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曾冤枉?还是中国画固有的流弊?
userphoto

2011.04.27

关注
范曾冤枉?还是中国画固有的流弊?(2011-04-25 13:46:20)

    当代书画界缺少有力度、有影响的评论,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代书画界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批评家。2010年11月,因为不以评论家身份出现、搞收藏的郭庆祥的一篇文章,范曾先生把郭庆祥告上了法庭。当代书画界很多人都喜欢制造事件,应该说,这是中国书画史上应该记录的一个事件。

    之所以说此事件会进入书画史,不是因为一篇评论文章而诉诸法律这一表面的新闻轰动,而是通过这一事件也许会形成艺术评论的操作规范,艺术好坏的评价标准,哪怕是一个相对的标准。或者是如果形不成,毕竟会引起更多的业内人士和普通百姓关注这一问题。因为没有艺术评论的操作规范与艺术好坏的评价标准,范曾先生说郭庆祥的评论文章对其构成了侮辱和诽谤,郭庆祥先生则称其文章还是在艺术评论的范畴,并没有对范曾进行人身攻击;郭庆祥指责范曾的画是流水线作业,毫无艺术可言,也就几百元钱一张,而范曾说自己的绘画水平几可问鼎大师,法院该如何裁决?如果依靠专家评委团的意见,那么这些专家又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做出判断,我们又是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专家组成评委团。此次事件如果能够推进中国书画艺术标准的出台,能够让更多关注书画艺术的普通百姓知道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不好的艺术,中国艺术市场少一些滥竽充数,少一些鱼目混珠,还书画艺术以真相,将会对中国艺术市场和中国艺术健康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功莫大焉!(写到这里,觉得自己还是个理想主义者,其实这是很难实现的。)

    因为去年3月在博客里写过一篇关于范曾先生的评论文章,之后被很多媒体包括《文汇报》转载,因而多次被记者和朋友问起如何看待范曾、郭庆祥事件,特别最近被问及更是频繁。有的说范曾的画水平太高了,有的则说恶俗不堪;有的说千百年来中国画一直都是程式化、模式化的,范曾是冤枉的,有的则说范曾的画已达到程式化、模式化的极致——流水线作业,不是艺术,而是复制的工艺品。如何看待回答这些问题,笔者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中国画程式化、模式化的弊端及其形成原因

    审视中国绘画史,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画确实存在着程式化、模式化的问题。上个世纪初,康有为、陈独秀等政治改革家和文化启蒙领袖郑重指出:“中国画衰败极矣”,要革王画的命。包括后来徐悲鸿先生提出“要改良中国画”,其出发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针对中国画陈陈相因、缺少生机和变化,程式化、模式化严重的问题。类似的学术思想和主张还有很多,不再赘述。

    分析中国画之所以有程式化、模式化的弊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画的学习方法和路径重视临摹、讲究传承。学画一入手要临摹古人作品,要临写范本如芥子园画谱等,这就使学画者在绘画题材选择、构图、用笔用墨上有前人范本的一种限制,有一种自然不自然承袭前人的习惯。千百年流传下来就成为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或是程式化的东西。二是中国画审美境界的最后旨归是“以形写神”、“人书俱老”,更看重笔墨内韵。因而忽略形似,或者不太看重具体形象的刻画,对于绘画主题、构图等关注不多,更在于笔墨的锤炼,笔墨内韵的丰富和提纯。甚至有人认为具体造型的景物是小道,一根根内韵丰富、气象万千、沉静雄浑的线条才是中国画的核心。线条内韵是画家品位、格调、风骨的自然外溢,是与画家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很多画家认为,虽然表面上看中国画在题材、构图上千人一面,有程式化、模式化的问题,但实际上外同内不同、表同里不同,真正内在的千人千面。三是中国画在观念上重视传统,崇尚经典。把绘画题材、构图方式与前人相同或接近,当作有经典的影子或是血脉,并不认为是抄袭、没有创新,也没有把这种别人认为程式化、模式化当成问题,只是把它当成一种表现内心世界载体的一种,可能是以前有过的旧瓶子,但装了新酒,味道与前人不同的新酒。

