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司怎么招人,可以用下这2招

生活如果没有记录,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

所以我会推荐身边的朋友,还有做企业的老板应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向曾国藩学习,或许你留下的只言片语,对于你的小孩或者家族后辈而言,就是家风精神传承的最好的方式。

当然,这种好的习惯也可分享给公司的团队、干部。把一件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能够锻炼其逻辑能力,内容的精炼,同时也会促进他们进行深度思考。


今天的关键词:招人

我们在与客户进行交流的时候,一个比较多的话题就是如何解决企业的招人,育人,留人的问题。

怎样才能招到人?

招什么样的人才合适?

什么方式更好?成本更低?

对企业来讲,招不到人很痛苦,招不到合适的人会更痛苦。尤其现在的环境是,90后,00后,思维活泼,个性独特,一言不合就可能走人。

我也是90后,这些都经历过,表达下看法:

1,破观念

人有区别,不是所有的90后都是难管的,动不动就跳槽,或者吃不了苦,其实也有些人很有想法,很有梦想,就看你能不能懂TA,这个需要你观察,沟通,去调查,如果你只是从人力资源或者其他招聘人员那里了解,那一定是片面的。如果你能懂TA,懂TA未来的方向,那么管理或者留TA的成本就降低了。

2,尊重

90后开始,或许是中国人心智文化最全的一代人,不崇洋媚外,会觉得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好。这个时候用80后,甚至70后的人管理的方法就没什么效果了

你越是尊重TA的想法,越是鼓励TA某一个很细的点,TA会感觉到不一样的。当然,这不是一直夸奖,或者毫无原则去夸,两码事。

有些90后的思维,想法,灵性会打破经验的壁垒,创新思维更强,会迸发很多想法出来,这个方面看老板怎么去引导,用好了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华一有个微信事业部,每年在股权激励培训上面,为整个集团贡献四分之一的业绩,就是一批93年后的小伙子干起来的,海洋老师作为70后,怎么会花心思研究微营销呢,你要让有想法的人去干,去试错。

这里面的灾难就是,思维保守的中层管理者的强势压制,使得基层的很多想法不愿意说出来,并且老板也不知道。所以公司人数一旦突破到30人左右,对于中层干部的带队方式,思维方式,要合理的引导,不要限制下面人的想法。或许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会给公司起到救命的作用。

有了以上2点基础,接下来讲讲招人更有效:

第一个:一对多

原来的招人方式,或许在互联网,如智联招聘 猎聘网等,或者去人力资源市场,学校里面去招。 去现场的人肯定不是老板,是人力资源的相关人员

这是一般常用的方式,耗得成本大,最后留下来的没几个,还有就是刚刚培训好没有多久,人就跑了。

接下来换成一对多形式

通过上面的方法把人召集过来之后,在进入正式面试之前,先进行一轮会议宣讲。

谁来讲?

这个宣讲人,不能是人力资源官,一定是老板

对于小公司来讲,最好是这样。所以很多公司难找到合适的人,关键点在这里。因为:

只有老板最懂老板

需要什么人,公司缺什么岗位,岗位缺什么样的人才,人力资源的人不一定懂,小的公司甚至没有人力部门,一般前台招人,但也有可能,前台昨天才到公司入职。

然后讲什么?怎么讲?

这个时候,可以模拟成上市路演一样,台下的是你的投资人,(可以看做多年后,是你未来公司骨干,事业合伙人),你在台上讲解公司的文化,历史渊源,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未来的发展方向,三年的战略规划,缺什么岗位,希望什么样的人加盟,股权激励的方案,工作的方式,公司的福利政策,旅游,奖品等等。讲完之后留时间进行发言答疑。

这种方式有三个好处:

1,原来是用工资的方式吸引过来,他们对你公司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加入,属于被动加入。

现在听完了整个介绍,有个初步的了解,心里在评估,这个时候的加入,属于主动加入

主动与被动之间,质量不一样

2,降低了沟通成本,增强了信任度。

这是直接与老板面谈,可以初步了解老板的人品和胸怀格局怎样,与自己的频率能不能合得来。一般经过这种方式的人,留下的时间越久。

我记得当时也被这么经历过之后,曾经一度以为我会在此干到创业股激励的那一步的,最少五年的时间。也认为来到这里感觉太好了,就是我想要的那种。

这是我作为员工的亲身经历,所以这种方式很有很好处。

3,公开见证,询问,表态

现场发调研表,公开问:

“你未来三年有什么目标”

“公司有哪些资源可以为你所用?”

“除此之外,还希望公司能够从哪方面协助”

为什么要问这三个问题?

现在有个观点:公司能给你什么,先看你能为公司做出什么?

往深处思考,这句话是不对的。而应该是:

公司有能够给到我未来想要的东西,我才去努力奋斗,去达成或者超额完成公司的目标,顺便获取自己的报酬。

如果公司没能给到别人的期望,连希望都看没有,这个时候人走了不是别人的问题,源头在这。 下面这个出发点是为自己干, 上面的出发点是让员工为公司干。动机不一样,动力不一样。

第二个:传帮带

公司的老员工出面,去为公司招人,这种成本更低,待的时间更久,抗压能力更强。

股权激励的方案里,成为被授予激励的对象,有个六星标准的评估准入条件,

六星标准:思想意识、行为表现、道德表率、绩效目标、人才培育、学习成长。

就这6个维度。当然有些公司是九星标准,但最少不能低于三星标准。

其中人才培育这一招里面,就可以用机制的方式,刺激老员工去招人。

人生可以8个字形容:

关我屁事,关你屁事。 这是老领导讲的一句话,很切合实际。


跟谁有关,谁就操心。

比如:公司设的什么伯乐奖还是其次,估计每个公司都会有。 但是除了这个还有,员工的晋升标准之一,必须培养2个或者2个以上与员工同水平能力,或者比他能力更强的人员,才能够晋升上一等级。

这一招出来不得了,我当时也是这么被激励的。当时作为基层,想要往上爬更高的位置,出来业绩达标之外,还要这个条件。当时有人选,但是不动作。 但是一成为主管之后,就去把一厉害的哥们挖过来作为团队成员。老板也不用苦口婆心的说要为公司招人,机制一般发,下面人嗷嗷的。

这是人性。机制调动人欲,改变人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这个人刚来,不熟悉业务,业绩达标困难,面临公司淘汰机制,这时有我这个老员工在这开导,鼓励,陪伴,度过艰难期,省去公司的沟通成本。  

我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跟我有关,我必须全力以赴支持他。后来没几天他成交了公司最顶级的大单。又成为公司的年度冠军。

这就是传帮带的作用,背后也是机制的作用。就看你怎么用了。

不管是招人,还是育人,留人,背后都有一套原理存在,都是围绕着人来转动。只要原理通了,方法可以千变万化。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管理能力?
《每日分享2103》人力资源的增效思维
员工离职成本太大,是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我离职了,不要留我...
当你离职时,领导极力挽留,我想问此时领导一般是怎么想的?
离职时,领导极力挽留,此时领导是怎么想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