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工夫论

儒家功的最大特点是将正常的社会生活、道德修养与练功融为一体,练功的目的是更积极地入世和更好地治国。不像佛家和道家那样为了出世,这是儒家功最突出的特点。《大学》中有明确记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则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均以心性涵养为尾要工具,默而识之,契而会之,与六开开其德,与日月开其明,与四时开其序。亦可与万物开其情,与万事通其理。体而明之,明而契之,存而守之,守而养之。

儒家功和道家功、佛家功相比,非常简单,主要是以守静的心斋、坐忘为代表。“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可见,孔子的心斋就是通过意念专一,呼吸细长,耳之不闻,唯心能觉,进而神气合一,进入清静纯一的境界。孔子还认为,心斋之类的功法是修身的关键,这类功法不但可以使人不出户而知天下,还能使人长寿。

儒家功就是儒家的学者以及信徒修练的一种功法。关于儒家功的内容与方法,主要见于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和荀况的《荀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中。(似乎)还没有脱离“我执”的束缚,但儒家练功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入世,所以这种功法本身就是对于绝对自由的一种约束。

儒家的学者们基本上都继承了孔孟先圣的静坐功法。到了宋朝,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将静坐看做同读书、做学问同等重要的事。但是,儒家的静坐一直没有详细的理论和具体的功法。到了明朝时期,儒士高攀龙参考了程朱的理学思想,又吸取佛、道两家的功法精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的静坐理论。“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默默静坐。”可见高攀龙的这种儒家静坐法,虽然平淡朴实和纯正,仍是一种大众化的静坐法,一种初级功。儒家功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多高多深的功法和境界,而是静心养性,培养意志力和忍耐力。而就其功力看,儒家后人中,恐怕无人能超过孔子。就此而言,儒家功没有独辟蹊径也许是注重入世而较少出世的缘故。

儒家修行法来自上古明君的追求“内圣外王”,儒家气功(心性儒学)指的就是内圣的修炼功夫,而并非完全来自孔子,孔子不过是其中一脉而已。“外王”指的是治理天下的政治儒学,要用“中”于民,创造和谐社会,二者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又有紧密的联系。

儒、道两家从本质上说是同根同源,修行也是大同小异,只是筑基时的入手不同。仙怫二家只能出世。三教虽然并立,而儒教最大。儒能入世治世,又能出世。

受禅宗影响,儒家功实际上已经成了佛家观心法。清朝沿用了朱熹的思想,清人刘沅在大西南创了槐轩学派,受道家影响很大,在继承孔子守静的理论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内观养心养气的功法。第一阶段是求放心或存夜气。第二阶段是思诚和养浩然之气。诚然,宋明以后的儒家功法,如静坐法,就作为一种修炼方法而独立存在,这无疑是受了佛道的影响。

儒家功基本上就是讲道理,然后践行,少有具体功法。它十分强调在日常之言行中将道理付诸实践。儒家的践行要求在精神境界上不是用道理和伦常来约束自己,而是意念十分精纯,完全发自内心去做。所以对儒家功一般称为儒家心法。儒家心法是从日常生活中陶冶性情,使自己经常保持中和之气,从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儒家心法概括起来不外“诚明”二字。所谓“至诚”也就是完全发自深层意识,发自意识的根本动点。能意诚就能心正,心正方能得其“真”。得其“真”为儒门修真的入手方法。真就是“诚”就是佛家正觉,儒家叫诚也可以叫得“中”,得“中"只是正觉,是一步步证道的开始,儒家知性(格物致知)的结束知行合一的开始。 “明”是儒、道、佛三家练功都要求达到的境界。儒家以至诚达于明,认为至诚可以使身心健康与智能达到超出常人的地步。

儒家以中为讲体,讲体真无,易为止讲,故坐一觉得用。用无极则为天赋之功,用太极则为后天之功。止乎数,一则为数之初死;止乎讲,一则为讲之初死。伏羲绘卦,以一绘开六开;尧舜禹传心,以“唯一”开中讲;老鬃笤“抱一”为齐国式,佛以一开相告须菩提。

