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文荟萃】宋代(唐代)瓷制饮食器,瓷釉色彩及装饰运用
瓷釉,是覆盖在瓷胚表面的一种玻璃胎薄层,其本身也就是一种瓷器表面的装饰,在一定程度上对瓷器的美观起到很大的作用。瓷釉不同于其它的装饰方法,它不是简单地用颜料涂抹上色,用刻、划、堆、贴等手法对瓷胎进行美化。
而是需要将含有不同成分的原料按均衡的比例调配结合,在高温烧制下,使其中的显色元素相互产生化学反应。并且根据材质的不同,以及比例、温度等因素的微妙差别,会出现特殊的色彩搭配和肌理纹路,呈现出各种令人惊叹的视觉景象,赋予瓷器更为惊艳的装饰效果。
一、瓷釉的色彩运用
宋代瓷釉的色彩较为丰富,如汝瓷“汁水莹润如堆脂”的天青色;钧瓷似晚霞般波澜绚丽,色彩交织犹如水溶于乳的海棠红窑变色;还有景德镇影青瓷的白中泛青,质如美玉;龙泉青瓷的粉青釉、梅子青釉等种类,这些都构成了宋瓷高雅含蓄、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
1.钧瓷釉色
钧瓷的釉色之美,犹如深邃的蓝天中涌入一片片绚丽的彩霞,其变化行云流水,挥洒自如,釉面色彩相融交织,粉彩争艳,可谓有巧夺天工之美。常见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等釉色。明张应文所撰的《清秘藏》中就有对钧瓷釉色的记载“均州窑,红若臙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
钧瓷大多以青色为基色调,在其釉色中所泛出如霞光、彩云般的红紫色彩,即为窑变所产生的现象。钧瓷的窑变色彩来源于铜在经过高温烧制之后的显色,钧瓷斑斓的釉色也正是制瓷匠人在长期实践中,对铜呈色技艺操控娴熟所诞生的产物。其光泽凝炼的釉色同艳丽绝伦的乳光窑变相结合,赋予了钧瓷一种莹润幽雅、光彩如锦的独特美感。
2.龙泉瓷釉色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著称,常见的瓷器釉色有青灰、黄绿、砖红、青白、豆青、草绿等,但其兴盛的主要原因在于成功烧造出了粉青与梅子青,将青瓷釉色的玉质之美推到了空前绝后的顶峰。
南宋赵彦卫所著的《云麓漫钞》就有提到“今处龙溪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这两种釉色都采用了石灰碱釉烧制,烧造过程中还对其进行多次上釉,釉层较厚,烧成后其釉色温润淡雅,有一种如玉般深邃润泽的质感,完美的呈现出“冰肌玉骨”的美学风范。
3.汝瓷釉色
汝窑的釉色在宋代众多的窑口中是最为丰富的,包含有天青、天蓝、豆青、粉青、月白、葱青、灰青、米黄等,同色之间还有深浅浓淡之分,类别极为繁盛。汝窑釉色不同于其他窑口所产的青瓷,汝瓷大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天青色,或深或浅,但都以这种淡天青为基调。
汝窑制釉极为奢华,是以石灰釉为基础,加入玛瑙进行烧制,施釉较薄且釉色均匀,区别于其他窑口需用厚釉才能体现出青色的烧造手法,所呈现出的釉面纯净滋柔,温润如玉。汝瓷之美,美在于釉,其粉翠色更属佳作,视之如翠峰晚霞,晨日出海,抚之如绸缎美玉,温润细腻,色泽纯润,浑浊却又透亮,对后世釉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建窑瓷釉色
建窑出产的黑釉瓷极为神奇美妙,黑釉瓷又称“天目瓷”,是因其釉面中有似若星辰的斑点而得名。黑色瓷釉原本并不招人喜爱,但到宋时,因斗茶之风兴盛,茶色讲究白为上,所以使黑釉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其主要特征是乌黑的釉层在经过制瓷匠人的特殊加工之后,呈现出令人炫目神秘的窑变色彩,色泽变化多端,犹如彩虹般夺目,极具引人入胜的魅力。黑釉盏施釉较厚,釉面通常有垂流现象,形成如兔毫、油滴、耀变、鹧鸪斑等窑变结晶。其窑变方式与钧窑相似,也是在制釉时加入适量的金属原料,经过烧制,所产生的金属结晶容易对光产生折射效果,才有了黑釉瓷巧夺天工、斑驳陆离的绚烂色彩,迸发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美。
