水染成红色。而伪品系木材经染色而成,浸入热水中水呈浅黄色、黄色、橙黄色。 

  银柴胡:正品水浸液无泡沫反应。而伪品山银柴胡水浸液有较强的泡沫反应。 

  牛黄:投入清水中,可吸水变潮湿但不变形,不溶解,不脱色,不浑浊。加少许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黄,俗称“挂甲”。伪品多用黄连、大黄、姜黄、鸡蛋黄等粉末或马铃薯加植物色素伪造,入水则迅速溶解、破碎、浑浊。 

  蟾酥:正品表面或断面沾水迅速泛出乳白色液状物并隆起。掺伪者沾水也泛出乳白色液状物,但液状物泛出慢而且不隆起。 

  阿胶:取阿胶放沸水中溶解,溶液呈棕红色,较澄明,下层无沉淀,清而不浊。伪品杂皮胶水溶呈棕褐色,下沉大片胶丝结片及黑渣。代用品新阿胶水溶液呈棕褐色,下层有黑渣及絮状物常常有沉淀,浑浊不透明,表面有脂肪油。(叶水泉) 

***********************************************************************************************************************

七个常见中药术语

文火、武火

慢火煎谓之文火,急火煎谓之武文。前人有急煎取其生而疏荡,久煎取其熟而停留之说。一般煎药先武后文,即开始用武火,煎沸后用文火。如《本草纲目》载 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先煎

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约10~20分钟,再下其他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生牡蛎、石决明、龙骨等。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以及质轻量大的药物如芦根、茅根、竹茹等,亦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用澄清液代水煎煮其他药物。

后下

薄荷、砂仁、沉香、大黄等气味芳香的药物,借其挥发油起作用,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久煮使其有效成份散发而降低药效。

包煎

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咽、喉及胃肠道的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复花、蒲黄等,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入锅煮。

烊化

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化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鸡血藤等,用时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取渣的药液中趁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以免同煎时粘锅煮焦,且粘附他药,减少药物有效成分而影响疗效。

另炖

有些贵重药,如人参、羚羊角等,为了保护其有效成分不被损失,可将其切成小薄片,隔水炖2~3小时,取汁服用。

 

 ************************************************************************************************************************************************

 教你鉴别一些补品真伪

指压疗法,轻松治病
  我国传统药物中某些名贵药材,因为特品稀少或价格昂贵,故时有不法分子以假充真,欺骗消费者,从中牟取暴利。为帮助消费者识别人参、天麻、麝香、阿胶等药的真伪,下面介绍一些经验鉴别方法。

  人参

  商品人参主根一般呈长圆柱形,顶端有芦头,上有芦碗数个。主根下多有支根2—3条,支根下部尚有须状根,其上可见到突起,习称珍珠点。去须根后,长5 —15厘米。人参断面平坦,白色,有诳射状裂隙。白参类我以灰黄或灰棕,红参类色棕红。主根及支根上有纵向皱纹,近根头部有细横纹。高丽参常被加工成四棱形。

  人参气香,味微苦而回甜。目前较常见的伪品有豆科野生豇豆、马齿苋科士人参、菊科山莴苣、桔梗科桔梗、商陆科商际等。凡开头如参、无芦头或芦头较长,断面中央无髓或可见数层同心环,闻之没有人参特殊香气,口尝有后遗症气、或有粘滑、麻辣感者,均系伪品。

  天麻

  天麻为兰根植物,天麻的块茎通常呈长椭圆形,扁缩而略弯曲,长4--12厘米,宽2--6厘米,厚1--3厘米。一端稍粗,有红棕色干枯牙苞,习称“ 鹦哥嘴”,有的为开花后残留的茎基;另一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习称“肚脐眼”。外皮剥落后部分残存,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可见数圈点状的退化须根痕组成的横纹、麻点皱纹和轮节。质坚实,半透明,不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状,有光泽,嚼之发脆有粘性。

