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媚专栏丨深度学习视域下抒情散文专题阅读的路径指向——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审美专题阅读为例

深度学习视域下

抒情散文专题阅读的路径指向

——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审美专题阅读为例

作者简介

黄媚2016年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一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张华工作室成员。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成员,第五届中山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主持市级课题一项和校级课题一项。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之友》《教学月刊》《学语文》等省级及以上报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指导学生在市、省等报刊发表作品十多篇。

【摘要】

专题阅读是革除阅读浅表化、机械化、散乱化弊病的实践路径,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应有之义,指向核心素养的生成。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审美专题阅读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展开三个层级的阅读活动:比较阅读:重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结构;批判阅读:挖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延展阅读:拓宽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维度。  

【关键词】

深度学习;散文专题阅读;比较;批判;延展

目前,高中抒情散文阅读教学呈现“三化”“三难”的样态,即浅表化、机械化、散乱化,难以触及“这一篇”的本质规定性、难以实现“这一类”的迁移和应用、难以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归根结底,深度学习并没有“在场”。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如何实现抒情散文阅读的深度学习?新课标指出:“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2]专题阅读以学生语文素养、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着眼于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它既能进一步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加强阅读积累,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思考。[3]可见,专题阅读与深度学习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革除阅读弊病的实践路径,是实现深度学习目标的应有之义。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作为典型的抒情散文,选自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该单元归属于“文学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单元学习导语指明学习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见,确定以审美为导向的专题阅读适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展开《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的审美专题阅读?笔者在尊重阅读规律和真实学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展开三级阅读活动,即比较阅读:重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结构;批判阅读:挖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延展阅读:拓宽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维度。审美有语言、意象、情感、文化、生命等多重维度,三级阅读指向抒情散文的本质,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助力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比较阅读:

重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结构

传统的单篇阅读作为专题阅读的基础,能帮助学生梳理散文的结构,感受语言的独特性,了解朱自清和郁达夫的审美倾向等。但是,由于单篇阅读层次单一,缺乏文本之间的横向比较,难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另外,单篇阅读通常采用“教师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割裂了教师、学生、文本的统一性。因此,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展开专题学习,重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结构,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理解文本,是深度学习的重要保障。

王荣生提到:“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的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4]个性化的言说方式(言)、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象)、独特的情感认知(意)既是抒情散文的内容,也是比较不同作家作品的重要视角。教师可相机搭建表格支架,组织学生定点比较《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言”“象”“意”的异同,重构核心知识的结构体系。其中,对以言逮意的追求,对以言逮意的功力的敬重,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根本。[5]因此,本文以“言”中的情感句句式为例说明如何展开比较阅读,详见表1:

言说方式为“表”,作者的情感认知为“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作品“言”背后的“意”。学生不难发现,朱自清善用转折句揭示其在“现实世界”“荷塘世界”中转换的矛盾心理,郁达夫则毫不吝啬使用语气强烈的肯定句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句式选用与作者的审美倾向息息相关,教师适时补充两位作者的生平经历,鼓励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学生探究后得知:朱自清深受传统儒学文化的影响,崇尚“中和之美”,用词克制,尽力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郁达夫是浪漫主义者,思想较为激进,以“悲秋”为美的情感表达浓烈而直白,二三十年代兴起的“闲话风”也对他的文风有影响。无论哪一种句式,都忠实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意”。

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深度学习的价值之一在于克服浅层学习的弊端,让学生整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构建结构化的认知体系。

二、批判阅读:

挖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

新课标指出:“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6]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自觉通过质疑、查证和推理考察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信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维。[7]深度学习要培养的是能够运用学科核心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学生,鼓励学生针对教学材料提出质疑,并能针对问题进行实证探究。因此,我们确定“质疑-求证-建构”作为批判性阅读的思维路径。通过批判阅读的方式展开专题学习,能激发学生深度加工文本的潜能,促进文本细读的发生,是深度学习的内在要求。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有着说不尽的意蕴,不少名师已对两篇文本进行了批判性阅读。以《故都的秋》为例,学界主流的主旨是表达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感,成龙老师却对此质疑,结合文本创作的背景,呈现证据后带领学生进行逻辑推演,认为《故都的秋》只是表达了一个文人对秋的独特情节。戴虹、徐晓玮老师的批判性阅读则以问题链的形式展开:“槐蕊的季节是否错位”“'悲凉’的特色是否准确”“急就章里有微瑕”,通过搭建材料支架,引导学生基于文本事实做出综合性的评价和判断。以《荷塘月色》为例,周雨寰老师以批判性的审美视角审视了朱文通俗性的比喻和直白的抒怀。陈欢老师从批判性思维出发,重构了对“获得了暂时的超脱”等问题的理解。从目前资料来看,教师仍停留于对《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做单篇的批判性阅读,尚未有教师基于专题对两篇文本作批判性阅读。笔者尝试展开《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的审美专题阅读,以“质疑-求证-建构”为批判路径,提供给学生批判阅读清单表(见表2),组织学生针对问题寻找文本证据、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决定“相信什么”“做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小组合作提出问题,组内求证,必要时寻求教师帮助,最后集体建构得出结论。以第①题为例,笔者适时提供材料支架,补充詹丹《复杂心理的精准表达——重读<故都的秋>》论文,组员结合资料进行文本深读、细读活动,最后建构出以下理解:朱自清时而沉浸在景中,时而被拉回现实。他与景并不是完全融一的关系,直至游踪结束,荷塘世界的美景也被他留在了理想世界里。郁达夫仿佛时刻在景中,与景完全融为一体,毫无距离。

如此,深度学习就在“质疑-求证-建构”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批判阅读使专题阅读的层次清晰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容量,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让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这一素养得以真正“在场”。

三、延展阅读:

拓宽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维度

延展阅读与封闭阅读相对,它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探究性、创造性等特征。抒情散文是作者个性化感受的真实流露,往往是言、象、意的浓缩品。浓缩性越强,作品的隐喻性和可解读性就越强。新课标明确:“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8]要把浓缩了东西“泡”开,实现学生与文本语言、意象、情感、文化、生命等多重维度的对话,需要借助延展性阅读。这是鉴赏、评价文本必经的一道工序,是深度学习的应有之义。

如何开展延展性阅读?关键在于确定主题和选定材料。主题无外乎“言”“象”“意”三大类别,确定方式有两种:一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一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可供研讨的主题。延展的材料共有六种,分别是背景性材料、阐释性材料、强化性材料、对比性材料、佐证性材料、示范性材料。材料的来源分为课内和课外,包括同作者同风格的作品、同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同主题不同作者的作品、不同体裁的作品、对某重难点进行阐释的作品等。笔者在执教《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审美专题阅读课时,从“言”“象”“意”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下面,我们从“意”的角度说明如何展开延展性阅读。

以生命审美为例,教学目标之一为“由'我’这一个人联想到'我’这一类人,体会中国传统文人安顿生命的方式。”由于此主题难度较大,学生难以自主提出,便由教师提供。支主题①为“理解'安顿生命’的概念”,支主题②为“概括'我’安顿生命的方式”,支主题③为“迁移联想,说出这一类人安顿生命的方式”。延展阅读的材料如表3所示:

延展阅读不是浮光掠影式的浅层阅读。相反,它聚焦某个主题,融合与课内文本有机关联的材料,实现深度研读文本的目标。在延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相对,是通达学科核心素养的绝佳路径。比较阅读、批判阅读、延展阅读不仅是散文审美专题的三级阅读支架,也是小说、诗歌等其他文体展开专题阅读的路径。深度学习是为迁移而学习的进程,能够让学生将一个情境中习得的知识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如展开《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的女性形象专题阅读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间的对话,分别概括出水生嫂、三仙姑、黄新的人物形象,再在对比阅读中找出三人的异同。之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找出三人言行方面的反常之处,请简要评价。最后,针对性补充相应材料,拓宽学生思考的维度。

注释:

[1]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32.

[2][6][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8,6,6.

[3]王益民,黄厚江.专题阅读课怎么教《伤心一念偿前债——苏轼悼亡词赏析》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13(02):20.

[4][5]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0,32.

[7]徐飞.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融合——以高中语文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7):61.

                          (本文原刊于《中学语文》2023年第6期)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六、七)
沈婷:文学的滤镜——《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联篇赏读
写读融合把课堂教学翻转起来
名师风采:线上研修碰撞思想,线下教学更上层楼---记孙东霞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三次线上课例研究 ​
20201121教学手记——学生为什么走不进文本?
散文教学方法之我见(论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