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然教育”还是“自然游戏”,我们如何做出选择?

NO.3

MARCH

10.2023

(每周五更新)

自然|灵性|趣味

北京的三月,春天才算真正到来。人们脱去了冬装,花枝也开始吐露花苞。孩子们总是能够最先感知到春天的人。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住在春天里的人,日日皆是春天

破土而出的植物  摄于本周@花草园

这个春天,旅居英国的陈欢博士寄来了一本她翻译的新书。

.

3

2

0

2

作者:贝弗莉·迪策,黛安娜·卡欣

译者:陈欢

“万千教育”出版

关于自然中的教育有许多术语,包括“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森林教育”(forest education)、“森林学校”(forest school)、“森林幼儿园”(forest kindergarten,waldkindergarten)、“灌木丛幼儿园”(bush kindergarten),以及近年来在美国出现的“基于自然的学前教育”(nature-based preschool)等。

在国内的一些文献中,还有“自然科普”“自然科普教育”的提法。它们大多是在不同文化中产生的约定俗成的称谓。由于各国实践方式的差异,这些称谓的内涵与外延没有统一的标准。例如,英国倾向于使用“森林学校”一词,而美国则更多地称之为“自然学校”或者“自然幼儿园”。再如,带儿童到森林、树林中进行自然游戏,在英国常常被称为“森林学校活动”,而在国内则被称之为“自然教育”。

本书作者把儿童在户外自然环境中获得乐趣与惊奇的体验统称为“自然游戏”……可以看到,就其组织形式而言,“自然游戏”比“自然教育”更为宽泛,因为前者可以是非正式的教育情景。

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很富有启发性。

“幼儿教育工作者大多知道环境的支持是冒险游戏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常常把这种环境等同于有挑战性的户外运动设施。完全人工的运动环境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儿童挑战自己的想法,但其所能提供的挑战的丰富性、多样性远远不及自然环境里的土、水、空气和火等元素,以及随着天气和季节而不断变化的景观。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总是对拥抱开放性材料和自由的户外游戏感到有所顾虑,以至于宁愿执着于课程内容和标准,也不愿观察儿童真实获得的经验。对他们而言,前者更加可控、可预期,后者则有着一种未知带来的恐惧。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不知道如何分析儿童在自由游戏中获得的学习与发展。”

“自然教育” 

    OR   

“自然游戏”?

  👇👇👇 

Question.01

“亲自然能力”,究竟是人类的本能

还是需要教育才能产生的结果?

1984年,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E.O.威尔逊(Edward Osborne Wilson)第一次提出了“亲生命假说”,认为人与自然,包括植物、动物、风景之间存在一种本能的纽带。人类虽然已经从非洲草原迁移到城市森林,但我们大脑的一部分仍然停留在远古时代。所以,亲近自然,关心动物,对儿童来讲是有益的,对我们成年人来讲也是有益的。

今天的工业化时代人类离自然越来越远。看起来经济高度发达,但是人类的精神生活质量越来越差,心灵无法依托。

城市儿童被现代科技从头到脚武装起来,与农田、丛林保持着距离,变成了一群“自然缺失症儿童”有人把现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称为“塑料化的儿童”脆弱而敏感原本内在的对土地与自然的渴望被压抑了。

“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自然的接触”。和自然的断裂,不仅会让下一代失去对生命的体察,更会让人生病,因为人们失去了支撑内心的力量。

“亲自然能力”这项原本存在于人类基因里的本能,也变成了特别需要强化才能实现的一种宝贵能力。

Question.02

中外对“自然教育”的认识

有何差异?

“自然教育”的概念由来已久,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等大教育家都曾提出过自然教育的主张,法国思想家卢梭鲜明地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主张。

我们很容易认为,自然教育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但中国人对自然教育的认识其实远远早于西方。老子是最早使用“自然”一词的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人骨子里是非常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

中国人对自然的界定也要更复杂一些。

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自然”:

1. 大自然:外在的、真实存在的自然界

(物质的)

2. 自然而然:顺应人性、顺应天性、合乎正道

(内在的)

3. 天人合一:在天地之间讨论人的关系,和万物和谐共生,符合“道”

(关系的)

与西方人认识的自然概念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西方人崇尚海洋与森林,中国人更热爱土地,追求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如此看来,一方面是受自然条件所限,另一方面,西方人的森林教育理念可以被欣赏,却无法在中国成为主流教育模式。

只有自然才能赋予儿童灵性。无论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自然教育的观念上有多少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儿童是自然之子,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自然的滋养。回归自然是所有人的一种内在渴望。“那些感受过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蕾切尔·卡森)

Question.03

儿童

是如何向大自然学习的?

