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烟台街·往事如昨 | 过生日,小脚奶奶一人做出了“四一六”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一个人来到世上之日,就是终生纪念的生日。更重要的是,要永生牢记母亲痛苦分娩的生育之恩,纪念自己对生命的延续。浏览网上五花八门过生日的形式,我不由想起了结婚前传统大家庭过生日的趣事。

当过中医推拿师的奶奶是我们一家三代的当家人,她聪明伶俐、勤劳肯干,亲手带大了我们姐弟四人。直到84岁去世前,她都清楚地记得每个人的生日时辰,即使干不动活了,也不忘提醒每个人过农历生日。

奶奶最讲究小孩儿的“百岁”和头一个生日。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也要设家宴请客。尤其是头一个生日,还要在宾客的见证下让小孩儿抓周。我记不得自己和妹妹的抓周,但对两个弟弟,特别是大弟的生日抓周记忆犹新。

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和副食品短缺。为了孙子的头一个生日,奶奶可是做足了功课。

首先准备生日打卤面,寓意福禄长寿。奶奶担心“代食品”手擀面不筋道,提前到郊区找农户兑换小麦粉。担心面粉量不足,又用筛罗从“代食品”里筛出细面作为补充。大弟生日当天,奶奶提前和面,面醒好了,又踩着三寸金莲,用擀面杖一块一块地擀,硬是擀出了十几个人吃的手擀面。打卤的猪肉不够,用父亲赶的花蛤煮熟剥肉充量,再用自己种的芸豆切丁做卤菜。葱姜爆炒猪肉后,芸豆丁下锅炒变色,倒入蛤汤,开锅后淋一个搅开的鸡蛋,出锅时倒入蛤肉,香菜点缀,鲜香四溢。

那时没有电气化,全靠大锅烧煤拉风匣。为了保证宴席需要,奶奶将平时不用的另一锅灶启用,专门用于开卤煮面。平时做饭的锅灶做菜品,重点做好 “四一六”,寓意“时时(四四)平安、一生幸福、六六大顺”。虽然物资匮乏,但奶奶充分发挥了“靠海吃海”的优势,那个年代海产品不值钱,就以海鲜为主食材,做出了别具一格的“四一六”。

我作为烧火丫头和端菜的小二,对奶奶做出的每一道菜都记忆犹新。父亲到长岛修理船用柴油机时,当酬劳背回的海参派上了用场,加上他与徒弟一起划舢板赶海收获的鱼虾蟹蛤等海产品,配上窗外自种的瓜豆菜和姑伯寄的东北土产品,荤素搭配、色香味美,得到了宾客的一致夸赞。

我记得先上席的是四个压桌菜。一盘点心是在烟台市糕点厂(后改为烟台市食品厂)工作的母亲找领导特批的,有江米条、三刀、蜜饯等品种;其它三盘是凉拌的小银鱼干、大白菜拌海蜇皮、海波螺和海瓜子的拼盘。一个大海碗叫全家福,记得有海参、对虾、蒸鸡蛋糕、豆腐和东北蘑菇、木耳和胡萝卜片等等。六个热菜:奶奶杀了一只家养小公鸡,蒸了鸡;父亲钓的加吉鱼,先清蒸吃鱼肉,后用鱼头和鱼骨熬汤;其它有葱爆海参、乌鱼花炒胡萝卜、溜鲅鱼条、萝卜丝鱼丸子。

父亲先陪着客人吃着“四一六”,喝着用地瓜干换的白酒,说着祝福的话。奶奶开始做打卤面,面条煮好过水后,一一盛到碗里,浇上面卤,我一碗一碗往桌上端。很难想象,一个体重80多斤的60多岁小脚老太太,是如何完成这么复杂和繁重的劳动啊!

