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查晨婷 《蜀相》课堂实录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课堂实践
——部级精品课《蜀相》品赏
查晨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摘 要:以《蜀相》与《蜀道难》的比较为起点,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推进展开,提供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思路。将课堂重点立足于精读《蜀相》,通过品读意象、炼字、典故,思考有限的篇幅如何表达丰富的意蕴,感受格律诗高超的语言技巧和丰厚意蕴,明确阅读格律诗的方法路径。
【教学设想】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归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对应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第一点:“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本单元选取 7 首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依据文学发展史,编为 4 课。第 3 课选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的《蜀相》。《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颇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笔力千钧的特点,与李白参差错落、想象奇特、笔意恣肆的《蜀道难》各具千秋。
从学习任务群的归属和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维度去观照作品,精读诗歌,揣摩字词,品读意象,推敲手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丰富的意蕴,领悟文化内涵;同时,对于《蜀相》的教学还应体现“研习”的特点,不能止于单篇作品的孤立学习,还需要在与李白《蜀道难》的比较中,感受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意象选择、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加深理解、体会,探寻诗意。从学情来看,学生对杜甫并不陌生,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也早已知晓,但也因此常常会想当然地误用,造成不假思索、贴标签式的阅读。这不仅会错过对杜甫精妙语言、艺术技巧的欣赏,也很难对其作品丰富的意蕴、深厚的情感有完整、准确的理解,品味诗歌之美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本课的教学以与李白《蜀道难》的比较为起点,思考结构严谨、法度森然的格律诗如何以有限的篇幅表达丰富的意蕴。通过品读意象、炼字、典故,感受李白、杜甫不同的诗歌风格,古体诗、近体诗不同的特色,明确阅读格律诗的方法路径。
【课堂实录】
一、导入:回顾比较,引出主问题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3 课的第二首唐诗《蜀相》。课前给同学们下发了学习任务单,布置了课前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自读《蜀相》,与已学过的《蜀道难》进行初步比较,现在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
生:《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 7 字,共 8 句,全诗仅 56 字。而《蜀道难》是一首杂言古体诗,句子参差错落,较为自由,篇幅较《蜀相》长了不少。
师:好的,你注意到了两首作品不同的体裁,基于不同的体裁,所以句式、篇幅也有较大差异。
生:《蜀相》篇幅有限,所以所写的意象较《蜀道难》要少。另外,杜甫的诗选择的意象是很日常的,而李白有很多奇特夸张的想象。
师:这位同学不仅注意到了意象的数量,还注意到了不同诗人选择意象方面的偏好。
生:从艺术风格来看,李白的诗想象奇特,用笔汪洋恣肆,很能体现豪放飘逸的特点。杜甫的诗显然不是这样。
师:你觉得这首诗呈现出杜甫怎样的语言特点呢?
生:是不是所谓的“沉郁顿挫”?
师:为什么这样说?能为同学们解释一下吗?
生:我好像从哪里听到过这个说法,具体不太清楚。
师:好的,虽然只是初读,但大家都已经有了初步的发现。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言,李白的《蜀道难》想象奇特、笔意恣肆,是一首句式参差的杂言古体诗。《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相较于古体诗,更注重以有限的篇幅表达出丰富的意蕴。而这丰富的意蕴正与其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相关。我们这节课的主问题就是:《蜀相》话语奇简,意蕴丰富,究竟体现在何处?
二、品读意象
师:这首诗歌写于诗人瞻仰成都武侯祠之后,作为登临怀古类作品,总会写到所见之景。请同学们跟我一同朗读诗歌,并圈出诗人所写的意象。
(大家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圈出了哪些意象?回答的时候要注意这些意象的特征。
生:“柏森森”、“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的“好音”。
师:很好,不过同学们有没有感到有些奇怪?也许你没有游览过武侯祠,但一定游览过类似的名胜古迹,你能看到什么呢?
