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明虐她千百遍她待大明如初恋




天下未乱蜀先乱 天下已定蜀未定


自古以来,蜀中之地就是神州天下晴雨表。蜀定则国家定,蜀乱而国家乱。从春秋五霸的秦穆公开始,未定中原而先定巴蜀。有了巴蜀这个天下粮仓,就奠定了进一步君临天下的根基。


话说,到了大明万历年间,蜀中出了一个奇人名叫秦葵。一日秦葵在院中小憩,恍惚之间,就在东北方向,霞光万道,有三足金乌驾车出游。突然一团黑雾像一条黑龙一样,从西北方向袭来,三足金乌措不及防,掉落在一座四四方方的城中。就在城墙边,不知道哪里冒出来一群小儿,一共一十八个,纷纷爬过城墙去抓三足金乌。那黑龙趁机又裹住三足金乌,金乌大呼救命。就在此刻,一条白虹从天而落,笔直穿过黑龙的护心位置。黑龙一个摆尾,扫到白虹。三足金乌趁机脱离了黑龙缠绕。那条白虹,也趁势一飞冲天,飘飘悠悠居然直冲自己而来……


秦葵一惊,从睡梦中醒来…… 


就听屋内小丫鬟喊道,夫人生了,是个小姐——

这个刚刚降生的女婴,就是秦良玉。


秦良玉(1573-1648)一出生,就带着不一般的传奇。秦葵知道,大明江山马上就要进入风雨飘摇的时刻了。此时自己的这个女儿,应该就是为此而来。若大明国祚未绝,应是此女造化;若大明气数已尽,此女也应是大明历史的重彩英雄。


就这样,秦葵从小就把这个女娃当男孩养活,马上刀枪,步兵战法,她是一看就明,一点就透。后人有诗赞之曰:


身藏天赋定神州,

弓马刀枪第一流。

自古蜀山多异士,

一腔热血女贞侯。



(图)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


秦良玉一战成名 马千乘冤死狱中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19岁的秦良玉以比武招亲的方式,嫁给了当时石柱宣抚使马千乘。马千乘本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也是石柱的土司。婚后,秦良玉激励丈夫并与他一起,在石柱建立了一支“戎伍肃然”为远近所惮的“白杆兵”。


很快,秦良玉的远见卓识就显现了出来。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今遵义)发生叛乱。马千乘奉旨征讨。他自己率三千白杆兵随同李化龙的中央军参加平叛战斗。本来,地方武装应召征讨,对中央的义务已经尽到。但是,秦良玉又亲率500白杆兵扼守要塞,截击叛匪,连破七寨,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这让当时明朝总督李化龙非常惊奇,也大为赏识。命人打造一面银牌赠与时年26岁的秦姑娘,上镌“女中丈夫”四个大字,以示表彰。可以说,秦良玉一战成名,“女将军”的称号也是不胫而走。而她与丈夫一手训练出来的白杆兵,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主力军。


当然,对于秦良玉来说,播州之战,只是牛刀初试。正当秦良玉准备为国建功立业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给了她沉重打击。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她的丈夫马千乘因为不谙官场之道,明朝派来的监军跟他索贿,他不给,就被找茬下了大狱。结果当时马千乘染上了鼠疫,竟然死在大狱之中。要知道,马千乘在石柱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无辜冤死引起不小震动,许多人劝秦良玉造反。但秦良玉坚决不同意,他积极上报,要求朝廷为丈夫伸冤。果然,朝廷派下人来调查此事。最后的结论是,马千乘虽然有错,但罪不至死。因此,并没有剥夺他土司的位置。因为马千乘的儿子马祥麟年纪尚幼,因此秦良玉就成为了石柱的土司。


丈夫的死,并没有让秦良玉对朝廷生出怨恨之心。相反,她更加忠于职守,每天训练白杆兵,随时等候朝廷召唤。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战浑河白杆浴血 秦良玉兄死弟伤


