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为什么爱吃辣?
userphoto

2023.05.10 北京

关注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一本厚厚的《红楼梦》,代表中国美食的天花板,竟然没有一道辣椒菜。

根据现在的很多老人口述,小时候很少见过辣椒,也就是说辣椒在我国的流行时间只是近几十年间的事情。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只占了那么一兜兜的零头。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以前的古人不吃辣椒吃啥,辣椒何时来到中国,为什么会流行,为什么会被老百姓狂热般地喜爱,辣椒能不能多吃,吃多吃少的界限在哪儿?那咱们就说说这个辣椒的历史.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渡美洲,在海地岛就发现并记载了辣椒。他称其为胡椒,因为它味道辛辣、刺激。他在1493年1月15日星期二的日记中写道:“还有一种果实为辛辣品食物的作物,比我们西班牙的胡椒好,产量很大,在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岛每年所产可装满50大船。他们每顿饭都必须有它,否则便吃不下去。据说它还有益于健康。”

约在明代万历年间,辣椒传入中国。传入的途径一是经陆上丝绸之路,然后在甘、陕等地栽培;二是经海路,然后在两广栽培,再传入云南。

中国关于辣椒的记载始见于明代高濂的著作。他的《草花谱》(约1590年成书)有“番椒,丛生,白花,(果)子俨秃头笔,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等语。后来最先记载食用辣椒的是贵州苗族人。

《思州府志》中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以代盐。”  明成祖永乐12年(1414年),置思州府,属贵州省,最早被记录食用的时间,实际时间也许更早些。

清朝嘉庆时,《植物名实图考》记载:“遵义府志通呼,海椒一名辣角,每味不离;或研为末,每味必偕;或以盐醋浸为蔬,甚至熬为油…。

贵州地区历来交通困难,长期缺盐,贵州人必须要找到“代盐”的物品,辣椒就是其中之一。辣椒很容易成活,也比较好种植管理,因此辣椒的产量逐渐增多起来,人们开始学会用辣椒制作调料,把它当作一种“下饭”的菜。

至于整个清朝几乎就再没有关于辣椒做菜的记录。

1964年,毛泽东曾经宴请溥仪,夹了一筷子青辣椒炒苦瓜,放进溥仪面前小碟子,溥仪辣出一脸热汗,估计他是不爱吃辣椒的。

可以看出中国人真正大量的吃辣椒史,应该是从清末民初开始的。

清末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老百姓吃辣椒,不是有口福,而是饿的,后来有了感觉,自然就好上了。

最先在云贵川西南地区,后逐渐蔓延全国。《酸食志》作者要云在这本书里写到“东北咸,西北酸,西南辣,东南甜”。中国的西南地区至今还保留着爱吃辣的习俗。

辣,辛也。——《广雅》

辛甚曰辣。——《通俗文》

江南曰辣,中国曰辛。——《声类》

传统中国的五味出自《黄帝内经》:“酸甘苦辛咸”。“甘”是清甜的味道,甜是“甘”味里面比较重的味道;同理,辣味也属于“辛”味里面比较重的味道,五味逐渐演变为“酸甜苦辣咸”。我国还没有辣椒的时候,老百姓食“辛”味主要是生姜、葱、芥末、花椒、胡椒、蒜、韭菜、食茱萸等,辣椒出现以后,辣椒的霸道“辛”味几乎代替了所有“辛”味的食物。

生姜:《论语》记载孔子不撤姜食,不多食。”孔子喜欢吃姜。

茱萸: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是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里面的茱萸,就是辛辣的调味品。茱萸分为三种,分别叫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其中“食茱萸”是辣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茱萸,楚人称其为辣子。

胡椒: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记载:“胡椒,味甚辛辣。”

从民国到建国初期,应该是辣椒蔓延全国的主要过程。这个时期,军阀割据,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力极度下降,生产调味料极度缺乏,廉价且易种植的辣椒几乎代替了所有下层阶级饮食中的“辛”味。辣椒味道的粗莽与低廉,刚开始就注定了只能在底层中发展。士绅和有条件的读书人是不会吃这种食物的,就算吃了也不愿意公开。

