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群 《扬州慢(淮左名都)》课堂实录
深沉的“黍离之悲”
——部级精品课《扬州慢(淮左名都)》品赏
王 群  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
【教学设想】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围绕“诗意的探寻”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不同风格的诗词名作。
学习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探寻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同时,本单元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还带有总结意味,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词从发展源流、体式、题材、艺术手法、审美风格等多个维度对古诗词进行梳理。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被誉为“一代文学”的宋词,创作视角和题材不断开阔,创作技巧不断推陈出新。《扬州慢》作为奠定姜夔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作品,就很好地体现了宋词的这两个艺术特点。词作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但呈现的却是扬州城的浩劫,抒写的是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这秉承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彰显了词作的时代精神。词作也展示了姜夔深厚的创作功底,他将自己眼前的扬州与杜牧笔下的扬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上独具匠心,在传情达意上手法多样,于别样构思中传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因而,我围绕“黍离之悲”设置学习任务,运用三维构建教学法,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三个方面,搭建起作品鉴赏评析框架,引导学生立足文本,从感情基调、意境营造、艺术手法到情感意蕴、审美风格,逐层深入分析作品,探寻诗歌之美,品评诗歌之味。
【课例呈现】
任务一 解读小序和典故的“黍离之悲”
1. 默读小序,思考:小序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交代了《扬州慢》的写作时间和地点。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描绘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交代写作的缘由。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这是对《扬州慢》的评价。
2.“黍离之悲”是何意?
《黍离》出自《诗经·王风》。《毛诗序》称:“《黍离》,闵(通'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黍离之悲”用以指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成为古典诗词的重要典故。由此可知,《扬州慢》也是抒写悲情之作。
3. 介绍唐圭璋对作品的评价。
“此首写维扬乱后景色,凄怆已极。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信不虚也。至文笔之清刚,情韵之绵邈,亦令人讽诵不厌。”(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文笔清刚”指的是文笔清健有力,“情韵绵邈”指的是作品传达的悲情意蕴深远,对《扬州慢》的评价颇高。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文笔之清刚,情韵之绵邈,亦令人讽诵不厌”的呢?
任务二 《扬州慢》是如何表现“黍离之悲”的?
1. 眼前扬州。
(1)品语言,析意象。
进入扬州城后,呈现在姜夔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朗读词作,从词作中找一个词形容眼前的扬州,并说说哪些意象可以体现扬州的这个特点。
通读词作,我们得知:最适合形容眼前扬州特点的词是“空城”。进入扬州城后,词人看到了青青的荠麦、破败的城池、残存的古树,寒风中耳边传来了凄清的号角声 , 还有清冷无声的月亮、寂寞开无主的芍药花……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扬州城是破败荒凉、萧条凄清的。
小结: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可以通过抓住意象的修饰语来归纳画面特点,把握特定意象创设的意境。
(2)理清情景关系。
引导学生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探究“月亮”和“红药”这两个意象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明代学者胡应麟曾言:“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接下来我们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来具体品析一下“月亮”和“红药”这两个意象。
①“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本无冷暖之分,本就无声,作者为什么说月亮清冷无声?
关于月亮,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李白也说过“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明月亮作为自然物亘古不变的特点。这里的月亮就像是一位历史的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扬州今日的衰败。可见“清冷无声”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作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这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来看李白《苏台览古》这首诗中的月亮意象,“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也是表达了对苏台昔盛今衰的感伤。可见,诗歌中有些意象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们品析意象不能形成思维的定式,一看到月亮就只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要勤积累。
②“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改为“念桥边红药,花凋残、满地伤”好不好?
桥边的芍药花,年年盛开,是为谁而盛开的呢?
