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螺解读李商隐七律(七)

61*楚宫二首

唐朝:李商隐

【其一】

十二峰前落照微,高唐宫暗坐迷归。

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

【其二】

月姊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

已闻佩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

暮雨自归山悄悄,秋河不动夜厌厌。

王昌且在墙东住,未必金堂得免嫌。

今天的两首还是楚宫,但主题不同了。先看七绝,大家一看就知道,这里说的是高唐赋的本事,宋玉写高唐赋的那个事,把它写成诗,就是所谓的本事诗,唐人喜欢写这个。

十二峰前落照微,高唐宫暗坐迷归。

先看看起承两句,巫山上有十二座山峰,最漂亮,最高的是神女峰,有着巫山神女的传说,后来有了宋玉和楚襄王的故事,那里就修了一个楚王宫,杜甫在夔州时写过多次。

起承两句,把巫山神女和楚王临幸的故事就都暗含进去了。首句是夕阳下,神女自然是来侍寝的,当时叫荐席,有了一夜情的故事,神女自序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以致后来,朝云暮雨便成了男女情爱的代称。高唐宫暗坐迷归。高唐,这里指高唐观,高唐赋里提过:望高唐之观,其上有云气。三四句含讽意了,明讽楚王,实讽当今。

这首另有版本题目是,《水天闲话旧事》,明面上是写的情诗,但有暗指。

七律

月姊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

首联是从一位貌美如仙的女子写起,之间就写月中美人嫦娥了。而其人极美,自己曾有幸一见,几乎就是月中的嫦娥乍离广寒宫殿,不胜惊羡。但如今则重帘相隔,倾城容色无从窥见。这里的“重帘”,就是说两人现在几乎是隔绝了。

已闻佩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

颔联写的极其棒,注意前四后三之间的关联:其人既不得见,而其环佩之响、丝弦之声却仿佛可闻。而闻其环佩之响即可想见其腰肢之细,听其丝弦之声即可想见其十指之纤,有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这颔联是直接从首联次句隔字延伸而来滴,因“隔”而生的联想。这里的联想,其实也是通感,由听觉上的“响”、“声”而连及视觉上的“细”、“纤”,典型的通感式的修辞法。

暮雨自归山悄悄,秋河不动夜厌厌。

颈联似乎是其一的延伸,前分句化用宋玉《高唐赋序》中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之意。写女子于己本无意,飘然自来又飘然自去,如暮雨之归巫山;后分句则写自己对女子之一往深情,不能自已,以至通宵不寐。仰望星河,倍觉秋夜之寂静漫长。彼无意而我有情,更突出了诗人的痛苦。这种一联之中前后分句对举的手法,应该首创自杜甫,李商隐学的非常的到位,对比感很强烈。这里的厌厌,指无声,安静,和前分句的,悄悄,意近,但不能算重复,因为一个是指山,地下的,一个是指天上的银河。前三联都是在写这位女子,很有神秘感。

王昌且在墙东住,未必金堂得免嫌。

尾联就比较有意思了,先看王昌的典。王昌为唐诗中屡见之人名,如上官仪《和太尉戏赠高阳公》中有“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崔颢《古意》中有“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等等,奇怪的是,王昌这个人不是真实的,其人不可确考,但大抵是作为情郎的代称,出现在诗里。

这里的东家王,为卢莫愁咏也。金堂疑指卢家郁金堂。尾联大意是,自己与女子既隔绝难通,只能如王昌且住墙东而已;然郁金堂中之女子恐亦不能免除嫌疑吧?末句明显带有暗指,所以历来猜测的很多,尾联的意思如果直白的讲,就是,我(李商隐)虽然只是在隔壁住着(啥也没做),也免不了,沾了嫌疑。

大家细细的品读一下,最重要的句子是尾句,是诗人真正想表达的,如果是单纯的情诗,尾联是说不通的,这首其实是李商隐在表达自己在仕途上的卷入牛李党争的事。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看,

月姊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

初入仕途,虽然美好,但不顺。

已闻佩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和王艳美短暂的美好时光,

暮雨自归山悄悄,秋河不动夜厌厌。婚姻不幸,爱妻早逝

王昌且在墙东住,未必金堂得免嫌。因以上的原因卷入党争,其实我从来没在意过。

其实李商隐卷入牛李党争,确实冤枉,主要是他不懂官场的厉害关系,造成的误解,所以才有尾联这样的表达。我只是在墙东住而已,就被人理解为,我勾引了,金堂里的少妇了。可能是双关的。即是对爱妻的思念,又是对被人误解为背叛,冤屈了一辈子表达的不满。