儒家认为“中”的状态就是道的状态,“中”是儒门圣传心法。后世的儒、道功法认为,这个“中”与道家强调的“一”是一致的,中是一之体,一是中之用。儒家古无功法以资相传。儒家把属于气功的修炼作为“内求诸己”的修身过程,认为是治学的前提与根本。

中国儒家,道家是"守中"合道的,本质同属中华一脉。

儒家修炼是以慧力开发为目的的,入手以练心为主故称“心性”学,复性之学。修到知行合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基本上就是得道了,也就是处处符合“中庸”的要求了,这是很难的,孔子也讲:白刃可蹈,中庸难得也。没有修炼的时候以为上面这些就是正确了,其实在对峙的背后还有统一的一个方面,这才是关键,把先天太极图高速旋转中间就有一虚无的“一”,伏羲以“一”画开天地,指的就是这个一,中字的那一竖,也指的就是这个一。守中守一,为无形无相无位之道法——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十字街",曰"四会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门",曰"元牝门" ,曰"元关窍",曰"生杀舍",曰"刑德门',曰"生死关",曰"阴阳户",曰"性命窍",曰"天地根",曰"人兽关",曰"悬胎鼎",曰"造化炉",名号多端,总而言之,曰"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于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谷神,即中也。元牝为阴阳,即性命也。一切常人,为气质所拘,为积习所染,性命分居两处,中有亏损,日亏日损,性乱命摇,神昏气浊,将中之原物全然失却。中一有失,性命无本。这个"中",人不易见,亦不易知,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守。有心求之,则落于色相;无心守之,则入于空寂。

儒家是有凭借的,不只是用“中",还有外动合内静之道。这是儒家功夫的高明之处,此才足以入世。不要满足于“中”,还要明白“一以惯之”才是中华无上道。这就是《易经》的秘密——通天之路。 

孔孟二圣悲悯天下后世,性理而外,只论经济。其经济仍从性理中流出,而真性处间或流露一二句,见仁见智,令人自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最好的儒家功法了,是的!概括起来一个字“中”两字“中正”三字“中正固'"四字“持中守正。这个也是中国道统——中道!本质上就是内明外化之道, 所有的上乘功夫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难悟,儒家是直透先天的上乘修法。

道家没有谈外化的功法,实际上是有的,只不过在道德经中,能悟出的不多,所以不能入世。同样明白儒家十六字真传的人很少,知道的也不敢轻传,有时说了对对方也没用!只有自己感受到才是真的,气功心法就是一种感受而已。 

儒家传理不传法,这是传统,所以传人要求较高的悟性,较高的文化基础,和诚心,所以传人凋零,能继上香火就不错了。同时外部文化全盘西化和儒家的落寞也有重要关系。

什么心法?儒家的“道”就一中字,儒家的修行就一“合”字。格物致知,怎么样格物致知?敬以直内,便有浩然之气”。具体而言:正心诚意一套正心体察的方法,掌握它就是入门的关键!怎么做呢?要靠体察静字要诀:在外为谦,也就是“无争”;在内静己之私欲,约束七情六欲,一物不存,一物不累,心清然后可以入静。寂心守一,凝思默照,真字吃松,最宜寄看。端则中正,真则窍存。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人人天地性,个个圣贤心”

附:

*

儒家静坐的六个层次:止,静,定,安,虑,得。

  层次:知止而后能静,静然后能定,定然后能安,安然后有得。 

知止,静坐开始时用心反照自性,杂念有了就要止于善地。 

  更上一层就是“静”。“静”后再深就是“定”。渐渐于静坐之中心性一片清澈,生活中人事匆匆,思虑万端,事为烦扰,于定中忽然会觉得什么都看破了,无牵无挂,心生喜悦。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是天心了。天心层次为“致中和,天地归位”。不求而心自安。

 再往下就是“不虑而得”。通过"诚"的修练,练到极致就会达道。“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是儒家之道。 

*

儒家修行的心法

儒家和道家分别继承了“中”的道统,孔子的心法是“端而虚,勉而一”,即“虚心”从而守中坐忘。无意守,不数息,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儒家以“一”为法。儒家其它法还有很多,本质上就是“一”即“中”。

有一古诗《静坐吟》把心法作了公开:

《静坐吟》

静坐非玄非是禅,须知吾道本天心。直心来自降衷后,浩气观于未发前。

  但有平常为究竟,更无玄妙可穷研。一朝忽显真头面,方信诚明本自然。

  一片灵明一敬融,别无馀法可施功。乾坤浩荡今还古,日月光华西复东。

  不羡仙家烹大药,何须释氏说真空。些儿欲问儒宗事,妙诀无过未发中。

  本诗来自《静坐法精义》妙诀无过未发中指明了要害“自然”“平常”为要诀。并再次强调“中”为妙诀。 ——大道常存文字外,真途不在语言中!

