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阳代娜 王荣生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及评议
教学艺术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
——欧阳代娜老师 《岳阳楼记》 研习
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 学科教育研究所    作者简介:王荣生 (1960— ),山西临汾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语文科课程与教学论。
欧 阳 代 娜 有 两 本 著 作, 一 本 是 《呼 唤 “整 体 改革”》,一本是 《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这两 本 书 勾勒出欧阳老师致力于语文教学事业的两个方面:“整体改革” 主要落实在她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上, “教学艺术” 则流淌在她的课堂教学里。欧阳老师主编过初中语文教材,编 写 过 《教 学 参 考 用 书》 和 《导 读 指 导》,发表过关于 《雷雨》 《背影》 等的一系列教案,数十年不断地打磨一堂堂的课,孜孜以求。上述种种,靠的是硬碰硬的功夫。与老一辈语文教学改革者一样,欧阳老师也持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视野,她把自己的教学追求概括为 “美”“巧” “活” “实” 四个字,而教学 《岳阳楼记》 的这堂课 [1] 则是她认为充分地实现了自己教学追求的一堂课。对这堂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关于 “语文教学艺术”;关于 “课堂教学结构”;关于 “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
一、关于 “语文教学艺术”
正如 G.J. 波斯纳所指出的:“要这样全面地解释教学,还必须至少看到教学活动的两项维量,也就是活动顺序的两项维量。课堂活动可以指师生的课堂活动,也可以指活动的内容。因此,教学活动顺序既可以从师生活动相互作用的形 式 (指 他 们 在 课 堂 上 做 什 么),也 可以从活 动 的 实 质 内 容 来 描 述。前 者 一 般 称 为 '教 学 方法’ 或 '方式’,后者称作 '学科内容’ '课程’ 或 '教学内容’。”[2]也就是 说, “教 学 方 法” 维 量 与 “教 学 内容” 维量 是 一 件 事 情 的 两 面,从 教 学 方 法 角 度 概 括 的“步骤”,其实也就是教学内容的安排。
观课、评教的角度既可以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的角度去考察,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的角度来审视;既可以侧重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教学内容。笔者是主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观课评教的,[3]而反对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 “教什么” 上。“是教学目的和内容 '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4]巴班斯基早就这样说过。
教学方法的极致,是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孜孜以求,是为了达到语文教学艺术的境界。“语文教学艺术”,欧阳老师归纳为四句话:“要在语文教学中讲出 '美’ 字来,'美’ 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要在语文教学中悟出 '巧’ 字来, '巧’ 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要在语文教学中点出 '活’ 字来,'活’ 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契机”;“要在语文教学中练出 '实’ 字来,'实’ 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归宿。”[5](11,47,64,75)然而在笔 者 看 来,上 面 所 说 的 “语 文 教 学 艺 术”,落脚点均在教学内容上。
所谓 “美”,也就 是 优 秀 作 品 的 核 心 价 值,意 思 是说,阅读教学中合宜的教学内容要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所在。比如 《岳阳楼记》,欧阳老师说:“《岳阳楼记》是文言文作品中的精品。我们常常为文章中的深邃地凝聚着我国人民传统美德与人生哲理的名言佳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感动不已。这诚然是正确的,但还不能算对文章理解得深入了。因为我们还未能向学生讲清楚作者的思路,学生还没有能梳理出作者构思的过程,这个名言佳句是如何铺垫出来的。这样的学习就只能停留在对词语的表面理解和简单背诵上了。无法从作者的构思中学到思维的规律与方法,也就很难真正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与感情了。”[5](22) 根据自己多年执教与阅读 《岳阳楼记》 的经验和体会,欧阳老师发现这篇课文 “美” 的所在,是 “思路与结构的美”。因此,这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欧阳老师确定为:“我们可以用讲清作者思路的办法,来寻求作者构思时的思路轨迹,从中体会作者的博大宽深的襟怀情操与思想境界。”[5](22)所谓 “巧”,欧阳老师提炼了她的经验:“语文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两者关系的最佳结合点;阅读教学中最大信息量的储存点;课堂思维训练的最巧的入手处;课文处理的最关键的突破口。”[5](48) 换言之,“巧” 主要落实在关键词句,尤其要 “善于抓住题眼,以一字带动全篇”。欧 阳 老 师 细 致 地 描 述 了 自 己 在 研 习 《岳 阳 楼 记》的过程中是如何抓住 “异” 这个字的,[1](99) 下面大段地抄下来,因为她的这番话对语文教师很有教益。