儿童和自然之间有着一种天然和谐的脉动。儿童热爱大自然,我们每一个人从童年走过,回望的时候,都忘不了自然曾经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

01 / 

儿童在向自然学习“道法自然”

学习自然的节律是一个重要的功课。自然原本就有自己的节律。自然的节律是什么?看似无序,每天都在变化,实则有一个更大的规律,这个规律是自然和宇宙的运行规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道法自然”。

我们需要引导儿童在一个更宽广的体系中去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在自然中游戏,也学会顺应自然的节奏,建立与自然的连接,体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02/ 

了解自然最好的方式

是和自然发生互动

了解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和自然发生互动。如果儿童自己不去操作、不去感受,就无法和事物建立起连接,只能让自己的心灵置之度外去评判这个东西:它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用途,它能被我们怎么使用……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和教育对儿童来讲是很不合时宜的。

对孩子来说,自然是蕴含无数新奇和惊喜的宝藏。在自然中,一片落叶、一条小溪,一只蜗牛,一场细雨……都能将孩子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们看到的在户外的孩子们,他们喜悦、专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自然带给他的美好,并在其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甚至疗愈着自己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伤。

03 / 

只有在自然中

儿童的感受与心灵才能保持流畅性

现在,很多幼儿园做自然教育都有一套所谓的“课程方案”。但我认为,这很容易忽略当下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我们去大自然的时候,有人告诉你说,现在开始看石头,一会再看花,一会再看山,我们会感觉非常受约束,对自然的感受是割裂的。

有很多同行一谈到“自然教育”,就想着如何划分好自然资源,为儿童所用。教师做出的划分、设计,背后的逻辑并不是儿童内在的学习与成长的逻辑。

如果我们把儿童对自然的学习变成了一个成人导向下的思维活动,儿童就变成了成人假想的“自然教育”的一种工具,心灵不能保持流畅性,感受也是被切割的。这样的教育能称之为“自然教育”吗?

我们从不刻意要求孩子在自然里学到什么。因为我们相信,孩子们身上依然保留着很强的“自然性”,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融入环境、并很快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04 / 

儿童与自然相处的乐趣

在于能够自由地创造

不要忘了我们的童年感受。如果我们的童年有一个非常“讨厌”的大人在旁边说,你应该这样玩、那样玩,我们的游戏就没什么乐趣了。儿童和自然相处的乐趣就在于能够自由的创造、自由的表达。不要把目标预设在前边。其实你会发现,所有的目标在活动中都能达成。

目标如同我们在另外一个地方等着孩子们。我们告诉他们,山顶是目标,你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爬到山顶。而不是告诉他们,从现在开始你要拿拐棍,扶楼梯,你要一步一步地走上去。这样,孩子们就会失去胜任感与成就感。

记住,在自然面前,成人永远是儿童的学生。因为儿童能做出很多伟大而自然的创造,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

Question.04

如何建构

“亲自然”的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不是要打造一个花园式的幼儿园,而是要创建一个适合儿童发展的“类自然”环境。

01/

环境创设的核心内涵

存在于“儿童视角”之中

我们的很多改造都是听取了孩子们的建议后完成的。孩子们有自己的视角,在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一方面,成人是比不过儿童的。体察儿童的需要,和儿童共同讨论,才能创设出适合儿童发展的环境。

比如我们的桑葚采摘日,是因为院子里有一个桑葚树,这棵桑葚树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就一直没有砍掉,然后它就变成了一个节日。自然教育不是刻意地去设计什么,一切都可自然而然地达成。

桑葚采摘日里的孩子们

花草园的自然环境是丰富的,每个地方都有探索的空间。有一年夏天,小朋友问我,从楼里走出来去到对面的小池塘,我们很想建一座桥,可不可以呢?这个地方是我们的操场,肯定是建不了真正的桥的。当时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砖起开,用木栈道隐在地砖里做了一个桥。操场也没有被破坏,这个地方感觉还是平整的。但走上去,就如同走在了桥面上一样,孩子们开心极了。

