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莫言是他的作品的符号
userphoto

2012.10.14

关注

标题莫言是他的作品的符号

(2012-10-12 08:43:19)
标签:

杂谈

莫言是他的作品的符号

 

顾则徐

 

 

201210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国大多数读者来说,这是个可喜可贺的消息,也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件大事。事实上在宣布莫言获得该奖项之前,世界上相关的舆论已经聚焦莫言,将他视为今年度最具有竞争力的作家,中国内陆言论对莫言作为中国作家有着首选的竞争力并无异议,但一些人从公共立场、公共品格等方面也怀疑莫言是否符合诺贝尔文学奖的要求。

 

汉语言曾经是世界最多人口使用的书面语言,至今仍然是世界最主要的语言之一,作为世界性的诺贝尔文学奖如果缺损了汉语言,首先不是汉语言的缺憾,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严重残缺。因此,在该奖项设立、颁布初期,也即上世纪早期年代,瑞典方面就试图寻找可以接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梁启超、鲁迅都曾进入过他们的视野。但是,对该奖项中国人从一开始就存在谬误。鲁迅曾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从高从严要求自己和中国文学,鲁迅诚然说得很对,但就诺贝尔文学奖本身的评价而言,鲁迅的话里则蕴含着谬误。谬误所在,是参杂了中国人固有的等级观念去看奖项。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最有公信力的奖项,但不能理解为最高级别的奖项。民间奖项何来级别?公信力而已。一当将之视为最高级别,便造成一误再误,似乎得奖就是最好作家,不得奖就不属于最好作家,最好作家就应该获得该奖。于是,对中国作家有没有得奖、能不能得奖等等,中国舆论从民国讨论到今天,莫衷一是。其实,一个中国作家到底好不好,终究还是要由汉语言体系自身进行评价,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基本属于非汉语言体系者,他们主要是通过“翻译”审视中国文学,并不具备“母语”体验,其评价远不能取代“母语”的自觉。比如梁启超,按照西方观念,他纯粹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但如果按照中国文学传统,他是个伟大的文章家,驾驭语言艺术、文字艺术的成就远非同时期专事文学的作家可媲比。

 

中国文学向来有“诗言志”的传统,因此,习惯于从德的方面要求作者,要求德与行与文相统一,但实际往往相悖,尤其在娱乐读者的文学领域如此,作品与作者总是脱离的。事实上,当我们今天读《诗经》时候,全部的感受都是来自于作品本身,没有人知道三百篇诗的作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善是恶。就纯文学的角度说,作者是作者,作品是作品。当一个作者将作品交给读者,他创作时候的用意、感受、倾向就不再决定于他自己,而是决定于作品本身,决定于读者阅读时候所得到的感受、意识。作品是个性的,因而需要给予命名。命名之法,一是标题,没有标题也至少要标志以一、二、三,甲、乙、丙;二是当已知作者时,标示以作者的名字,不知道作者是谁也说明以“佚名”。作者到底是谁,其德行到底如何,对于读者来说,能够清楚诚然是好事,不知道也无妨。《红楼梦》的作者至今还在研究,但并不妨碍读者享受阅读的审美快乐。

 

因此,莫言得奖诚然是好事,但其评价终究要依赖于汉语言体系本身的自信和自觉。莫言就是莫言,得奖是莫言,不得奖还是莫言。至于对读者来说,莫言到底是个什么人,就更不重要,了解他的人读他的作品,不了解他的人依然可以读他的作品。莫言,仅仅是他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据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012/10/11

发表于2012/10/12《华商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王蒙:莫言获奖说明中国当代文学成就获世界关注
【莫言】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有人欢喜有人悲
感谢你,莫言
诺奖得主莫言做客荣成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