就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后金)”,开始连连发动对明朝的进攻。两年后,萨尔浒一役,明军惨败,诸营皆溃。


自此之后,驻辽明军几乎是闻警即逃。后金的八旗军所向披靡,在这种情况下,明廷只得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征集精兵援辽。


远在四川石柱的秦良玉闻调,立刻派其兄秦邦屏与其弟秦民屏率数千白杆兵奔赴辽东战场。而她自己则筹措马匹粮草,随后跟进。这次被征调,明廷授予秦良玉正三品官职。


后金军势如破竹,直逼沈阳。当时,接替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的是袁应泰。他命令总兵陈策率领川浙军团迎敌。陈策表面答应着,但他却不急于与敌人交手。大家不要误会,不是此人贪生怕死,他在等待着川浙军团中的两支精锐。

如果说,萨尔浒战役之后,大明精锐损伤殆尽。而后面来的这两支队伍,可以说,是大明目前仅剩的精锐部队了。


一支,是戚金率领的戚家军。戚金是戚继光的侄子,他率领的戚家军是戚继光训练出来的老班底。


一支,就是秦良玉的白杆兵。因为,这支队伍很快就会让努尔哈赤知道,八旗军也不是不可战胜的。


就在戚家军与白杆兵到来之际,沈阳已经被后金军攻下了。所有军队只能在沈阳城外的浑河岸边扎营。按照总兵陈策的想法,大军就地驻扎,静观其变。

可是,白杆兵主动求战。于是,他们在浑河上搭建浮桥,到了浑河北岸安营。然后讨敌骂阵。


后金的军队看到这样一支穿着打扮十分怪异的部队,深深不以为然。首先派出了正白旗出战。


双方一交手才知道,这白杆兵别看是步兵,端的是凶猛异常,而且训练有素,配合娴熟。手中的武器形状怪异,通体白色,专门勾马腿。人仰马翻之后,其他兵士迅速跟上,一顿猛戳,白杆枪下,竟然是无一活口。


很快,正白旗败下阵去。


后金又派出了努尔哈赤亲自率领的精锐——正黄旗。


双方一交手,这批穿着怪异的明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各个拼死冲杀,正黄旗死伤惨重,被迫退回本阵。凶猛的白杆兵,让八旗军上下震惊。


就在秦邦平、秦民屏率领的白杆兵等着迎战第三波八旗军时,沈阳城上突然大炮轰鸣。


原来,后金军一看打不过白杆兵,就想起了城中的大炮。这些大炮本来是明朝军队对付后金的利器,如今随着沈阳城的失陷,这些大炮却被用来打自己人了。


就在这一顿炮击中,秦邦屏阵亡,秦民屏身负重伤。剩下的白杆兵拼死退回到浑河南岸。


战斗惨烈至此,但只是浑河之战第一役。紧接着,后金军渡过浑河,又与戚家军一场恶战。可以说,这场战斗,双方死伤都非常惨重。戚家军在这场战斗中也受到重创。秦良玉的白杆兵死伤两千多人(主要死于炮击)。后来,清人魏源感慨浑河之战,认为:“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图)秦良玉


秦良玉听到兄长阵亡消息后,赶制一千多件冬衣,配送给远在辽地的石柱兵。然后,她自统三千精兵,直抵榆关布防(今山海关),控扼满州兵入关咽喉。然后,秦良玉又向朝廷给秦邦屏和秦民屏请功。后来,明廷追赠死难的秦邦屏为都督佥事,立祠祭祀。又诏加秦良玉二品官服。


