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小:农村家庭的“城乡二元制”
  • 今年回家听到最多的问候就是,“你们家房子买哪里的,多大啊,首付多少……”或者在路边听人搭话闲聊,一个人会很恭维的说,“你家了不起,买到城里去了”,另一个人便会谦虚道“你家才厉害,两个儿子都在城里买房了,开年会装修了吧。”

    过年在家串门或是走亲戚,总会听到类似的问候,聊的投机的还会聊聊室内装修的心得,大家都是在你恭我维的气氛中谈话,大家客客气气的,不会伤人脸色,闲聊的核心都是恭维对方“厉害,了不起”。这些谈话表面上是相互寒暄,恭维,实际则是在炫耀自己的能力,相互攀比,暗地里相互较量,谁也不甘示弱的“攀比、炫富”心理。

    年轻人炫富、攀比的背后却是老年人的辛酸、心血和汗水!

    在家里,我算了下,我家所在的第七村民小组,共28户,有15户已经在镇上或在县城买房,其中有一户还是在西安买的房。我家位于陕南山区,经济条件很差,没有任何资源的山区农村,当地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谋生。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大多数打工有钱的人都想搬离山村。据村里的会计估算,全村9个村民小组,1100多人,近300户,目前在镇上和县城买房的已约有一半,买房当中实际全家在城居住的没有几户。城里的房子大多数都是父母给儿子买的,都是年轻人住,老年人是不会去城里住的,都会在农村住自家的老房子。其实村里的老房子也并不老,大多数都是在2000年前后建起来的两层小楼或平房。当时年轻人住楼房的时候,父母住破旧的泥瓦房。现在年轻人住城里了,老人留在农村的老家。这似乎已是当地主要的居住模式。一个家庭,虽然没有分家,还是一个户口,但是已成为两个家。

    新的居住模式——城乡分住

    现在农村家庭,老年人不再说分家了,儿子媳妇结婚了。老人子女都不会主动提分家,因为城里一个家,农村一个家,城里儿子媳妇住,村里房子老年人住,已是普遍的事实。儿子结婚成家进城是父母早已预备的安排。这一切安排都是老一辈父母在当今的城镇化,农民进城浪潮中,娶媳妇要城里房的社会事实驱使老年父母为子购房成为被迫无奈的选择。买房分住是目前的现实。就如田爷说“家里也有一大摊子事儿,家里不能甩啊,得有人看着……”“反正现在都这样,老人创造条件,年轻人享福。盖楼房的时候,我们住瓦房,城里买房了,我们才能住这楼房。那房子不要钱啊,这房子都是钱堆起来的。可我们(年轻)能挣钱的时候,钱不好挣,几百块钱都难的来,现在钱好挣了,我们又老了,出门打工只能干苦力了。造孽的都是我们啊,你以为现在的年轻人晓得不,我们挣两个钱确实不容易。啥事都是把他们(子女)凑(支持)在前头。我们要了啥,得了啥,都是一个名声。说出去,就是好听,他还厉害啦,给他儿子在城里买了房。说回来买了房子了,说媳妇容易些,其他的我们图个啥。住这里,吃的、喝的都不愁,自己种的,粮食菜啊,吃不完的喝不完。哪要他们给我啥啊,我们两老挤挤巴巴的攒了一辈子,就是怕他说不到媳妇,怪我们。哪个娘老子(父母)都一样。买的房子,都他们享受了,我们这大一栋房子(指着自家的楼房说)住的完。过年都回来,也够住了啊。还跟他们去城里挤一起,跟媳妇住一起,你搞得成,现在没有几个和年轻人住一起的,隔远些,还亲热些。我不遭那个罪,也想不起那个洋福”

