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党门下,长平之殇

[引子:

我喜欢看历史剧,大秦帝国前两部看过之后一直很期待后面的剧集,第三部《崛起》上映后,结合我曾去过山西高平、长治地区时的闲逛,感慨良多,赋打油小诗一首作为引子。]

《长平之殇》

:林旭生

疾风摧草芳,
白露起寒霜。
函谷东出军浩荡, 
上党鏖战西风狂。

骋长平沙场,
铸秦赵华章。
饮血秦剑成刀笔, 
挥洒赵血赋国殇。

为纪念亡灵而后修的长平村将士塔

一、《大秦帝国之崛起》

秦兵佣

《大秦帝国》第三部“崛起”,剧中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描述了“上党之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有了上党之争,那长平之战终将不可避免,而整个大秦帝国的崛起,也确实是从“上党之争”延续而来的长平之战后开始的。长平之战前的秦国,只可谓强大,但还没强到让东方六国感到害怕的地步,而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的灭亡只剩时间问题了,犹如嬴稷在最后一集所述,“表面上赢些虚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即便汾城之战赢得了六国的臣服,但六国心不服,所以,真正的强大是我要摧毁所有敌对势力,彻底地灭了你们(东方六国)!”

长平之战博物馆

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也不仅仅是靠一个嬴政时代就可以独立完成的,而是从嬴渠梁开始的第一步--裂变(卫鞅变法),从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第二步--纵横(破纵连横),赢取了发展机遇。大秦帝国系列的第一部《裂变》和第二部《纵横》,主要内容的讲解总是透露着各种错综复杂,而第三部崛起倒是简单明了--“远交近攻”,再简单点说,就是一个字“打”。

证券市场里有一个艾略特波浪理论,讲到事物的发展规律皆可用浪型描述,其中认为事物发展到第三阶段的主升浪(3浪)时,才是最激烈、最简单、最粗暴的爆发模式,也是能让局面达到高潮的一个最主要阶段,而《大秦帝国》系列在第三部--崛起这部剧里,一扫前两部的掣肘、阴霾、拖沓,全剧酣畅淋漓,就是一个字“攻、上攻”,其中围绕上党之争及长平之战,用了大部分剧集来描述鏖战三年间发生的各种关联,最终秦国赢下“长平之战”后,正式开启了由“秦国”转变为“秦帝国”的质变。

二、上党门

长治市上党门遗址

公元前262年,秦伐韩上党,韩不抵,韩王令上党郡守冯亭降秦。冯亭参考了时势,擅作主张降赵,并拱手让于赵十七座城池,由此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上党之争。  

对于主张争取上党郡的平原君赵胜,司马迁曾评其为“未睹大体、利令智昏”。但笔者认为,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绝非浪得虚名,而是对于当时上党郡之战略位置看得很准,上党地区作为赵国之西大门,必须争取。过程正确,并不一定结果也正确;但过程不正确,那结果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正确。战略上失败,战术上即便成功,最终也会失败;而战略上成功,但战术上不成功,执行结果大多会出现偏差。赵胜争取上党郡的战略意图没有错,只是战术执行上的长平之战打得太糟。

战国时代的上党,在今天的长治境内,现长治市内还保留有明代时修建的城门,上书“上党门”。上党区域位于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东为太行山,西南为王屋山、中条山,西为太岳山脉,北为五云山等。其位据中原要地,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天下之脊”。

战国七雄的犬牙边界

“晋被三分”后,历史开始进入战国时代,而三晋出身的韩、赵、魏三国,均在此地设有上党郡,因为此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而三晋之间也互有攻伐。上党于当时的三晋来说,归任一方都不会影响当时的军事态势,但从地理位置上看,一旦上党地区归于秦国,则三晋之国必将成为秦国东出战略中首当其冲的“近攻”目标,而齐、燕、楚三国也将受到间接威胁。

函谷关归秦国后,黄河以南的诸国无险可守,韩国、魏国成了秦国东出的第一打击对象,所以韩国、魏国的军事力量最先被打残,并臣服于秦国,函谷关的战略重要性对秦国来说已经下降。上党地区,有南北绵延数百公里的“太行八陉”,若秦国得到上党郡,则不用再强渡黄河天险,也不用在处于中原四战之地、容易腹背受敌的情景下自南而北鏖战实力强大的赵、齐、燕。所以,对秦国来说,得到了上党郡,能成为秦国东出扫平强敌的最佳跳板。