这写出了红药年年盛开的美好景象。所以前面品析意象时有同学持有疑义,认为它不能体现扬州的破败荒凉、萧条凄清。如果改为“花凋残、满地伤”,是不是更吻合词作的意境呢?我们发现,“残”和“伤”足以体现破败萧条,但这样一改,词作所选取意象的类型就未免太过单一。原句实际上是运用了乐景反衬哀情的表现手法,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桥边芍药纵使开花,又有何人来赏呢?芍药寂寞开放,这意味着扬州这座城市繁华不再、凄清冷落,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所以,高明的作者在情感的表达上,他的手法是多样的。
这种乐景反衬哀情的表现手法,我们也曾经学过,比如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小序中的“寒水自碧”。再看看韦庄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便是这种写法。以台城柳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物的不变反衬历史的变迁,借以感慨六朝的盛衰兴亡,并在历史的感慨中暗寓伤今之意。以乐景反衬哀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一般用来抒发历史变迁,繁华不再,还有人生无常,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
小结:选取意象独具匠心,传情达意手法多样。
月——亘古不变——历史的见证者;冷月无声——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红药——乐景反衬哀情——历史变迁,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物是人非。
冷月无声,红药盛放,这本是客体生物的自然属性;但在姜夔笔下,月亮多情,红药无情,月亮、红药成为独立的情感主体,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姜夔在客体生物的自然属性之外,增设了其情感属性,这种自然景物的无理关联,看似违背常理、常情,实乃作者主体情感的投射,或移情于物,或凸显物情与人情乖离,更含蓄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催生出一种“无理而妙”的审美体验。
2. 心中扬州。
(1)品语言,析意象。
眼前的扬州城是如此的萧条凄清,但显然,词人此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一睹扬州城的破败荒凉,来增添人生的沧桑感的。那么姜夔又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向往来看扬州的呢?再读词作,从词作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并结合诗句概括姜夔心中扬州的特点。
结合诗句,我们得知:姜夔心中的扬州,是“名都”,有通往歌舞升平之地的竹西佳处,还有春风十里的繁华长街,更有风月无边的二十四桥……这些意象极写了扬州的繁华热闹。
(2)巧妙化用——姜夔心中的扬州与杜牧笔下的扬州浑然一体。
扬州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晚唐诗人杜牧更是挚爱扬州,他眼里的扬州,不仅有烟花三月的浪漫,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前面我们提到的“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这些词句正是出自杜牧的诗句,这叫化用诗句。通过化用杜牧的诗境入词,一方面词人省却了许多笔墨,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读者对昔日扬州的美好想象。多处化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同时也更能反衬出今日扬州的破败萧条。
(3)独特想象——“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如果杜牧目睹今日扬州的荒凉破败,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明确:“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一个“惊”字,传神地写出了杜牧面对眼前扬州破败荒凉时吃惊的神态。而纵使是杜牧这样的才情,他有写豆蔻词的工巧精当,也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也难以表达面对扬州残破景象时的沉痛之情。
这里作者让唐朝的杜牧穿越到了南宋,实际上是运用了想象的艺术手法。其实对姜夔而言,面对扬州的破败荒凉,他又何尝不是感到触目惊心呢?这里他不说自己,偏说杜牧,我们可以再次看出作者的高明之处:善于运用不同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别样构思——两个人的两座城。
引导学生将两幅画面进行比较,明确词作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高超技巧,把握词作抒发的昔盛今衰的情感。
有人说,《扬州慢》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是的,姜夔眼前的扬州城是破败萧条的,杜牧笔下的扬州城是繁华热闹的。写姜夔眼前的扬州时运用了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和乐景写哀的表现手法;写杜牧笔下的扬州时,则运用了化用诗句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姜夔眼前的扬州,是实写;杜牧笔下的扬州也正是姜夔心中的扬州,是虚写。今昔对比,虚实相生,表达了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任务三 《扬州慢》中“黍离之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结合诗句分析造成扬州今昔巨大反差的原因。
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指的是金人的侵犯,而一个“厌”字则巧妙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金人的罪恶。结合背景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两次大规模进攻南宋,扬州遭受了两次浩劫。而姜夔所处的南宋时期,国势衰微,小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嬉,对金人铁蹄践踏下的扬州等地区不闻不问,抗战派呼声渐趋微弱,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可见,金人的侵犯与南宋的国势衰微、统治者的软弱无能是分不开的。
2.《扬州慢》中“黍离之悲”的具体内涵。
现在我们再回头体味一下“黍离之悲”的意蕴。
曾经繁华热闹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这牵动了词人无尽的思绪。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姜夔在沉重的叹息声中,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控诉,对国势衰微的痛惜,也抒发了他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怀,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这种忧国伤时的爱国情思,正是千岩老人所说的“黍离之悲”。