我备课时首先发现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将浩瀚无际,风光万千的洞庭湖的胜景只用寥寥几句话就一笔带过去了,而且还用一 个 封 门 的 句 子 (前 人 之 述 已 备 矣)把自己的文路堵死ꎿ 我想范老夫子是有深意在的。文章不能只开个头就煞了尾,他还是要写下去的,而且还洋洋洒洒写 了 一 大 篇。他 是 为 自 己 另 找 一 条 与 众 不 同 的思路啊!我 继 续 探 求 时,忽 然 发 现 一 个 关 键 句:“然则……得无异乎ꎿ” 感 到 茅 塞 顿 开,眼 前 豁 然 看 到 作 者思路的轨迹:“异” 字表明作者要另辟蹊径,“异” 字是全文的题眼。……但当我抓住 “异” 字循文索章去追索时,又发现了第二个问题: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篇幅不小,占去全文的近半,可是这两段除了写景的辞藻生动形象、优美工整之外,并无新意啊!……那么,求异的思路是否在此中断了呢ꎿ 这是作者的疏忽或败笔吗ꎿ 带着这两个问题与作 者 讨 论,原 来 第 五 自 然 段 的 首 句 已 作 出 了 回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ꎿ” 一个“异” 字再次出现,把全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了:高 尚 的人们是有不同于平常人所有的两种心态的。关键是 “二者” 一词的所指。这是我的第三个问题。它正是指课文第三、四两自然段所描写的 “悲者矣” 与 “其喜洋洋者矣” 这两种心态。写这两者还是为了反衬中心题旨。指出仁人 志 士 异 于 常 人 的 表 现 就 是 “不 以 物 喜,不 以 己悲”,这既是 对 “以 物 喜,以 己 悲” 者 的 劝 勉,更 是 抒发自己伟大抱负的前奏。紧接着,一个千古不朽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就 自 然 而 然 地 镌刻于天地之 间 了。最 后 的 “微 斯 人,吾 谁 与 归” 一 句,又含蓄、亲切地点明 了 自 己 与 挚 友 都 属 于 “得 无 异 乎”之人,圆满地扣了题。就这样,我仿佛是与作者一起讨论问题,一起思考问题,最终把握文章的精髓,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说,“美” 与 “巧” 主要涉及教师文本研习这一阶段;那么, “活” 与 “实” 则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阶段。所谓 “活”,也就是课堂教学中要 “活”,要善于启发学生,而要 点 在 “引 而 不 发,跃 如 也”。在 接 受 性学习的大背景下, “活” 主要落实在善于设疑提问。对此,欧阳老师的经验是:“设疑的切口宜小不宜大,求得以小见大之效果”;“提出的问题宜少不宜多,求得以少胜多的效果”;“设疑宜简不宜繁,求得以简驭繁的效果”;“提问时要问文求道,切忌把思想教育驾空”。[5](66)也就是说,提问要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 容 的 核 心 点,尤其是关键词句。在笔者看来,也就是在一个个的点上具体地落实教学内容。教学 《岳阳楼记》 的这堂课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提问。比如第二课时里的 这 一 个 片 段,欧阳老师是这么提问的:
● 请大家注意作者的观点体现在哪个句子中?
● 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对前面的文章作了照应,使文章顺利地从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 这 “二者” 指谁?
● 范仲淹同意不同意这两种心境呢? 是不是认为应有第三种心境呢?
● 既然不同意,那为什么还要写出它们来?
● 第三种心境是由哪个句子表达出来的?
● 以上 “二者” 都是作者所不取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 那么,作者 认 为 到 底 怎 样 做ꎿ 他 的 伟 大 抱 负 在哪里?
所谓 “实”,也就 是 教 学 内 容 扎 实 地 落 实。这 包 括两个方 面:一 个 是 课 堂 教 学 中 强 化 实 践 能 力,有 人 统计,在这两 节 课 中,先 后 叫 学 生 勾、画、批、点 共 12次。另一个是 主 要 的,欧 阳 老 师 叫 “优 化 课 堂 教 学 结构”,也就是建立 “立体交叉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关·36·于这一 “模式”,下 文 还 要 分 析,这 里 只 说 结 论:在 笔者看来,所谓 “立体交叉” 云云,其实就是要求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在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中连贯地落实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欧阳 老 师 所 说 的 “语 文 教 学 艺 术”,其“美” “巧” “活” “实” 等,最后均 落 在 教 学 内 容 上。