韩国之上党郡归秦国,赵国首当其冲地就会变成秦国东出的首要打击对象,且无险可守,秦军任意穿越太行八陉,一马平川的赵地即将变成“四战之地”,所以上党郡于赵国的军事战略来说,必争。即便韩国的冯亭不献上党17城,赵国以后也必然要去力争这块战略要冲之地。若上党郡归了赵国,则可以对秦国形成夹击之势,进可攻、退可守,成为邯郸之有力屏障。所以,平原君赵胜审时度势,力劝赵王接受冯亭的献城。

对于韩国人冯亭来说,他自己的考虑也是结合了当时的局势及百姓的心声后,拒绝服从韩王的命令,改献韩国之上党郡于赵国。献城后的冯亭,不愿接受赵王的封赏,后来参与长平之战,迎战秦军、战死沙场。

长治市西大街的府坡街上党门城楼遗址

秦国占有上党地区全境三年后,又倾巢而出,发大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平原君赵胜带着门客毛遂一杆人等出使魏、楚两国搬兵,最终联合了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三位公子带领赵、魏、楚三国联军大破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在楚魏援兵到达之前,为了抵御秦军攻势,平原君还听从门人的建议,让妻妾去军队干杂活,并散尽家财,募得敢死之士三千名,将秦军一举击退三十里,虽然敢死之士无一生还,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此后,赵、魏、楚联军,一路追杀,收复失地六百余里,上党等地又被夺了回来。

上党复赵后,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损兵折将的秦国便停止了对赵国的大规模入侵。在没有强秦威胁下的东方六国,又陷入了频繁的混战局面,相互间打来打去,最后等来了卷土重来的大秦帝国,然后被逐一消灭。

平原君赵胜,在邯郸之战七年后去世。赵胜的后代,在其去世三十一年后,赵国灭亡之时,全部殉国。所以,我觉得太史公司马迁,对平原君赵胜的“上党门”评价,并不公正客观。

三、长平之战遗址

1995年,在山西省高平市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和刀币、箭头、带钩等文物,后被证实为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的尸骨坑遗址。其中一号坑中重垒交错的尸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显断裂的痕迹(应该是刀砍)。有的胸腔内遗有箭头,还有的仅见躯干而无头颅。这些迹象说明,逝者均是被杀后掩埋的。另外,此坑和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而非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由此而对史记所撰“白起坑赵四十万”之说有疑点,而《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的描述稍为客观些,三年期间赵军战死二十五万余,降二十万。据《高平县志》载,这里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二十万处。

从永禄村的发掘来看,活埋二十万降兵也是很难操作的,应该是射杀后进行掩埋。秦军锐士除了作战勇猛外,秦弩器械的先进,也是战国时代的标榜,据称除了弩的设计精良外,其制造水平已实行了标准化作业流程。

2014年,我参观游览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景区,在秦俑坑内发现的弓弩遗迹多处,从完整的弓弩遗迹判断,至少有三种不同形制的弩,秦代弩机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张艺谋的电影《刺秦》里,表现的秦弩射杀场面虽说夸张,但却也是有根有据的。

临潼秦始皇陵之秦兵立射俑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而秦国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对秦国而言,在长平之战上,基本是“自损七千”了。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秦军战死过半,国内为之一空。战争初期,秦军急于求胜而兵锋甚锐,赵国伤亡惨重,熟悉秦军的廉颇转攻为守,凭借有利地形广筑高墙壁垒,固守不出。秦久攻不下,锐气大挫,粮草辎重也难以为继。

秦使反间计,使赵王轻信传言后替换了擅守的廉颇,启用主张速战立场的赵括。同时,秦王悄悄地换将为白起。赵括统率赵军时,轻敌冒进,误入埋伏。白起将赵括所在军团包围,却围而不打,消耗赵军。而赵括只能建筑壁垒,等待救援。秦军包围赵军46天后,赵军水粮耗尽,饿死无数,最终力竭而降,而赵括死于突围战中的流矢。赵军投降后,被白起使诈,坑杀近二十万。

四、“纸上谈兵”只是一个典故,并非真实的赵括。

小学时,第一次读到的战国故事就是“纸上谈兵”。纸上谈兵,这个贬义成语里,赵括被描述得不堪一击。我们看到的文学渲染作品和我们真实的历史纪实资料往往是有出入的,这就像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得到的结果会不尽相同一样。