曾国藩是湖南人,喜欢吃辣,到了每顿都要吃的地步,可是他也不敢明着吃,因为这不符合他的身份。

曾经就有人打听曾帅的饮食爱好,厨师说:“你随便送碗菜来就知道了。”那人送来一碗燕窝,厨师拿过一个竹筒,倒入碗中。那人急了,“你倒的什么?”厨师说:“油辣椒。曾帅每饭只要这个。”

那什么才是符合曾国藩身份的饮食呢?士绅贵族的饮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从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几千年发展下来已经具备了详细完整的仪轨,食材、烹饪、上菜、摆盘、饮食顺序等等,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要求,每个步骤细究起来都能写出一本专著。

士绅饮食追求的是“淡雅”,论语“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的安贫乐道思想更是影响了一大批士大夫饮食偏淡雅的精神追求和政治文化的理想寄托。达官贵人即使吃饭,也要“君臣相佐”,“中正平和”,讲究养生的惜命和味觉上的“清爽鲜美”,而不是辣椒这种粗莽的味道。

对士绅来说,辣椒太“霸道”,一道辣菜上来,所有的鲜香都被破坏了,如此精心准备的筵席就全被糟蹋了,所以只有下贱人才吃辣椒。

但被士绅嫌弃的辣椒的“霸道”,却正是底层人民需要的。他们需要这么霸道的味道去掩盖那些粗糙的、刺鼻的、甚至是腐败的味道。吃下去,才能活下去。

建国以后,我国开始一段轰轰烈烈的文革,革掉了高高在上的贵族士大夫的作风和思想,紧接着就是百废俱兴和改革开放,让大部分的贫下中农和下层阶级居上,同时,辣椒这种贱味也大大方方地上了贵族餐桌。

我国逐渐施行工业化以后,很多低层阶级的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很长时间不回家或者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带来的挫败感,快节奏的生活让生离死别的孤独寂寞感逐渐成为常态,人们内心长期的苦闷急续一种食物在身体内横刀立马,宣发通透。于是烈酒、香烟、辣椒、KTV、这种带有重口味、刺激性的味道和行为逐渐成了人们急需疗愈的筹码。

网络流行语:“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顿”。麻辣火锅是最常见的吃法,可见辣味在当时有多么流行。

到这里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辣椒从最初的苗族“代盐”而食,到下层阶级缺乏辛味食辣,再到下层人居上让辣椒走上贵族餐桌,最后因为工业化的快节奏导致内心苦闷急需辣味,最后到全民食辣,无辣不欢的地步。其中最后一步“全民皆辣”的现状比较复杂,原因何在?

《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中对于五味的功能有最基础的记载:

“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

大概意思是,当人体气机出现寒气、郁结之气时要用辛味的东西散出去,当心气散缓,汗液尿液收不住要用酸味收,气味太猛要用甜味缓,气味不坚强,比如阴虚失眠上火要用苦味去坚,身上有疙瘩要用咸味去软化。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中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这里的苦,做动词“苦于”论,肝苦于“气急”就想吃甜;肝想“疏散”,想吃辛辣。

“素问·举痛论”的相关记载:”“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思虑过重的人,身体气机很容易堵住,上下不通,脾胃易虚弱不运化,也特别容易想吃辣椒以开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厚则发热。”    

