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物流到底是什么——兼论物流理念研究

物流到底是什么——兼论物流理念研究

作者:  畅享网
2005-12-30 14:51:02【我要评论】
本文关键字: 转贴文档

  编者按  尽管“物流热”在我国已如火如荼,但我们经常会接到读者的来函来电,提出“物流到底是什么”、“物流到底是不是一个产业”、“物流成本到底怎样算”这样一些困惑难解的问题。其实,这些看似基础层面的问题,却在业界存在着广泛的争议。为此,本刊特约我国著名物流专家王佐博士,就广大读者关注的上述问题撰文予以探讨。

  加入WT0,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一个跟国际规则接轨的过程。所谓接轨就是按照共同的标准或准则来行事。显然,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也不能例外。由于物流理念本身舶来性的历史特点,这种接轨就显得尤为重要。又由于标准或准则都是通过协议(Protoco1)产生的,所以,就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有关各方包括企业界、学界、行业中介组织和政府有关部门尽快通过协议达成对物流理念的一致认识乃是加快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否则,企业怎么应用物流管理服务的战略手段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呢?

  一、众说纷纭的物流

  物流理念研究是物流管理学科独立和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最根本的基础。但毋庸讳言,虽然经过20余年的传播和实践,我国现阶段对物流理念的研究不仅不足,而且在最根本的物流的研究对象、内涵和外延的界定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有的从企业管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物流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有的从后勤工程学(Logistics Engineering)的角度出发,把物流看作是为提高企业设备设施的可靠性而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的。

  有的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物流是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提供支持服务的。如物流管理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就被归在市场营销学名下的。有的从物流运作对降低宏观经济运行成本的作用出发,认为物流是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有的认为物流就是运输等作业。在现实中就是运输、货代或递送企业纷纷改名为“物流公司”。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权威网站上,物流的有关文献就是放在行业经济之“交通运输”名下的。有的要把物流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甚至有的地方政府把物流与生命科学、新材料和环境科学相提并论。

  有的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物流看作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而有的则根据中文的语言习惯,干脆就把物流看成是“物的流动”。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在强调物流服务的运作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的时候,说的却是“没有物,怎么流啊”?

  应当特别关注的是,最近更有一些把物流看作是引领生产的宏观经济运行模式,把物流与“商贸流通”相提并论,或者将物流业与“现代流通产业”相融合的“大物流”的观点。这类观点虽然暂时还不占主流地位,但影响力却很大,很有可能左右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与这些不同的“物流观”相伴随的是一些在国外有关物流管理的学术文献中几乎没有的新概念术语,出现频率比较多的有:“物流配送”、“运输配送”、“国际流通物流”、“口岸物流”、“物流中心”、“物流基地”、“物流场站基础设施”、“运输物流”或“物流运输”、“仓储物流”或“物流仓储”、“供应链物流”和“物流供应链”等。

  应当说,从辩明道理的角度来看,这些不同的说法和有关术语的应用对丰富我们的物流理念研究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有益贡献,其中也不乏理论和观念的创新。

  如“配送”(国外只有分销,Distribution)或“配送中心”(国外只有分销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就是一个以客户服务为基础平台,链接上下游企业,对仓储和运输管理甚至包括零部件供应组织和生产制造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化运作的本土化的创新概念。相应的“配送中心”的概念和面向最终用户的“最后一公里服务”的概念,更是给传统仓储企业和运输企业的资源整合和服务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拓展空间。显然,配送服务是企业物流管理运作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在通常的科学研究中,常常会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或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观点和学派。这种情况当然对科学研究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导致对特定研究对象的更全面的认识。如在企业管理研究方面就有“管理的丛林”之说。

