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中梓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明末清初云间(又称华亭,今属上海市松江)人。生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卒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其博学多闻,少时学经史之文,兼岐黄家言,著作较多。包括《医宗必读》《删补颐生微论》《伤寒括要》《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雷公炮制药性解》《里中医案》,尤以《医宗必读》和《删补颐生微论》最能体现李中梓学术思想。

【多选】李中梓“士材三书”包括?: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

一、先后天根本

脾肾学说始于《黄帝内经》,盛于金元。诸医家众说纷纭,各有所重。诚如他所说:“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

脾肾具“相赞之功能”“人生之根本”

共通之处:五脏六腑由精所化

肾为藏精之处:五脏六腑生成之本

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供养之本

李中梓将脾肾称为“脾肾互济”:

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则土为金母,金实水源,且土不凌水,水安其位,故脾安则肾愈安也。肾兼水火,肾安则水不挟肝上泛而凌土湿,火能益土运行而化精微,故肾安则脾愈安也。

【“火”能益土】:肾中阳气

先后天根本论用于:伤寒危笃

必诊太溪,以察肾气之盛衰;必诊冲阳,以察胃气之有无。两脉既在,他脉立可弗问也

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

【有尺】:尺脉

治疗原则:

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主以消阴翳。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主之

分为以下3个方面:

1.脾肾同补,治在气血。补脾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归脾汤等;补肾用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左归丸(饮)、右归丸(饮)等。

“补肾理脾,法当兼行。”

脾肾分主气血:

“救肾者必本于阴血,血主濡之,血属阴,主下降,虚则上升,当敛而抑,六味丸是也;

救脾者必本于阳气,气主煦之,气为阳,主上升,虚则下陷,当升而举,补中益气汤是也”。

2.肾病为急者提出补肾为主,兼以补脾。

3.脾肾伤损者宜治后天以补土,兼以益肾火以助其健运。

二、水火阴阳论

水为阴,火为阳,水火相济,阴阳互根,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李中梓认为:阴阳、水火,宜平而不宜偏、宜交而不宜分,此乃天地造化万物的根本问题。

(一)论水火,重互济

 李中梓指出:“天地造化之机,水火而已矣”

(二)论阴阳,阳为要

阴阳燮调是世界万物变化的根本。

(三)论气血,气为先

李中梓共论人体水火、阴阳、气血。他认为人身之水火,即阴阳,即气血也。李氏进而提出了:“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的原则,常于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其重视人体阳气,于此可窥一斑。

三、化源论

(一)虚证——虚则补其母

(二)实证——取其克者治之

(三)相克太过之证——治邪之本

(四)胜复之气——平其所复,扶其不胜

四、临床经验

治泄九法×9:【考简答】李中梓辨治泄泻临床经验?

①淡渗:淡渗之法宜于湿滞泄泻,使湿从小便而去。李中梓引古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为理论根据,常用六一散、五苓散、四苓汤、五皮饮等方治之。

②升提:凡气虚下陷作泄者,当用升提之法。“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常用升麻、柴胡、羌活、葛根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且风药多燥,燥能胜湿,湿为土病,风为木药,木可胜土。

③清凉:热淫所胜而致暴注下迫,当用苦寒之剂,以涤燔蒸,即所谓“热者清之”。李中梓常用戊己丸、葛根芩连汤及承气汤类治之。

④疏利: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可令人泄泻,当“随证祛逐,勿使稽留”,对此类实证可用祛痰、理气、消积、逐水等“通因通用”之法。

⑤甘缓:泻利不止,急而下趋,愈趋愈下,宜用甘缓之品,“甘能缓中,善禁急速,且稼穑作甘,甘为土味,所谓急者缓之是也”。

⑥酸收:泻下日久,而气散不收,不能统摄,注泄难已,则宜酸收之法。“酸之一味,能助收肃之权。经云:散者收之是也”,方用乌梅丸等。

⑦燥脾:李中梓指出“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当用燥湿培土之法,可据证选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及平胃散等。

⑧温肾:李中梓谓:“肾主二便,封藏之本,况虽属水,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腐熟水谷乎?故积虚者必挟寒。”此脾肾虚寒泄泻,当以四神丸、八味地黄丸等“寒者温之”,亦称“虚则补母”之法。

⑨固涩:若“注泄日久,幽门道滑,虽投温补,未克奏功,须行涩剂”,方用赤石脂禹余粮丸等以“滑者涩之”。


李中梓重先天宗薛己、赵献可、张介宾之法,补肾却不拘于地黄;重后天宗李杲,治脾却不泥于升麻、柴胡。上述足见其治学撷采众长、平正不颇,临证灵活变通,确为明代卓有成就的医学大家。

【简答】王好古“三阴证”病机特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龟龄集的9大功效+5大适用人群
本草述钩元 卷八 芳草部益智子
中医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基础]
摄生杂话
脾胃
道医学堂丨五行(五与行)的阐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