人心与道心,只是一心, 切不可作二心会,由其下句之“惟精惟一”,即可证之。其工夫头脑在教人以人心合道心。道心即天心,故亦即是以人心合天心工夫。以人合道,以人合天。此为最高之综合原理,与最高之相应原理,最吃紧处即在此。 

在求其合之以前,先须修“应”字工夫。以人应道,以人应天,也就是以道率人、以天率人之意。本天道以立人道,本天德以立人德,本天心以率人心,本天性以率人性。人则体而应之,修而合之;合与不合,再印而证之;印证不二,即得中道矣!一般人恒言“天人合一”。 

  体会:《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这和道家的“中”——一般指“玄窍”是一致的,心法都是符合《易经》大衍之数,

修行是不用法的,一切从心,心即理,心即法,心即道,万法自然之道!以明心入手,心明而理顺,自然知行合一,万法依于自然。 

关于修行入门方法

  修炼入门方法,心静则理明,理明则能够知行合一,而合与礼的要求——礼者天理也。“中道”为儒家修行的正法,儒家修行必由理入手,所以又称理学。 

  儒家修行的方法很多!诚、明、仁、中,兼可!格物致知理自明,这就是儒门入手基本办法。 

  生活中以礼修心,心正诚意,自己可以依理而行,如能“唯精唯一”则为至诚,天地可参! 

《自然真法先天太极歌》可当入门口诀用,儒家起步很高,直透先天是上古明君明心之法,是我国之道统所系。修儒需要悟性,和耐心体会,也需要花很多时间读书。

以“礼”'制心即慎独,讲究生活就是修行场,不过这一关,究是镜中之花、井中之月,要保持宠辱不惊,一心不乱要有多痛?王阳明“随处体认天理”也是一样,是国人追求的大境界。 

*

儒家心性之学的读书要求

《大学》、《中庸》两书为修儒者必读的书,是儒家心性之学的纲领性著作。《大学》是儒家的纲领,《中庸》为心法,《大学》就不多说了,在层次和方法里提过很多。《中庸》子思唯恐儒家修炼之心法失传,又当心误传故留下了本书。原话已经很明白了: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内有多大的智慧?看是简单的要求却没几个人做得到!

中化道统者天之道也,天道唯和,天道唯谐,和谐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中国天人合一文化,中国文化以此为核心,为做人,审美,社会管理,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莫不以此为出发点,也是善恶是非判断的重要依据。

(一 )修己以事天——“诚”。 

  祭祀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命题,儒家修炼就是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一纲(有的认为是三纲)九经就是这样的文化,持经达变,明礼守法是中国天人合一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和”为贵,和,和谐是也。和谐是因为相信天人感应,在董仲舒以前就已有之。洪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人没有不生病的,不老不死的,不能有合理的解释于是只有祈祷上天,所以事天以“诚”——真心。希望上天能够消灾免难。所以修炼方式为“存诚”。 

  (二 )道德崇拜——礼 

道德崇拜也来源于重德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从古到今,道德在中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中国人的神都是有道德的人,崇礼就是崇道德。从古至今,从传说到孔子,孟子,岳飞,文天祥……取义成仁,不胜枚举。修德几乎是所有的门派都要干的事情。儒家止于非礼,非义,不仁,不忠,不孝人伦道德,为人谦和低调,天下为公已经深入人心,以德治国为我国所独有。 

(三)关爱社会——仁 

只有修仁心才能让天地和谐,万物各归其位,万物才能得到发展,社会和谐安定。 

(四) 自强不息——勤 

自己激发自己的积极性,儒家对勤奋的要求虽然没有任何修法,却是修行做人的根本。 

“执中”不是“守中”(执中——还有执两端而用中之意,强调生活中要恪守中道,做到知行合一,在生活中修炼这是儒家的硬性要求。)