    虽说,农村人进城了,房子买了。但全家人要住进去,那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家庭内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在一起居住,已是农村老人普遍主动接受的事实。代际关系的质性变化是城乡分住的重要原因。说东说西,最后落点都是“代沟”,年轻人和老年人生活方式不一样,待在一起难相处。久已沿袭的生活方式在进城中的不适,也成了老年人闲余的谈资。就如王婶说“我媳妇说的,进门要换鞋,城里人都这样,可这大冬天的,在她那呆了三天,一脱一换的把我都弄感冒了。对门的强子(一个生产队的),我有事都是在门口说一下啊,都不进他家。进别人家里坐,太麻烦了。去楼下刚子(她弟弟)家串个门吧,坐在那里,又很冷。开空调吧,浪费电啊,别人给你开空调,吹着热风,你心里要知道,那风是钱换来的,只能挺着说,不冷。不开吧,实在坐不住。哪像这家里,多舒服,大火一烧起,又不冷,柴火又不要钱,想烧多少,那一大面山,有的是。哪像那城里的,在那广场上,就这样(向我比划着姿势),插着口袋站在广场上晾干子(干冻着),望风景,年轻人可以,我老了,受不住了。我不遭受那洋罪。”

    城乡分住,一户两家,是咱村进城户的新的居住模式,。虽说各家有各家的事儿,但主要集中于一下几类因素,什么家里(地,家禽等等)撂不下,得有人看着;和年轻人在一起难相处,生活方式不同;城里生活成本高,负担不起……等等都成为现实的众多托词。

    新的消费模式——年轻人挑最好的,老年人捡剩下的

    伴随着“城乡分住”模式的盛行,现在过年还有一个新现象。年前,冬腊月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在腌制腊肉,灌香肠。临近除夕了,杀鸡杀鱼,准备年货,红红火火。这些都是家里老人忙前忙后,年轻人在除夕前一两天回来搬东西,把腌好的腊肉,晾干的香肠,选最好的往城里带。家里鸡啊,鸭啊,鱼啊,都是老人准备得好好的,弄的干干净净的,等着儿子儿媳回来拿。还有就是老人冬天在家时要烧木炭,看似是小事,却很麻烦。因为城里的房子不可能生火炉,只能用空调,或者烤炭火。空调电费太高,虽然每家每户都装了,可实际使用的很少,都是还是用老式的办法,用木炭取暖。烧木炭很辛苦,需要从山上砍柴回家,锯整齐的一段段的木头,然后烧尽,封闭起来,弄成木炭。这些活特别辛苦,烧木炭时,晚上总要熬夜,这如今,这些活都是老人的事。老人总想着为儿女多做一点,哪怕自己苦一点,也让儿女轻松一点。老人为儿子儿媳的吃住积攒便利的时候,费尽了心思。可有些儿子或者儿媳妇不领老人的情,爱挑剔的,看老人忙活了半天,还挑三拣四的,说这没弄好,那没收拾好,东西没洗干净,或者香肠弄的不好吃。

    过年家家添新衣,一直是过年的传统。年轻人都会为置办新装。孝顺的,手大方点的会给老人添件衣服。不孝顺的不给老人买,并且还说,老人现在有钱买(如今国家政策好,每个老人都享受了国家的养老保险,一个月6070块钱。一年下来,有几百块钱。可这几百块钱如今都换作小孩的零食或者零花钱了)。李奶奶说,“我家大儿媳妇还挺孝顺的,她好多不穿了的衣服,棉袄都挺好的,不要了的都拿给我穿,看我身上这件,我一洗,这穿着不是还大半新嘛。有的就是甩了,丢垃圾桶,都不给你。你看斜对门那家,媳妇那么爱穿,娃娃一个个都穿的那么好,你看那个老婆婆,穿的啥样。这大冬天的,一件像样的袄子都没得。她一年几百块,都舍不得买件衣裳。一领钱了,娃娃就要这要那的,全糊嘴了(买零食)。”一家人在过年置办新装时,年轻人总是穿的光鲜亮丽的,可有些老年人连基本的保暖都很难。

    一年到头,家里喂的鸡鸭全都被儿子儿媳拿去城里过年了。有一户,老两口,就一个儿子。他们之前我家的邻居,去年搬城里去住了。到过年了只有3只鸡了。老两口杀了两只,腌好,晾干放那就准备给儿子的。可28那天早晨,儿媳妇回来,叫把剩下的一只也杀了,给老两口留了半只鸡。自己一家人去城里过年了。