二、瓷釉的装饰运用
根据效果样式的不同,宋代的釉装饰大体可分为釉面开片、釉面结晶和窑变釉。
1.釉面开片
釉面开片是一种釉层自然裂开的现象。其产生原因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裂变;二是坯、釉膨胀系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导致釉面开裂。
开片本是瓷器烧制时的一种技术缺陷,但宋代工匠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验,逐渐掌握了瓷釉的开片规律,使开片的密度、大小能随着瓷器装饰的需求而进行改变,从而使之成为一种釉面装饰。开片技法在宋时运用广泛,汝、钧、官、哥等各大窑口均有这类产品,其中又以哥窑瓷的“百圾碎”最为出众,堪称一绝。
根据开片的颜色、纹路、形状的不同,具体有汝窑的冰裂纹、蟹爪纹、鱼子纹;官窑的鳝血纹、细碎纹、梅花纹;哥窑的牛毛纹和金丝铁线纹,这些开片装饰或为层层叠翠,或为均匀密布,整体呈现出浑然天成,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2.釉面结晶
结晶釉是在产品烧制过程中,由于釉内含有足量的结晶性物质,经熔融之后处于饱和状态,在缓冷过程中形成析晶。结晶釉也被称为天目釉,首创于宋代的建窑,是一种黑釉瓷产品,通常釉色中泛有熟褐色与赭石色,其特点在于深黑色釉面上呈现出炫光夺目的结晶斑纹,犹如深空中闪烁着璀璨耀眼的星光。
这种瓷釉的形成原因在于釉中含有铁及其它微量的氧化物,在不同的成分比例、烧制温度下,会形成不同的结晶形态和釉面效果。宋代较为著名的结晶釉有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以及曜变釉。兔毫釉也被称作“玉毫釉”,宋徽宗所说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便是这种釉面装饰。
兔毫釉的釉色变深赭色,其特点在于釉层中排列着呈发散状细密如毫毛的纹理,形状粗细长短不等,色彩有金、银、蓝、灰等色,在宋代属于较为流行的款式,颇受人民喜爱。油滴釉所呈现的视觉效果,为深黑色的釉面上散布着大小不一的银灰色小圆点,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其中的结晶体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极具异彩。
曜变釉是结晶釉装饰中最为稀有,也是最为名贵的品种。曜变釉的形成条件十分苛刻,需要制瓷工匠对烧造氛围和缓冷时间有着极为精准的把控,才有可能烧制成功,自古便有“一碗烧成万碗钱”来形容其珍贵。曜变釉的特点,在于深色的釉面中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这些斑点周围的光晕在阳光的照耀下会如水晶般折射出斑斓的色彩。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烧制过程中,釉面形成了一种质如玻璃,极薄的铁结晶膜。由于结晶膜对光的折射,使釉面产生了丰富的色彩变化,呈现出曜如日月星辰般光辉璀璨,变如曼妙极光般绮丽梦幻。照耀下会如水晶般折射出斑斓的色彩。
3.窑变釉
窑变釉的出现纯属偶然,其诞生的原因是由于瓷釉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高温烧制后,这些元素相互作用产生化合和氧化的反应,从而形成了意想之外的形态与色彩,古人不知其原理,便称之为窑变。随着制瓷匠人的不断摸索实验,到了宋代,陶瓷工匠已经较为成熟地掌握了这种釉面装饰技法,可根据其中的规律,烧制出想要达到的釉色效果。