生:建筑和上面的题字。
生:人物的雕像,还有一些相关的书画作品。
生:庭院风光。
师:好的,我们发现,所见之景中能写的意象其实很多,但限于字数,诗歌其实不可能呈现出当时所见的全部景象,诗里选择的往往是最能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意象。因此,阅读诗歌我们就需要去关注:诗人为什么选择了这些意象?想要借此表达何种情感?那么,关于武侯祠所见之景,杜甫为什么选择这三个意象?想表达什么呢?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意象。“柏森森”,就是柏树茂盛的样子。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意象呢?
生:我想到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苍劲伟岸、经冬不凋,加上浓荫繁茂,就有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象,写出了诸葛亮的精神风貌,也表达了诗人对武侯的崇拜、敬仰。
师:这个联想很好,解读也很准确。我再作一些补充,据《儒林公议》记载,武侯祠前有一棵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生前亲手栽种的。
生:我觉得这个意象不仅从远处勾画出武侯祠的风貌,还营造出高古幽暗的氛围;不仅写出了祠堂专 栏本版主持/李晋钰64 2023.1 · 高中历史的悠久,也交织着拜谒敬仰已久之地的憧憬与隐隐的物是人非的感伤。
师:说得太好了。我们再来看后两个意象。先请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两个意象。
生:“映阶碧草”,描绘出掩映台阶的碧草很茂盛,春色正浓。“隔叶黄鹂”的“好音”,指藏身在繁枝密叶中的黄鹂传出悦耳的佳音。
师:颔联中的这两个意象有什么特征呢?
生:这两个意象,前者为静,后者为动;前者无声,后者有声;前者是绿色,后者是黄色。从动静、声音、色彩三个角度,立体地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之景。
师:说得很好。景色描写当然很美,也很见功力,然而我们前面说了律诗字数有限,为什么诗人单单选择了这两个看似与武侯祠并无关系的意象呢?给大家一点提示,读诗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题目。
生:这首诗的题目是“蜀相”而非“武侯祠”,所以杜甫的重点在于人而非祠堂,因此对意象的选择也就刻意回避了常见的殿堂庙宇、人物塑像、碑刻题字。
三、揣摩“炼字”艺术
师:好的,还有什么补充吗?对这一联的准确把握,还必须联系“自”“空”这两个虚词。“自”“空”何解?
生:我觉得“空”是“徒然,白白地”,就是说黄鹂的叫声固然美妙,但是隔着树叶,独自啼叫,只是徒然。“自”是“独自”的意思,就是说碧草萋萋,春意盎然,但只是独自美丽。
生:我觉得“自”可以解释为“仍旧,依然”,就是说碧草萋萋,依旧春光无限。
师:两位同学的解读都能说得通,联系“映阶碧草”,写出碧草虽有春色之美,但生长于台阶之上,隐喻久未有人迹,孤寂、落寞、哀伤之感油然而生。“自”不论作哪一种理解,都流露出无限伤感。颔联看似平平无奇,但两个意象的选择、两个虚词的运用,一方面体现出春光无限,但人事寂寞,蜀相已逝,往事成空,武侯似乎已被人逐渐遗忘,表达出诗人对武侯身后际遇的同情;另一方面,当时中原鼎沸、战乱持续,诗人既感伤于再无武侯这样的贤才,又感伤于自己垂暮飘零,报国无门,孤寂悲愤之情油然而生。此联怀古与伤时统一,为进一步追忆武侯、议论抒情蓄势。
师: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律诗语言之精练,意蕴之丰富,不仅在于意象的选择,还在于对词句的锤炼。杜甫自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将“炼字”作为诗歌重要的技巧。我们一起来看首句“丞相祠堂何处寻?”,请大家比较一下“蜀相祠堂今安在?”这句话,可以这样修改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格律诗讲究音韵,这样改了之后平仄音韵就不对了。
师:很好,你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看来对古典诗词很有兴趣。还有其他同学从意蕴角度来补充吗?
生:诗人不说“蜀相”,而直接说“丞相”,意味着在杜甫心中,虽然当时英雄辈出,三国各有丞相,但在杜甫心中只有诸葛亮才是真正的丞相,体现出杜甫对于诸葛亮的无限仰慕和崇敬。
师:嗯,从“寻”字大家又读出了哪些意味呢?