大弟抓周是生日宴最重要的环节。宴席结束后,客人们继续围坐在炕四周(那个年代,家家有火炕,炕中摆饭桌,四周盘腿坐)。饭桌换成了红包袱布,上面放着算盘、木尺、扳子、钢笔、书、秤、人民币和粉盒、梳子等。母亲把大弟抱到包袱布中间,让他抓上面的东西。我和妹妹在灶间吃完饭,帮助奶奶刷锅洗碗,并不知道大弟抓了什么。只听见客人们喊“抓这个,抓这个……”一会儿这个说“怎么放下了?”一会儿那个说“不算,不算,他在玩儿呢!”父亲的师叔是秀才,也是抓周的主要见证人,他说:“不能着急,抓到手的,握着不放才算数!”到底抓了什么,我和妹妹也没看见,只听见大家拍手,连连说:“好,好!”母亲这才把大弟抱出来。宴请结束,父亲送宾客陆续离开。

上世纪70年代,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社会上轻商意识浓厚,我被分配到菜店工作,自然觉得悲观。想起弟弟抓周之事,我便问父母:“我过生日时,是不是抓了秤杆子?”父亲说:“你抓的是钢笔!”“抓钢笔怎么还卖菜?纯粹是迷信!”我没好气地说。父亲说:“不是迷信,是一种仪式。你敢保自己卖一辈子菜?商业很锻炼人的!”父亲讲了一些励志的故事,劝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字写那么好,早晚也能用得上!”还别说,卖了8个月的菜后,我还真凭着漂亮的字遇上了伯乐!陆陆续续,有多个部门和单位调我,虽然蔬菜公司不放,因家庭成分我也上不了工农兵大学,但有了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多次到商业局、报社、电台参加通讯员培训。当别人以此为跳板争取上学、走仕途时,我却如饥似渴地认真学习写作,几年下来,200多人中只我1人成了专业文秘,笔耕不辍直到退休。

不到七十不庆寿。从我记事起,除了小孩儿过百岁和首个生日请客,全家人每年的生日都是在家里吃个打卤面。过去人均寿命低,“人生七十古来稀”,一般从60岁开始把过生日改作庆寿。而我们家的老人从70岁开始庆寿,5年一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80岁开始,年年庆寿。

奶奶70岁那年的庆寿很简单,就是打卤面加上打酵子戗面,按照胶东地区做花饽饽的传统工艺,蒸了发面立体大寿桃和若干小仙桃,做法与现代的生日蛋糕大相径庭,也没法比。但奶奶仍嫌麻烦,说她以后还是过生日吃面条,不庆寿。她是家庭主妇,自然兑现。直到奶奶80虚岁,母亲才主持为她庆了大寿。作为市食品厂的首批西点师,母亲亲自为奶奶做了西式大蛋糕寿桃,大大的红寿字配上糖稀捺花的精美小仙桃,奶奶高兴得直说自己有福气,儿媳妇手艺高!

因为奶奶对家里每个人的生日时辰想得清楚,我们每个人都不用为自己的生日操心费力。而且,在奶奶77岁以前,每个人的生日面条都是老人家亲自和面、擀面。一双小脚,站在那里用擀面杖擀着七口人吃的面条,真的是太辛苦了!可奶奶从不叫苦喊累,劝说她也没用,就这样一天三顿地为七口人做饭到77岁。

那年母亲41虚岁。按风俗,41虚岁不过生日。在母亲生日那天,奶奶没有做打卤面,而是用新鲜的野苦菜清水煮豇豆面汤。母亲以为奶奶忘了自己的生日,有些不悦:“今天我过生日,怎么喝苦菜面汤?”奶奶说:“今年你这个岁数按风俗不能过生日,喝个苦菜汤先苦后甜吧。”喝完面汤,奶奶说:“以后这个家你来当,我老了,鼻子又出血,怕年轻人嫌弃。”

从此,母亲担起了家庭主妇的重任,勤俭持家,与父亲一起为奶奶送终,为儿女成家。她相信奶奶说的“先苦后甜”,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住着大房子,冬有暖气,夏有空调,退休金花不完,电视冰箱很方便,太满足了。她热爱生活,勤劳自立,虽已88岁高龄,记不得谁的生日了,但坚持自己买菜做饭,减轻子女的负担。

你可能还想看:


烟台街·民俗采风 | 我家过年,这件重要的事必不可少

烟台街·往事如昨 | 怪事!一锅饺子吃完了,全家人谁也没吃到那枚铜钱

烟台街·往事如昨 | 讲到战友理琪牺牲,这烟台“老贴”当着我面哭出声

烟台街·街面忆往 | 老烟台公利市场西门对面的海东街,曾是名副其实的“鱼行街”

来源 | 烟台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优秀作文】 奶奶过生日
真的好想您,我的奶奶 /清风皓月
幸福满满的抓周
【湖南】刘昭义《为奶奶过生日》指导老师:舒丽君
乡土散文:母亲不爱过生日
礼 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