3. 现实主义传统的复归。
清代词评家张德瀛在《词徵》中写道:“词有与风诗意义相近者,自唐迄宋,前人钜制,多寓微旨。……姜白石'淮左名都’,击鼓怨暴也。”我国诗歌创作从《诗经》开始就有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词是古典诗歌的新发展,唐宋词作中的伟大作品多暗含精深微妙的意旨。这意味着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的关切,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面对金人铁蹄践踏后残破不堪的扬州城,姜夔将自己心中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时代、现实熔铸在一起,“击鼓怨暴”,控诉战争,成就了奠定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作品——《扬州慢》。
任务四 跟随配乐朗诵,深入体悟作者的“黍离之悲”1. 跟随配乐朗诵,再品词学家唐圭璋的评价,深入体悟作者的“黍离之悲”,感受《扬州慢》穿越时空的魅力。
2.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世远莫见其面 , 觇文辄见其心。”时代环境影响着人生态度。姜夔处于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心存块垒,郁结难平。但他是一介寒士,有怀投笔无路请缨,虽然心里愤恨不平却无力奔走呼号。姜夔词的特色在于,即使他有着汹涌澎湃的感情要抒发,也不是以“拔剑而起”的方式,而是娓娓道来,让读者从舒缓的文字、清冷的意境中感受到他的忧伤。他把这份深沉的“黍离之悲”压在心底,酝酿出作品来表达,让人越品越醉。他有意地将词中的意象镀上一层清冷的色调,使其隽永优美。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风雨飘摇的政治背景成就了姜夔“清空”的词风。
3.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曾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意思是文学作品的演变联系着社会的情状,文坛的盛衰联系着时代的动态。文学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的演变 ,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发生变化。宋词的盛行,与北宋经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宋词唱和的主题最初与市民文化、文人生活有极大的关联性。这一时期宋词的创作内容相对通俗,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到了南宋,社会环境与政治局势的动荡,使词的整体风格发生转变,词人的目光从个人生活投向家国政治。词体的发展,不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环境,对后世的文学体裁,如元代的散曲、杂剧,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执教感言】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于别样构思中传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能较好地呈现宋词的艺术魅力。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围绕“黍离之悲”设置学习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意象,理清情景关系,把握词作的意境和情感,明确作者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高超技巧,并对相关艺术手法进行梳理归纳,进而引导学生构建古诗词审美鉴赏知识体系。同时,补充背景资料和名家评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传达的“黍离之悲”,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文化精神,感受优秀作品“为时代发声”的思想魅力,强化责任使命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这里我谈三点感想:
首先,问题导引融入学习方法,着眼全篇领悟作品特色。比如,“《扬州慢》是如何表现'黍离之悲’的”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等角度入手,把握特定意象创设的意境,领悟作品的别样构思。着眼全篇,以问题导引学生从被动分析走向自主鉴赏,这正契合单元研习任务三的诗歌鉴赏理念——“借助想象,置身诗境,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是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
其次,于细微处细细品读,在易忽略处设疑。教学中,我针对“月亮”和“红药”这两个意象设置了两道探究题:①“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本无冷暖之分,本就无声,作者为什么说月亮清冷无声?②“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改为“念桥边红药,花凋残、满地伤”好不好?通过细微处、易忽略处的品读、设疑、解疑,引导学生真正深入文本,明确不同意象在传情达意上的不同作用,理清情景关系,领会作者意旨,读懂作品“无理而妙”的巧思。这种细微处、易忽略处的设疑,最易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绽放思维的光芒。
最后,巧借名家评论,拓展鉴赏空间。古诗词的名家评论,是前人鉴赏古诗词作品的经验结晶,是后人解读开启古诗词作者心扉的重要门径,因而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借助当代词学家唐圭璋对作品的评价“文笔之清刚,情韵之绵邈,亦令人讽诵不厌”,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延伸拓展环节,又结合清代词评家张德瀛《词徵》中“前人钜制,多寓微旨”的观点来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美刺传统和婉曲笔法,将学生鉴赏从微观层面引向宏观层面,由一首词进而把握一类词的特点,拓展了鉴赏空间。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高中  2023.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
谱在立春前夕[调寄扬州慢 词林正韵 依姜夔体]
扬州多妩媚,无非一个“慢”
著名的一首宋词,却是“借用”了四首唐诗?
清客词人姜夔的作品《扬州慢》,以辞句精练风格典雅
宋词里最经典的一首姜夔的《扬州慢》,惊艳千古,愁得令人心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