  实际上,即使在美国,从1963年到1985年这20多年的时间里,也同时有多个术语在描述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包括物资管理(Materials Management)、实物分配(Physical Distribution)、实物分配管理、实物分配系统、 分销 (Distribution)、分销工程、分销后勤、分销管理、市场营销后勤(Marketing Logistics)、供应管理(Supply Management)、后勤(Logistics)、后勤工程、工业后勤、商业后勤、企业后勤管理、一体化后勤管理等。

  但我国目前物流理念的研究状况却不是这样。

  二、此“物流”非彼“物流”

  事实上,目前对物流认识的差异不仅存在于物流理念的外延方面(这可以通过不同的研究视角来补充和完善),而且主要是集中在物流理念的内涵方面,甚至是在物流的研究对象方面。这就使得通常认识上的差异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1.对物流的认识还处于混沌状态。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在一个共同的场合,某甲说的物流与某乙讲的物流根本不是一回事。

  比如有的说的是宏观的商贸“大流通”的“物流”;有的讲的是微观的储运和配送等作业。有的讲的是“物的流动”;有的讲的是企业的后勤管理。有的讲的是把企业物流功能活动串联起来的“供应链物流”;有的讲的是港口码头、货运场站、批发市场和商品集散地的建设。有的讲的是邮政快递;还有的讲的是包括一国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大物流”,等等。

  在物流理念引进我国20余年以后,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对物流研究对象和物流理念的认识多么的大相径庭。由此可见,我国的物流理念研究以至物流产业的发展从混沌走向有序还要假以时日。

  坦率地说,目前所谓的“物流热”恐怕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此“物流”非彼“物流”所造成的。这种“热”当然就是“虚火”,当然就要催生“泡沫”。

  2.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这里,我们不得不澄清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是不同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组织方式,而物流管理是为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提供支持服务的。企业可以有物流而没有供应链管理。但只要企业采取供应链管理方式来组织生产和营销,就一定要有物流管理的支持。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把物流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它表明在企业普遍接受供应链管理理念来组织生产和营销以后,企业的物流管理就必须置于更高层次的供应链管理的大系统当中去统筹安排。美国学者Joseph L.Cavinato的研究成果是:目前被企业应用的供应链从低级到高级共有16种不同的类型。

  比如,惠普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卡莉·菲奥丽娜女士2002年12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惠普采购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成本高以及物流企业管理分散正在影响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惠普公司认为制造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业务整合,即完成典型的ERP架构;第二阶段是建立企业社区,即优化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关系;第三阶段是完成从原材料到客户的所有业务流程的协同,实现供求关系的一体化。而中国的制造业目前还处于第一阶段。

  惠普公司现有五条不同的供应链在支持其发展,它们是:直接供应链;打印机业务的低
接触模式;所有简单配置的供应方式;高附加值复杂系统及其解决方案和管理服务业务。

  再比如,虽然IBH公司在其《IBH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白皮书》中声称“供应链管理在传统意义上就是物流一一物料的移动”(这里存在着明显的商业本土化的痕迹)。但它紧接着就说“如今,供应链管理蕴含着广泛的定义,包含物流、信息和资金的管理,这涉及初始需求管理、原料供应商、内部制造、对内/对外的物流以及最终的客户”。至于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则“包括了从预测、采购、生产到管理维护的四大方面。首先,在项目计划开始要制定各生产单元的科学顺序,以及前期的生产准备工作;然后是采购、生产、销售的协调互动;继而是物流、运输的一体化运作;直至整个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维护。最终,企业将拥有贯穿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客户的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由此可见,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从属和统领的关系。物流管理只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3.原因和结果。

  因为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的方方面面都要寻求新概念来谋求新发展,所以,对物流理念的内涵存在不同的看法,或者把物流理念的边界不恰当地扩大,甚至是关联性的模糊物流研究的对象就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好像还没有哪个产业的发展像物流产业的发展这样受到如此普遍的关注,尤其是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这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一面。但是,此“物流”非彼“物流”这样的局面虽然热闹,却对物流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和成熟,对物流管理实践在我国的发展和成熟,对我国物流管理与外国物流管理的交流和互动,一句话,对所有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希望借助物流管理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增强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需要科学的理念指导。