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即性体也。这个东西很不简单:首先不造作作秀,易于入太极境界,不要意守,不易出问题。大道至简。  

  其次,一旦返回先天之后,可以和宇宙相通,吸取宇宙能量,人体如漩涡之中心,宇宙能量自然进入中脉。所以儒家功力增长强劲,称浩然正气。 

  其三,属自然道法,万法依于自然,不逃避现实,不抛弃家庭,不故弄玄虚。儒家修法虽名为“执中”其实并不“着相”,相反如果逃避责任去出家修行,儒家王阳明认为其实已经着相。

  其四,直透中黄,有利于练精化气,没有漏精的弊病,要行性生活,少化点精,少练一会,百日内要禁欲。 

儒家贵自悟,宋代有人曾经在修心工夫上提倡“神悟”。如王信伯就说:“到恍然神悟处,不是智力求底。”也就是靠智力是没戏的!儒家没有听了就明白了的,要靠自己体悟,不是很容易,没有像广播操那样的方法,而是只有心法,什么心法?格物致知,怎么样格物致知?具体而言:正心诚意一套正心体察的方法,掌握它就是入门的关键!怎么做呢?要靠体察。谈论修儒,看《复性书》妙在一“复”字,“复”之中即含有本来义,本来是先天,复是回复到先天。众生为后天习气所蔽而不自觉,静心也有次第阶段,一觉便归本来,只是才觉便又忘了,所以是生熟问题,气力问题。直截了当的讲,静坐中不通达处,于凡诚、敬、主静。观喜怒哀乐未发、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等,一一行之。行才是关键。

修儒入门要领: 

  (1)入手要敬,不是要静!静者,有心已经落后天,无心无念无求者——先天。

  好些人修儒以为静就是了,就是静养功夫,就要无意无念,守一不二,无意无念是对的,怎样无意无念?就要——敬。

何为敬?诗曰:“思无邪”——闲其邪而存其诚(此格物也),乃孔门“敬慎其心”也就是诚,“存诚”即《大学》的“诚意”功夫,亦可包括“正心”,诚者不勉而中,得“中”就算入儒门了。 静中看工夫,动中看本体。“不动心”为圣学之最要法门。

“仁”、“中”、“诚”、“理”、“性”都是孔门正心修身的核心,本质都是心。在静坐之时,忽杂念纷纭,心意不知飘移何处,此时须立即警觉,速斩妄念,收拾身心,做到来而即止,生而即断,让其不得再生新念,如此一意守中,又如孟子所说的:“人有鸡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养生之道无他,就是懂得“收放心”,这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 

还不理解就说得再具体一些: 

儒家修心的渐法,苦口婆心的唠叨——六证修心诀 

  知——格物致知的知。 

“知”、“知道”、“知识”、“知己”、“知心”。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先生“良知”、“良能”。六祖慧能大弟子提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是入德之门,是明道悟道基础。 

止——止于至善的止,止之一诀入手要敬,不是要静!

静——不是安静 

  不是安静,是什么?是明!静讲的是外面,而静坐修心要内静,内静者明,所以是从“明”入手的,这个“明”是内不是外。诚则明,明则诚,诚者自成也。就好理解了:(诚)内心没有杂念则能(明)内静,内心真正安静,就能以真心事天,以人事天实在没有必要去向外求,心本通天何必去追求(自成) 

  定——如如不动 

  不动心为定,能少说就少说点(参看:心——求放心) 

  安——不是人心是天心

心安理得,这句口头常讲的话道破了:心,理二者的秘密和儒家以人事天,以人应天的传统。心如何能“安”唯有静,定能安心,心安就能体会天理了——心就正了,“正心”修身,心正身自修! 