手法上来说,七律这首是自己与美人之间的交往,美好,但短暂,隔绝了,却又不能免嫌。他是因王艳美,而被认为是对令狐楚恩师的背叛。尾联,王昌只是在墙东住而已(自己只是和人结婚而已),但不能免嫌了。(夹在两党之间)

62*汉南书事

唐.李商隐

西师万众几时回?哀痛天书近已裁。

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

几时拓土成王道,从古穷兵是祸胎。

陛下好生千万寿,玉楼长御白云杯。

这首诗比较单纯,也没什么争议,就是和前面说的背景类似,是李商隐从郑亚幕府归来,路过襄阳时写的,汉南,这里就是指汉水之南的襄阳。时间是唐宣宗大中二年(848),需要知道的背景是当时正是西域党项族的叛乱,皇上下了个诏书,说将士们别打了,但那些人不听,所以李商隐很对这些将士们的行为不满,而对当今皇上是赞誉的。

西师万众几时回,哀痛天书近已裁。

首联直接就进入主题,说西域的将士们,在轮台处抢夺党项族居民的马,等,造成了当地人的反叛,朝廷没有财力,需要撤兵,但将军们为了私利不愿撤,所以才有了首联的表达。一般来说,李商隐对感情类的诗写作时非常的含蓄,隐晦,但对政治形势类的诗,完全是直述胸臆,这首诗,可见一斑。晚唐的现象,宦官当政,藩镇不听中央的号令,割据状态是晚唐的常态。

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

颔联开始就首联所言的事,抒发自己的议论,意思是说,擅长治民的文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那些武将们在西北边地耀武扬威。文吏、刀笔,系“刀笔吏” 的拆用。刀笔吏指文臣。刀笔:官府文牍。古制:将军在前方打仗,战况上报朝廷,由掌管刀笔的文吏行赏罚。“何曾重刀笔”是说朝内无人执掌法纪。轮台:古国名,在今新疆轮台以南,汉武帝时将军李广利攻灭轮台,在此屯田设防。这里借指西北边地。所谓所指,当然是指朝廷将李德裕贬死了,李商隐写过多次轮台,在新疆,代指边疆。

颈联开始转了,是议论体的转,由首二联的叙事,而转入议论,写意。

几时拓土成王道,从古穷兵是祸胎。

颈联对现时的政况与以直接的抨击,以反问句书事,说,什么时候能通过开拓疆土的战争而实现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从古到今,穷兵黩武的战争都埋下了祸乱之根。拓土:开拓疆土。王道:指君王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这里指安抚边地、 少数民族的柔远政策。祸胎:祸根。这个是非常直接的诉说,和李商隐的无题风格完全不一样。

陛下好生千万寿,玉楼长御白云杯。

尾联,以字面为夸,暗含劝诫君王收结。名义上祝君王万寿,但实际是劝君王不能再穷兵黩武,为边境生乱了。这样明显的表达,对杜甫来说是不可能的,如果是杜甫写,一定是把矛头直指那些边关将领,绝不会直指君王的。这就是李商隐诗的多面性。杜甫从来是自责,或直接批评那些将军们,但对君王从来都是呵护的。诸将五首就是,出了严武,其它都是在批将军们。

布局上基本特点是,首联沉痛,直接表明诗人对滥用武力的批评态度,同时提了宣宗对用兵镇压党项的悔意。三四句直切时弊,以文官不受重用,来衬托边地焊将的纵暴。五六句正论开边拓土不是长治久安的“王道”,斥责穷兵黩武 给国家制造祸乱。尾二句赞赏宣宗体恤百姓,用语极为委婉,以“白云杯”作结,将宣宗的长寿同“好生”联系在一起,颂圣的套话之中暗含规劝之意。

有几个词,稍微讲一下。王道,此处是指以德统一天下,以武力统一被称做霸道,这个王道一词,是诗的中心意思。还有一个词,祸胎,出自枚乘,服生有基,祸生有胎。好生,指赞扬皇上,有好(去声)生厌杀之德。陛下好生千万寿,玉楼长御白云杯。直呼陛下大名在诗里的,非常罕见。诗里表达对当今圣上赞誉的诗,在初唐时很多,大部分是应制类的诗,比如圣朝啊,明主啊,很少见过直呼陛下的。