  实际上,我国目前对物流认识的不一致与美国当年术语使用的不一致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最根本的差别在于美国的情况是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同一个目标对象,即所谓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其结果必然是对物流的更加全面的认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恰恰相反,是用同一个术语来讲述不同的目标对象,其结果必然是“把物流变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在某种程度上正好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

  4.但愿不是“杞人忧天”。

  毫无疑问,如果对物流的研究对象、内涵和外延的认识都不统一,甚至把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混为一谈,就会因为缺乏研讨问题的共同平台,浪费我们有限的研究资源,延缓我们对物流知识的积累和对物流资源的整合,并使得我们的物流研究、物流实践以及与物流运作相关的产业政策走入歧途。

  我们很可能已经在无谓的争论和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中使企业感到无所适从,进而把我国的物流市场拱手让人了。对此,关心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社会各界都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想想这些年我们都从跨国企业那里“分享”了些什么?

  同样,如果我们对“物流是什么”或“什么样的企业是物流企业”这些事关物流产业发展的最基本的问题都还莫衷一是,又如何来制定所谓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相关的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呢?如果有的话,恐怕也只能是一些导致阻碍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完善的更严重的行业垄断、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或者是“揠苗助长”式的大搞“物流基地”或“物流园区”建设等。

  在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在我国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才刚刚觉醒要进入现代物流服务业轨道的时候,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企业才开始接受物流服务竞争战略理念的时候,如果我们匆忙地出台什么“市场准入制度”或相关的“产业政策”,将无疑会对物流服务市场和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负面的干扰。在我国加入WTO以后,给物流产业的发展以自由的市场空间应该是明智的策略选择。

  无论如何,对物流理念的研究是不能够再无休止地“交而不流,流而不通,通而不融”,或“研而不讨,讨而不论,论而不定”了。物流管理理念引进我国20余年而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对物流研究的对象和物流理念的内涵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实在是物流产业发展的悲哀。也正好说明我国的物流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物流定义研究方法有误

  1.用物流的局部来定义物流的总体。

  显然,对物流理念的研究常常被归结为“什么是物流”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通常只能用枚举法。如货物运输是物流,仓储保管是物流,国际货代是物流,等等。但不管是从物流运作的现状来看,还是从与时俱进的发展的眼光来看,肯定无法穷尽所有的物流活动。因此,用枚举法来回答这个问题所得到的永远是一个不完整的物流理念。

  实际上,从“什么是物流”出发来切入物流理念研究在不知不觉之中犯了一个方法论的错误,就是用物流来解释物流,用物流的局部来定义物流的总体,用物流的外延来定义物流的内涵。这必然导致物流边界的模糊和外延的无限扩大,最终导致物流内涵的沉没和混乱。

  2.将物流的整体肢解为物流的局部。

  另一个物流研究方法论的错误就是根据企业的运作过程把物流管理活动分解为一系列的阶段性过程,并用诸如“采购物流”、“工厂物流”、“营销物流”“批发物流”、“零售物流”、“配送物流”、“运输物流”“仓储物流”和“包装物流”等术语来表述和确定研究领域。显然,这是对功能性物流活动的局部研究。

  众所周知,物流管理的要害就是整合。之所以提出物流管理的理念,原本就是要对分散运作的采购、制造和营销过程中的运输和仓储等跨边界的企业功能性活动实行统一管理,用物流的理念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物流总成本最低的目标。这些“分段”功能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就把物流管理这个整合的理念又给肢解了。这样的研究当然不是现代物流研究,也无法为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提供全过程的视野。

  其实,这种研究方法论的错误是体验性的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走得太远。由于现阶段的物流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物流管理理论舶来性特点,其形成和发展并没有经历过自然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历史过程,所以这样的分段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不能逾越的还是要经历,只有经历过才能够理解。只是一定要把这样的研究当作企业物流管理全程研究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局部的功能性活动研究。这样的研究只有置于整合的物流管理理念的统领之下,只有在生产制造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互动协作关系的总体的全程最忧的层面上来展开,才能走向真正的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管理研究。

  3.初级阶段的差距。

  毋庸讳言,我国的物流研究水平和物流研究思路基本上还处于或者说是又开始经历美国1985年以前的状态。如果考虑到物流管理的理念进入我国已有20余年的事实,那么,我国的物流管理研究和对物流管理的认识水平又岂止落后于美国和日本40年!

