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部央视纪录片,暴露了我们都是伪

-咖爷有话说-

在众多央视系文化综艺节目和纪录片中,有热门的,就有冷清的。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纪录片《书迷》,就属于后者。它在去年的世界读书日播出,收视率寥寥,却绝对是所有爱书人不能错过的好片子。纪录片分别从做书的人、卖书的人、淘书的人三个角度切入,将一群书迷们对书的深情和牵挂展现在镜头下。

近两年,过去常被视为阳春白雪的国产文化类节目,也伴随着网络的知识共享传播,逐渐升温。

《一本好书》《朗读者》《见字如面》《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刷爆各大视频平台,好评如潮。

背后扛起这杆大旗的就是我们的央视爸爸。

在众多央视系文化综艺节目和纪录片中,有热门的,就有冷清的。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纪录片,就属于后者。

《书迷》

它在去年的世界读书日播出,收视率寥寥。

上映将近一年时间,豆瓣上仅有两千多人评价,真的很惨淡了!

但它绝对是所有爱书人不能错过的好片子。

这部纪录片很短,仅有4集,每集25分钟。

分别从做书的人卖书的人淘书的人三个角度切入,将一群书迷们对书的深情和牵挂展现在镜头下。

纪录片的第一集“一本书的诞生”,带领观众走进了国内知名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的工作室,位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书衣坊”。

朱赢椿的设计风格,从他的工作室就可窥见一二。

院子里绿草茵茵,鸟鸣阵阵,蜗牛、蟋蟀等小动物们安家扎寨,小猫悠闲地漫步其中。

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大自然最本真的样子,也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无数灵感。

朱赢椿设计的书多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

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们都有着不同的风骨和性格,能引发众多人的情感共鸣。

没想到吧,书也有书格。

《虫子旁》的标签是有声有色。

这本书记录了朱赢椿在书衣坊院子里观察到的昆虫世界。

书籍由手稿+精心抓拍的照片+扫描就能听虫叫的二维码组成,形式新旧结合,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不裁》的标签是古朴自然。

朱赢椿设计这本书时采用了独特的装帧设计。书的扉页有裁纸刀,每两页就连在一起。

读者需要看一页裁一页,由此形成的毛边十分有质感,带给人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朱赢椿只会在自己的书中进行这些大胆创新的设计。

每到设计他人的书籍时,他便会将设计师的身份退到最后,让大家的关注点回归到内容本身。

在朱赢椿设计的所有书里面,最值得一提的是简单动人的《平如美棠》

平如是这本书的作者,一位九旬老人的名字,美棠是他去世老伴的名字。

老伴因病过世后,平如老人难掩思念,便用质朴的画笔,记录下了两人一生中那些珍贵难忘的回忆。

这些画稿本是老人信笔之作,聊以自慰,没想到被孙女的朋友发现后传到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感动了无数人。

这其中就包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位女编辑,慧眼识珠的她,不仅对画稿编辑加工,还特地邀请了朱赢椿给这本书设计装帧。

朱赢椿完全尊重了老人的意愿。

封面用的是老人最爱的红色,象征老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金海棠是两人最爱的花,是多年来矢志不渝的忠贞;封面字由老人亲手写成。

《平如海棠》面市后,便成了当年的黑马之作,不仅被评为“2013年中国图书”,本土销量20多万册,还远销英、法等国。

就是这样,每本书的背后都凝聚着作者、编辑、设计师等多个人的心血。

正是这些做书的人,带着认真、敬畏和坚持,挖掘出那些值得流传的思想,让阅读更加美妙。

纪录片将卖书的人,分两集讲述。一集专讲开书店的人,也就是卖新书的;一集专讲贩书的人,也就是卖旧书的。

不同的销售渠道,代表着书迷们对书不同的追求。

相信爱看书的人大多数都有过开书店的梦想,敢付诸于实践的人却不多。

麦田书店的创始人马力就是一个率性勇敢的人。十几年前,他毅然辞掉北京的高薪工作,来到昆明开起了17平米的书店。

书店虽小,却种类繁多。并且店里所有的书,皆由马力精心挑选。

他的选择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符合自己的口味。因此,每当有客人不知怎么挑选时,他都会攀谈介绍。