    从一家的吃,穿,住,整个一家人,都是为努力的给城里的年轻人积攒,最好的给城里的儿子儿媳妇,自己忙活了半天就捡剩下的。全家都知道农村进城不容易,都体会其中的辛酸,都领会到城里过日子,不简单,成活成本高。农村家里的父母都一直在为城里生活的儿女节衣缩食。为了儿女能够在城里过上体面的生活,家里能省的,就都全挤出来搬进城了。看到现如今农村进城,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不免让人觉得心寒。国家,媒体激起了农民进城的欲望和动力,可始终很难满足其城里的生活,而又通过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来挤压农村老人的生活空间,促其介意缩水,为儿进城。这些“过年气氛”彰显出新时代的一种新的城乡关系,新的城镇剥夺农村的秘密武器。

    新的人情——代际断裂,“消失了的邻居”

    农村人进城,在我家乡,更具体的是说年轻人进城。这种“一户两家,城乡分住”的现实,也形成了新的人情模式。老人在村里,得跟着行情走老一辈的亲戚,除了按传统该走的亲属一类(外婆、姨、舅、姑等),还是抹不开面子,都得去。可变化最大的是年轻人,他们成家立户了,进城了,一年当中若村里有事不知道,或是没来送礼,就断了这一层关系,就不会在走人情了。按传统来说人情关系是依托父系继承的,而如今,子代搬离农村,进城居住。不在参与村庄共同体内部的“近邻”的人情。在农村有邻居,去了城市,连对门的人,就是比邻而居,也会互相不认识,更别说有什么人情来往。老年父母住在村里,能力有限,好多可去可不去的人情慢慢的就断了。在父母这里断了,更别说往下一代传了。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堂哥正月11搬家。且不说亲朋好友都到了,该来的没来却都让人带了礼钱。这是当地的礼俗,得随礼。可让人觉得纳闷的是我大堂哥,他家却没来送礼(之前已打过电话邀请)。我父亲是5兄弟,照说这次搬家,我大堂哥应该来捧个场,却没有来。我大堂哥家早几年都买房住在县城了,去年又在广州中山买了房子。在这之前因为我大伯父在县城居住,大小事一直是我伯父出面,相互之间都有来往。可如今轮到我们这一辈处事的时候,进城居住后,连堂兄弟的人情关系都断了。常说,一代亲,二代俵,三代就没了。可如今,在我们第二代就开始断了。另外,我堂哥没怎么和村里的旁人走动,在搬家当天,村里有些旧邻居都没去。那天晚上,我爸妈说,“要是在村里盖新房子,人家就抹不开这个面子,得来捧个场,这搬进城里,就不一样了,慢慢这些左邻右舍的都会不认识了……”“人进城了,也变得心胸狭窄了,过日子就要算计了。现实就是这样啊,人家招呼一碗水,要水费啊,吃一顿饭,一根葱都得要钱,哪能和(农村)家里比。柴水不要钱,菜自己种的。招呼(款待)人都不会计较这些。”“现在人都会算啦,住城里了,都七零八落了,我以后也不会登你的门,干嘛赶这趟人情,人家又不欠你的礼。在村里是一代代传下去的,都这么来的。现在搞的好了,进城了一个不认识一个,社会变得几快(多快)啊”。爸妈因我堂哥搬新家聊了很多当今的人情世故,也呈现了很多新近的变化。

    看到这些新近的现象,农村一年年的变化,有很多现象让人很迷惑。农村进城,是被逼无奈,还是美好的选择。城里生活美好吗,却还要靠农村紧巴巴的老年父母的供给和支持。这是什么样的农村人进城,是新时代的“城乡二元制”吗?

     

                                                     2013224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儿防老变成“养老防儿”,城乡区别只是表面,养老金才是重点
    东北边境一村屯人口流失75%,他们去了哪里?还会回来吗?
    回乡记:农民工进城了,村里少不了变形金刚般的父辈
    现在在农村发现了几个很心酸的现象,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1,大家
    发现没有,2023年农村的风向变了,出现4个新变化,你村有吗?
    农村老人去世,葬礼场面冷清,节省了金钱,少了人情味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