正心为入心学的关键,说千道万“浩然正气”的产生是衡量有无入学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能量产生了没有,儒家的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的,很强烈的,没有胸中热量的产生,很难说练对了。 

  外化功——亲民

入世磨心,巩固加强入道之基,为人民服务,和光同尘,在红尘中修心。

下手法:以事磨心,一日三醒乎己,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只有这样遇事才能挺住,坚忍力行,做到“知行合一”,把“天然之真”——天理,运用到生活中,叫体天理。

考虑的“虑”,六证之“虑”——体天理是也。 

  进而立功,立言,立德,服务社会。 

修行目标: 

  止于至善。前面的两部功,实际上是一回事,前者是静功,后者是在生活中修炼,积累能量,体会中庸之道,以合天地之德。

天地合德,至诚如神。可以认为是最后的结果——得道 

  六证之“得”——天地合德之德 

儒家传理不传法,法自在理中,所以儒家没有功法,可称至简功夫,心性上下手,这就是儒家《大学》的本质。大道之真谛在修心,是儒道释共法,也是真正得道者的感言。修凡心么,已差很远。非上智,不足以明。“道”毕竟是最上层的东西,一切依于自然,怕是最好的结果。

   道之真谛在修心,修心并不是凡人理解的修德,修德依然是修凡心,是凡心中的凡德,德修的再好也脱不去一个凡字。修心就是修摩尼功,出西天月,见红霞……除此之外皆不为修心,而仅仅是修思想。凡世的佛呀道呀都把修心变成了修思想,故而出不得三界……是心是佛而不是思想是佛。上古的出界修心是极为明确具体,修心就是修摩尼……

“见西边月”儒道二家都有,就是修道到一定层次后看见的“祖窍”的内容,“日东月西聚先天”见到红霞,就是太阳的代指。 

生活中其它门派的修法有个致命的弱点,静心,动心有分别,只得一半之功,生活中就散了,只足养生,不足得道,综合来看,并不是无上之道。道家很少提修行的动静二法。

对儒家来说明道只是行的开始,儒家强调明理,知行合一,以应天之诚,只是明理得道还不够,还要求做到才行。否则不为“得”。要往粗理去,要往细里行,不知性合一,不为真儒。儒家心性学和政治儒学没有关系,如果说有的话文化儒学倒是也有关系,就是内圣外王的传统。 

《自然真法本无法歌》

真法非儒亦非道,人法天地道自然。

上层真诀非真诀。万法自然总无凭。

没看神仙在人世,人心天心终难测。

怀古空谈义理非,真法儒道释难传。

*

儒家养生之道

养生分为养和生两个体系。儒家认为“养”是维持的手段,是培固生命本身、模仿自然的方法;“生”焕发生命本身的动力,是古人发挥自身生长潜能的方法!

儒家的养生学说是建立在“仁”学基础上的。在孔子看来,首先要注意修养心性,搞好精神养生。因为精神强盛、心理健康可以强化人的生命,使人延年益寿。所谓“智者乐,仁者寿。”除了自己要时常保证心境仁和以外,还要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仁待人,讲究和谐相处。

具体来说,儒家养生方法有以下几种——

培育“仁和”之心养生法:

~ 安贫乐道

所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要努力克制自己的诸多欲望,不刻意追求放逸安乐的生活。在更高层次上追求自己的道义满足和心理平衡,这样心理稳定了,精神上就会熙和安宁,继而达到体感上的通透舒畅。

~ 在自然中陶养

孔子一惯对大自然山水有极浓厚的兴趣,这也成为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主要的原因,一方面可以畅神悦情,在踏青春游之中体会“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乐趣。另一方面则是可以从自然风光中领略体味其中的“仁”“智”等品性。

~ 以学习养生

勤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人明理增识,丰富内心世界。还可以促使人精神更加旺盛,充满生命的活力。正像孔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人真正投入进去时,便会获得超乎想象的生命激情和动力。

~ 尽量使生活充实

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些,多参加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否则心里空慌难受,必然要影响健康。

养成良好的科学饮食卫生习惯:

~ 以饮食养生

孔子在饮食方面有七不吃,即粮食发霉变质不吃、鱼肉腐烂不吃、气味不正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该吃饭的时候不吃、切割得不好的肉不吃、没有调味的酱醋不吃。这就避免了因饮食不当引起的多种疾病。

讲究保养之术:

~ 细枝末节处养生

孔子“三戒”养生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无论是少年、还是中年,直至老年,都要根据血气“未定”、“方刚”、“既衰”的特点戒除一些不正当的心理及行为,采取相应的保养措施,达到养生的目的。

~ 乐观开朗,豁达大度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疾,夫何忧何惧?”意思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局促忧愁。君子不忧愁,不畏惧,自己问心无愧,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说,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不能产生怨气,要开朗乐观。就是生活困难,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 培养广泛的兴趣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尽美矣,又尽善也。”……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不仅以其独特的生命观和养生学说在民族养生习俗中独树一帜,也以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效益对几千年龙人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渊远流长的儒家养生民俗传统。

*

儒学功夫十层

第一层功夫:立志

  儒学是知识分子的学问,有中国文化气质的知识分子,不是只为了吃饭,赚钱而研究学问.传统的知识分子有儒家气质的,是为了天下沧生而读书.