  四、现有物流定义需要修正

  物流管理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必须是对现象的归纳和综合,必须是对具体活动的抽象。
因此,正确的问题应当是“物流是什么”?

  1.物流是什么?

  我国2001年4月17日颁布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对物流的定义是这样的: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可以说,这基本上就是日本在1964年对美国实物分配(PD)定义的翻版。

  同时,《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对物流管理又单独下了一个定义:“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应当说,《物流术语》国家标准的出台是我国物流研究重要的,也是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阶段性成果,是我国众多物流专家多年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对统一物流认识,促进物流普及,引导物流实践,开拓物流市场,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但是,或许是由于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或许是企业界在接受物流理念的时候过于急功近利,实际上无论是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在企业操作的层面还是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层面上,有关各方仍然觉得对物流概念难以把握。一种普遍的感觉就是“现在好象什么都是物流了”。

  2.问题出在那里?

  坦率地说,问题就出在这个定义本身。因为它仅仅是客观经济现象的重复描述。因为它没有对企业一系列的物流活动进行归纳和抽象,没有以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为背景,在企业竞争发展的更高层面上从不同性质的具体物流活动中提炼出共性的东西,所以这个定义其实并没有限定住物流的内涵和本质。歧见当然由此而生。

  尽管该定义用了若干具体的物流功能性活动对定义本身做补充说明,但由于失去了物流理念内涵的统领和约束,使得这种补充说明不仅不能起到对定义表述的支持作用,反而使这个定义变得更加发散而不是收敛,更加模糊而不是清晰。

  比如,企业在实践中往往感到定义中的“流通加工”不好理解,也难以把握。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关流通加工的文章或案例也很少。因为按照现行产业分类标准,第二产业一般就是指的加工工业。物料都是在流动的过程中被加工制造成产品的。难道金属加工、木材加工、玻璃加工等也属于物流的范畴?实际上,这都是“加工”惹的祸。

  这里所谓的“流通加工”实际上是从日本引进的术语,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换个包装、配套打包、挂个标签、配个说明书、简单裁剪甚至是简单调试和修配等物流增值服务(Value-added Service)。

  必须指出,物流增值服务不仅是物流服务的较高级的境界,而且是物流企业未来主要的利润来源,它意味着企业互动关系的创新,更可能是未来社会化的分工协作体系向更高级阶段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其深刻的内涵和所预示的未来不是一个“流通加工”所能涵盖的。

  由于我们单独对物流下了一个大写意式的、几乎是直观描述的定义,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把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的主体,也就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一一企业组织隐去,所以就把物流是企业行为、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内涵给阉割了。物流管理从微观的企业管理行为变成了几乎是中性的宏观经济现象。既然是宏观的过程,国人又有对“大”的偏好,再加上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物流当然应当是“大物流”和“大流通”,政府当然要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对其进行“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了。

  另一方面,由于“实体流动过程”本身的信息含量不足,所以对物流概念关注的焦点就必然转向那些具体的功能性活动。所以,目前的物流实践往往集中在操作性的硬件设施,如所谓“物流中心”、“物流基地”、“物流场站”、“物流园区”等的建设方面,而且往往有政府部门在积极主持或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3.应考虑对现行《物流术语》国家标准的修订。