宋代钧窑所生产的红铜窑变,便是其中代表。钧瓷瓷釉中含有多种金属元素,釉层结构复杂,经高温所产生的乳浊现象对光线有搅动的作用,使釉层中的流纹相互交织、不断变换,形成其独特的窑变效果。
钧瓷釉质较为肥厚,通常是分为两次或两次以上施釉烧制而成,大多都以青色为基调,在青色中融有呈斑状或放射状的红紫色彩。其变化复杂微妙,有的如月夜星辰,有的如夕阳霞光,有的如白日烟火,有的如雾中看花。这些自然天成的窑变釉色,表现在精致优雅的瓷器上,宛若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引人无限遐想。
三、总结
瓷器色彩的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釉色当中。釉本身也是一种瓷器表面的装饰,在一定程度上对瓷器的美观起到很大的作用。宋代瓷器极为重视釉色的运用,不同于唐代的艳丽多彩,宋代的釉色追求的是幽静、雅致的视觉意境,使釉色能真正呈现出“雨过天晴,千峰翠色”的视觉效果,以纯粹的釉色之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宋代瓷器对釉的运用可谓是登峰造极,不仅使釉面呈现出丰富绚烂,美轮美奂的色彩。还运用各种巧夺天工的技术手法,将釉面营造出各种精美绝伦的肌理纹路,使瓷釉本身成为一种极具表现的装饰。所谓釉装饰,就是通过掌握特殊的烧制规律,控制独特的炉窑氛围,使釉料中各种不同的元素相互融合、碰撞,达到精彩纷呈的装饰效果。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148858864404843
唐代瓷质茶具造型中,贮盛器具和研茶器具的研究
唐代存在两种茶文化:宫廷茶文化和民间茶文化,宫廷茶文化以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为代表,而民间茶文化以陆羽《茶经》中所记录的茶具为代表。依据唐代的饮茶程序,茶具可分为碾茶、忙茶、煮茶、点茶、盐台、饮茶六大类。
这里选择唐代茶具组件中有代表性,且有良好的历史传承性的贮茶、研茶器具的造型为研究。具体为:贮盛器具壶、茶合等;研茶器具碾槽、碾轮、碾钵等进行讲解。
一、贮盛器具
1.壶
“壶,繁体“壺”,象形字。本义:古代盛器。深腹,敛口,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等形制。汉语字典释义为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一般有盖、柄或提梁,多用来盛液体,如水壶、酒壶、茶壶等。”
根据史料和器皿上的题记,应该说唐代时是没有壶的概念的。唐代煎茶法用不到类壶器,直到晚唐点茶法出现,才出现了茶瓶用来注水。
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资暇集》载:“元和初(公元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缚构……注子,其形若婴,而盖、嘴、柄皆具。”唐代的茶壶在唐代的名称有“注子”、“偏提”等,到了明代才有“茶壶”一词,并沿用至今。
壶,在唐时多称为“注子”、瓶,作为点茶注汤的器具,使用并不普遍。这与唐时人们饮茶的方式有关。当前最普遍用的是煎茶法,只有少数地区或人采用点茶法。点茶法中需要壶代替釜来煎水注汤,具体操作为,先将预先制好的茶末放于茶碗中,然后用茶壶(瓶)将已煮开的沸水向碗中注入,注水时要边注边用茶筅来回击拂,称之为点茶。
长沙窑生产了大量的瓷壶,并畅销全国,这时长沙窑已有品牌意识,在壶底烧有铭文“卞家小口天下有名”等字号。中国最早出现“茶瓶”实物为唐代长沙的“镇国荼瓶”,此瓶通高,口径,底径,喇机口,长直颈,溜肩,瓜棱腹,多棱短流,平底,流下书“镇国荼瓶”四字。
