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葫芦虫具的底和胆

1、蟋蟀葫芦的底


怡养蟋蟀的葫芦还有一道工序——砸底,即在葫芦虫具的底部施以纸浆或泥土。蟋蟀自古被视为阴虫,在自然界生于泥土之中、瓦石之下,喜阴凉潮湿。冬季怡养蟋蟀要装入葫芦虫具揣进怀中,温度较高也较干燥,不符合蟋蟀的生活习性,砸底则是一种补救措施,为蟋蟀创造一个较为接近自然的环境,以利其生长。经验表明,葫芦虫具不砸底,蟋蟀容易焦须焦爪,甚至干热而死,寿命较短;砸上底,按照民间的说法,蟋蟀能够正常生长。


与蟋蟀罐的泥底不同,蟋蟀葫芦虫具的底并不是平的,而是与底部成一定角度的斜勺面。为什么要抹成斜面呢?笔者曾与玩家刘宝田先生探讨其中的原因,为了适应它的生活习性和叫声共鸣,底斜面与水平线成40-45°的夹角为最合适。


也可以这样认为,砸底除了适应蟋蟀的生活习性外,对其鸣声也是有影响的。行家砸的底,中央稍稍凹陷呈汤匙形,四周与内壁相接的地方结合紧密。蟋蟀只能居于“汤匙”的底部,正对着口的中心点,这样鸣声便能充分发出。另外,底的厚薄亦应根据葫芦虫具的不同造型和大小而有所区别。砸底有很高的技巧性,一般玩虫者不敢自己动手,要请行家为之砸底方才放心,因此就催生出砸底这门生意。砸底所用的工具是一根木制的类似马蹄形的工具,颇似古代老太太的小脚形状,用以抹泥或修整。行家砸出的底,不但出音好听,且不散裂,十分坚固。现存的不少晚晴葫芦虫具,虽时过百年,底仍完好无损,便是明证。


砸底之后还有一道相配合的工序,即涮里。涮里是用一种特制的紫红色液体——儿茶(中药)涂抹于葫芦虫具的内壁,既对葫芦虫具起保护作用,也对蟋蟀有清热效果。配方中有三种材料:儿茶、白芨、石榴皮。这几种都是中药,儿茶有清热解毒、强身健体之效;石榴皮味苦,能保护内壁不受蟋蟀的啃噬;白芨黏性极大,与儿茶、石榴皮融在一起,涮里后不易脱落。


涮里的方法是:将三种材料各一份加水熬煮成浓稠状,倒入砸过底的葫芦虫具内,轻轻晃动,让液体均匀地涂在内壁上,余者倾出。如此反复几次,其内里就像穿上了一层紫红色的内衣,十分艳丽。三种配料的比例可以稍作变化,儿茶放得多一些,涮里后较浓艳;石榴皮放得多一些,则颜色发黄。这种方法内行称“涮底”,但要在纸浆底、泥底干后方形,否则会出现厚柴底、底脱掉或松软现象。


小兜儿:葫芦的底部一定要有个小兜儿,因为涮底的时候水不可能空干净,小兜儿可以存水,防止葫芦虫具因长期涮底而阴皮。


2、蝈蝈葫芦的铜胆




砸底只有怡养黑虫、白虫、金钟的葫芦虫具才需要,怡养蝈蝈的葫芦虫具是不需要砸底的,不过它也有一个蟋蟀葫芦所没有的附件——胆。“胆”是玩虫者的通俗叫法,其实就是一个铜丝盘成的簧,形状很像盘形蚊香,卡在口的内侧。当蝈蝈鸣叫时,铜丝受到震动,便能产生共鸣的效果,使鸣声更加好听。胆的另一个作用是作“栅栏”,将蝈蝈挡在葫芦虫具的腹部,以防伤其肢须。不过就像大多数玩虫者一样,“胆”现在只剩下了后一个作用,共振效果基本上起不到了。无怪乎有点外行认为胆的作用只不过充当阻挡蝈蝈的“篱笆”而已,根本不知道还有调节音色的效果。造成胆失去共振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是做胆用的铜丝为软铜,共振性能太差甚或没有;二是铜丝太粗(多为1-1.5毫米)。笔者经过反复试验,证明这种胆放与不放,蝈蝈的鸣声没有什么差别。


要是蝈蝈葫芦的胆真正产生共鸣效果,需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必须用响铜的铜丝制作,这种铜较硬,有很强的弹性和共振性,打击乐器中的铜锣、铜钹都是用这种铜做成的。一般黄铜较柔软,共振性能差。检验是否是响铜,可将铜丝用力折弯,如能恢复原状则是,否则就不是;二是铜丝不宜太粗,直径不应超过1毫米,否则太粗共振难以形成;三是胆的圈数越多越好,每圈之间的距离近些较为理想。


市场上出售的胆多为软铜制成,如若获得共振效果,需自己动手盘制。用尖嘴钳子将铜丝盘成蚊香状,另一头的轴不要太长,需视葫芦虫具脖的长短而定。卡在口上后,胆的下部应处在脖处,不宜太靠下。胆的最后一圈直径应略小于内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葫芦虫具的范制与加工
老北京的虫具(专辑)(下)
蝈蝈葫芦怎样配“胆”有利于出膛音?
胆簧 赏玩
冬季鸣虫的饲养秘诀
鸣虫:蝈蝈、蟋蟀、油葫芦画法示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