    二、范曾被评论为程式化、模式化的“内因”

    范曾先生的绘画创作被指责为程式化、模式化,郭庆祥更严重指出说范曾先生的绘画是工厂式的流水线作业。笔者观点,范曾先生的创作有程式化、模式化倾向,但至于是否如郭庆祥所言是工厂式的流水线作业,复制作品,则需要证据了。这里说的证据可能还不仅仅是一些具体作画流程的表面证据,又涉及到前面提出的艺术标准的问题。

    之所以说范曾先生的创作有程式化、模式化倾向,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产量太高。从范曾先生在艺术市场上的作品数量和拍卖成交纪录看,范曾先生是当代最高产的画家之一。这与范先生的书画市场好有关系,供不应求。仅从概率而言,数量越多重复的概率就越高,这里的道理很简单。

    体裁少,造型雷同。范先生画山水、花鸟较少,创作方向主要集中在人物画上。在具体人物画的题材上也相对集中,老子,达摩,儿童及一些古代人物。很多时候都是这几类人物的排列组合,组合成不同的画。在人物造型上也千篇一律,习气很重。这张画与另一张画上的儿童造型几乎都是一样的。人物的情态也基本趋同,如画儿童就是红脸鼓腮,老者则白发须眉,要么闭眼睛,要么就是怒目圆睁。如果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重复率很高,就进入一种程式化的固有模式了。

    线条内韵贫乏、苍白、单一。前面提到,笔墨内美是中国画的核心。如果一个画家的线条不过关是很难想象能够画好中国画的。反观范先生的线条,有个别的线条内韵还可以,但大多数线条几乎都是等粗细的白描线条,力度、顿挫、枯润、节奏、粗细几乎都一样,千篇一律,似乎是机械加工出来的;线条的力感孱弱无力、轻飘飘的飘在纸面上,似乎使劲一口气就可以从纸上吹掉;线条的内韵缺少纯净和古意,苍白无味,毫无内韵可言。这与范先生对书法的研习缺少深度有关,可以说,要想成为中国画大师不过书法关是不现实的。片面而言,中国画有其独特传统,书画同源,书法艺术是国画艺术的基础,书法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了国画的高度。从范先生的书法艺术水平就可以知道他国画中线条缺少内韵是正常的。范曾先生虽有时在画上以小篆题写画名,但笔者推断,范先生对秦篆汉隶是没下过什么深入功夫的,如果深入研习、感受篆籀遗韵,笔下就会自然增加古意和浑厚之感。

    格调不高。画的格调是由人的格调所决定,由笔墨承载表现出来的。中国画的传统是文人画,如果文人没有了,还会有文人画吗?前面提到的范先生的线条内韵贫乏、苍白、单一,似乎很苛刻,似乎是因为没有深入研习秦篆汉隶造成的,其实也不尽然。很多人一辈子研习秦篆汉隶,也得不到篆籀遗韵,也不能过书法关,这就是人的格调在书画艺术中的决定性作用。抛除线条的原因,纵观范先生的绘画,总觉得缺少性情、趣味和思考的深度。一个艺术家是需要激情的,即使创作题材完全相同的两件作品,由于创作瞬间感受、状态、情绪的不同,是会有很大不同的。真性情的流露可能会有所失范、失控,但比麻木、毫无性情要好很多。包括创作过程中突发的一些想法,一些小情趣,一些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在范先生的画面和题款中都体现不出来。其实在历代绘画大师作品中,他们的人生态度、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以及一些小的情趣是随时可见的,这些构成了他们的画外之画,成就了他们的绘画格调和成就。

    格调是一幅画最为核心的问题。如果格调很高,有格调在支撑,重复上十张、百张都不会太是问题,都会有人喜欢;但如果格调不高甚至低俗,本来别人一张都不愿意看,更何况去重复呢。