“语文教学艺术” 的 问 题,实 际 上 是 语 文 教 学 内 容 的 问题;“语文教学艺术” 的实质,是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实现。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角度,是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也被鼓励从教学方法上着力,讲究花样翻新,探求各种各样的 “教学模式”;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许多教师和一些评课 专家的心目中,似乎都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以为这是严重的误导。
语文教学界有不少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优 秀 教 师,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学模式。尽管对这些模式的宣传并不 见 少,尽 管 优 秀 教 师 马 不 停 蹄 地 到 处 示 课 讲学,但是情 况 基 本 依 然 如 故,普 通 教 师 的 教 学 原 来 怎样,现在好像依然怎样。为什么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推广呢ꎿ 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质疑。
其实不是经验不能推广,而是我们一直没有弄明白要推广的是什么经验。在笔者看来,单从教学方法而论教学方法、论教学艺术、论教学风格,很可能永远也找不到那些要推广的、应该推广的、可以推广的经验。教学方法的问题,实质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比如欧阳代娜的 “语文教学艺术”,实际上只有两个要点:(1) 教学内容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所在,并聚焦在关键词句等核心点上;(2) 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并在课堂教学上一一具体落实。如果我们把握住这两点,那么,欧 阳 代 娜 似 乎 神 秘 的“美”“巧”“活”“实”,是可以推广、移植的。
二、关于 “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其实就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欧阳老师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取了一个名称叫 “立体交 叉 的 课 堂 教 学 结 构 模 式”,其 含 义 并无新意,用于描述自己的课例,至多也只能是形似而不能神似。这显然受了当时语境的影响。对 “结构模式”,欧阳代娜分为三个环节:一是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立意、构思与层次脉络,包括解题、预习、质疑等实施步骤;二是对课文的局部 (重点与关键部位) 做精雕细刻的点拨、讨论、评点、批注,包括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指导学生把讨论意见在书上作批注、再朗读关键的章段等实施步骤;三是回到整体上来归纳总结,包括归纳作 者 思 路 脉 络、总 结 文 章 中 心 思 想、介 绍 写 作 特点、再质疑、布置作业等实施步骤。[5](77)
按照欧阳老师的解释,对 《岳阳楼记》 的教学 “充分体现阅读教学 的 原 则”。[1](101) 第 一 个 环 节,是 通 过 预习和检查预习两个步骤实现的;第二个环节,也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局部进行精雕细刻,教学第三、四、五段;第三个环节,完 成 三 个 任 务,一 是 抓 住 “微 斯 人,吾谁与归” 体会扣题方法与用意,二是归纳整理作者的思路脉络,三是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笔者以为欧阳老师的这种解释很不妥当,对这堂课的实情是一种变形的反映,因而使人难以摸清这堂课的运行机制。从时间上来看,按 “立体交叉” 来解释:第一环节占第一课时的大部分,加上重分量的预习,如果要达到 “把握文章的立意、构思与层次脉络” 的话,按欧阳老师的教导,学生至少 “熟读课文三遍”;第 二 环节占第一课时1/3左右,讨论课文写景的两段,加上第二课时的2/3不到,学习课文的第五段;第三个环节占第二课时的1/3多,文章结句讨论、归纳思路、归纳中心、回答什么是 “记”、布置作业。
把预习归入 “课堂教学结构” 首先不妥当,因为它是课堂教学之前完成的。说这一环节是检查预习也没说到点子上,因为有的预习不需要检查,有的预习教师认为不宜在这时候检查,比如关于 “体裁” 就没检查,所以最后学生还 有 “再 质 疑”;这 堂 课 “检 查” 的 内 容 是第一、二段的口译,也谈不上 “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立意、构思与层次脉络”。第二环节分割在两个课时 里实施,显然应该分属两个环节,而不宜硬套在一个说法上;讨论写景的两段,欧阳老师有意做 “轻描淡写” 的处理,显然与 “精雕细刻” 不是一回事情。第三环节中的 “归纳主题” 纯属多余,因为在这堂课里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实际上就已经很深刻地理解了主题;布置作业与 “回到整体上来归纳总结” 没有关系,实际上是完成教材的几个文言练习题,在这节课也是对教师没讲的做点弥补,比如关于对偶句。
如果要 从 这 堂 课 的 流 程 上 看,就 是 先 学 第 一、二段,再学第三、四段,接着学第五段,最后把各段联系起来,总结出作者的思路。所以说,那个有着别扭名称的 “模式” 并无新意。