  目前较常见的“假天麻”有大丽菊的干燥块茎、柴茉莉的干燥奶,及马铃薯、红薯的加工品。伪品一般不透明,无麻点皱纹和轮了,也无“鹦哥嘴”和“肚脐眼”特征,断面纤维明显,质较轻,或易折断。

  麝香

  为鹿科动物麝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捕到成年雄麝,将腺囊连皮割下,检净皮毛杂质,阴干,习称“毛壳麝香”或“整麝香”。割开腺囊,将其中麝香掏出者,习称“麝香仁”或“散麝香”。麝香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粉末状或颗料状。呈颗粒状和块状的习称“当门子”。麝香有强烈而特异的香气,味微苦而略辣。

  鉴别麝香真伪的经验方法是:

   一是鼻嗅。

  真品有极浓郁的袭人香气,经久不散,无前浓后淡后或久嗅不香的感觉。伪品或掺杂品,则气香不袭人,嗅之稍久,得气即散失,甚至夹有血腥等气味。

  二是舌尝。

  真品味微苦而辣,有窜舌感,俗称“钻舌”,并有清凉味速研究室舌根,香气如线沁人心脾,伪品则无比感觉。

  三是手拭。

  麝香用手压时有扩张性,将其放掌中以指搓揉能细腻成条而不粘手,不染手,不结块。

  四是热水泡。

  颗料真品依然坚结,粉末真品略溶于水,水显微黄,澄清而不浑浊;伪品则完全化开;掺杂品则水浑温度中有纤维渣滓等质出现。

  五是轩锡低上烧。

  真品烧时,初则迸烈,随即溶化、沸腾、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无毛、肉焦臭气,灰烬白色而有芳香气味。若烧之不香而有异常之恶臭,或见黑色残渣者为伪品。

  阿胶

  系用驴皮熬制而成。因古代驴皮胶是用山东东阿县的阿井水煎熬的,故习称阿胶。阿胶一般制成长方形块状,长形平正,色泽均匀,对光照视呈半透明状,且干燥坚实,不弯曲,夏日亦不湿软。并无异常臭味;将胶块置于手中,用手往桌面拍的,胶块即断成碎块,断面光滑似玻璃,无异物者为真。若拍打不碎,不透明,天热变软,断面不光滑,用火烧会发出臭味者系伪品,不堪入药。

 
**********************************************************************************************************************************************
 

谁说中药没有毒?--错

 
 几千年来,中草药一向被国人认为“毒副作用少,使用安全”。近十多年来,某些中草药的毒副作用(特别是中草药肾损害),引起了国内外医药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一些有利尿、活血化瘀、芳香走窜及有剧毒的药物,如木通、雷公藤、斑蝥、草乌、马兜铃、雄黄、朱砂、蜈蚣,及多种中草药所谓“偏方”、“秘方”等,若使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均会对肾脏造成严重损害,医药界称为“中草药性肾病”。其临床表现为:腰痛乏力、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尿频尿急、无菌性脓尿或血尿,肾功能不全和血糖升高等。

  实际上,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不但不否认中草药的毒性,而且对中草药的副作用和毒性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如规定配伍用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小儿和老人的用药禁忌等。在《中国药典》中,将有毒的中草药按三级划分,分别注明为“小毒”、“中毒”、“大毒”,有些药物还特别注明了其肾毒性及肝毒性,规定了用药注意事项。

  因为药物大多都是通过肾脏排泄的,若用药种类太多、剂量过大就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而有的中草药对肾脏直接有毒性。即使像益母草、芦荟和胖大海等传统上认为“无毒”的中草药,如使用不当、过量使用,也会出现毒副作用,这就是用药的辩证法。
  据有关方面统计:中草药性肾病的原因与过量使用、重复用药、长时间服药、擅自应用游医偏方等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民间滥用中药所谓“偏方”、“秘方”。一些慢性病、疑难病和顽症,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哮喘病、慢性肝炎、老慢支、肝硬化和肿瘤等,中医常常采用“以毒攻毒”的治疗法,由于中草药治疗没有明确的时间期限,故导致长时间、超剂量服用有毒中药,从而增加了“中草药性肾病”的发病率。

