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豫西古村居奇葩:陕州地坑院与偃师地坑院
userphoto

2023.03.28 河南

关注

【引子】:

《地坑院》

通韵/林旭生

远闻人语笑,近观像坑窑。

俯视人没见,平看似堑壕。

挡风还避雨,抗雪又遮雹。

地堡防流匪,先民智慧高。

(陕州地坑院原图)

1933年,德国飞行员迪特.格拉夫.卡斯特尔驾机由洛阳飞往西安,在掠过陕县上空时,被高塬上星罗棋布的神秘坑洞惊呆了,他迅速用相机记录了豫西地坑院这一奇特的中原乡居画面。

【正文】:

窑洞民居,是我国农村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而地坑院作为窑洞民居里的一种,特有的风格,独树一帜。其中,以中原地区原陕州区域的现存地坑院数量最为庞大,规模及构造也最为典型,除此之外,同处于豫西地区的洛阳偃师也有类似的地坑窑院。

(德国汉莎公司飞行员迪特.格拉夫.卡斯特尔)

(1933年陕州地坑院相片的着色图)

陕州,历史上曾为县治、州治,当前的区划是三门峡市的陕州区。

陕西省的名称由来就是因处于陕县以西而得名,但陕县不属于陕西,而属于河南省,而现在提起陕县,当下最有特色的城市名片就是地坑院村落了。

陕州历史上有很多地坑院,大多数的建造历史在百年左右,部分可能有三百多年。目前,张汴乡北营村的地坑院开发得较为成熟,景区为了旅游方便,二十多个地下坑院打通连接了起来,目前已经成为三门峡地区的头榜旅游热地。

(后建的地坑院城门楼,是北营村地坑院入口)

一、地坑院的成因分析

窑洞民居在黄土高原比较常见,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的穴居生活,但地坑院的风格及流行,却有其历史环境特定的原因。

(陕州地坑院外新建的马嵬驿仿古街

在民居风格上,虎牢关以西的豫西乡民,大多生活在黄土塬较多的高地,民间建房除了考虑宜居、采光、避风这些居住要素外,更要考虑隐蔽、防御这些安防功能。民国时期的豫西地区,因兵荒马乱而在建筑风格上更是将隐蔽、安全作为第一要素。典型如:新安县铁门镇张鈁家的天井窑院、巩县康店镇堡垒式康百万庄园、巩县神都山下的镇嵩军头领刘镇华家庄园...,不胜枚举,无一例外地把安防作为建筑设计的第一要义。

(陕州地坑院高空鸟瞰图

对于寻常的普通人家,有钱的可能会修成像荥阳县油寨秦氏古宅那般铜墙铁壁,但大多数没钱的老百姓们,只能因地制宜去把自己家、自己家族、自己村庄建成“土城寨、土堡垒”式防御民居,典型的比如处于四战之地、交通要冲的郑州地区,从清代中期到民国年间,郑县城外郊区的几乎所有村庄大多命名为“寨、堡”,都是因为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刀兵流血事件后,先民们用带血的经验筑造出来了保民平安的村寨、堡垒(典型的村庄名称,如虎牢关旁的十里堡、南北屯;花园口以东黄河边的六、七...九堡;郑州市区的弓寨、陈寨、陈伍寨、林山寨、保吉寨...各种寨)。

地坑院,这一特殊民居的形成,也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影响。所以,地坑院的最初设计理念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居住,设计理念中更多的是为了“防匪”。

(陕州地坑院高空俯视图

中原地区,因处于战略要冲之地而历来战乱频仍。乱世之元末、明末、清末、民初,处于要冲之地的陕州,历来是战争和匪患的肆虐之地。民国初年,战乱之下的豫西刀客横行,刀客两字在豫西发音“dao kai”,也被豫西乡民称“趟将、响马、刀匪...”从灵宝“秦函谷关”到新安“汉函谷关”这三百里官道上,形容土匪的称号就有好多种,“陕西过来背着刀的称刀客;豫东过来骑马跨枪的叫响马;白朗的余众叫趟将;拦路蟊贼叫强人、强盗;还有社会上的袍哥会;民间的各种枪会...”

(地坑院通常以家族群居的形式呈矩阵状分布)

民国初年,豫西的匪众势力十分复杂,经常在兵和匪两种角色间相互转换,比如声名狼藉于陕西的军阀镇嵩军,其部队前身可溯源于嵩县杨山聚义的绿林道刀客,豫陕两省交界附近的各支地方部队,大都与土匪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种情形下,老百姓生活艰难、民不聊生,为了活着,在民居上也造就了特有的豫西风格,那就是首先以“隐蔽安全、实用坚固为主”,这也是地坑院这一特殊民居风格能被当时的居民大量复制、大量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陕州地坑院及特点

(陕州地坑院与毛主席居住过的陕北窑洞有异曲同工之处

地坑院村落,集中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区域,其中豫西的陕州地区尤为盛行。地坑院虽然没有明显的建筑外观体量,但原生的黄土塬地貌就是它的形象。地坑院由地面下到天井院内,再经由院子进到窑洞,形成有序的空间布局。地坑院由上观看,犹如嵌入土塬之中,融合在大地之内,与大地浑然一色,院内花开树绿,窑顶车马匆行,呈现出一派别致的田园之美。

(陕州地坑院内的民俗用品展示“纺车、穿山灶”

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下挖的坑院。四四方方的“四合院”形式,距地面是约10—15米深的井口,供人居住的窑洞均是从井底挖出,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由于黄土足够结实,且陕州属于年降水量低于500毫米的干旱地区,故地坑窑洞不需要担心坍塌。地坑院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防震。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陕州地坑院后挖的互通地道