笔者以为,关键是要看各个环节的功能以及功能的实现方式。用欧阳老师所比喻的 “一锅出”[5](78) 和笔者比喻的 “一根筋”,才能体认关于 《岳阳楼记》 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际上也是语文课一堂好课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根筋” 是从纵向来说的,也就是前 面 讨 论 过 的“实”: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线路上连贯地落实教学内容。
先来看预习。为 什 么 是 这 些 预 习 题 而 不 是 那 些 题呢?为什么这些题检查而那些题不查呢? 答 案 是 围 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预习共5题,第1题通读全文,第2题口译一、二段,这两题是实的,尤其是第2题,这堂课检查的就是它。关于 “体裁” “线索” “写景段的作用” 的三道题是虚的,目的是形成阅读的思维导向,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必要的铺垫和准备,所以只是要求学生 “思考”,也就是 “想一想”,并不真的指望学生去完成它,事实上也不可能完成,否则这堂课就没必要上了。这三道题,实际上就是一道,即关于作者的思路,指向集中。
第一个环 节 是 “检 查 预 习”,实 际 上 是 借 “检 查”名义按文言文的阅读方式学习第一、二段。这部分的教学,显然有意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文章的结构,而落实在关键词语 “守” “备” “然则” “异” 上。正如欧阳老师在 “教学笔记” 里说的:“备” 与 “异”,“抓住这一闭一合,教学的第一个难点就解决了,为教学进入下一步打下了基础”。[1](101)第二个环节是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 (注:笔者将原第二环节分为第二、第三两个环节) 关于这一环节的处理,欧阳老师有一段描述: “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但没有必要平均使用力气去精雕细刻,要分清主次,以找出思路脉络这条主线作引导。不过这里有一个难题要处理好,那就是第三、四两段虽然不是主要的,但文字较长,词汇较多,写景较生动,有不少名 言 佳 句,阅 读 时 会 有 一 定 的 难 度。如 果 处 理 不好,就会影响对第五自然段的精读。我采用以学生自学的办法,即由学生口译、教师指点关键的或难懂的字词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解决了难题。在这里,我只轻轻地提出一个 '小’ 问题:这两大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作者所说的 '异’ 了吗ꎿ 作为承上启下的铺垫,把学生的思维引向 课 堂 讨 论 的 高 潮。”[1](101) 这 段 描 述,清 楚地说明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显然,如果把教学的核心内容定位在教材所指示的 “学习 比 喻、对 偶、排 比 等 修 辞 手 法”,那 么 对第三、四段的处理就完全是另一幅面目,也必须是另一幅面目。这 也 解 释 了 为 什 么 这 堂 课 对 于 对 偶 只 留 个 习题,在布置作业时稍加提示。时下有些教师观摩他人的课,只从教法着眼,蒙眬地觉得某个环节处理得好,就想 “借鉴”,并 且 想 与 他 完 全 是 另 一 码 事 的 教 学 内 容“综合”,所谓 “博 采 众 长,为 我 所 用”,这 真 是 自 以 为是地在瞎搞。
第三、第四两个环节不必说了。第三个环节 “对第5自然段的精雕细刻,是教学全过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抓住 '或异二者之为’ 一句中的 '异’ 字,以便把全文的 思 路 贯 穿 起 来;对 '二 者’ 的 含 义 的 正 确 理解,则解开了上面提出的 '小’ 问题,从中可以领悟到作者构 思 的 匠 心”。[1](102) 第 四 个 环 节 是 抓 住 “微 斯 人,吾谁与归”,回顾全文,从而归纳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学线路 “一根筋”,是语文教学一堂 好 课 的 显 著表现。遗憾的是,语文教师们似乎很少有人领会 “一根筋”。这堂课也并非完美。课前 “介绍学习本课的目的”(教材写的 “教学要求”) 与整堂课关联不大;课后布置作业 (教材中的练习) 与这堂课的教学关联也不大,缺少核心教学内容的应用与拓展。
“一锅出” 是就教学的一个环节内部 说 的,与 前 面讨论过的 “巧” 有关系:提问要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尤其是关键词句,即在一个个的点上具体地落实教学内容。“一锅出”,要求把语文教学的多项任务巧妙地 统 一 在 一 个 环 节 里,而 不 是 几 个 方 面 各 行 其事,把课堂教学弄成一个一个碎片。欧阳老师教学 《岳阳楼 记》 的 这 堂 课 近 乎 完 美 地 体 现 了 “一 锅 出” 的 精神。我们看以下的片段。
师:“忧其君” 一句理解得好。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有忠君思想这是不足为奇的,这当然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这位同学翻译时作了改动 (注:关心国家大事),说明他注意到这点,是很 好 的。可 不 可 以这样译:就要时刻关心君主的活动 (也就是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朝廷的政策)。
生:“进” 指做官,“退” 指在野,与前面的 “喜”与 “悲” 相呼应。
师:很好,请大家批注在书上。那么,作者认为到底怎样做? 他的伟大抱负在哪里?
生:(齐答) ……
师:很好,这个结论是自然而然地出来了。这个句子请大家加上波浪线,给 “先” “后” 两 字 加 上 小 注,这是什么句式?