每逢书店周年庆,马力会亲手制作小礼物作为赠品。每周书店内,还会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对于书迷们来说,书店不仅是买书的地方,更是他们以书会友的精神角落。 

而对于书店老板马力来说,这不仅是他为读者打造的避风港,更是为自己打造的温馨小窝。

不同于麦田书店以小出名,南京的先锋书店则以大著称。

有多大,看看这张图就知道了。

钱小华的先锋书店已经开了很多家,最能体现他经营理念是第八分店碧山书局。

这是先锋书店开的第一家乡村书店,位于安徽黟县古村落之中。书店极美,保留着徽派老建筑的古韵,雨天时候仿佛一幅中国画。

虽然现在的碧山书局早已成为网红书店,每天慕名前来的游客如织,但它自创立之初却饱受质疑,甚至连村民都觉得书店老板脑壳有问题。

但钱小华不以为意,原本他开乡村书店就不图盈利,只是想为村民提供公益图书馆罢了。

碧山书局里,经常有老爷爷老奶奶边逗狗边看书。而这也符合先锋的理念,先锋不是要创造利润,而是要创造读者。

如果说,开书店的人凭的是一腔热情,那贩二手书的人做下去的动力便是坚守。

这既是对书籍的坚守,更是对阅读的坚守。

二手书店生存空间更逼仄,要么门面破旧,要么只有网络铺面,但诸如鲁毅王汉龙胡同一样的书店老板,依然乐呵呵做了许多年。

这些贩书人将一本本旧书带回来,再经过处理和包装转卖给各地的爱书人。

得益于此,书籍便能在不同人之间流转,延续着它最质朴的价值。

不用担心旧书卖不出去,因为它们对一群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淘书迷们

淘书迷们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只要有旧书,就有他们的身影。

或许是凌晨三点北京潘家园的鬼市;或许是天津海河边的通顶书房;或许是台湾高雄开在角落里的二手书店。

旧书能带给淘书迷的乐趣是无与伦比的,你永远想不到它藏着什么惊喜。

比如台湾小哥陈逸华就曾在一个小摊上,淘到一本小书,范思平翻译的《老人与海》。

懂行的人就知道范思平是张爱玲曾用过的笔名,而张爱玲翻译的这版更是中文世界的首版《老人与海》。

保守估计,这版书流存下来不到10本。陈逸华买它只花了200台币(折合43元)。

发现这些旧纸堆里藏着的蛛丝马迹,便是书迷们披星戴月,不计人力、物力、财力拓展淘书版图的原因。

然而书买太多,面临便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尴尬境地了。

更尴尬的是,总有亲朋好友会时不时发出灵魂一问:买这么多书看得完吗?

不知道怎么巧妙化解尴尬的小伙伴们看过来。

针对这个问题,文艺界名人史航就给出了充满诗意的满分答案:我头顶上的星空我没有数过,我也不都看得见。

对于史航来说,有的书是一年得翻好多遍,有的书看一遍即可,有的书是看几页的交情,有的书在书店摸一次就可以了。

纸质书不仅是一种文字商品,更保存着每个读书人的信仰,成为他们人生的注脚。

就像纪录片中徐凤文说得那样:我没房没车,大半辈子都是个漂泊者,但当阳光照进这个书房,当人安静下来或者喧嚣之中,我拿着本书,我心里就没有忐忑。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现代人的消遣已经被提供快餐娱乐的电视,电脑,手机榨干。

阅读,尤其是读纸质书,已经成为一项奢侈的精神寄托。

如此,纪录片中的孤独前行的爱书者与贩书者才更可贵。我们需要这群人,也需要书籍载着知识流传千年。

说说你最近在读的一本书?

—F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迷:央视高分纪录片,爱书的你不可错过!
被手机绑架的你,还会看书吗
《书迷》:豆瓣8.6分,这部纪录片揭开了爱书人的内心世界
听《书迷》讲诉爱书之人的故事
豆瓣8.5,这档纪录片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光
这套片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短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