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京军休苏轼与海南 ——《苏轼诗选注》读后
苏轼与海南 ——《苏轼诗选注》读后
发布日期:2014-03-27字号:[ ]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晚年贬谪海南。虽然他也有一般封建士大夫那种失意后的消极情绪,然后被人们称为“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在苏轼的笔下却倾注了深情。
苏轼在汴京任过京官,也曾在杭州等地任过地方官。荒凉的海南岛与繁华的京杭等地相比,确是天壤之别。但是苏轼对这块祖国土地并不嫌弃,在《吾谪海南》一诗中宣称:“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当时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海南岛是“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无有”(苏辙《栾城集》),其生活之艰苦可想而知。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又极为落后,“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熏鼠烧蝙蝠”(苏轼《与子由诗》)。这对“十年京国厌肥羜”的诗人来说确是难以适应的,但是诗人却以乐观态度视之。当时,其弟子由贬在雷州,其生活之艰苦不亚于海南,因此消瘦了下去。可苏轼在《闻子由瘦》一诗中仍富有风趣地写道:“相看会作两臞仙,还乡定可骑黄鹄。”人虽然瘦了,体重轻了,却变成了神话中能骑鹤鹄的瘦八仙,将来每人骑一只仙鹤回乡岂不是很有意思吗?
诗人在海南期间虽然身处荒远,但仍然不忘忧国忧民。黄河的泛滥,海南人民的疾苦,他都时时萦绕于怀,常感食禄“内愧”。他在《籴米》一诗中写道:“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一个食俸禄深感内疚的诗人,再三请求地方长官给予一块地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诗人面对逆境,不坠青云之志,仍然保持着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和陶杂诗》中写道:“余龄难把玩,妙解寄笔端。”诗人虽然已进入垂暮之年,但依然极为珍惜自己的余生,时时以左丘明、司马迁的成就激励自己,决心不图虚名,刻苦著述。
更使人钦佩的是,诗人居儋期间,在极其艰苦困难的环境中,仍热心于当地教育事业。儋县虽然建郡较早,但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远从春秋战国至宋代,已有两千年之久,中原文化教育早已十分发达兴旺,但海南却极为落后。苏轼抵儋时所看到的教育情况是:“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苏轼《和陶示周掾祖谢》)自隋唐推行科举制度至宋四、五百年间,整个海南地区竟无一人中举及第,文化教育的落后可见一斑。但自苏轼在儋施行教化后,其文化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变。苏轼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建立了“载酒堂”,这是苏轼传播文化、讲学明道的基地,也是当时海南的最高学府。不论本地的贫困士子,还是数百里之外的士人,都纷纷登门求教。在当地人民无书可读的情况下,苏轼还亲自编“经义”。王国宪《重修儋州事叙》载:“当时经义初行,海外无书可读,编成经说,传育当时也;辩析经传,异义参求也;新成史论,分明易晓也;新成史断,浅近易解也。”他热心地关注着海南的教育事业。他在《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而作》的诗中,对海南儿童勤勉好学精神表现了由衷的喜悦。此诗中还写道“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表现了诗人对儋耳教育的热切期待。在苏轼的教化和影响下,儋州出现了一批饱学的鸿儒。苏轼北归后不久,即有十几人分别被举乡贡、举明经、举文学,并“破天荒”地产生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可见诗人对海南文化教育事业之贡献。正如《琼台记事录》一书所评价的:“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诗人在海南度过了三年的艰苦生活,在遇赫北上途中百感交集,回顾海南生涯不但没有任何悔恨之感,反而看作是一次难得的旅游。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诗中写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诗人一生游览过多少名山大川和繁华都城,但在诗人的心目中,任何名胜都不能与海南相比。
诗人在海南所经历的短暂生涯中。对“不毛之地”所倾注的深情,身处逆境所表现的坦荡胸怀,在垂暮之年所显示的追求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为我们今天开发海南,建设边疆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中秋,再豁达的心态和再好吃的美食,也无法抚慰苏轼心中的痛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北宋 苏轼《澄迈通潮阁》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海南寻找苏东坡
古代文学作品赏读·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东坡被贬儋州的往事(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