三、关于 “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
介绍学习本课的目的,布置课后练习,正如前面所说,这两个地方是这堂课的败笔。除此之外,这堂课还有两处需要反思的地方。
第一处是预习检查处,按 “立体交叉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这里本来应该是有 “质疑” 步骤的。事实上,学生也的确有疑惑,比如临近结束时学生问 “文章是什么体裁”。然而欧阳老师省略了这一步骤,而代之以 一段如何学 习 文 言 文 的 教 诲。为 什 么 不 一 开 始 就 让 学 生“质疑” 呢ꎿ前面讲过,关于 “体裁” “线索” “写景段的作用”的三道题,目的是形成阅读的思维导向,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必要的铺垫和准备。然而,既然要求学生 “思 考”了,就应该让学生有机会说说他们的思考。然而整堂课欧阳老师没有给学生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给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机会呢?可以设想,如果在课的一开始,就由学生质疑,就让学生交 流 他 们 的 思 考,如 果 教 师 也 愿 意 以 学 生 的 疑惑、思考为 教 学 的 起 点,现 场 调 整 她 的 教 学 内 容 和 安排,那么这堂课显然不会是目前这个样子,很可能欧阳老师认为完不成教学任务。那么这堂课的任务由何而来呢ꎿ 教师是 以 怎 样 的 姿 态 来 确 定 一 堂 课 的 教 学 任 务 的呢ꎿ 欧阳老师的 回 答 是:“把 我 对 教 材 的 理 解 教 给 学生。” [1](101)这就引来了需要反思的第二处。当学生 找 出 “异”字时,教师很高兴,在 “十分正确” 的表扬之后,教师指示学生 “请把这个词加上着重号,整句话下面画上波浪线”,然后讲述 “这一个 '异’ 字,引出下面的叙述,导出新的思路,最后抒发出伟大抱负”,告诫学生 “以后大家看书,要学会把握这些关键的字词句”,旋即 转入下一个 话 题,看 第 三、四 段 写 了 什 么。笔 者 的 问 题是,为什么不当时就让学生 “学会把握这些关键的字词句” 呢ꎿ 关于 “异” 的 “引出” “导出” “抒发出” 可不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呢ꎿ 欧阳老师的回答很可能是“不可 以”,因 为 课 堂 教 学 要 “充 分 体 现 阅 读 教 学 的 原则”,[1](101) 也就是 “立体交叉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而其前提是要 “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
“我对教材 的 理 解”,包 括 理 解 的 结 论 和 理 解 的 过程;“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理应也包括把理解的结论和 理 解 的 过 程 教 给 学 生。那 么 什 么 是 “教 给”呢ꎿ 这里至少有三种可供选择的答案:一种是许多教师在课堂 上 反 复 做 的,讲 理 解 的 结 论,教 参 上 的 或 自 己的,我们叫 “阐释”,实 际 上 是 教 师 代 替 学 生 阅 读,或者学生听教师阅读。一种是欧阳老师在这堂课里做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过程,牵着学生按规划的线路阅读指定的点,诱导学生得出教师许可的结论———这堂课尽管也强调了 “学会把握 这 些 关 键 的 字 词 句”,但 教 学 内 容 的落脚点从总体上看还是在理解的结论上。一种是我们所期待的,以学生的阅读初感为起点,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应用合适的阅读方法,从而得出自己的理解结论。
欧阳老师对 《岳阳楼记》 的理解,是 “思路与结构的美”,欧 阳 老 师 把 握 “思 路 与 结 构 的 美”, 是 通 过“备”“异” “二者” 等关键词语。有没有可能把教学内容的落脚点转移到阅读的方法上ꎿ 有没有可能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 “学会把握这些关键的字词句” 上ꎿ 有没有可能使关注阅读的结论转移到关注阅读的过程ꎿ 有没有可能让学生在 “学会把握这些关键的字词句” 的过程中自主地与课文对话ꎿ 有没有可能把紧紧牵住学生思维的手放松一点儿ꎿ 这些,都是教学 《岳阳楼记》 这堂课需要进一步研讨的地方。
笔者认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应该从 “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 转移到 “把我理解教材的方式教给学生”。当然,无 论 是 “我 对 教 材 的 理 解” 还 是 “我 理 解教材的方式”,前 提 都 是 正 确———正 确 的 理 解,正 确 的理解方式。欧阳代娜教学 《岳阳楼记》 的这堂课,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正确的理解,什么是正确的理解方式,以及如何才能拥有正确的理解方式和理解。
笔者所期待的,是在教学 《岳阳楼记》 这篇课文时,学生们也能经历欧阳老师在备课时所经历的那番发现、受阻、突破、洞悉的过程,也能享受阅读中的陷入困惑以及疑惑得解、云开雾散的那种精神愉悦。
参考文献:
[1] 欧阳代娜.呼唤 “整体改革” [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95.
[3] 王荣生.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J] .语文学习,2005,(5,6):23—25,16—17.
[4] 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 [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5] 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 [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
欧阳代娜
欧阳代娜(右)1930年生,1958年起从事中学语文教育。1997年离休。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教于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五中学。曾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曾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顾问,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欧阳代娜就开始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在培养学生“喜读乐写,以写帅读”方面,积累了经验。1979年,她把语文教学改革从狭小的天地解放出来,置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广阔背景下,大胆地开始了语文整体改革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预习提纲
一、查阅工具书弄懂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朗读全文。

       .二、熟读并口译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
三、 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标题是“岳阳楼记”,这是什么体裁?文章是以记叙为主,还是以抒情议论为主?
2.文章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线索句,你能找出来吗?它是如何贯穿 全文并引发出作者的伟大抱负的?
3.文章为什么要详写洞庭湖的风光?这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吗?