  据近十多年笔者统计:

正规杂志上报道的中草药导致肾损伤、肾功能衰竭案例有20多种:如雷公藤、木通、马兜铃、草乌、雄黄、朱砂、全蝎、鱼胆、蜂毒、砒霜、巴豆、苍耳子、棉酚、山慈菇、苦楝皮、天花粉、土贝母、牵牛子、芦荟、益母草、土荆芥、海马、昆明山海裳、野百合和使君子等。其中典型的为:过量应用木通致急性肾损害,严重者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雷公藤(含有雷公藤碱)能直接损害肾小管,出现蛋白尿、血尿、尿素氮升高、电解质紊乱等,大剂量可导致快速死亡;汉防己和厚朴均含有马兜铃酸,能直接损伤肾小管及肾间质,致肾性糖尿病和低分子蛋白尿及肾小管酸中毒,严重者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斑蝥为辛寒大毒之品,有破血散瘀、蚀肌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所含斑蝥毒、斑蝥素有毒,外用或内服斑蝥能直接损害肾小管,可致中毒性肾炎,并伴有血尿、蛋白尿,严重者可致急性肾衰竭,循环衰竭而死亡;巴豆、芫花可致溶血性尿毒症等等。

  “中草药性肾病”重在预防。首先必须根除传统的“中药无毒”的错误观念,不滥用中药,用药严格遵照医嘱,特别是对上述有一定毒性的中草药。不随意轻信民间的所谓“偏方”、“秘方”,抵制形形色色的假药和劣药。
 
********************************
国人认为“毒副作用少,使用安全”。很多广告也是这样吹的。
持这种认识的多半是非医药卫生工作者,也是相对于西药而言。
广义地说,凡药凡毒,大多是以偏治偏,“聚毒药以供医事”。
 
*******************************
1“有毒中药”的发展简史    
    “有毒中药”是中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历代医家利用“有毒中药”治愈了无数的顽疴痼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是我们的祖先经过无数次自身试验,通过实践和探索,逐渐发现中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天雄乌啄,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古人并未因其有毒而弃之不用,相反,他们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再尝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和掌握了大量的相关知识。

    早在战国时期,《内经》中就有:“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的记载和“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的治疗原则。

    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公元25~200年)收载药材365种,其中包括植物药237种,动物药65种,矿物药43种,其他药20种,并根据作用和毒性不同,将中药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类,其中上品120种,能补养、无毒,可以长服、久服;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无毒或有小毒,斟酌使用;下品125种,专主大病,多为有毒,不可多服、久服,并注明了14味“有毒中药”的药性及使用经验:“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半夏……畏雄黄、生姜、干姜”,告诉我们消除或减弱中药毒性的方法,并指出应用“有毒中药”,宜从小量开始,慎勿过量。

    汉代医圣张仲景经常应用“有毒中药”治疗疑难病症,在他的著作中应用附子、乌头、甘遂、大戟、巴豆、水蛭、虻虫、蜂巢、蜘蛛等有毒中药24种,创制的方剂以有毒中药为君或含有毒中药的计119首,如:抵当汤 (丸)、附子汤、乌头汤、十枣汤、四逆汤等,由于配伍精当、煎服得法,不仅功效卓著,而且很少发生不良反应,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世医家所沿用。名医华陀精通外科,所创的“麻沸散”,据考证也含曼佗罗花、生草乌等“有毒中药”,作为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物用于外科手术,而被载入史册。

