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聚焦 | 幼儿园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之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

我们时常会被非同行的朋友问道:“你在幼儿园工作,教的哪门课?”而实际上,早在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颁布时起,幼儿园就取消了“上课”这种说法,甚至从课程设置上也不同于中小学的分科上课,取而代之的是一日生活中的“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指的什么?教师应该具备的相关能力有哪些?如何获得这些能力?这些问题是本期栏目的重点。

思考题:

1. 什么是教育活动?教育活动中内容的选择与活动的组织有什么注意事项?

2.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能力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

3. 如何提升教师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能力?

什么是教育活动?教育活动中内容的选择与活动的组织有什么注意事项?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定义:“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在上述这段定义中,我们看到两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应有的状态。

对于教师:

通过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

这意味着教育活动已经摆脱了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的单一形式,像区域(角)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都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主要的组织形式。

有目的、有计划指的是教师应该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活动组织上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内容上应全面涵盖各领域且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基于这些有目的、计划、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活动。

对于幼儿:

生动、活泼、主动活动。

这反映着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应持有的状态,实则相应要求教师应注重教育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能力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

48. 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

49. 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50. 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体现趣味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教育方式。

51. 提供更多的操作探索、交流合作、表达表现的机会,支持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上述四项基本要求分别指向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个别化指导的能力、运用适宜教育组织方式的能力、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四个方面。

如何提升教师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能力?

1. 丰富、提升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

上述提出的若干要求决定了理论与知识在提升这一能力中的重要性。这样要求我们在学习、理解《专业标准》时不应将各部分孤立来看,就能力论能力。

如《专业标准》中“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提到“重视丰富幼儿多方面的直接经验,将探索交往等实践活动作为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见第13条)”,对这一条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幼儿学习内容与方式的认识,从而影响到教育活动内容的选取及日常的支持与指导方式。

在“专业知识”部分,有关幼儿发展知识的4个条目(见第22——25条)涉及对幼儿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教育策略与方法,对个体差异的了解及对应策略等,这些都是教师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许多一线教师往往对教育理念、教育观、专业知识望而生畏,或束之高阁忽视其重要性,实则这些理念与专业知识是大量接近真相或规律的经验凝结,是优化并指导实践的利器。

因此,扎实学习理解《纲要》《指南》及其他经典性专业书籍是幼儿园教师提升这一专业能力所需的。

2. 制定合理的教育活动计划

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应以学年、学期为实践单位,制定长期教育活动计划,确保幼儿进行全面、均衡、基本的学习,获得良好的发展。《指导纲要》与各地方的实施细则,是教师制定阶段性教育计划的依据和参考。

此外,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全面了解和把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要求,这有助于幼儿教师更为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明确不同年龄的幼儿应该学什么和能够学什么,从而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

教师还应在制定计划时持有统整性思维,统筹考虑幼儿各个生活环境和游戏活动,注意教育的综合性及在一日生活、游戏等各项活动中的渗透。

3. 确定适宜的教育活动主题、目标及内容

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应以月和周为时间单位制定幼儿感兴趣且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主题和目标。

教育活动主题和目标的确立可以按生成预设两种途径进行。

生成性途径是关注、研究和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如收集幼儿关注的诸多事物或提出的问题;继而对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进行教育价值判断,实现幼儿的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将确定的问题、内容进行分类,构成有意义的主题。

预设性途径是教师预设教育互动目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和主题,然后创设既蕴含着符合教育目标与价值又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教育情境,并将幼儿引入情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预设的主题与内容。

这两条确定活动主题和目标的途径都需要教师能够对幼儿又深入的了解、对学科领域特点有本质的认识、对教学方法与策略有通透的把握。

4. 把握幼儿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提供有效指导

《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应该知道、认同并尊重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并在教育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充分考虑到幼儿需求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能运用多种技能进行教学,以适应幼儿学习的多样性和满足每一个儿童的不同需要。

要做到准确把握幼儿的需要及最近发展区,需要基于对幼儿的熟悉、了解,而对幼儿的观察是其中的关键。关于如何科学、准确地观察幼儿又是一个重要议题,观察什么,如何观察都是这项能力中所需要教师了解的,因篇幅限制,此处暂不展开。但需要明确的是,观察是识别幼儿的基础,唯有准确把握幼儿的表现及需要,才有助于进一步对幼儿提供支持与指导。而何时介入,指导的程度,用什么方法即适时、适度、适合地有效指导都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情境中不断实践、反思提升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幼儿园秋季教育教学计划,开学工作必备,赶快收藏!
幼儿园备课要求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幼儿园幼儿园教师各项管理制度(三
2011年教师幼儿园工作总结
幼儿园一周三个月工作计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