生:“寻”有种主动寻找的感觉。
生:我觉得还有一种急切的感觉。
生:我觉得这不只是简单地询问祠堂在哪里,不是随意地游览,而是一次刻意的、虔诚的拜谒。
师:三位同学很好地读出了“寻”的意味。结合同学们所感受到的,我们可以说这次出行不只是一次简单、随意的地理意义上的寻找,更是一次精神世界的相接。因此,下句远眺武侯祠,所写的是武侯当年亲手种下,能体现其精神风貌的森森柏树。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投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结合学习任务单表格填写品读典故
师:除了意象的选择与炼字,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地表达丰富的意蕴呢?我们来看颈联和尾联。
生:这两联都使用了典故。
师:对,这里借用典故来抒发情感。《短歌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用了不少典故。大家还记得用典的表达效果吗?
生:用典既可以使作品语言精练,又可以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师:那么如何来理解这两联的典故呢?品读典故,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两则典故本身的内容,然后展开联想,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际,这样方能全面把握。
好,按照这个路径,请同学们阅读颈联和尾联,回忆《出师表》,参阅《三国志·诸葛亮传》两则史料,联系杜甫生平遭际,完成学习任务单的表格填写。等会儿我们请同学们交流。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单的表格填写。)
师:好,我们逐句来交流,谁先来?
生:“三顾频烦天下计”是追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三顾”,对应《出师表》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天下计”,指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规划的占据荆州、益州,内修政事,外结孙权,伺机攻打曹操,实现天下统一的大计。
师:说得很到位,初中课文学得很扎实。好,下一句。
生:“两朝开济老臣心”概述诸葛亮先后辅佐两代国君的故事。“两朝 ”,指蜀汉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指开创帝业,“济”指匡济危时,对应《出师表》中的“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师:好的,字面意思的解读很准确,能否再结合我们给出的史料来说一说何谓“老臣心”呢?
生:史料介绍了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将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向他托付身后之事。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但诸葛亮却始终践行着他作为臣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这里“老臣心”既是指匡扶汉室、安顿天下的政治理想,也是指士为知己者死、知恩图报,作为臣子的一片忠心。
师:好的,有同学在课前预习中提问,为何颈联不集中于诸葛亮一人的事迹,而是要将刘备与其对举,现在有解答了吗?
生:因为杜甫仰慕的不仅是诸葛亮其人,还有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君臣契合的关系。正因为有刘备的“三顾频烦”之诚,才会有诸葛亮的“两朝开济”之报。
师:对于典故本身大家的解读已经很到位了,结合杜甫此时的人生遭际,你从颈联中读出了什么?
生:《蜀相》作于上元元年春,此时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之苦,在亲友的资助下建成了自己的草堂,过上了暂且安定的生活。然而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战祸依旧,国家动荡。五百年前,诸葛亮怀着兴汉一统的宏伟志愿,从一介布衣到刘备的谋臣军师,为蜀国与魏国、吴国鼎足成三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蜀汉两朝挥洒自己的热血。五百年后杜甫也有共鸣,他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亮那样精忠报国,然而空有“稻粱谋”的心志却从未遇到赏识自己的明君。
师: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慕、敬仰,又写出了诗人对明君贤臣契合关系的艳羡;既以身前战功煊赫与身后无人问津形成对比,表达出对诸葛亮的同情、感慨,又借此写出了自己孤寂落寞、报国无门的悲愤。我们再来看尾联,也请同学先为我们讲讲典故本身的内容。
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指蜀汉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六出祁山,出兵伐魏,据五丈原,与魏军隔渭水相持百余日,最终北伐不成,赍志而殁。壮志未酬,令人扼腕叹息,潸然泪下。
师:杜甫借此想表达什么呢?
生:我觉得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而殁的惋惜,对英雄猝然长逝的悲痛,对自己壮志难酬却又无可奈何的无限怅惘。
师:是的,杜甫一生自比唐虞时代的贤臣稷和契,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现实呢?却是国破家亡,身如征蓬。这不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吗?除此之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沉默。)
为什么出师未捷,而杜甫依然称其英雄,谁又能称为英雄呢?