    《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炙学专著。书中指出对中药进行炮制不仅能减低其毒性,还可提高疗效。且书中记载的很多有效的炮制方法和技术一直沿用到现在。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全蝎治疗“传尸鬼疰”,并介绍了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食野葛(指钩吻)已死亡……取生鸭就口断头,以血沥口中,入咽则活。”梁代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收入了牵牛子、蜘蛛等有毒中药约63种,还增列了“畏恶反忌表”、“解百毒及金石毒例”、“服药食忌例”等篇章,论述了药物使用不当所致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及其防治措施。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到:“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收载用水蛭治疗崩漏,外敷蜘蛛治疗鼠瘘、肿核痛、背疮,敷蜘蛛于穴位治疗面瘫等方法。同时期的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新增“有毒中药”约53种,并介绍了用蝮蛇浸酒治疗大风及诸恶风,恶疮瘰疬、皮肤顽痹等证。苏敬等人所撰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我国最早的药典,对《本经》以后收载的药物全部标明“有毒“或“无毒“,并增加“有毒中药”28种。《药性本草》对药物的有毒无毒、配伍禁忌进行了专门论述。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收载需炮制的药品达 185种,可以推断大部分为有毒中药。宋慈的《洗冤录》,总结了历代中药中毒的诊断方法,如:“砒霜野葛毒,得一伏时,遍身发小疱作青黑色,眼睛耸出…….腹肚臌胀…….十指甲青黑”“若验服毒(砒霜)用银钗”等。

    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中共收载药物1,852种,其中标明有毒的中药300余种,按毒性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和微毒四类,由于草部中药繁多且品种复杂,该书将毒草类专门提出,集成一卷;书中对水银、曼陀罗花等有毒中药进行了考证和修订,拟制了多种丸、酒、散、膏剂,用于治疗诸类顽疴痼疾。该书对中药毒性的记载和描述,至今仍不失其科学价值,现代的许多书籍,仍沿用《本草纲目》将“有毒中药”分为四类的方法。

    清代名医叶天士喜用蜈蚣、全蝎、蜂房、水蛭、壁虎等有毒动物药,治疗久痛、疟母、积聚、症瘕单腹胀、痫、痉、厥等顽固性疾病。他在用附子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其《临证指南医案》记载的89病,用附子竞达150余处。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对有毒植物药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赵学敏收载了诸多《本草纲目》中遗载的药物(如鸦胆子等),并汇编成《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张锡钝十分喜用水蛭,认为“在破血药中功列第一”,“只破淤血而不破新血”。这些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有毒中药。

解放后出版的《中药炮炙经验集成》(1965年),整理了历代对中药的炮炙经验,介绍了501种中药的减毒增效法。为减少“有毒中药”中毒、死亡事故,卫生部和医药管理局多次修订《关于医疗用毒药、限制性剧药管理规定》,列出了毒性中药、中成药药品名单,《药典》中也对“有毒中药”进行了标注,这一举措对人民的生命安全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医药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有毒中药的炮制、药理及临床进行研究,在对有毒中药的认识上取得了进一步成绩。近代医家用有毒中药治疗恶性肿瘤等疑难重证,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有毒中药”的概念
    一分为二、矛盾转化是辩证法在中医学说中的具体体现,中医与概念局限化的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差异。正如胃与脾比较时胃属于阳,而胃本身又可分为阴与阳同理,有毒中药的概念也不是僵死和机械不变的。中医对“有毒中药”概念的认识主要分3方面:一是“有毒中药”泛指一切中药。二是“有毒中药”指药物的偏性。三是“有毒中药”指在不合理应用甚至合理用量、用法时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的中药。在此分别进行介绍,以免概念混淆。

    2.1“有毒中药”泛指一切中药
    “毒药”是古代药物的代名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记》“聚毒药以供医事”,这里的“毒药”即是泛指所有的中药。再如《内经·汤液醪醴论》日:“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医学问答》日:“夫药本毒物,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攻毒……”张景岳所谓的“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等,皆是将防治疾病的所有中药称之为“毒药”。

    我国法医学家宋慈早在公元1274年就提出了“万物皆毒”的观点,远早于瑞士的Parace-lsus(公元1541年)。清代医家徐灵胎指出:“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就连老百姓也明白“是药三分毒”的道理。

    中药的有效成分是在与人体内环境中的生化物质等相结合以后,才产生疗效的。正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同理,“药能治病,也能致病”,同一中药(包括食物)对人体起治疗作用时为“药”,起毒副反应时为“毒”。