  必须指出,虽然我们应当考虑到在制定我国物流术语标准时的背景情况,并采取学术宽容的态度,但对于该标准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其进行修正是不可避免的。毫无疑问,从尽快提高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发展我国物流服务产业,以及加快与国际的主动接轨来说,早修订肯定比晚修订要好。

  五、对美国物流管理定义的再认识

  我国的物流理念是从发达国家转口引进的。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统一的物流定义以后,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早就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以后,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是不是应当考虑直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直接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直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呢?难道还要像美国那样再经历20多年的物流术语“战国时期”?难道还要像我们搞市场经济一样,在经历近40年的历史教训以后才承认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要搞商品经济的现实呢?

  1.重温美国物流管理的定义。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在1985年为“Logistics Management”下了一个迄今为止仍被认为是经典的定义:物流管理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在供应到消费过程中的运动和储存之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相应的,物流管理活动则包括:客户服务、需求预测、交通和运输、仓储和保管、物料搬运、包装、存货控制、工厂和仓库选址、定单处理、分销联络、物料采购、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物流的内涵就是管理一一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物流管理的对象并不是货物本身,而是货物的有目的的流动过程。这个过程只有两种状态:一是运动状态;二是静止状态。所谓运动状态就是货物处于运输过程之中。所谓静止状态就是货物处于储存过程之中。所以说,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最基本的活动。物流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对一系列运输和仓储状态转换过程的管理。所有其他的物流管理活动都是由于这两个基本状态的保持或不断的相互转换而引起的,都是为了提高运输和仓储的转换效率而展开的。这些活动经过抽象和提炼,共同构成物流管理理念的外延。

  虽然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后来又多次对这个定义进行修改和补充,如将“原料、在制品、制成品”改为更一般的“货物、服务”;增加了“正向和反向”的内容;又把它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等,但其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本质却没有变。这正好说明物流管理活动的开放性。

  实际上,物流管理活动的外延是可变的。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客户服务需求的变化,这些管理活动将伴随运输和仓储管理过程的转换要求,发生增加或缩小的变化。如1998年出版的由美国Douglas M. Lambert教授等编著的《物流管理概论》中,对所谓关键物流活动的表述就发生了变化:需求预测变成了需求预测/计划;分销联络变成了后勤联络:存货控制变成了存货管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变成了反向物流。显然,这些变化在强调物流活动的管理特性的同时,将其外延也扩大了。

  2.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下去呢?

  众所周知,在美国除了有物流(后勤)管理协会(CLM)以外,还有一个成立于1966年的美国后勤工程师协会(Society of Logistics Engineers,现已改名为国际物流协会)。前者是从企业运营组织的角度,主要是对包括企业采购、制造和营销等在内的全程物流活动实行系统的管理来支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后者则更强调从技术支持保障的角度,主要是对产品从市场需求预测,到产品的构思设计和制造分销,一直到产品的使用和报废的全过程实行全寿命周期管理(Total Life cycle Management),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能力支持和所需资源的可靠性保障,并追求产品寿命周期费用最低。但是,这两个不同的物流研究领域或物流管理路线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内涵,即对企业的运营提供支持、服务和保障。这正是“Logistics”即“后勤”原本的意义。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Logistics”或“Logistics Management”从它被转译成“物流”的第一天起,它与生俱来的组织管理和谋划运筹的本质就被有意无意地抛弃了。所以,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何明珂博士在其新著《物流系统论》中不无遗憾地指出:使用“物流”这个术语“是一个不得不坚持的错误”。

  显然,对于国人来说,要他们在表述和使用中国的“物流”的时候,想着西方的后勤管理的意义,肯定是勉为其难的。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下去呢?

