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忆《大决战》编剧王军 | 徐源和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近年来,全国各电视台多次播放反映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影片《大决战》。每当看到那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我就不由得想起与《大决战》编剧王军相遇、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

2014年2月的一天下午,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来了一位坐着轮椅的老者。护士长亲自把他送进病房,用十分尊敬的口吻向护士和病友们介绍说,这位老同志是电影《大决战》的编剧王军先生,因为他治疗的病区现在没有床位,先在我们这里住下,做前期观察和治疗准备。他被安排在我的临床,我用崇敬的目光端详着王军先生,只见他高高的个子、匀称的身材,清癯的面颊上戴着一副眼镜,透着一种军人的气度和学者的儒雅,宽宽的脸庞上布满着岁月的沧桑。

电影《大决战》海报  资料图

安顿好以后,王老就在病床上看着我们两位同室的病友,问我们是哪里人。当听说我是烟台人时,他眼睛一亮,说:“我是烟台莱州人。”见到老乡,王老谈兴骤起、谈锋颇健,一连几天,我俩聊烟台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聊故朋老友、社会发展,信马由缰、海阔天空,有时聊到晚上睡觉时还意犹未尽。尤其是我,仿佛在享受着一席营养丰富、色彩斑斓的精神大餐。

王老说他时年85岁,1929年11月出生,是莱州朱由人。他16岁时,听到当时胶东公署招生,就和同乡几个伙伴步行400多里路到栖霞桃村应考。经过考试他进入了交通学校,进行电报、电话专业学习。学习才刚刚进行了短短几个月,由于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就提前毕业了。王老被分到胶东13纵队,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从此走上了军旅生涯。王老当过电话兵、文书、副指导员,随着这支英雄的部队战潍县、打济南,一路南下一直打到福建,13纵队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这支英雄的部队在福州战役和漳厦金战役中屡建战功,成为福建前线的钢铁雄师,一直镇守在祖国的东南沿海。

王老因字写得好、文章写得好,发表了不少作品,在文艺汇演中获得奖励,先被调到文工团当创作员,后来任创作室主任,1955年调入八一制片厂任编剧。他创作过《海滨激战》《海鹰》《海上侦察兵》等影视、话剧剧本,为《严惩蒋贼军》等纪录片撰写过解说词,发表过诗和歌词,其中的《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一度被广泛演唱,并被选入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他还发表过长、短篇小说及散文多篇。与他人联合创作的战争历史巨制《大决战》,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和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与王老聊天,不能不谈《大决战》。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拍电影,是老一辈革命家和军事家一直萦绕在心的情结和夙愿,中央的一些老同志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对影片十分重视,多次召见主创人员并参加座谈。参加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各野战军都派出一名顾问,第二野战军为杨振宇(时任二野参谋处长,后为海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为张震(时任三野参谋长,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第四野战军为苏静(时任四野作战处长,后为总参军务部副部长)。王老也是三野的老兵,历史的情感、现实的责任,让王老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本的创作中。历史题材的作品,无论是什么文艺形式,都要忠于历史的真实,这是每一个剧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可波澜壮阔的“三大战役”所形成的资料浩若瀚海,战役的亲历者成千上万,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王老他们直接查阅史料几十万字,走访了众多当年战争的亲历者,实地考察了战场遗址,了解了大量真实的细节。例如:二野、三野的老领导回顾,在淮海战役歼灭装备精良的黄维兵团后,战场上留下了大量战利品,中央军委命令:“三野立即到达新的集结地,不准打扫战场,战场由二野打扫。”我听到这里,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有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兄弟野战军首长的高风亮节和广大指战员的深情厚谊,这样的军队怎么能不所向披靡!

说起剧本的执笔创作阶段,王老高兴地说:“(剧本)是在咱们烟台的养马岛完成的。”自从到了养马岛住下,王老他们就受到老解放区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时任牟平县委书记谢玉堂每周必来几次,生活上的事无微不至,工作上的事有求必应。写作班子在牟平养马岛一写就是7个多月,具有史诗意义的《大决战》剧本就是在这里竣稿的。几天来,我发现每当说起家乡的时候,王老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家乡山山水水的深切眷恋,对故乡亲朋好友的深切思念。

当我向王老介绍烟台正在大力开展胶东红色文化建设时,王老说,烟台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宝藏,信手拈来,比比皆是。就拿开国上将许世友在胶东的传奇故事来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还有传奇英雄“乔八爷”(乔明志)的故事在老解放区广为流传。王老曾经搜集到这样一段故事: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公署一个有一定级别的干部叛变投敌,跑到了烟台。许世友十分震怒,命令侦查队长乔明志火速赶往烟台,将其捉拿归案。乔明志接到命令,马不停蹄进了烟台,在叛徒尚未与敌人接上头时,就在一个旅馆将其擒获,拿住叛徒的琵琶骨将其押回解放区,那气概、那胆略,真有点“关公温酒斩华雄”的味道。我想,烟台确实是红色文化的宝藏之地,然而像王老这样见多识广、有丰富红色文化积淀的长者,不也是亟待挖掘的红色文化宝库吗?