当然,这种“地下洞府”式的民居,除了冬暖夏凉、就地取材的优点外,其最大的作用其实是在乱世防兵匪。进入村内,只闻人言语,不见村舍房,“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

(修缮一新的院外、院内、窑内

陕州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偃师游殿地坑院

(洛阳市偃师区山化镇游殿村地坑院

除了陕州地坑院,同处豫西地区的洛阳偃师也有一处地坑院村落--游殿村滑氏地坑院。

滑氏,得姓缘由与一个典故“灭滑而还“有关。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伯爵小国,游离在卫国和郑国之间苟延残喘。最初的都城位于当今的安阳市滑县(被卫国吞并),故都距今约3000年。后来,滑国又迁都到当今的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府店镇有古滑城遗址)。秦晋崤之战,大国冲突,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国家遭殃,因秦国伐郑国不利而灭滑国,“灭滑而还”的典故由此而出,类似的成语还有“假道灭虢”。

(游殿村滑氏祠堂)

弱国政治无外交,小国难民多流离。来源于周王室姬姓的滑氏,在当今的人口数量并不算多,也未能列入前100大姓。滑国灭亡后,根据当时的风俗,大多数爱国子民及贵族,以国为姓氏,从此中华姓氏里多了一支“滑姓”人群。以亡国的国号为姓,这一风俗在战争频发的春秋战国时期尤为常见。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华姓氏,也因分封制而更加多样化(从姓氏源流上看,滑姓的源流比较纯正,来源于姬姓)。

明代洪武六年,元末战乱造成的中原人口锐减,促使官府下令出台了“大槐树人口大迁徙”的类似政策。根据游殿村滑氏祠堂的残存碑文,基本能明晰山化镇游殿村的滑氏溯源,来自山西省洪洞县。游殿村的滑氏,时隔2000多年后再次返回“滑国故土”,自明初居于偃师市山化镇邙岭后,距今有600多年,虽未能像“古滑城”那样留下典故与文物,但留给了后人一处庞大的古地坑院落。

(荒废的游殿村老“地坑院”)

滑氏地坑院,位于游殿村。游殿村,得名于北宋。据传宋徽宗到巩县皇陵扫墓后,小住会圣宫(遗址在今山化镇寺沟村凤凰山)几日。出门游玩时,传下口谕,在向北走到能看见黄河的地方时,止步建北殿返回,向南到能看到洛河的地方止步建南殿返回。徽宗走后,地方官员为了纪念皇帝此次出巡,就在其观看黄河和洛河的地方,各建了一座宫殿,分别叫南游殿(区划是今偃师游殿村)和北游殿(区划属巩义市康店镇)。

(游殿村得名由来)

(连霍高速扩建双向8车道时,南车道未与北车道并行,在游殿村特意绕开了地坑院群,形成了高速公路建设中少有的分岔、分道并行现象)

偃师地坑院与陕州地坑院,相同点都是地下坑院,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偃师的游殿地坑院群是互联互通的(陕州地坑院是独门独户,其北营村的21个院落互通是为了游客参观方便,而由旅游开发公司在后期打通的)。

偃师的地貌雨水较多,所以地坑院并没有像陕州地坑院那样规模庞大,坑院布局上也不是特别规整。因为,处于洛阳东边的偃师地区,在气候上雨水相对更多些,游殿村地坑院内的窑洞门头,为了防止坍塌,用砖券拱的部位也较陕州地坑院更多些(今年我省的7.20洪灾,游殿村就有一户还在地坑院居住的村民因塌方被困,所幸被及时救出)。


(2018年3月24日,我路过游殿时,还未修缮的地坑院“危房”旧图)

游殿滑氏地坑院“九连洞”,其实最早时叫做谢氏地坑院。

清代道光年间,游殿村一谢姓大户人家,随着财富的积累和人口的增加,特意开挖出了这种防匪的地下窑院堡垒,以免财产遭到流匪侵占,至于谢员外所挖的窑院是否借鉴了陕县的地坑院风格,不得而知,但建筑风格确实是一脉相承。

谢家经过近三年的开挖,共挖出来了8座地坑窑院,地下的每个窑院均有互通式地道,窑顶黄土用石磙反复碾压,可抵枪炮炸弹,相连的这处地下连环堡垒,称为地下胡同”。地坑院落成后,谢员外只保留了最外侧的一处窑院,剩余的卖给了游殿村人多势众的滑姓家族。抗战期间,谢家有人在日伪偃师政府供职,解放后逃离偃师,下落不明……

曾经别有洞天、热闹非凡的游殿村地坑院,如今大多数人家都搬离了窑院,村民大都选择了窑院顶上新盖房。这处用地道相连的地坑院群,成了村里的“九连洞”遗址。

(游殿村老“九连洞”遗址)

【小结】:

先秦《考工记》讲造物的第一条原则:造物要“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无论是陕州地坑院,还是偃师地坑院,实际上都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建筑风格,这种因地制宜,利用高塬地形下沉式挖掘,民居与大地融为一体,这与普遍通用的矗立在地面之上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这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是地坑院最大的魅力体现,堪称绿色“原生态民居”。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来看,它是人与大自然最和谐、共生的民居典范,其自然风格与乡土气息充分体现出了原住先民们的勤劳、敦厚和智慧。

-正文结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见树不见村 进村不见房——古老而奇特的民居地坑院
『乡土』河南三门峡:陕州地坑院(图)
地坑院
探寻中国神秘古村落,竟然还保留着这些民俗
豫西之行
2021年7月河南游记之——神奇的地平线下古村:落陕州地坑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