还有一件印象特别深的事情。我们有一个区域,区域里本来有一棵丁香树,孩子们总是在那里挖土,那棵丁香树就妨碍了孩子们挖土。后来我们把这棵丁香树请到了别的地方,这一小块池子就变成了一个专门的挖土池,孩子们可以挖土,可以和泥。

孩子们最爱的挖土池

02 / 

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应有野趣

让儿童敢破坏,敢创造

很多幼儿园的环境特别美,但基本就是放在那里,儿童不能破坏。这样的环境即使再美,对儿童来说也是一种束缚。花草园一直提倡幼儿园要有野趣,不用那么整齐、那么干净。

有点乱糟糟的地方,对儿童来说却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他敢破坏,也敢创造。

毕业的孩子们手绘的花草墙

这里的每一处都是可以创造的

03 / 

儿童与自然的连接不仅是物质上的,

更是精神上的深度连接

成人总认为,自然是为我所用的,但是儿童整个的生命状态和自然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冬天,在“大地休息了”的主题下,孩子们会给大地设计棉被,会把大地当成母亲一样关爱。每当看到孩子们这样思考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非常感动的。因为我们人类这么多年来已经习惯于从土地上攫取,而孩子依然保持着那份和土地自然的、天然的情感。

中国人的“自然教育”一定离不开种植,这和西方的“自然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农耕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土地就像母亲一样,孕育万物,生命是从土地中来的。土地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对中国人来说,只有对土地表达尊敬,才能叫热爱自然。

我们幼儿园很小,占地面积只有2000多平方米。没有那么多的地方种植怎么办?我们就在楼上做了一米菜箱,就是方方正正的木箱子,然后培好土。春季的时候,孩子们要播撒下种子。

在一米菜园播种

儿童与自然的连接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灵上与自然的一种深度连接。回归自然实际上是回归到人内在的精神世界里。

自然里长大的孩子眼睛是亮的。眼睛闪闪发亮是他们在自然的关照下,心神合一。

Question.05

“自然教育”

如何帮助家长完成生命成长?

现在很多孩子脆弱敏感,其实他们的父母也是一样的很多父母是那一代的独生子女。我们用自然教育设定了一条两代人共同成长的路径当家长们发现,所有的自然物都能变成创造,而且通过自然就能看到世界的真相时,他们就会跟随孩子们的步伐一起向前走。

当所有人都能回归自然,也就是回归心灵的时候,就很容易实现共同成长与相互滋养。

当孩子和家长一起在自然中游戏的时候,很多家长是缺乏耐心的,但是孩子们能长久的坚持。父母会意识到,他们必须要臣服下来,向儿童学习,向自然学习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不应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爱,而应是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的一种尊敬和爱。这样的关系越长久,家长们越会发现,在心灵的宽广度上,他们是比不上自己的孩子的。

这一过程非常自然。这个“自然”叫什么?润物细无声。

结 语

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正如陈欢博士所言:“幼儿园是否应该把与自然有关的教育行为和策略称为'自然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语言是思维的脚手架。未达成一致理解的语言不仅会增加沟通的时间成本,甚至可能导致实践中出现误区。”

无论是站在儿童角度的“自然游戏”,还是站在成人视角的“自然教育”,都需要思考:

➡ 谁应该在其中占据主体地位?

➡ 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自然教育”还是“自然游戏”?这其中并不存在我们必须做出一种所谓的正确选择,因为“自然教育”与“自然游戏”的本质,都是希望我们在自然中做更加符合自然性与儿童天性的“自然而然”的教育。这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但值得坚持。

当作为人类的儿童和教师从自然中获得如此多的益处时,生态伦理要求我们把环境可持续的原则纳入幼儿园日常实践中,从而让周围的生命也从我们的活动中受益。

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种“把环境可持续性视作一种广义的教学方法”的思维方式。

今天,我们谈论中国幼儿园的“自然教育”应当把它放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来思考,这也是扎根本土的教育的逻辑源头。

我相信,做为中国人,一个擅长用心灵思考的民族,有着几千年农耕文化基因积淀的我们,一定能够在“自然教育”这条路上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提升自我是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会泽中铁三幼 童真教育启航
刘向军:理想的幼儿教育
文汇报|李季湄:点亮孩子的心灵是教育者的使命
北研·大自然教育实验幼儿园丨专注解决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困境与疑惑~
林间最后的小孩 自然教育的缺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