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W3】七堂极简物理课|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美丽新世界
过年好呀!
很开心我能在写这篇笔记中跨年,也希望新一年,我们都有机会做热爱的事。

分享《七堂极简物理课》中非常喜欢的开篇。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曾度过一年无所事事的时光。很可惜,现在很多青少年的父母经常会忘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那时候,爱因斯坦因为受不了德国高中的严苛教育而中途辍学,回到了他位于意大利帕维亚的家中。那个时候正是 20 世纪初,意大利工业革命刚刚开始,他的工程师父亲正在波河平原上建造第一批发电站。而爱因斯坦则在阅读康德的著作,偶尔去旁听帕维亚大学的课程--他听课只是为了好玩,既不注册学籍,也不参加考试。但正是这看似儿戏的行为使他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近期因为不可抗力没在上班。

脱离原有轨道,很有些焦虑和不适。虽然没闲着,但按照惯性思维,内心还是忍不住为不上班而自我攻击。

除了忙家务、接兼职、和朋友聊,读书也是很救命的缓解焦虑的方式。

说实话,我不认为读书能带来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成就……但它能开阔眼和心,让我们在成为理想自我的路上,走得稍微稳一点。


7

七堂极简物理课

豆瓣评分:8.4 | 个人推荐分:9.5

最近《三体》剧版在更新,又到了文科生、艺术生想学物理的时间了。

二刷《七堂极简物理课》,一方面确实是第一遍也不算读懂了,第二是太爱这本书,很多科普书都会用幽默装点知识,这本则是让物理充满诗意和哲学之美。文采流淌起来毫无雕琢感,极为自然、美妙。

几乎可以把它当文学书来看。也像书中说的“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领悟科学,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美的享受和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

1

基础信息

作者
【意】卡洛·罗韦力(1956-)
理论物理学家、作家,圈量子引力理论开创者之一。
科普代表作如上图。

译者
文铮-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教授。
陶慧慧-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专业,并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意大利文学硕士学位。

从项目角度,我本来以为译者会由意大利语专家搭配物理学者。

七堂课:

  1. 最美的理论(相对论)

  2. 量子

  3. 宇宙的构造

  4. 粒子

  5. 空间的颗粒

  6. 概率、时间和黑洞的热

  7. 我们

2.精彩片段

《七堂极简物理课》

量子力学和粒子实验告诉我们,世界是物体连续的、永不停歇的涌动,是稍纵即逝的实体不断地出现和消失,是一系列的振荡,就像20世纪60年代时髦的嬉皮世界,一个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的世界

屈指可数的几种基本粒子,不断地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振动、起伏,充斥在似乎一无所有的空间中,它们就像字母表里的字母,以无穷无尽的组合,讲述星系、繁星、阳光、山川、森林、天地,以及节日里孩子脸上的笑容和星光璀璨的夜空的漫长历史。

如果世界是一大团转瞬即逝的空间和物质的量子,一幅由空间和基本粒子组成的巨大拼图,那么我们是什么?难道我们也只是由量子和粒子构成的吗?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个体存在感和自我意识从何而来?我们的价值、梦想、情感以及拥有的知识又是什么呢?在这个无边无际又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我们到底算什么?

我们的爱与真诚与生俱来,我们天生就渴望懂得更多,渴望不断学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在不断增长。在知识的边界,我们的求知欲在燃烧。我们渴望探索空间纹理的细微之处,探索宇宙的起源,时间的本质,黑洞的现象,以及我们思维的运行。

8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豆瓣评分:9.2 | 个人推荐分:8.8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

成为更新的荒凉

——艾米丽·狄金森


故事概述

日记体,除了必要的错别字,其他读起来都很丝滑。

一项号称可以改造智能的科学研究,两个实验品,一个是小白鼠阿尔吉农,另一个就是32岁的查理·高登

阿尔吉侬成为了走迷宫王者,但后续也变得暴躁、向往自由,在痛苦与孤独中死掉(越长大越孤单、越进化越难受)。

查理的智商从 68 升到 185,在短短几个月经历了巨大转变——

智商升高带来的优越和傲慢;

回忆起曾经“笨蛋自我”受到欺侮的伤痛(而曾经的智商根本理解不了、所以不痛苦);

两个心灵(意识和潜意识)的对撞;

学会了控制情绪;

学习用智慧为世界创造价值;

感悟自我与世界、学会谦卑和爱;

智慧退化;

孤独离去……

1

基础信息

图源:同名音乐剧插画征集作品

作者
(美)丹尼尔·凯斯(1927—2014)
先后获得布鲁克林大学心理学、英美文学学位。
曾任科幻杂志编辑、时装摄影师、中学教师、作家。
另有代表作《24个比利》。

译者
陈澄和,台大历史系毕业,意大利锡耶纳大学文学院研究。大半生在平面媒体打滚,以国际财经新闻为主业。业余译有多种英文、意大利文译著。

图书
1959年短篇发表于科幻杂志并获得雨果奖。
1966年扩写为长篇并获得星云奖。
被多国改编成若干版电影、舞台剧。

2.精彩段落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图源:同名音乐剧插画征集作品

当我还是弱智的时候,我有许多朋友,现在却半个也没有。当然,我认识一些人,很多很多人,但没有任何朋友,这和我在面包店时的情况不同。世上没有一个朋友对我有任何意义,我也不对世上的任何人有意义。