  《论语·泰伯》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有儒家气质的"士"(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培养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的相互友爱,以实现世界的和平和安宁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所以学儒,首先需要立志,立什么志?就是立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远大理想.虽然这个东西好象有点虚.但我觉的这才是儒家学者应有的志向.

  如果一个人没有这样的志向,他怎么敢自称是儒家子弟?

  所以儒学的第一层功夫是立志

第二层功夫:修身

  修身是目的是为了完善一切美德.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就是道德的至高境界,就是追求道德的完美境界.当然,实际上这只是个目标,达到基本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接近,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还是可以的.所以这个是修身,修身的目标是为了达到内圣.就是品德比较高尚和完美.

第三层功夫:正心诚意

  就是说不要嘴巴上头头是道,空谈学问,而是要真诚地发誓用修养自己的道德,并且要努力去实践.而不是虚情假意,那样的是伪君子.不是真正的儒生.

第四层功夫:三省

  三省就是每天三次发省自己,修养自己不是空洞的口号,要真正修养自己,需要每天坚持至少三次固定时间检讨发省自己,.这个就好象人洗澡,每天洗,他就干净,不洗就肮脏.人的思想和灵魂也是如此,不能空喝我在学习圣人之道,但是没有具体的方法去保证我怎样成圣.所以需要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发省.

  反省的内容当然是道德上的,如我有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有没有贪污?我有没有骗人,我有没有动不良的念头.一切不符合天理的私欲的东西需要革去.当然,正常的欲望是可以的.

  所以需要经常开展自我批评.

  参考: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五层功夫:齐家

  就是通过修养,首先把自己的脾气变没了,把自己变的能够忍耐,能够宽容了,有爱心了.然后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爱好自己的老婆孩子,爱自己的丈夫,孝顺分明,给父母所需要的精神和物质关怀.这个做好了,后面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夫,不可能说一个人自己家庭都搞不好,还让他去使天下太平,恐怕这样干会出问题.

第六层功夫:四海之内皆兄弟

  就是无论碰到任何人,需把他们当自己的亲兄弟看待.这样自己也就会无论到那里都有朋友.

  相关经文:

  《论语·颜渊》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死生由命运主宰,富贵全在天意。君子做事严谨认真不出差错,与人交往恭敬合乎礼节,普天之下就到处都是兄弟。君子又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用基督教的话讲,这个就要求爱人如己,爱自己遭遇的每一个人如自己那样,把他们当兄弟看待.这个是赢得朋友的方法.

第七层功夫:增广学问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个就是说,做学问,需要广泛地学习,需要勤学,还需要好问,还需要回思考和辩别,这些都是修学的方法.

  儒生不只是学习道德,还需要掌握对社会有用的技那或者说科学文化知识,这个才是现代儒生应该干的.否则无一技之长,自身都没有办法养活动,如何去有益社会?

  这做学问关键还是最后笃行之,就是知行合一,不要光说不练,光说不练的是伪儒,真儒是去实践自己的修念.有行动有理想才是真儒.

第八层功夫:天下平

  《尚书·尧典》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译文:

  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儒家的最终理想是为了使天下太平,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是一个有儒家气质的知识分子的责任.

第九层功夫:内圣外王

  先由立志开始,然后修养自己,然后修养家庭,然后修养国家,天下,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这个是由内往外的自然扩张过程.

第十层功夫: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那么儒家学子的目标就实现了,在没有首先以前,就需要有任重道远的心态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家内圣修养心法(五)
杨学思: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真实内涵谈起
简述儒家气功
王阳明心学讲座
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我们是谁》第三篇 心之道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