说到这里,我们看,朝廷虽然给秦良玉也算封官进爵,但始终是说“诏加几品官服”,这是一个什么官职呢?其实就是说,相当于几品官的意思。即使说,他提兵去镇守山海关,但她并不是山海关总兵。而且,她的部队与朝廷军队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军费需要自己筹措。她的根据地远在四川石柱,因此,为了筹措军饷,军粮,衣物,以及扩招白杆兵,她都必须回到四川。这一来一往就要走上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虽然白杆兵能征善战,但那些大明正牌的中央军们可并不买她的仗,许多时候还会给秦良玉为国效力设置障碍。这体现在许多的地方,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平定奢崇明的叛乱。


奢崇明是永宁土司。当时,秦良玉从山海关去石柱征兵筹粮,恰好奢崇明叛乱。一来同为土司,二来奢崇明认为秦良玉丈夫马千乘被明朝冤死。因此,他派人来与秦良玉联系,希望一同叛乱。秦良玉二话不说,立斩来使,然后提兵平叛。


按说,秦良玉平定叛乱,这对当地明朝守军也来说也是一件大功。可是四川总兵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你秦良玉一个没有实职的二品官,平叛这么大的事情居然都敢自作主张,把我这四川总兵的位置放在哪里啊?因此,他不但不配合秦良玉的平叛行动,还处处刁难。


秦良玉非常气愤,于是给朝廷上书奏称:“臣率翼明、拱明提兵裹粮,累奏红崖礅诸捷。而行间诸将,未睹贼面,攘臂夸张。及乎对垒,闻风先遁。败于贼者,唯恐人之胜;怯于贼者,惟恐人之强。如总兵李惟新,渡河一战,败衄归营,反闭门拒臣,不容一见。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妇人,静夜思之,亦当愧死!”。


秦良玉的这封奏折,简直是文采飞扬。特别是这句“败于贼者,唯恐人之胜;怯于贼者,惟恐人之强。”把当时明朝这些酒囊饭袋又嫉贤妒能的贪官酷吏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奏折到了京城,天启皇帝专门下了一道旨,各地文武官吏,对待秦良玉皆要以礼相待,不得疑忌。


对于天启帝的这道圣旨,有必要好好解读一番。当时的大明朝官员为何会孤立秦良玉呢?其实呀,所有的问题都出在党争上。




从万历年间开始,东林党就开始把持朝政。由于万历帝多少年都不上朝,在朝廷上下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种党派。其中最大的就是东林党。而为了遏制东林党的势头,万历帝又有意让阉党做大。朝中还有一些小党派,比如,齐党、浙党、楚党,为了自保,也纷纷与阉党联合,一起对付东林党。


看后来许多人评析,认为东林党都是爱国的知识分子。这点笔者非常不赞同,不认可。要说文人,确实有之,但这批人绝非爱国人士。充其量,是打着爱国旗号的一群喷子。而恰恰因为他们中颇多文人,掌握着大明朝很大的话语权,因此打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旗号,暗中行拉帮结派、蝇营狗苟之事。


可以这样说,大明朝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国运气数将尽,朝中尽是奸佞小人。无论东林党,还是齐、浙、楚党勾连的阉党,都是祸国殃民的一群蛀虫。只能说,这群人中,个别的以国家利益为上的官员还有,但也是凤毛麟角。


那时候的官员,各个都培植自己的势力,互相之间,只讲利益,眼中丝毫没有国家的概念。所以回过头来看,秦良玉一心为国杀贼平寇,却不懂得如何跟这群贪官污吏搞好关系,如何能招这帮人待见呢?她受到排挤,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那天启皇帝别看整天在宫里做木匠,他也并不傻。甚至魏忠贤乱杀东林党,他也是有意放纵。在他心里,甚至希望魏忠贤多杀掉一些这样的贪官污吏和道德狗们。一群人居于庙堂之上,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上欺瞒皇上,下欺压百姓,天启帝恨不得能除掉他们而后快。


那么回到现实,秦良玉的爱国忠心和他白杆兵的勇猛,天启皇帝是知道的。所以,他才下了那样一道看似奇奇怪怪的圣旨。既然都是大明朝的官员,为什么要让各地官吏对秦良玉以礼相待呢?很显然,天启帝对自己朝廷官员上下沆瀣一气的作风,还是有所了解的,只是他没有办法治理罢了。