学习是件很奇怪的事,走得越远,越知道自己连知识存在何处都不清楚。不久之前,我还愚蠢地以为我可以学会一切事情,掌握世上所有知识。如今,我只希望我能知道知识的存在,了解其中的沧海一粟。

无论如何我感说我是世界上第一个为科学找出一些重要花现的笨蛋。我做了一些事但我不记得是什么。所以我猜我可能是为沃伦之家以及全世界所有和我一样的笨蛋做了一些事。

请告诉尼姆教受当别人朝笑他时皮气不要那么暴躁这样他就会有更多的朋友。如果你让别人朝笑你你就比叫容易有朋友。我要去的地方我将会有很多的朋友。

还有:如果你有机会请放一些花在后院的阿尔吉侬坟上。

9

美丽新世界

豆瓣评分:9.2 | 个人推荐分:9

《和淮上遇便风》

(宋)苏舜钦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看英国的反乌托邦小说,想到宋代苏舜钦的这首诗,可能来自于强烈的对比感。

苏舜钦,痛苦、但自由。他因不肯在朝堂同流合污而被贬谪,心中一度充满愤懑和痛苦。归途中遇到长风万里、小船破浪前行,又感受到了挣脱束缚、回归自然的自由。

在《美丽新世界》中,通过26世纪的发达科技与统治者精巧的制度设计,让人们永恒享乐、但毫无自由

作者赫胥黎自己写到,《1984》的控制是通过惩罚,而《美丽新世界》中的控制是通过鼓励。

在这里,你不需要追求阶级改变。种姓的比例从人工受精时已经划分好,对每个人都从胚胎开始灌输对自身阶层的满足感、归属感。

在这里,你不会厌恶、改变工作。从婴儿时,就通过催眠的方式让未来的航天员爱上倒立、让低种姓人群厌恶花香。

在这里,你没有人生八苦。没有父母亲情羁绊,生存有制度保障,用科技避免衰老与疾病,把个体死亡当儿戏,消灭爱情与婚姻,只有随意交媾的环境和随时特供的感官电影。你痛苦吗?别担心,吃颗药就爽了。

在这里,你不需要思考。追求永恒青春、繁荣、享乐,代价是没有艺术、没有科学、没有宗教。所有的需求都会被及时满足,所有的痛苦都可以靠药物瞬间忘掉……刷几条30秒花里胡哨的短视频、走进绚烂多彩的元宇宙,马上就能把烦恼都忘掉(这句是我联想的)。


所以,真实的痛苦和虚幻的快乐,你选哪个?

1

《美丽新世界》基础信息

作者

(英)奥尔德思·赫胥黎(1894—1963)

来自著名的赫胥黎家族,祖父是生物学家、进化论支持者。

本人曾就读于伊顿公学、牛津大学。

作家,人文主义者,认为科技发展未必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译者

陈超,奥威尔全集译者、加拿大留学专家。

介绍来自于知乎个人主页,搜了几篇报道,感觉是个超级肝帝。

但我不确定这个译本是不是相对更好的。

图书

《美丽新世界》发表于1932年,与《1984》、《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1958年,晚年赫胥黎亲自创作了《重返美丽新世界》,将自己的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做了详细对比,并针对人口、社会宣传等议题进行了硬核阐述。

不过在2023年,生育率急剧下降的今天,看到赫胥黎在《重返美丽新世界》中对于人口爆炸及后果的大篇幅预测,还是会感觉有些出戏。

2.精彩段落

《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

没有任何罪行比异端行为更加十恶不赦。谋杀只会杀害一两个人,而说到底,个体算得了什么呢?”他作势扫过那一排排的显微镜、试管和培育器。“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制造一个新的个体出来--想造多少个就造多少个。异端行为威胁的不只是个体的生命,它还对社会本身造成了冲击。是的,对社会本身。

(主宰者)一个接受阿尔法的试管培育和教育的人,如果得去做半痴呆的埃普斯隆做的工作,他会发疯的——发疯,或开始打砸东西。阿尔法能完全实现社会化——但前提是你让他们承担阿尔法的工作。

只有埃普斯隆能够作出埃普斯隆式的牺牲,原因很简单,对于他来说,那并不是牺牲,他们不会和你作对。

他所接受的培育规定了他必须遵循的轨道。他只能这么做,他的命运已经注定好了。即使出瓶后,他仍然困在一个瓶子里——一个看不见的按照胚胎期和婴幼儿时期的固定模式行事的瓶子里。

主宰者说道,“我们希望过得很舒适。”

(野人)“我不要舒适。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美好,我要罪恶。

穆斯塔法·蒙德(主宰者)说道:“事实上,你要求的是不幸福的权利。”

“那好吧。”野人轻蔑地说道,“我正是在要求不幸福的权利。

“还有变老、变丑、变得性无能的权利,患上梅毒和癌症的权利,吃不饱的权利,肮脏的权利,总是生活在对明天的忧虑中的权利,患上伤寒的权利,受各种难以言状的痛苦折磨的权利。”

两人良久地沉默着。

“我愿意接受这一切。”野人最后说道。

最后忍不住说,别看是批判的,但《美丽新世界》中统治者很多理念都非常自洽。
所以好的文学作品不会给你黑白、对错的答案,而是提出个好问题,让我们继续学习、思考吧。
正如赫胥黎的提醒,警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返美丽新世界 再思量人口过剩
迷失与发现:阿道斯·赫胥黎的思想之旅!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丨我们对成为阿尔法和贝塔有着无限的欲望
爱读不读
流水账3月6日|日常
链接2:赫胥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