第一课时
一、 介绍学习本课的目的。
1.学习作者在文章中抒发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 的理想抱负。
2.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和对偶修辞方法的运用。
3.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则”、“然而”、“乃”的用法。
二、 介绍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和检査预习效果。
在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的基础上,主要靠熟读、背诵与口译课文的方 法,来进行自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下三个步骤可以试行。
1.熟读课文三遍:第一遍在朗读中校正读音,并查找出生字;第二遍朗读时画 出在初读中发现的疑难语句;第三遍朗读时逐步做到边读边口译课文,并最后画出 通过查阅注释与工具书仍不能解决的疑难句段。将这些问题用红笔标出,或者去请 教老师、同学,或者在课堂上注意听讲,进行对照,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难点。这样 学一定会迅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检查预习
首先由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让大家指出听读中发现的读音 方面的问题。.生在第一自然段的朗读中“属”字读错了。
师  应该怎么读?
生  应读“zhU”,不应读“S3”。
师  “属”字在此当什么讲?
生  与“嘱咐”的“嘱”字相通。
生  在第二段朗读中“浩浩汤汤”一词中的“汤”,应读“shang”(第一声),不应读“tang”(第一声)。
师   你们在预习中是否查阅过有关作者的资料?谁能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师   很好。我补充一点,范仲淹曾带兵镇守边疆,做过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又领导 过政治改良运动,由于遭受保守势力反对,后来被贬官到邓州,即今天的河南邓 州市。
师   现在我们来解释一下文章的标题。岳阳楼在什么地方?我国古代建筑中有三 大名楼,它们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
生  有黄鹤楼,在武汉。
师  还有呢?
生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洞庭湖边。
师   很好。但是你怎么知道的?去看过吗?
生   没有。我看了课文注释知道的。
师   很好。大家应学会运用注释来解答疑难,丰富自己的社会文化知识,还有一座 楼呢?
生 (小声地)滕王阁……
师   很对,你大声说给大家听
生 (大声地)滕王阁。
师   很好,这位同学知识面比较宽,很好。滕王阁在南昌。好,检查预习结束,大家预习的效果是好的。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 以议论、抒情。
师   请一位同学口译第一句。
生  第一句是:“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来。”师意思对。请大家注意“谪守”两字怎么讲?
生  “谪”一贬官,降职。
师  “守”字是指做州郡的长官,也就是做太守。整句是“被贬官降职到巴陵来做地 方官”。下一位同学口译第二句。大家用红笔在“谪”、“守”两字下加上“ △” 符号。
生  “到了第二年,庆历五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被废弃的事业又都重新兴盛 起来。”
师   很好。这句要注意“越”字和“具”字的解释,并在字下面加上“ △”符号,表示注 意它的用法。
生   第三、四句是:“于是重修岳阳楼,扩建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和宋代人的诗词歌 赋刻写在岳阳楼上,嘱咐我做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师   口译得很好,这两句话中要注意“乃”、“制”、“予”、“嘱”的用法,大家标上符号。“之”,指什么事?
生  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师   对。但作者在文章中写了修楼的事吗?我们来研究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看看他的文章构思的特点。
以上为第一部分,段意可归纳为:“写文章的由来。”
生   第二段的一、二两句口译是:“我看巴陵最好的景致,就在洞庭湖的整个湖上。它包含了远山,即湖中有山。像张开大口容纳进长江的大水,江水浩荡无边无 际,一天之内阴晴变化不定,景象万千,层出不穷。”
师   口译得好,语言也很流畅优美。请大家注意“胜”、“汤”、“一”几个字,并画上符 号。“一”字应怎么译?
生    作全部的意思。
师   很好,“一”在我们的汉语中常有代表全部、整个的意思,如“一往无前”、“一无 所有”、“一如既往”等。
生   第三、四两句:“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以前的文人作家已经写得很详尽完 备了。”
师   很好。“则”作“就”字讲,“大观”这个词语要注意,现在还有生命力。请画上 符号。好,现在大家注意“备”字。既然前人的叙述已很详尽了,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岂不多余?
生    不多余,因为他写了别人没有写出来的内容。
师   你的意见非常深刻。的确,作为一般性的写景。大家都已写完了,范仲淹也很 难再写出什么新意来了。不过,他还是要写的,好朋友滕子京交给的任务还没 完成呢!而且他也就真的写出了新意,写出了近十个世纪以来脍炙人口的不 朽名句。不过一个“备”字等于自己封了口,无法写下去了。大家看作者用什么 词语使自己的思路又打开了一扇大门,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来了? 
生   用“然则”一词作了转折。
师  很正确,大家先画上这个词,标上着重符号,不过还应分清“然”与“则”各自的 含义。
生   “然”——这样,“则”——那么。
师   对。但课文注释中加上“(既然)”一词,为什么要加上括弧? (没有学生回答。)
师   这是因为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由于古今的语气用语不同,常需要加上一些连 接的词语作过渡,文章才能通顺。但这些新加进去的词语,又不是原文的内容, 为了表示区分,所以加上括弧。请大家在“然则”下加上着重号,并加批语:“转 折,引出下文”。
生   第五句是:'(既然)这样,那么(岳阳楼这个地方)向北可以直达巫峡,向南可以 直到潇水、湘水,被贬迁的官员和(来往的)文人墨客,都汇集到这里来,这些人 目睹洞庭湖的景色而产生的情感,怎么能够相同呢?”