北方地高雨少,阳多阴少,所以北方人饮食味道偏厚重。南方地低雨多,阴多阳少,所以南方人饮食味道偏淡。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又说: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此即后世所谓“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也就是说,当我们忍不住想吃“辛辣”味,原因一是因为思虑过多过重,因为肝脾是消化和意识的主要脏腑,他俩经常同治,“思伤脾”,“思则气结”,“肝郁易散”,身体气机的郁结,急需霸道的辛辣味宣散郁气,救肝醒脾。二是因为长期熬夜或者过度房事引起的“肾苦燥”,总觉得乏味寡淡,急需辛辣味以润燥,提味醒志。三是因寒气多,急需辛辣以发汗排寒。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快节奏的社会,让人来不及平和内心,丰富自己的生活。比如小学生课外班比较多,因为学习竞争思虑过重,很早就对辣条产生浓厚的依赖。妇女和儿童是意志力偏弱的人群,为了赚钱,商人大力开发甜食和辣食,甜食多为高热量食品,辣食则不易腐烂,容易遮盖肉食的腐臭和变异味道。人们爱食辣,商人也爱造辣,辣椒食品的利润空间非常可观。种种原因造成这类人群内热过多而肾水不足,同时甜味可以入脾缓肝,也符合脾气急躁的人群需求。越急躁越想吃甜的,越思虑越想吃辣的,因此“辣椒和甜食”是都市年轻人的主要饮食诉求,也是素质低微人群的特征。另外虽然全球气候已经变暖,但高楼林立,地下室和阴面房太多,上班节奏快,很多人因为空调冷气或因为房屋日光太少,造成身体偏阴偏寒,因此也特别想吃辛辣以宣散寒气。再有,虽然现在已经达到了丰衣足食的条件,但快节奏的生活仍然让很多人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初心,在锦衣玉食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丧失了理智,每天除了上班赚钱可以打发时光,找不出生命的额外任何意义,因此造成肾气损耗,精神极度乏味寡淡,急需刺激的味道,刺激的人和刺激的事情。于是“辣妹”、“霸道总裁”、“辣椒”、“烈酒”、“香烟”、“咖啡”、“汽水”、“毒品”、“灯红酒绿”、“重口味”的刺激等等行为大行其道。

人到中年,生活找不到意义,就很容易嗜欲这些“辛辣”刺激的事和味道。辣椒吃多易长痘,易得痔疮。那接下来,如何判断自己的吃辣界限?

假如你是一个无辣不欢的人,你要清晰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到底是以上哪种原因占据了主导地位。有些人吃辣不长痘也不上火,有些人一吃辣就出问题,这中间的玄机就是性情和环境,按照原理,如果是鲁智深那种随遇而安,内外通透,心里不藏事,刚正圆融,眼里容不得沙子又豁达洒脱大度,睡觉沾枕头就着,四仰八叉,呼呼大睡,大酒大肉、大奸大恶全都能运化的开,玩的转,那你爱吃辣椒绝对没问题。假如你是林冲杨志那种性格,心里易藏事,对前途事业和未来生活充满了某种人为的执念,一生之中总是周游在名利与压迫之中,那喜食辣就很难运化的开,即便是用了开塞露,以后也难得运化。

假如以上的条件都不符合,那判断是不是自己体质偏寒,环境偏阴,那尽可能的改善体质和环境,适当吃点辣也是可以的。

假如你分析出了自己是因为“气机郁结”和“性格缺陷”导致的,那勇敢的面对这个事实,用更加合理的渠道调理调理,比如丰富自己的生活,积极增加一些修身养性的事情,把他当成正事。合理健康地处理苦闷和压抑,而不是单纯的只是吃辛辣食物来代替生活乐趣和味觉启蒙。

辣椒吃法

因为辣椒辛热,很容易上火,因此辣椒最适宜跟苦寒的菜相互中和才不至于伤人,比如:辣椒炒苦瓜,辣椒炒薄荷等等,这种寒热相合的情况最合适。

中华药典2020版记载的【辣椒】

性味:辛,热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用于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

用法与用量0.9~2.4g。外用适量。

1、《药性考》:多食眩旋,动火故也。久食发痔,令人齿痛咽肿。

2、《纲目拾遗》: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有小童暑月食冷水,卧阴地,至秋疟发,百药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酱,颇适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几,疟自愈。良由胸膈积水,变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汤沃雪耳。 

3、姚可成《食物本草》: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

参考资料:

1、辣椒在全球的传播,作者张箭,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2、《酸食志》作者:要云

3、《中国食辣史》(副标题: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作者:曹雨4、《黄帝内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辣:不怕辣 辣不怕 怕不辣
辣椒明朝末年才传入我国,在那之前川菜是什么味道?
川辣的人间风味
花椒: 中国味道里的灵魂 ... 艾栗斯
辛味入肺,发散解表助肺气宣发
治肝火为何用吴茱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