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幼小衔接|国家要求与儿童视角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幼小衔接, 国家不是最近才提出的,但国家还是在提要求?是否说明问题并没有解决?是否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解决了老问题,但新问题又产生了?

我们虽然一直在行动,但我们究竟该如何行动、如何更好地行动?本期内容根据鄢超云的同名讲座整理而得,对于幼小衔接在国家要求与儿童视角两个方面的阐述而展开。

幼小衔接是国家要求

01

“懂”国家要求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同时发布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两个附件,内容非常具体。国家除了对幼儿园提出要求,也对小学提出要求。我们在中国大地上办教育,当然要落实国家要求。

在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幼小衔接。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前言”部分,指出本次课程标准的五大变化之一,就是“加强学段衔接”,并具体指出“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基本原则”部分,指出“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注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衔接”。在“课程标准编制和教材编写”部分,指出“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审定过程中,专门邀请了一些幼教专家参与,这本身就体现了学段衔接。

02

践行国家要求

关于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我们一直在行动。

但我们也应该反思。从实践层面来看,我认为我们的行动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理解,吃透国家要求、文件精神;二是要践行,学了、说了,就必须要有行动跟进;三是要宣传,向社会宣传。

接下来,我举几个案例,抛砖引玉:

案例1

对于《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这个文件,我们也在学习、践行、宣传,但具体怎么做呢?

我跟别的老师们一起把《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做成了一幅扑克。选取和提炼了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与学习准备的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绘成了这副扑克。绘制扑克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过程,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践行幼小衔接。

这副扑克,成为了幼小衔接的教研工具,也成为了幼小衔接的宣传工具。

案例2

2019年学前教育宣传月时,我与幼儿园一起将专家们撰写的如何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理论性文字,画成了图画。比如,我自己曾经写过一条“学习品质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准备更重要”,我当时被要求不要超过600字,害怕字数太多家长不看,事实上,这样的文字叙述,300字家长也不一定看。

学习品质是那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核心素养。如果一名儿童不怕困难、敢于挑战、认真专注、积极主动这样一些优秀的学习品质,到了小学、中学、大学,终身都是受益的。怎么把学习品质的这些知识、道理宣传到家长那里去?这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的。

 幼小衔接要有儿童视角

视,是看的意思;视角,是看的角度。

儿童视角,可能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是站在儿童的角度看,本质是成人的视角,是成人站在儿童的角度看,是成人在代表儿童。

第二种是真正儿童自己看的角度,我用了“真正”一词,可能有人会误解为第二种是好的儿童视角、第一种是不好的儿童视角。

这确实是两种类型,但没有好坏之分。

成人的视角和儿童的视角,可能存在多种情况。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相交的面积有大有小。

成人视角VS儿童视角

下图是站在相同的位置,成人和儿童拍的照片。

对成人来说,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比如,某个东西就在那里,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吗?但对儿童来说,他矮,他看不到。

关于儿童视角,我认为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 比如,儿童说的就是儿童视角,实际上儿童也可能讲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成人也可以通过观察来了解儿童视角。

  • 比如,更关注部分儿童的儿童视角,特别是那些聪明能干的、大孩子,那些有故事的、有利于我们去汇报。

  • 比如,更关注大场面、大活动中的儿童视角,更关注教学、学习(集体教育活动)中的儿童视角,生活中、保育中的儿童视角关注不够。

  • 比如,更关注好玩有趣,对儿童的害怕、恐惧、悲伤、绝望等关注不够。关于儿童视角,我们不能去窄化它。

站在儿童的视角进行讨论、教研

我认为,《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16个目标,都可以站在儿童的视角,进行讨论、教研。我以“情绪良好”目标为例,加以解释说明:

在阅读《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情绪良好”这部分的内容,文件中指出,“发现幼儿不高兴时,接纳他的消极情绪,在他平静后主动、耐心地听他讲述不开心的事情和原因”。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有多少人能够避免不好的做法?有多少人能够接纳、耐心倾听?

孙莉莉老师在《孩子国的新约》的推荐序中写道:“我们走进的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可测量的具有阶段性发展规律的儿童世界,而是一个柔软的多样性的有着无数细小冲突而又总是可以自我调整的更加鲜活的儿童世界。”我们就是应该去了解儿童的情绪世界,没有儿童视角,无法走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怎么可能让儿童“情绪良好”呢?

最后,我想说,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

如果我们在行动的过程中,懂国家的要求,我们的行动就会有方向;懂儿童的视角,我们的幼小衔接行动会更加的科学。

图文编辑/曾亚玲

图片/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区域游戏观摩研讨
“幼小衔接”实施方案(小学部分)
“幼小衔接”不是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课程
于玲:把握幼儿上小学的三个心理体验阶段,实现幼小衔接的“心理无缝衔接”!
论幼小衔接研究理论视域的转换——从生态系统理论到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展望
幼小衔接 | 幼儿的时间观念如何培养?9个活动案例助你炼成时间小主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