那么,天启皇帝对秦良玉的这道圣旨,还是起到了很好的安抚作用。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天启帝的优抚,到了崇祯帝这里,就有回报了。




八旗军兵围北京 秦良玉单手擎天


就在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绕开宁远与山海关,绕道蒙古从喜峰口打开一道口子,攻下了遵化,大军长驱直入直扑北京。此时,远在四川石柱的秦良玉接到大明朝廷的勤王诏书,即刻提兵三千,奔赴北京。当然,此时此刻,宁远的袁崇焕也率领着祖大寿、赵率教等几乎关宁铁骑的全部精锐展开追击。

皇太极的八旗军到了北京城外。勤王的军队虽然也到了不少,但大多数是在通州观望。很快,满桂的军队在德胜门外,打响了与八旗军第一战。与此同时,袁崇焕的关宁铁骑也在广渠门外,与八旗军交手。


应当说,这两场战斗,双方互有胜负。满桂军伤亡惨重,满桂身亡。


袁崇焕的关宁铁骑与八旗军旗鼓相当,双方互有死伤。


因为久攻不下,皇太极暂时向卢沟桥一带后撤,以图再战。


而在朝中,由于不少人弹劾袁崇焕。崇祯皇帝把袁崇焕抓了起来。袁崇焕的部下祖大寿带着一万五千关宁铁骑跑回了关外。


就在这个时候,秦良玉出场了。


我们看,大明的军队与八旗军打仗,都是被动应战,而秦良玉是主动出击。他在永定门一带向八旗军主动邀战。这次对方的领军将领就是大名鼎鼎的多尔衮。多尔衮虽然能征善战,却不是女将军秦良玉的对手。一仗下来,多尔衮大败而逃。


晚上,秦良玉率领她的3000白杆兵,又主动偷袭了皇太极的中军大营。这一仗下来,皇太极军心大乱。而大明朝阁老级人物孙承宗率领着各路勤王部队,配合秦良玉一起进攻。皇太极被迫撤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己巳之战。

许多人提到己巳之战,认为主要是袁崇焕的功劳。事实上,袁崇焕除了在广渠门打了一次硬仗,剩下的基本都是在和皇太极相持,否则崇祯皇帝断然不会在北京之围未解的情况下,就直接抓了入狱。


满桂虽然也是全力勤王,但与八旗军相比,他的部队毕竟不是对手。




而纵观整个己巳之战,勤王部队多达十几万,只有秦良玉的白杆兵敢于主动出击。而正是她偷袭了皇太极中军大营之后,才让皇太极萌生退兵的念头。


也正因为这一仗,崇祯皇帝在接见秦良玉的时候,加封她少保、挂镇东将军印。并为她赋诗四首:


1.

学就西川八阵图,

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

何必将军是丈夫。


2.

蜀锦征袍自裁成,

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

谁肯沙场万里行!


3.

露宿风餐誓不辞,

饮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

不是昭君出塞时。


4.

凭将箕帚扫胡虏,

一片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

丹青先画美人图。


史料记载,崇祯皇帝一生只为两个人写过诗。一个是为他的大臣杨嗣昌写过一首送别诗。而他为秦良玉一写就是四首。看这四首诗,豪气诗风并不输于唐朝的边塞诗。那句“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一语道出他对大明那些拿着朝廷俸禄却不为朝廷分忧的大吏们的愤怒。




白杆兵全军覆没 女将军无力回天


己巳大战之后,大明内忧外患更是加剧。四川张献忠贼军势起。一心为国的秦良玉就在四川展开与张献忠叛军的缠斗。她先是于崇祯七年(1634年),大败张献忠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后又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大败张献忠部将罗汝才于巫山和夔州。几仗下来,斩敌军万人。而此时的白杆兵,已经发展到了三万人!