师    很好。大家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十分关键,可以说是全篇文章的文眼(也叫 题眼),全文由此而思路顿开,文思如涌,一气呵成地完成这篇宏伟著作。大家 找一找是哪个字?
(课堂活跃,大家争论。)
生    “异”字。
师   十分正确。请把这个词加上着重号,整句话下面画上波浪线。这一个“异”字, 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导出新的思路,最后抒发出伟大的抱负,十分重要。以后大 家看书,要学会把握这些关键的字词句。现在大家来研究下面的文章,作者接 着写什么?请看下面第三、四两自然段是写什么内容?
生    这两段写洞庭湖的风光。
师   那么作者写出来“异”样的内容了吗?.(生有争议。)
师    大家讨论一下,哦,同意“没有”的是少数,不过,我也觉得他没有写出新异的东西来,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先翻译出这两段的意思来。大家先默读第 三段。
生(口译)“像那连绵的阴雨不停地下,整个月都不放晴。阴风呼号,浑浊的大浪冲 向天空。(这时)太阳与星星都失去光辉,山岭也被隐没了形迹。船上的桅杆倒 下了,桨也折断了 ,(所以)来往交通断绝了,商人和游客都无法行走了。临近傍 晚,天色昏暗,(耳边又传来)老虎吼叫的声音和猿猴的凄厉的尖叫声。”
师  口译得很好。在这段里应注意哪几个字词,包括生字、难解的字、有特殊含义 的字?
生  “连”、“排”、“檣”字。
师   很好,还有“薄”也要注意。“若夫”与后面的“至若”两词,是后面作业要求做的 内容,也应注意。
生(口译)'(如果在这时)登上岳阳楼,(看见这种情景)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 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讽刺的心情,举目一望全是凄凉冷落的样 子,就会感到非常的悲伤。”
师   很好,大家注意“去”、“国”字的用法。请大家在这段后加上批注:“览物之 情(    )”是什么感触?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生   “悲”字。
师  很对,'请大家填上。这样的触景生情,有没有新意?“异”字写出来没有?
生   没有。因为看到这种情景,大家都会有这种感受的。
师   很好,我们再往下看,看看作者还写什么?通过什么方法引出“新”和“异”来?
生  (口译)“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洞庭湖上)波澜平静(没有惊涛骇 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小水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息在树 上,五光十色的小鱼在水中游动,岸上的小草与沙洲上的兰花,生长茂盛,发出 浓郁的芳香。”
师   译得很好。“一”与上面的“在洞庭一湖”中的“一”字用法相同。“景”字当作“阳 光”,“集”是停的意思。原字意思“隹”(鸟)站在“木”上。
生  (口译)“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明亮的月光照着洞庭湖。(月光照在湖面上 ,就可以看见)浮动的水面上闪耀着金光,而静静的湖底,却沉着圆圆的月影像一'块璧玉。夜间在湖上作业的渔人歌声互相答问,这是一种多么快乐的情景。”  
师   很好。特别是“一空”、“跃金”、“沉璧”几个词译得很美,准确。“何极”一词,可 以译为“这是一种无穷尽的快乐啊!” 
生  (口译)'(如果在这时)登上岳阳楼(看到这种情景)就会有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光荣和屈辱都一并忘掉的感受,在清风中端起酒杯来詠种欢欣喜悦的情景(是无法说尽的)。”
师   后一句译出了作者的心情,很好。注意“偕”字的读音“xie,(第二声) 一起。整个的第四 段有不少短语,我们今天还常用,大家找找看,都有哪些,并用横线标在短语下, 以引起注意。
生   有“春和景明”、“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师   找得很对,还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大家给第四自然段作个批注:“览物 之情——( )”从课文中选出一个字来概括。
生  “喜”字。
师   很对,以上是第二部分,段意是“览物之情”。现在在第一课时结束前,布置一个 作业,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的“异”在哪里呢?作者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写出洞 庭四时不同风光,其作用是什么?
第二课时
师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阅读并口译了第一、二部分,但作者的“异”还没有看到。难 道这篇文章也只是一般地描写洞庭湖风光吗?作者定有他的深刻思想安排在 巧妙的构思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的观点体现在哪个句子中?我们一齐来朗' 读第五自然段。
生 (齐读后)体现在“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一句中。
师  找得很对。这句话中哪个词对前面的文章作了照应,使文章顺利地从第二部 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生  “异”字。
师  很正确。“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一句把话题引过来,为下文的写作铺平道路。
“求”字当“研究探求”讲,古代的贤者圣人,唐尧虞舜这些高尚的人物的心境,一 定会有不同于“二者”的想法,这“二者”指谁?大家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是指以上的览物之情的两种人之常情的心境:“悲”、“喜”。
师   很对。大家研究一下,范仲淹同意不同意这两种心境呢?是不是认为应有第 三种心境呢?