王老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学校教美术,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画家,女儿办企业也颇有建树。儿女和儿媳妇很孝顺,虽然为他请了24小时的护工,但每天都来看他,说起话来和风细雨。说到王老的夫人,他们两人是战友和伴侣,情深意笃。几年前夫人去世了,现在谈起她来,王老伤心的样子仍让人动容。

说起人生,王老的经历也曾遇到坎坎坷坷。“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界受到极大的冲击。王老离休前,组织安排让他担任电视剧《张闻天》的编剧。王老调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对老红军、张闻天夫人刘英大姐进行了18次采访。刘英大姐说到动情时,泪流满面。虽然电视剧因条件不成熟,没能开拍,但王老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无比珍贵的历史作品。每当谈到这些经历的时候,虽然事事风云激荡,但他神态自若、举重若轻,有一种闲看花开花落的淡定潇洒,让我颇受教益。

王老说:“我现在眼睛不好,就是想写个自传,把自己写的几部电影的前前后后写出来,留给后人,看来不能实现了。”后来,王老要转到新病区,我俩恋恋不舍地告别。

回到烟台以后,我们俩就觉得还有许多话没说完,不是他给我打电话,就是我给他打电话。我们说的是家乡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还有退休后的生活。他住在北京总政干休所,和田华等军旅老艺术家是邻居,他们经常相聚在树荫之下、花坛之畔。电话中,他还讲了一些他们之间的趣事。我把与王老交谈的内容写了一篇文章《银幕下的将军》,发表在《胶东人物》杂志上,并把杂志邮给了王老。

有一天我刷小视频,看到上世纪50年代,开国将军合唱团演唱的歌曲《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当听到报幕员说到“词作者王军”时,我心里一阵激动。“为领土完整,为保卫和平,北京城发出了庄严的号召,听全国人民的钢铁誓言,一定要,一定要解放台湾。”旋律雄壮、语言铿锵,让人觉得气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听完后,我激动地与王老通了个电话,说了我的感想。

王老听后,娓娓道来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那是1954年,他在福建厦门前线体验生活,目睹海防前线广大军民冒着酷暑进行着战斗动员和紧张战备,“九三炮战”打响后,前线的氛围激起了他的创作激情。在前线的战壕里,他与军旅作曲家晓河共同创作了这首歌曲。《厦门日报》《福州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这首歌曲,全国各报刊纷纷转载,中央和各省市广播电台普遍录播,在广大军民中广泛流传。福州部队文工团在开展火线文艺工作的活动中演唱了这首歌曲;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将军合唱团演唱了这首歌曲;大型历史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也有千人大合唱《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总政歌舞团出国访问演出,将这首歌唱到国外,引起了强烈反响。王老还给我讲了他在福建前线体验生活时,同炮兵伪装阵地、炮击蒋军兵舰和欢庆击沉敌舰的情景。

有一天,王老给我打电话,可能是思乡情深,问起他家乡莱州朱由镇的情况。我真说不上来,就跟王老说:“我找个人跟您说。”我就请莱州市政协文史委的王雪梅主任给王老去了个电话。王主任告诉我:“和王老通了个电话,详细说了家乡的情况,讲了半个多小时,他很高兴。”王主任还把我写王老的那篇文章刊登在《莱州文史》上。

后来,王老的身体不便,常坐在轮椅上。2017年3月的一天,王老给我来电话,说烟台张裕公司的历史是个写大电视剧、好电视剧的好材料。从构思到细节,从人物到剧情,他都谈了很详细的意见,并说他可以联系一些编剧、导演和演员。我听了一段时间,想起应该录下来,就点下录音键,录下了珍贵的27分钟。遵照王老的意思,我把他的想法转达给了张裕博物馆的领导同志,他对王老非常感佩。就在三个月后的6月2日,王老与世长辞,享年88岁。

王老去世以后,他的家人给我捎来《王军剧作选》《时代巨人传奇》厚厚的两本精装书,共近100万字。书中除了《大决战》《一代英豪·周恩来在1927》《张闻天悲喜剧》《血花·陈赓历险记》等作品外,还有他的简历、作品一览以及珍贵的照片。我对王老有了更加深入、完整的认识。

他1946年参军以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并光荣入党。在战斗间隙他坚持业余写作,1946年首次在胶东军区《进军报》发表枪杆诗《火线电话兵》,首部“兵写兵、兵演兵”的广场歌舞剧本《一条海底线》参加了1950年华东军区第一届文艺汇演,以后他就成为部队专业创作人员。在1956年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大会的总结中,王军等7人被称为“朝气蓬勃有才能的青年作者”。后来,王老成为了专业作家,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了《海滨激战》《一个侦察兵》等戏剧文学剧本5部;《大决战》《海鹰》等影视文学作品7部;《移山填海》《伟大的战略决战》等长纪录片解说词50余本、18万多字;《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台湾》《渔家歌声》等歌词10余首;《陈赓大将》《地瓜搬》等长短篇小说和散文、文艺通讯若干部。

我与王老从一次邂逅到逐步深入交往,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却受教颇多,成了我人生中永恒的记忆。

你可能还想看:

社长时年二十九 | 宋世民

怀念哲夫先生 | 尹浩洋

老烟台“四大名栈”今何在?| 冷永超

千年牟平城,城外还有三座“城”?| 刘甲凡

来源 | 烟台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一特辑|战争片经典“大决战三部曲”在线看
解放战争时期,三野第25军的三位师长都是谁?后来的结局如何?
三野8兵团为何很少听说?其实故事不少,只是没捞到大仗
三野10大上将,为何许世友总先升官?他有一奇功得到主席亲自认证
三野有1位元帅,2位大将,11位上将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
1949年“五大野战军”军长年龄一览表 最年轻的军长就是三野三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