63*赠田叟

李商隐〔唐代〕

荷蓧衰翁似有情,相逢携手绕村行。

烧畬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

鸥鸟忘机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

抚躬道地诚感激,在野无贤心自惊。

这首是李商隐最特别的一首,类似杜甫的,就是和一位农夫交谈盛欢。

这首的写作背景与前几天的相同,大中元年(847),李商隐曾依靠桂管观察使郑亚成为支使兼掌书记。大中二年二月,郑亚因吴湘案株连,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东)刺史。李商隐失去靠山,只得北归。三四月间从桂林启行,五月至潭州(今长沙),在刚被贬为河南观察使的李回幕中,做过短暂停留。夏秋之交到江陵,于秋末回到长安,此诗当作于罢桂管幕后,徘徊于江汉时所作。

这首诗里,李商隐热情讴歌了一位田叟的质朴淳厚的品质,并以田叟作为对照,对官场中排挤自己者进行了嘲讽,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荷蓧衰翁似有情,相逢携手绕村行。

首联直入田叟,从其农作时的状态写起,说我在农庄里碰到一位田叟,似乎非常热情,一边挑着农具,一边和我携着手,绕村而行。注意首联前后两句的写法,首句见到了一位田间的老者,似乎对我很有情谊,次句就是相识了后一起攀谈,行走在村边的路上,赋笔。

荷(hè),指挑,担。蓧(tiáo):古代耘田用的竹器。出自《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烧畬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

颔联以所望景,承接首联的绕村行,烧畲(shē):烧荒耕种。将砍伐的荆棘等烧成灰作肥料叫烧畲。暝:天黑,傍晚。颔联这两句说,农人烧荒的火拂晓时远映山色,傍晚时,远处山谷里传来伐树的声音。首二联非常自然,生动的叙述了自己与田叟的短暂交往,直白,形象,一反李商隐平素诗的风格,可能与写的题材有关,诗风也变了。颔联这两句,一早一晚,反应的是与田叟交谈时所述,所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鸥鸟忘机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

颈联一转,开始入情,此处用鸥鹭忘机的典,来说农人的朴素,真情。关于鸥鹭忘机,大家还记得吧?鸥鸟忘机:用《列子》中鸥鹭忘机事。有人住在海边,与鸥鹭相亲,其父欲使他把鸥鹭捉回,鸥鸟见到他就不敢飞近了。本来喻指人无机心,动物也就与他相亲。这里指隐居自乐,不以世事为怀(此处诗人把田叟比视作隐士)。浃洽:融洽,和洽。翻浃洽:意思是,我和他(田叟)本素昧平生,不认识,但突然就变成了非常谈的来,就是所谓的,翻字的意思。

后分句和前分句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交亲得路昧平生。交亲:互相亲近。句中指亲友。得路:指得志升官。昧平生:素不相识。颈联的两句意思是,这里的农人们非常单纯,如鸥鸟忘机一般,哪里像我的一些亲友们,自己一得势,就和陌生人一般了。

抚躬道直诚感激,在野无贤心自惊。

尾联就颈联意开始抒发自己的感慨,首句的抚躬,出自唐太宗诗:“抚躬寻既往。”诚:实在,诚实。这句是说:田叟为人诚直,使人印象深刻。

后分句的在野无贤,出自《尚书·大禹谟》:“野无遗贤”。《新唐书·李林甫列转》:“帝诏天下士有一艺者,得诣阙就选。林甫恐士对诏或斥已,即建言,请委尚书省长官试问,使御史臣监总,而无一中程者。林甫因贺上,以为野无留才。”咱们的老杜,就是因为李林甫的野无遗贤,没能及第。这句是说:乡间里分明到处是这样贤德的人,而在上的权贵却认为野无遗贤,真叫我吃惊。这里暗示了自己平生不得志的现状。

说说诗的脉络:首联写与田叟相逢之情景。颔联写所见所闻,皆为田园生活之景。颈联一转,把田叟不以世事为怀与官场得志升官者进行对比,一歌颂一讽刺,表明了作者的爱憎。尾联用野无遗贤典故,既赞美了田叟,也讽刺了当权者。当年的杜甫,也深受野无遗贤所害,漂泊长安十年,一无所获。李商隐喜欢杜甫,也是因为经历和自己相似,王维,就完全不同了。