    众所周知,砒霜(三氧化二砷)是大毒之品,用于谋杀毫无疑义是毒药,若用于治疗梅毒、白血病则为良药,已经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承认;食醋有许多对人有益的地方,还可以通过离子导入法治疗骨质增生,但长期应用热醋泡治疗手足癣,却可能造成骨质疏松甚至骨折;石膏能做豆腐供人食用,对寒痹患者长期外固定却会加重病情;吃螃蟹可能引起脾胃虚寒者腹泻、孕妇流产;溃疡病患者吃山楂过量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食用美味的荔枝,有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就连人体必需的水和盐,摄入过量也可致病。

    由于生理最大承受量与病理状态的承受量不同,预防保健用药量与治疗量也不同,举例来说:正常人服用少量人参可以适应,长期或大量服用则会致病。曾有一位在人参养植园工作的小伙子,身强力壮,却经常随意将人参当零食吃,久之衄血不止,治疗无效而死亡;实热证用少量人参则如火上浇油,而元气欲脱的患者,人参用到60g,不但没有不良反应,反而能起死回生。再如正常人用少量洋金花即可发生口干舌燥等反应,而用于温脾时,适当应用则不会出现上述反应,而过量应用时又会出现抽搐、躁狂、谵语、幻觉、幻视、幻听等毒副作用,甚至死亡;这与给正常人注射一支西地兰会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给心衰病人注射一支西地兰可救治病人,而超大剂量注射又可引起死亡同理。再如,同样用马钱子,健康人可出现角弓反张,小儿麻痹后遗症及肌无力患者耐受量相对增大,则起到治疗作用。

    2.2“有毒中药“指药物的偏性
    《类经》指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缪希雍《药性指归》中说“气之毒者必热,味之毒者必辛“皆是指中药的辛、甘、酸、苦、成及寒、热、温、凉之性味,以及药物作用之大小、快慢、强弱、升降、收散、补泻等性能。

    《内经》说:“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神农本草经》将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无毒或有毒,斟酌其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以上说的上、中、下品及“大毒”、“常毒”、“有毒”、“小毒”及“无毒”均指药物的偏胜之性。其中“大毒”或“下品”还应包括毒副反应,“无毒或小毒”及“上品”指作用平和,一般无毒副作用或毒副反应很小的药物。

    《本草害利·序》指出药物的作用是用于“补偏救弊”,即利用药物的偏性来调节人体的偏逆病理状态,如热证用寒药纠偏,气陷证用升提药纠偏等。医生除了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具有相反偏性的药物外,还应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具有适当偏性程度的药物,如需作用强,宜选偏性大的药,反之选偏性小的药。用药时,越是偏性大的药,纠偏能力越强,疗效越显著,但用之不当,毒副反应也越大,因此,应更为慎重,切忌过用伤正。

    2.3“有毒中药“指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的中药
    《神农本草经·序》:“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栗,病去即止,不去倍之,取去为度”“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这里的“毒药”指的是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的“有毒中药”,指狭义的“有毒中药”,与前两种“有毒中药”(广义的)性质有别。《神农本草经》中进一步提出了“有毒中药”(狭义的)用药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应当采取炮制法制约其毒性。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本草纲目》:“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都是指的这类药。所谓“有毒及大毒者”、“毒药”,均是指偏性大、毒性及药理作用强、安全范围小(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接近)、应用不当甚至正常用量用法的情况下都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的中药,“变乱”是泛指毒副反应。这种“有毒”,与现代医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大致吻合,指的是如果应用不当,就会损害人体的组织器官、扰乱或破坏正常生理功能、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机率大的中药。《药典》、《毒性药品管理品种》(中药)等药学著作规定的有毒中药,也是这种狭义的“有毒中药”。

    3“有毒中药”的毒性分级
    3.1古代中医对中药毒性的分级法
    传统中医对有毒中药(以下所指有毒中药,如无特别说明,均指狭义的有毒中药)的毒性分级有一个认识过程,古今文献分类法并不一致,除毒性反应外,往往包括了中药的偏性。《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类,未作毒性程度上的具体分级;《内经》有“大毒”、“常毒”、“小毒”的记载;《本草纲目》把有毒中药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4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1985年版)将其分为“大毒”、“有毒”、“小毒”3级。