生:我还感受到了一种豪迈悲壮的味道。诸葛亮功败垂成,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世俗常以成败论英雄,然而杜甫依然认为他是英雄。
师:是的,在杜甫看来,千古的仁人志士,凡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皆是英雄。这“英雄泪”,不因个人荣辱得失而落,只为社稷苍生而流。
师:我们发现典故之妙,不仅在于其精练、意蕴丰富,还在于它向读者传递出一种内心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往往可以超越时空,引起共鸣,让诗歌散发出巨大的感染力。
五、总结
师: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这节课的主问题了。
《蜀相》话语奇简,意蕴丰厚,体现在何处?回忆我们整堂课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投影):
1. 选择典型意象,突出意象特征。以“柏森森”勾勒武侯祠风貌,暗喻武侯精神。以“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的“好音”描绘出武侯祠春光无限但寂寥无人,引人思考。
2. 注意字词锤炼。用“丞相”和“寻”,写出拜谒武侯祠的急切、虔诚;用“自”和“空”,以乐景写哀情,道出自己孤寂凄怆的心境和对诸葛亮死后寂寂的同情。
3. 借用典故抒写情志。选择典型事例,表达对诸葛亮无限的追慕、敬仰,对明君贤臣契合关系的艳羡,以及自己孤寂落寞、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师:同学们能否在此基础上对格律诗的阅读方法作些总结?尤其是意象、炼字、典故这三方面,有哪些阅读方法路径的收获?
生:格律诗篇幅有限,所以需要关注诗人选择的意象,去思考为什么诗人选择的意象是这些而非那些,还需要明确意象的特征,以及意象营造的意境。
生:需要注意“炼字”艺术,在意境中揣摩诗人的用心所在,既要注意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也不能忽略虚词。
生:还需要理解典故,对典故的把握应当先明确典故本身的内容,然后展开联想,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际,用心感受,从而揣摩诗人的意图。
六、布置作业
师:好,最后我们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投影):
1. 完成配套练习册第 3 课第 3、6 题。
2.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请结合《蜀道难》《蜀相》两首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执教感言】
《蜀相》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之前可以学习借鉴的课例并不多。笔者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尝试为广大同人提供一些借鉴:
第一,可以提供一些阅读支架,如本课所提供的课前初读比较的表格,以及课上品读典故这个环节所设计的表格(略)。一方面更加贴近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让任务的落实更加有抓手,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活动则尽可能地综合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方面。
第二,对于意象的品读,一般聚焦于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然而对于意象的理解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意象构成某种特定的世界图像。那么,就有必要解释:为什么诗人看见的世界图像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罗晓辉、冯胜兰《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也就是说,意象选择本身也是有意味的。读《蜀相》的时候比较自身游览所见与杜甫选择意象的区别,有助于更准确地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当然,本课设计仍不免存在问题,个人课后反思比较显著的有两点:首先是对于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确立始终有些犹豫。如前所述,其实这两篇作品可以研习的点是比较多的,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既贪心地想要尽可能地涵盖,但又清晰地意识到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完成那么多学习内容。既想在比较中展开教学,更加凸显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理念,又担心在具体的实践中零碎地比较分析会让学生对作品的体验支离破碎。因此,最终课堂的呈现是将比较的重点定位为探究格律诗的技法,也就是有限的篇幅如何表达丰富的意蕴。仅是在作业中呈现了对李白、杜甫两人不同艺术风格的比较。这样的处理是否得当,也许值得商榷。
其次,即使是定位于格律诗,以上三点是否是最值得探究的呢?对仗或者音韵节奏作为其中一个环节,比起意象是否更具有典型性呢?对此或许也可以有进一步的思考。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23.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蜀相》教案
杜甫《蜀相》课堂教学实录(一等奖)
春色好音怀蜀相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蜀相_杜甫_爱词霸古今诗词
杜甫《诸葛庙》阅读训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