  事实上,现在不要说MBA教育,就是研究生教育,甚至是一些本科生教育所用的教材都呈现出一种与国际接轨,即直接或间接使用发达国家原版教材的趋势。那么,他们接受的物流管理理念又如何与我们现在的术语和标准接轨呢?如果双方都坚持下去的话,恐怕将来在理论上的争论和实践上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亟需统一的物流管理理念。

  六、推荐一个企业容易把握的物流管理理念

  1.物流管理理念的基本要素。

  (1)物流管理是企业行为。(2)物流管理是客户服务的手段。(3)物流管理是为了谋求物流总成本最低或者在既定的物流总成本约束下使客户服务水平最高。(4)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要素活动是货运管理(不只是运输作业)和仓储管理(不只是仓储作业)。(5)物流管理的内涵是对运输和仓储的综合管理。(6)物流管理的外延就是围绕企业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输和仓储综合管理所必须开展的所有组织管理活动。(7)物流管理就是对货物在运输和仓储这两种状态之间不断转换的过程管理。(8)物流企业的产品就是管理服务。(9)物流管理的理念是不断发展的。

  2.一个企业容易把握的物流管理理念。

  这里并不准备给物流管理重新下一个定义。但是,我们可以试着换一种思维方式,从企业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物流管理过程,并推荐一个企业比较容易把握的物流管理概念。

  在企业界,为了更直观更方便地把握物流管理,可以将物流管理定义为:对运动或静止中的存货的管理(The management Of inventory in motion Or Strest)。

  这样的定义,虽然看起来不那么全面和精致,但却很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把握,而且特别容易在操作的层面上实现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融合,同时也特别有助于我们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理解。这洋的表述也比较符合国人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对货物的管理总比对运动过程的管理要来得直观一些,又不失发达国家对物流管理内涵的规定性。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定义看作是对物流管理的一个简化的定义。

  实际上,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和美国权威的物流年度报告主持人罗伯特V·迪兰尼(Robert V.Delaney)先生等都是这样看物流管理的。

  显然,存货,不管是原材料、在制品、还是制成品,不管对生产制造企业还是批发零售企业来说,都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资产要在流动中才能升值,才能为创造新的财富提供条件。所以,企业——不管是不是知道有物流管理这个概念——总是要设法加速其存货流动速度的(当然存在管理水平上的差异)。

  从企业资产管理或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降低存货水平,提高存货的周转率,从而提高流动资金的周转次数,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

  从企业客户服务的角度来看,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就是要及时掌握渠道系统中存货的状态——数量、分布、速度,潜在的风险与市场的匹配等,即要通过提高存货的可见性(Visibility)来提高产品的客户可得性(Availability)。这时有关的信息技术手段如条码技术,无线数字识别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WHS系统、TMS系统、GPS系统、SCM系统,CRM系统等,将为企业提供掌控存货状态的有效手段。

  所以,将物流管理理解为对运动和静止中的存货的管理,既不失物流管理对运输和仓储过程管理的内核,又把企业的资产管理和信息管理融合于存货的运动和静止过程之中。这时,物流管理、资产管理和相关的信息管理在企业对存货的管理过程中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

  物流管理从来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几组成部分

  七、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1.加强对物流管理理念的标准化研究。尽快完善对物流管理的定义并统一物流管理理念。

  2.加强对客户服务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结构、发展和物流服务需求的特性研究。

  3.加强对物流服务市场细分的研究。特别是有计划地开展对物流服务细分市场的抽样调查,并使之制度化。

  4.加强对物流管理与企业经营状况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要分行业地开展对企业物流成本的结构和属性研究,甚至是分产品类别地对物流成本特性研究。要注意的是,对物流管理的研究应始终置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统领之下。

  5.加强对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特别是物流技术标准化和物流管理信息化研究。

  6.加强对物流管理实施案例的研究。

  7.加强对物流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研究。

  8.加强对物流产业或物流企业分类的研究。

  9.加强对物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环境的研究。

来源:http://www.vsharing.com/ExternalLinkClicks.aspx?id=517320&url=http%253A%252F%252Fwww.logistics-smu.ne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比较(讲稿)
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物流标准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流新概念
集团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方案
物流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供应链整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