除了“镇国荼瓶”,在西安东郊十里铺唐王明哲墓还出土了一件“老导家茶社瓶”,此茶瓶喇叭口,瓶身较矮,圆柱形短流,扁曲柄,瓶底圈足,微侈,瓶底墨书“老导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壹”十二个字。由此可看出,“镇国荼瓶”与“老导家茶社瓶”的形制十分相似。
根据考古发现,唐代初期的瓷茶壶形制多为喇叭口,短流,壶把位于壶的上部,有系,壶身较矮等特征。这与魏晋时期的形制相似,圆腹,盘口,壶嘴作短颈鸡首形,壶把跨在盘口和壶肩上。鸡首壶原是酒器,但在饮茶之风刚刚开始流行的江南地区,茶具并没有独立出来,所以它也常被用于饮茶。
由此,我们可以说魏晋时期的鸡首壶是最早的茶壶,唐代茶壶的造型就是由鸡首壶演变而来。随着人们饮茶方式的不断改进,茶壶造型也随之变化,由盘口向喇口口过渡、形体变小、系消失、把手转变为提梁式和横柄式等。
大约到中唐开始,以前常见的鸡首壶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主要用于烹茶时盛水或点茶用的执壶。如唐邢窖白瓷汤瓶执壶,喇机口,短流,腹略呈椭圆形,肥大饱满,把连接颈、腹,为宽扁形,有饼形足,其形制还保留着鸡首壶的基本特征,口、颈、流基本相似,腹部较之修长,造型端庄大方。
晚唐白釉横柄壶,口小带盖,短颈,溜肩,长流,在与流成90°角的壶肩部有扁形横柄,表面釉色脱损较严重,这件横柄壶较之唐中期的壶,流加和横柄加长了很多,长横柄可防烫隔热,长流易于注茶汤,这是唐代点茶法成熟后的产物。
壶的功能性。既然说茶壶是点茶法的产物,我们判断唐时的壶是否用于茶事就必须了解点茶法对于茶壶的要求:唐人苏糜在《十六汤品》中描述了点茶法的具体步骤。”
宋人蔡襄《茶录》云:“汤瓶,瓶要小者易侯汤,又点茶注汤有准。”此瓶既要用于煮水,又用于点茶。既要体积小“易侯汤”,又要容量标准化“点茶注汤有准”,瓶高应约上下。
根据《十六汤品》以及《茶录》中提出的点茶法对茶瓶的功能性要求:应具有储水,向茶瓶注水,加热保温等功能,再结合唐代出土的茶瓶实物,可总结出唐代茶瓶的造型特征为:
一,瓶高均为15cm上下,容积1升至2升之间,和现代的电水壶容积类似。二,为了煮水和点茶时操作方便,不烫手,“汤瓶”均无直柄,而采用提梁式和横柄式。这两者执柄部分都在壶体上部,可防烫手。
三,口小,加盖。壶体设计要求小,易侯汤,烧水速度快。这样壶入水不能用当时壶类普遍流行的敞口和而均为直径2.5cm左右的口子,并加盖保温。四、茶壶流的设计,方便于点茶,壶流短,利于保温,注水快;横柄壶均为管状长流,提梁壶流较短。
壶的审美性。唐代茶壶有提梁壶、横柄壶、横鋬壶以及仿植物形壶等,且细节处富于变化,壶柄随壶身变换款式;壶腹有多种形状;壶口有喇叭口、直口、洗口等式样;壶流有直管、八角、方形等形式。
唐代存在两种饮茶方式,煎茶法和点茶法。其中煎茶法是唐朝普遍使用的大众化饮茶方式,而点茶法是在宫廷内部及士大夫阶层少数人釆用的贵族化饮茶方式。汤瓶及茶壶为点茶法专用器具,即为士大夫阶层“茶宴”和“斗茶”所用,均体现贵族化特色。具体而言,唐代瓷质茶壶的审美性主要表现在:
一,造型高贵典雅,细节设计巧妙,将自然植物、动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巧妙地融入壶的造型中。二,装饰题材广泛,除常见的自然元素外,还融入了佛教元素和诗文书法等。三,釉色丰富,争奇斗艳,以长沙窗所产壶最为典型。
唐代瓷质茶壶为魏晋时期的鸡首壶演变而来,起初为茶酒共用器具,随着点茶法的出现和逐渐地成熟,茶壶也从酒具中分离,成为专属茶具。唐初期和唐中期茶壶多为茶酒共用,造型与鸡首壶极为相似,到晚期,唐代瓷质茶壶改进了原有的造型,釆用更为人性化、科学化的造型。
口小有盖,腹深可容纳1到2升水,保温时间长;把手都在壶腹部的上三分之一处,隔热防烫;提梁壶的流较短,横柄壶的流为管状长流,这样的设计方便注水。在具备这样合理的实用功能外,唐代晚期的瓷质茶壶具出现大量的仿植物花果造型,而且非常注意细节的变化。加以丰富多彩的釉色装饰,整体呈现出圆润、活泼、新颖的审美特征。