    传统中医对有毒中药的分级大多依据历代医疗实践的经验和本草记载。一般是,凡使用小剂量即可发生毒副反应且症状发生快而重的称大毒;使用较大剂量方出现毒副反应,且症状发生较慢、较轻的称有毒;使用大剂量或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出现毒副反应且反应程度较轻的称小毒;一般不发生毒副反应,用超大剂量或蓄积到相当程度才出现毒副反应的称无毒。

    3.2近代中医对中药毒性的分级法
    主要是根据已知的定量毒理学研究数据进行评定,主要以半数致死量(L D50)为依据。凡动物口服生药煎剂L D50小于5g/k g为大毒,介于5~16g/k g之间为有毒,介于16~50g/k g之间为小毒,大于50g/k g为无毒(其它给药途径的L D50略),亦有用最小致死量(MLD)作为依据的。由于中药与西药相比,有许多特殊的地方,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用现代医学定量毒理学数据评价所有的有毒中药确有困难,可以先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级。

    3.2.1根据中药有效量与中毒量之间范围的大小分级
    有效量与中毒量之间的范围愈小其毒性愈大,有效量与中毒量之间的范围愈大其毒性就越小。如生川乌、生草乌、巴豆、马钱子、斑蝥等,其有效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容易中毒,且中毒程度重,故属大毒。反之如吴茱萸、川楝子等其有效量与中毒量的距离较远,故属小毒。

    3.2.2根据药物中毒剂量及中毒的时间分级
    使用剂量很小即可引起中毒、且中毒症状发生得快的为大毒。而使用剂量较大中毒症状发生得较慢的为有毒。使用剂量超大,且留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者则为小毒。

    3.2.3根据中毒后临床表现的程度进行分级
    凡使用不当引起中毒、且中毒症状十分严重,能引起主要脏器的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的中药,如斑蝥、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升药、雷公藤、巴豆等,应归为“大毒”之品;几使用不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较重,甚者能引起重要脏器的损害,如用量过大时可造成死亡的中药归为“有毒”之品,如附子、蜈蚣、雄黄、硫黄、商陆、常山、洋金花、轻粉、牵牛子、白花蛇等;凡使用不当引起副反应,但症状较轻,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易造成死亡的中药归为“小毒”之品,如吴茱萸、细辛、猪牙皂、鸦胆子、苦杏仁、蛰虫、密陀僧、干漆等。

    此外,还有许多因素与毒性大小关系密切,如不同地区山慈姑毒性测定相差悬殊;炮制与毒性关系亦很密切,如生川乌、生草乌为大毒之品,炮制后毒性降低则为有毒之品,生附子经合理炮制后毒性减小甚至可以无毒,而炮制不当则容易出现毒性反应;家种、野生、采摘季节等因素会影响中药的毒性。

    对某些药物有毒或无毒的认识历代本草记载是很不一致的。如《神农本草经》中将雄黄列为上品,石胆、雌黄列为中品,认为无毒,现代研究证实这几种药物是有毒的。《本草纲目》则将大黄列为毒草类,现代研究证实大黄无毒。再如,艾叶《别录》记载无毒,但艾叶或艾叶油服用过量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而发生中毒性肝炎,还可抑制心脏和呼吸,故1977、1985年两版《药典》在艾叶项下标明有小毒。其它如人参、甘草、使君子、山豆根、何首乌、桃仁、杜仲、桔梗、郁李仁、蛇床子等亦是历代本草记载属无毒的中药,现今却时有中毒病例的报道。综上所述,中药毒性分级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
 
 
*********************************************************************************************
 
 
是药三分毒?