    缺少变化。一方面是指范先生同一时期绘画题材的变化较少,一方面是说范先生前后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变化不大,十年前、二十年前和现在比,在风格上没有太大变化。这也是造成范先生的绘画给人以程式化、模式化印象的原因。中国画传统中有程式化、模式化的流弊,很多大家的创作也都有这方面的倾向,但很多大家都是在临摹借鉴古人、重复古人,而范曾先生更多地是在临摹借鉴自己、重复自己。这是有很大区别的

    三、范曾成为被关注焦点、广受质疑的“外因”

    如果把因为作品自身而备受关注和质疑的原因称为内因,那么作品以外的因素就可以称为外因。范先生之所以被广泛关注、备受质疑和批评,包括此刻笔者所写的这篇评论文章,其实前面提到书画作品以外的因素也占有很高的比例。当然。就书画批评而言,是以书画史为纵坐标,以当代为横坐标来确定各个点,谁能被确定代表某一个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范先生之所以能备受关注和质疑,这本身也是对范先生的一种肯定和认可。

    一是因为范先生自言所达到的高度与其作品所达到高度的反差。范先生曾自言自己的绘画成就:“画分九品……四品,已成大师,凤毛欧伯;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我是坐四望五,以待来日。”也曾说八大山人之后,300年来唯他“范三郎”。虽然八大山人与当代很多艺术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不涉及侮辱和诽谤亲属,但八大山人是什么高度,应该说高山仰止,而范先生的艺术水准能达到的高度又如何与八大相提并论。很多人是受不了范先生这狂妄而又不靠谱的话,感觉很受侮辱才提出质疑的。

    二是过分炒作、名声太大而附带的负面效应。2009年,范先生在中央电视台《我们》、《艺术人生》等栏目连续推出了九期宣传专题,可谓“地毯式轰炸”。老百姓看得是热闹,但整个书画界专业人士又是怎么看的呢?大多数人都感到不解和茫然,很多专业人士甚至感到很反感,有人就提出“范曾先生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活动家;是画家名人,还是名人画家?”这样的质疑。范曾先生称自己是国学大师,国学大师一定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庸、中和之道。而范曾先生在央视大讲国学,展示能全篇背诵《离骚》,还要扔给主持人一本小册子让其对照背错了没有,留人以笑柄。在这一点上,显然是范先生把握失度并流于浅薄。孤独和清寂是高格调艺术的源泉,很多真正的艺术家生前都是寂寞而孤独的。而范先生这样的心态会有好的艺术产生吗?

    三是普通百姓与专家学者对范曾书画水平评论的反差。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是雅俗共赏,不但普通百姓喜欢、评价高,书画专业人士更喜欢、评价更高,比如被誉为上个世纪的书画大师齐白石、吴昌硕、潘天寿等。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作品,虽然非专业人士的普通百姓比较难接受,但专业人士几乎交口称赞,所以也有问鼎大师的可能。黄宾虹就是其例。但如果专业人士评价不高,而普通百姓却评价很高,非常喜欢,这就是问题了。特别是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非专业人士喜欢你的作品,都能看得懂,而专业人士很少有人喜欢就一定要反思了。正是普通百姓与专家学者对范曾书画水平评论的强烈反差使范先生成为争论的焦点。其实,迎合大众的下里巴人容易,曲高和寡难,但最难的是雅俗共赏。

    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特别是放在更长的一个时间段里,任何人为的左右和变更方向都是妄想和浅薄的。因而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代表人物,都会以大浪淘沙的方式把一些人淘汰出局,把一些人留在书画史上,我们今天的讨论和论辩是认真的,但也是渺小和苍白的,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以时间和历史的方式经过检验才会知道何去何从。

    范曾、郭庆祥打官司这一事件,是范曾先生被冤枉了?还是中国画固有的流弊所致,请朋友们自己思考吧!

                                                     

                                                        2011年4月18日晚于京华雍和堂

 

                         (作者系:北京大学书法硕士,著名中青年书画家、艺术评论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曾老师字画一平尺价格比上海房价还高
范曾是几流画家?
范曾字画的特点与鉴定浅谈
谁撑起了中国当代国画市场的半边天?
范曾:笔墨的难度丨私享
中国画坛著名国画家2023年8月人气指数排行榜TOP10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