2.茶合
唐代饮用的茶为饼茶或团茶,这就需要在饮用之前,将茶用茶碾研成茶末,再烹煮或直接点泡。研茶的器具为茶碾,但茶被研成茶末后放于何处,这就需要茶合。因此,茶合是用来忙盛茶末或茶粉的盒子。
笔者认为唐时已然存在茶合,它的功用可能存在两种:一为盐(唐前期饮茶放盐);二为茶末。判断依据为:根据唐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中绘制的唐人煮茶形象,这幅图中在茶床上有一盖合,这一器具置于茶床之上,风炉旁边应为盛茶末的茶合。
长沙窑出土了一件带有题记的盒,现只有一个盒盖,上面题有“大茶合”三个字,装饰有四圈凸起的同心圆弦纹。此合高,口径,型制颇似《茶经》中名为“鹾簋”的茶具。
二、研茶器具
碾是碾槽、碾轮、碾钵、杵头等研茶用具的统称,其功能为将饼茶、团茶碾成碎末。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中的茶碾,为《茶经》中所提煎茶法中先将茶饼碾成末的“碾”提供了实物。越窖、邢窑、长沙窑等窑口也出土了大量的瓷质碾具。
其中长沙窗出土的碾具,其形制与法门寺出土的银质茶碾一致,规格为通高7.3cm,残长14.5cm,宽7cm,呈长方形,碾的上方有梭形凹槽,碾的四壁装饰有缕空雕饰和蓝彩大写意纹样,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配合的非常好。石展槽与碾轮配合使用,皆为璧形,边沿尖薄,中心厚实,中有圆孔,个别的为方孔。
除了碾轮、碾槽,唐代还富有特色的碾具就是碾钵,大多为碗形,底部刻有密集的沟槽,用来碾碎饼茶。唐代出土的碾钵主要有三种形制:碗形、敞口尖唇,腹斜收,玉璧底;盂形,尖唇内卷,敛腹斜收,圆饼底;型,微敛,尖唇内收,前端有流,腹扁圆,窄沿圈足。这三种碾钵器心均刻划莲花状沟纹,既有功能性又有审美性。
另外,唐代还有异形碾,或称鱼形茶研。鱼碾中讲究色彩变化美和造型变化美,有青釉、醫釉、白釉及白釉褐彩等;有直条型、弯型,也有鱼跃型。如唐代长沙窑生产的鲤鱼形碾,巧妙地将鲤鱼形状用于碾的造型中,具有很强的功能性,概括、动感的负形造型与仿照鱼麟、负尾、鱼骨等部位进行浮雕装饰,装饰的审美性十足。
三、总结
唐代的瓷质茶具在造型设计中充分表达了其实用、节用的设计主张,根据人在煮茶、饮茶时的不同要求设计出各具功能的器具。其茶具设计的首要因素是实用功能,将“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另外,其精细的分工、专业的用途、注重组合化,证明唐人在茶具设计上已十分注重茶具的专业化、配套化,标志着茶具自唐代已从食具、酒具中分离出来,成为专业化的器具。
唐代瓷质茶具在追求其实用功能不断完善的同时,非常注重质地的精良和器形的美观,使其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唐代瓷质茶具从自然形态中选取最生动、优美的部分形体,与固有的抽象几何形体相融合,通过高度的概括提炼,形象性与抽象性的完美结合,从形似上升到神似的艺术境界。
另外,唐代瓷质茶具在对本国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的同时,对外来工艺文化兼容并蓄。主要表现在对金银器造型的创造性模仿、对佛教文化以及胡人文化的吸收利用等,使唐代瓷质茶具造型形成了华丽丰满、器形新颖、博大清新的艺术风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功夫茶具安溪珍田合作社铁观音茶业网
茶壶博览会
乾隆时期御用茶器的艺术特色研究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图)
中国茶具历史奇闻,带你穿越带你飞
收藏!罐罐茶壶安全性闭坑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