作者:李享辉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口头禅,但是其理解却是成问题的。


    如果单就字面上理解“毒”是指对生物体的毒害性,“是药三分毒”被简单理解成:只要是药对人体都有三分以上的毒害性。其实对传统中医来说,毒主要是指中药的偏性,即药性偏寒凉或偏温热,如附子、干姜性热,就是有热的毒性,热的偏性;大黄、黄连性寒,就是有寒的毒性,寒的偏性。“是药三分毒”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有三分以上偏性(即“毒性”)的东西才可以称为中药,才能入药。萝卜、白菜、大米、黄豆、苹果、鸭梨等都有偏性,但只有一二分偏性,所以可以当饭菜、当水果天天吃或经常吃。但是有三分以上偏性的东西就不能没事儿当饭菜、当水果吃了。正如《类经》所言:“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祛人之邪气”。


咱们传统中医正是利用药物这种偏性(也就是毒性),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组成方剂来达到扶正祛邪、治病救人的目的。“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周礼.天官》),说的就是“医师”和“毒药”二者密不可分。有医没药,如战场上的士兵没有武器,无法作战;有药无医,就象无人指挥的军队,只能是散兵游勇,误打误撞。药物只有在医师的正确运用下进行医疗活动才能称之为中药,中药的运用有其严格的规律需要遵循,如《素问.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云:“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其中使用“毒药”(中药)的严谨法度就需要上工(明白传统中医的医生而不是有名的医生)的运筹帷幄,运用得当只会有治疗作用,而不会有任何副作用。就是说中药根本就不存在副作用,只有错误的治疗。就好象菜刀是用来切菜的,歹徒拿来杀人,你能说是菜刀的副作用吗?况且中药只有组成方剂才能治疗疾病,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传统中医一定是“方”治病,而不是 “药”治病,如果真有那么神奇的药,我们又何必费心去研究深奥的医理,发动农民种几味神奇的中药不就天下大吉了吗?张口就是某药能治疗某病的人一定不是真正的中医大夫。真正的中医大夫讲地是开方,而不是开药,只知道开药而不懂得开方的人充其量只能是个卖药的商人,而不能称之为医生。同样的中药,放在上工手里组成对证良方能治病救人,甚则起死回生,向阎王爷手里要人。如果遇到下工(庸医)只能是图财害命,伤人于无形。借用著名医家郑钦安的一句话:“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医法圆通》)“毒药”又有何辜!药本无错,关键看医者遣方用药之本事如何。

当然,认为是药三分毒,倡导不要随便滥用中药,这本身也是非常正确的。由于长期从事中医工作的关系,不少人问某某中药平时能不能吃,某某中药是否美容,某某中药是否增加免疫力,炖鸡加某某中药好不好?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几乎每天都能遇到。我则一律回答他们“千万不要吃”。有人就要问了,为什么呢?红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都属于名贵药材,能够大补元气我怎么不能吃?都说六味地黄丸补肾我吃了不好吗?确实不好!如果您觉得这些东西不吃实在可惜,你可以让你的敌人吃,千万不要让自己或自己的父母吃,否则你不是自残就是弑父伤母的忤逆子。因为对于今天体质虚弱的人来讲,绝大多数都属于阴邪盛而阳气(正气)虚。而人参(《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人参气味甘、微寒。)、虫草、六味地黄丸都属于阴寒性的药物,现代大学本科《中药学》教材不知从哪儿得出人参微温大补元气的结论,误导了无数后人。药以治病,食以养人,真正能大补元气的就是吃饭。况且药材名贵与否本身毫无意义,只有弄清楚人参、冬虫草等药物的寒热偏性才有意义。药材被卖得贵与贱只与商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与药材本身的疗效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至于说六味地黄丸补肾更是那些无知的药商在肆意炒作,什么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简直就是在瞪着眼说瞎话,医圣张仲景何曾用过六味地黄丸。那是宋代小儿科医生钱乙自作聪明把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减去关键的两位药变成了今天的六味地黄丸。现代人用了,先阳亢(虚阳外越),不久就阳痿,“疗效”100%。说白了滥服这类药物就是阴寒药助长阴邪,就等于慢性自杀,只是至死不知其因罢了。从错用方药这个意义上说,倒是可以用今天这个“毒”(毒害性)的含义来理解了。可悲的是参芪虫草杀人无过,硝黄姜附救人无功,多少人宁肯被养杀、补杀也不愿意接受传统中医的正确治疗。时也、运也、命也!吾辈又能奈何,只能在此振臂一呼,愿能唤醒数人!