赵括,有不如白起的军事才能,但也并不是只会夸夸其谈的庸才。秦举国之全力,征兵近六十万,耗时三年,自损二十万,才胜赵括。赵括,若是一庸才,秦国也不会胜得如此艰难了。

赵括主军遭围于泫氏谷,期间赵括曾组队轮番突围,第四次突围时赵括中箭身亡。赵军在主帅赵括战死后,队伍建制仍未混乱,继续对抗秦军,至被围四十六日后,粮草早尽,最后人肉相食,力不能支,将士们后来饿得连兵器都举不动了,才自发投降。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战死二十五万,秦军战死二十万,秦军惨胜后,又坑杀了投降的赵军近二十万。为了打击六国士气,秦军通过释放的二百多名老弱病残赵卒,诓骗这些降卒来宣扬秦军坑杀了四十万赵军,以彰显秦军的强大和赵军的不堪一击,这是一种战争手段,而不是战场上的实情。

长平之战前,赵孝成王问平原君:“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长平之战的第一个阶段,是相持三年的消耗战。《战国策·齐策二》载:“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战略相持下,赵国的后勤保障无法继续支撑下去,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战争相持三年,二十万大军的巨额消耗使得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赵王更急于尽快结束战争,所以改变了廉颇的坚守战略,任用赵括主攻。赵括只是执行了赵王的旨意,换将是赵王因国力较秦国不济,而做出的被动选择。赵王用赵军的野战短板,去攻击秦军锐士的长处,难以为胜,而换将也是赵王铤而走险的孤注一掷。

战争的最高层次,是国家总体战略的优势,这种战略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即便赵王不换将为赵括,仍旧用廉颇做固守策略,以赵国之粮草供给,已出现了严重的后勤补给问题, 廉颇也迟早会因为补给困难而被白起攻下。

长平之战,在赵王要换帅的条件下,除了赵括也真的是没有可用之人去替换廉颇。乐毅病,李牧对抗匈奴,田单投赵不久,而赵括自幼跟随其父赵奢从军也曾有建树。武无第二,兵家决战非胜即亡,赵括也许不是最有才的将领,但他初次任帅、奋力一搏,最终马革裹尸,那也是一位忠勇的将军。

五、战神白起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梁武帝萧衍(姑且看做是《琅琊榜》里靖王萧景琰的人物背景吧)主导编撰的《千字文》中,“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因此有了战国四大名将之说: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白起位列之首。

长平之战,这是冷兵器时代,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场大规模、大兵团作战,参战兵力达百万级的战争,也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的战争,也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之一,统御如此规模兵力进行大规模作战,远不是只靠勇猛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统帅除了有上升到国家战略方面的全局意识,更要有精确的战术布置,白起就是这方面的军事天才。

白起的作战,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从而对敌人发起毁灭性(消灭敌有生力量)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的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敌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全歼赵军,就是一场教科书般的经典战术。

临潼县秦始皇陵之秦兵跪射俑

对于长平之战,即便后期赵军主帅不是赵括,而换成其他名将,比如廉颇,那白起主导的秦军仍会赢得这场战争,除了白起的军事才能外,支撑他军事战略的是秦国强大的综合国力。秦国的综合国力,是几代人的积累、举国体制的进步造就的,所以即便替代廉颇的是李牧,或者是乐毅,或者是田单,再亦或是赵括的父亲赵奢重生,都难以扭转战争的最终结果。

对白起来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一词来形容他拿下的长平之战并不适用。在长平之战前,就已有近百万军民死于白起的剑下了。战争是残酷的、可怕的,真实的战争是什么?绝不是影视作品里表现出来的那种男子汉的壮烈情怀,更多的是无限的悲伤、无限的凄凉、无限的你不想看或者你没看过的残忍,这一点只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爷爷奶奶辈的人才深有体会。

秦国拿下长平之战,从“上党之争”中拿到了东出太行八陉的战略要冲之地,打破了整个战国时局的军事战略平衡,自此开始,秦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一国独大。在血与火的战乱年代,“一战功成,百万骨枯”,是先人们的阵痛,也是我们后人们引以为鉴、珍惜当下和平盛世的谈资。


旅行小贴士:

  • 上党门遗址:山西省长治市府坡街--上党门

  • 长平之战遗址: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长平村--长平之战遗址(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

  • 免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括真的就是纸上谈兵吗
长平之战简述
相关评论
赵括喊冤!如何从一位实力名将沦为“纸上谈兵”的
纸上谈兵的赵括,自掘坟墓的白起
长平大战的战略决断与始末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