生(活跃)不同意这两种。
师   既然不同意,那为什么还要写出它们来?
生   为了作对比衬托。
师   正确。先作铺垫,引出第三种心境与主张。大家在第二部分后面加上评点:“铺垫”,“过渡自然,结论引出,水到渠成”。第三种心境是由哪个句子表达出来的?
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  很好。大家用波浪线画在句下。“以”字,作因为讲。全句应译为不因为客观环 境好(坏)就沾沾自喜,趾高气扬(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也不因为个人境遇顿挫 (顺利)就悲观失望,怨天尤人(盛气凌人,妄自尊大)。以上“二者”中前者是“以 己悲”,后者是“以物喜”,都是作者所不取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生 (口译)“处在高官的地位上要时刻为老百姓担忧;如果不做官了,就要时刻关心 国家大事,关心朝廷的政策。”
师   “忧其君”一句理解得好。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有忠君思想这是不 足为奇的,这当然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这位同学翻译时做了些改动,说明他注 意到这点,是很好的。可不可以这样译:就要时刻关心君主的活动(也就是关 心国家大事,关心朝廷的政策)。
生  “进”,指做官,“退”,指在野。与前面的“喜”和“悲”相呼应。
师   很好,请大家批注在书上。那么,作者认为到底怎样做?他的伟大抱负在哪里?
生 (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   很好,这个结论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这个句子请大家加上波浪线,在“先”、 “后”两字下加个小注,这是什么句式?
生(讨论)原句应是“天下之忧而先忧,天下之乐而后乐”。“先”、“后”两字提前了。
师   很好,正确。这叫做句子成分前置。目的是为了突出与强调它们的作用,大家 作出批注。这一先一后,就写出了人物心灵的高尚,抱负的伟大。今天我们共 产党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还很欣赏并效法范仲淹的这种伟大的抱负,说明在 近千年前,我们古代的仁人志士,就具有这种伟大的胸怀,的确是令人钦佩和引 以为民族的自豪的。所以这篇文章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著作,教育和启发了 千百万后来人为祖国的发达,民族的兴盛不遗余力地去拼搏,奋不顾身地去斗 争,不惜流血牺牲,使后人能过上幸福生活。我们从小也要立志做这样的人,为 祖国为民族去拼搏,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文章到此,是否可以结束了?“微斯人”一句是不是多余的?
生   不是多余的。
师    为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大家再回到文章的第一段,看与哪句话有关?
生  (研究片刻)与前面“属予作文以记之”有关。
师     基本上是对的。但与“谪守巴陵郡”一句更密切。因为朋友被贬,心情不舒畅, 范仲淹作此文来劝慰勉励滕子京不必“以己悲”,应振作起来,为国为民奋斗。并表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因此这句话,不但不多余,而 且是十分重要的一句。其作用是“全文扣题”句(请大家批注)。这样一来,本文 作者的思路,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了。’这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段意是“伟大的抱负”。
师   现在我们来总结课文:1.整理出作者的思路脉络;2.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大家一齐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生(齐读全文并讨论,教师指导总结。)
师    1.整理文章思路脉络:

归纳中心思想不必全班同学在文字表述上完全一样,把中心思想的主要观点 概括出来即可,具体文字,自己去整理。
2.本文中心思想应包括以下基本观点:第一,通过对岳阳楼不同景色与游客登楼览物后不同心情的描述,抒发了作者 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第二,进而引发出“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伟大抱负。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   文章是什么体裁?
师   记,本是一种比较自由活泼的古代散文体裁,可以记事,亦可以议论。熔记叙、 抒情、议论于一炉。本文记叙的篇幅虽然不少,但这只是一种铺垫,为了烘托中 心思想而写。它的主体部分在第四部分之中,是用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出 来的。
师    通过预习,对照课堂评点,我们基本上弄懂了课文的意思。文言文的自学方法 又有了初步的训练,大家看,我们这课的学习任务完成没有?
生   完成了。
师  很好。语文课不可能一次就学会并且掌握读写能力,它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 效果。但只要坚持语文能力训练,不断学习语文知识,不断进行思想与思维方 法培训,学好语文并不难。我愿意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 门——它就是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今天只讲了一点方法,重在实践,祝 愿大家成功。
现在布置作业:
1.课文P232练习二、三;2.课文P233练习五;3.课文P233练习四。
提示:“形成对偶”一语是指:1.对偶句的结构是相同或相似的;2.对偶句的意义是相近、相反或相连的。

摘自《语文教学研究大系1978-2005》中学教学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课│点染: 让课堂教学更出彩(主持人:邓彤)
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八个要点
评课不能使用“万能起子”(程红兵)
《花钟》评课
语文课堂导入技巧初探
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