是药三分毒,无毒不成药,随其毒而用之正是医者之职责所在。当用则毒药亦可救命,不当用则补药也可杀人。明白了这一层道理,就能正确理解是药三分毒,而不会人云亦云,被一些流言蜚语所左右了!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乱役药石,同样亦会发生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有一定的道理。但它主要是指在临床上使用有毒药物或含有有毒成份或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以及一些不含毒副成份的药物在临床上因辨证不准(寒热错投、攻补倒置)误服、乱服,给药途径不正确,药品质量欠佳,配伍失度,药品管理不善,服药者的个体差异及一些人为因素,造成患者在服药后出现一些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在中医的理论之中,“毒”是一个很突出的概念。什么是毒?古人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这并未妨碍他们使用“毒”来说明一些问题。我们只好按照前人的使用情况,分析它的含义。 

一、药就是毒,慎用药物 

最早的时候,古人用“毒”来说明药性,《周礼·医师》说:“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文中将毒与药并称,把二者看成是紧密相连的关系。 


二、药气太盛即是毒 

药有两面性,是一柄双刃剑,有可能伤人,也有可能利人、救人,就看人们是如何使用的。 

勇于探索的人,代不乏人;敢于服药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实践的深入,用药的经验和理论逐渐丰富起来,绝大多数人服药之后,不仅祛除了疾病的痛苦,而且达到了健壮体魄,安定神志,愉悦精神,美颜色,益气力的美好境地。因此,“毒药并称”的局面逐渐发生了改变,“毒性”在淡化,“药性”在强化。因为人们在实践之中,掌握了规律,可以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化毒为药”、“化害为利”成了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独特贡献。 

当然,中医学在奉献的过程之中,积极地吸收了大量前人、民间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人体试验”总结之后的“科研成果”。毫无疑问,这种实验风险极大,代价很高,因此也就更加可贵。很多人“密不外传”,或者“传男不传女”,或者“非其人不教,非其真勿授。”得到了这种宝贵的用药经验,就要“著之玉版,藏之金匮” 


三、六淫太过则成毒 

毒是一种危害人体的因素,因此凡是危害人体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毒;根据危害的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毒性。 

风是自然界里最为普遍的客观存在,《易经》里就用巽来代表风,代表春天,也就是代表万物的生机。张仲景说:“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害万物的风,肯定是太过分的风;太过分的风,就是属于六淫的风。“淫”就是太过分;太过分,就是邪,就是害。《左传》中,医和所说的“天生六气,淫生六疾”,就说明了自然界的阴阳、风雨、晦明都可以因为太过分,而变成致病的六淫。 


四、毒害延伸出预防思想 

既然五毒是由六淫转化而来,那么,避免毒气的伤害,也就是避免过分暴露于六气、六淫之中。《灵枢·九宫八风》说:“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这是一般的避免六淫的伤害。同样的道理,传染病的传播,也是由邪气引起来的,也需要尽量避免直接接触。 

《论语》里记载“伯牛有疾”。孔夫子作为他的老师希望前去探望,又怕被他的疾病所传染,就想出来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窗户里看看。事到临头,孔夫子不仅看见了他的学生伯牛,而且还“执其手”,感慨地说“斯人也,而有斯疾!”古人为了预防疾病,因此建立了“疫室”,进行隔离,以防传染。 

五、治疗过程也可以简称为毒 

辩证地说,既然药物就是毒物,药物的治疗过程,可以称之为“以毒攻毒”。那么,“毒”也就可以代指“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几种无毒的中药加在一起有毒?
中医药学对中草药毒性的认识
中药毒性的认识
中草药真的安全无毒吗?
有些中药或中药的滥用、不当使用也可造成肾损害
海归白领命殒何首乌,律师该为有毒中药洗清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