就在这时候,重庆总兵邵捷春移兵重庆,并命令秦良玉部队也到附近驻扎。同时,他还抽调秦良玉白杆兵1.5万人进入重庆与他一起防守。正是这个邵捷春的到来,秦良玉与白杆兵的噩运来了。


秦良玉素知这个邵捷春就是一个草包饭桶,但又不敢违抗他的命令。她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地理地貌。发现情形非常糟糕。可是邵捷春这样的封疆大吏从来是不把她放眼里的。情急之下,她找到了四川绵州的知州陆逊之。告诉他,一是,邵捷春的兵马与秦良玉兵马驻扎地离得太近;二是邵捷春手下大将张令驻守的地点叫黄泥洼,地势太低;三是张献忠部队驻扎在山巅之上。敌人就像张着大嘴随时准备下山的猛虎,而我们的部队如同摆在老虎嘴边的肉啊。


秦良玉有理有据的分析,最终说服了陆逊之。陆逊之去找邵捷春。可是一切都晚了。战场上的机会稍纵即逝,每一个失误都可能是致命的。况且说,他们对面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张献忠的义子、白袍小将、人称赛丁山张玉儿。


这个张玉儿简直是大明朝历史的一个莫大讽刺。关于张玉儿的历史我们一会再说。


张玉儿可谓是张献忠手下第一猛将。他率领贼军,如猛虎下山,当阵射杀了号称“神弩将”的老将军张令,乘胜把明军杀得一败涂地。这一仗,不仅张令一军全军尽覆,秦良玉手下三万多“白杆兵”也全军覆没。最后秦良玉仅单骑逃回重庆,遭遇其平生未有之惨败。


而这个打败秦良玉、并屠戮3万白杆兵的张玉儿,本名李定国。后来张献忠战死之后,张玉儿又改回原名李定国,并成为南明的抗清名将。可是,回想当年,若没有他消灭了秦良玉的3万白杆兵,大明朝或许还没有那么快灭亡呢。有时候真是造化弄人终难料,世事如棋局局新呢。



(图)电影《大明劫》的崇祯皇帝 余少群(饰)


三年之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尽。深受明恩的秦良玉服孝痛哭,哀动左右。


之后,她向当时的四川巡抚陈士奇献《全蜀形势图》,希望官军坚守蜀地十三隘,遭拒。之后,四川形势大势已去,张献忠攻克四川大部地区,并建立“大西”伪政权。秦良玉据守石柱,张献忠派人招降,秦良玉拒绝。最终,张献忠慑于秦良玉的威名,终不敢进攻石柱。


1648年,在西南颠沛流离的南明永历帝派人加封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讨使”。久卧病床的一代女将军,闻之瞿然而起,拜伏受诏,感泣道:“老妇人朽骨余生,实先皇帝(崇祯)恩赐,定当负弩前驱,以报皇恩!”


几日之后,秦良玉检视手下兵士时,倒地气绝而亡。


后来,秋瑾写诗三首称赞秦良玉:


1.

今古争传女状头,

谁说红颜不封侯。

马家妇共沈家女,

曾有威名振九州。


2.

执掌乾坤女土司,

将军才调绝尘姿。

靴刀帕首桃花马,

不愧名称娘子师。


3.

莫重男儿薄女儿,

平台诗句赐蛾眉。

吾侪得此添生色,

始信英雄亦有雌。


*作者:风林秀,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喜欢历史、国学,著有佛教弟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双莲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左良玉和左梦庚父子俩在崇祯皇帝死后的数年间经营武昌(鄂州)是相当成功的 ..
受尽人间辛酸痛楚:中国历史上唯一个列入将相传的女英雄
白杆兵
大明秦良玉 大明女将秦良玉
永定门之战,秦良玉大败皇太极,男人的天下竟需要女人去守护
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