64*深宫

唐.李商隐

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

狂飚不惜罗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

斑竹岭边无限泪,景阳宫里及时钟。

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

从诗的内容看,是一首借闺怨,而托自己意的作品。

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

首联从深宫的环境起句,是说金碧辉煌的大殿,满溢的香气消失在紧闭的绮丽的窗子里,只听得见玉饰铜龙滴漏传点的声音,恰似低低的呜咽。这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古代君王宫殿的夜景,给人以神秘幽深之感。绮栊,指高级的窗子。玉壶、铜龙,是玉作装饰的龙状铜壶,用以计时的滴漏器具。

大家应该还记得李商隐给令狐绹写过一首,也是从对方的工作地点写起的,陪皇上吟诗,打猎什么的。这首深宫的写法类似,诗人以深宫夜景开篇,其实是暗寓宠臣春风得意之状;比如令孤绹之辈,极受恩宠、 尊贵之至的景况,这样来暗自对比自己的遭遇,一种感时伤怀的心绪油然而生。所以前人评说:“一二点题”,开头两句可谓定调之笔,以下诗句皆由此而发。

狂飙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

颔联承接首联的宠幸,深宫的得宠而来,二句的意思是,狂暴的巨风丝毫不怜惜薄如蝉翼的萝阴,而清晨的露水却偏偏滋润浓密的桂叶。不字,偏字,非常有分量。两种迥然不同的境况,读者自然可以体会,李商隐活的很累。

萝阴本薄,偏值狂飙;桂叶本浓,特加清露 (姚培谦笺注),说明恩遇之不均。记住哦,这里文字上是就宫女来说的,是借喻,指代,修辞手法。

偏值狂飙,寓指李商隐在郑亚幕府任职,随郑亚被贬之事。特加清露,寓指令孤绹之辈大承恩宠。可以参读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斑竹岭边无限泪,景阳宫里及时钟。

颈联转了,由颔联的对比,转而直接写意,意思是,我在斑竹岭边空洒无尽的眼泪(字面还是宫女),而主要表达是自己不为朝廷所用;而令孤绹之辈,则象景阳宫里的宫人,总能得到像及时钟一般的重用。

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

尾联又用典,这就是李商隐。尾联用巫山云雨典故收结,意思是:哪知道能为朝云暮雨的地方,只有高唐十二峰啊!其实不过是一场梦而已。高唐十二峰,也就是巫山十二峰,中有神女峰。这个是巫山的实景,神女峰是最高,最美的峰,尾句这样收结,就是告诉读者,自己曾有过短暂的秘书省工作的经历,但现在什么也没能留下。

仔细玩味,其中深藏怨意,而又含而不露,此为李商隐诗的本色。解析里认为尾联还是在说令狐绹,这个我不太认可,应该是归到自己了,自己的待遇是一场梦而已,而那些得宠的,是真的在深宫里的。

下面归纳一下诗的脉络:开头两句,追忆宠臣得意之时,怨意很含蓄。三、四句用物象来说话,用了一个指代手法;颈联一转,直接抒情,是为情转,而且也是用典来代指,但和颔联的手法完全不同了,抒发了情感,是为情转;但中二联都是用了“一彼一此,这样的比对分述手法。暗寓一个“怨”字,直到最后两句,才揭示内心怨尤的症结,忽然顿悟,自己这半生仕途,不过是一场梦而已,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结合李商隐的经历,什么事都是短暂的,去哪个幕府,哪个就倒了,这是叶嘉莹先生语。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

手法比较含蓄,尤其是颔联的表达。顿悟是从诗的上下前后来说的,首二联主要是怨,是丛诗的脉络上来说的,前面三联只是说了对比的不同,不公,尾联是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岂知,就是终于知道了的意思。是一种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认命了。

65*子初郊墅

[唐] 李商隐

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

腊雪已添墙下水,斋钟不散槛前云。

阴移竹柏浓还淡,歌杂渔樵断更闻。

亦拟村南买烟舍,子孙相约事耕耘。

子初,应该是李商隐的一位至交好友,只不过,没有多少资料可查。这首诗比较特别,因为没用典,所以有不少人怀疑不是李商隐的,但很多人觉得就是他的,只不过风格不太一样而已,因为李商隐的诗,本来就多种多样的风格,我仔细看了一下,确实没用典,但这首在手法上非常的独特,含蓄,我们需要仔细的去品读。先看首联:

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

首联就有比较特别的手法。不但对仗,而且有互文,句中自对,最重要的是前句发兴次句。起句是从对方写起,由于你想我了,所以,我来访问君。关于兴,这个手法,是先言他物,以起所咏之辞。这里,他物,可以是一个景物,也可以是一件事,比如这首的首句,就是因为你想我了,所以我来访你。而且,首联的次句,是对全篇的,特别是中二联的总领。说流水,也是成立的,所以这个首联有很多可学之处。

腊雪已添墙下水,斋钟不散槛前云。

颔联同样要认真看看,首句,意思是,腊月的雪开始化了,他不直接写雪化,而用添水,注意,不是途中,是到家了,是子初房子的周边了。只有颔联前句是扣的访字。听鼓离城,是出来了,次句在一个访字,三句是到他家了,屋子周边能看到雪化,在滴水。同时也是一个近景,视觉的。

颔联的次句,就是远景了,听觉,听到了,斋钟的声音,看到了,栏杆上的云,为何说这句是远景?因为只有远处的栏杆,才似乎和云接在一起。颔联的手法,是视觉听觉错开,由近及远,一收一放。斋钟,是指正午时的钟,寺庙,隐居之人,常常与寺庙卜居,不奇怪。次句是离城出郊,三句是到达,四句是共饮。

阴移竹柏浓还淡,歌杂渔樵断更闻。

五分句,阴移,关联的是,斋时(午时);因为过了正午,竹柏的影子要偏移了,提示的是时间,时浓时淡,动态感出来了,五分句是近景,六分句把视野又推开了,听到了远处的渔樵歌声,而且是断断续续的,同时,自然的交代了,子初的郊别墅是在山里,有山,有水的周边环境,不经意间就带出来了。注意,这个六分句是下山了,离开了,上下过程,时间的推移,都是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

亦拟村南买烟舍,子孙相约事耕耘。

前三联把访问的过程交代完了,尾联就开始推进一层来收结了,这么美的地方,干脆我也来吧?用了拟字,其实是告诉读者,自己还做不到,有万种的无奈包括其中。典型的总分分总的写法,中二联,是访问中所经,所闻,所见,中二由首联次句自然延伸而来,首尾相扣,首联为开,尾联为合,由访,而思卜居,一开一合。

66*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李商隐〔唐代〕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杜十三员外,就是杜牧,奇怪的很哦,小李杜两人很少有交集,这是是杜牧和李商隐见面后,李商隐写的,但杜牧没回。所以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李商隐在首句直呼其名了,应该古人有个习惯,朋友之间一般是以排行,或字相称,比如,刘二十八,杜二,等。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但首句,是名,职务,和字,一起说的,是比较特别的一种。

清秋一首杜秋诗。次句用了规则重字,秋,带出了杜牧的一首杜秋娘诗,非常有名的,其实李商隐对杜牧很崇拜的,诗,文,都很棒,而且有军事韬略。是重复了,有点刻意,很少有这么写的,不像李白,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商隐次句把杜秋娘的诗带出来了,其实也是比较客观的,可能杜牧多想了。杜牧为张好好诗亲自书写了,成为了绝世珍宝,真迹至今还在。杜牧书法学的是王羲之。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首联是对偶的,看出来没,重复了两个牧字,两个秋字,是很特别的组句法,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估计是颔联出毛病了,前分句是将杜牧比作江总,就是陈后主的中书令,江令。大家注意一下,江总,是大名,总持,是他的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我估计是李商隐想故意展示一下自己的组句新法,因为杜牧不是一般人哦,想弄的很独特一点。这里不算是典,是玩了文字游戏,大意就是杜牧的才干堪比江总,其实唐人对那个江总的文采很敬佩的,杜甫就多次引用江总的诗。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心铁,指胸中自有武略;已从,就是和什么什么一样,已共的意思。干镆利,就是如神剑一般的锋利,干镆,两把古剑,干将,莫邪。后分句就说你还很年轻,别去担心鬓发如丝。这颈联是夸他的军事才能,杜牧很小就为兵书做过注解。

尾联是用典了。

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前分句用的是杜预的典,因为和杜牧同姓,所以用了,后分句是用的羊祜的典。汉江远吊西江水,这里其实涉及两个人物,一个是杜预,曾经是襄阳太守,他曾凭吊过羊祜,而杜牧也写过文章弔过韦丹,是江西观察使,所以用杜预来代指杜牧。原注:时杜奉诏撰韦碑,原注里李商隐写了这样的话,就明白,七分句的意思了。好像是杜甫的,杜预非常有名的。杜预出身京兆杜氏。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僚,封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与贾充等修《晋律》。咸宁四年(278年)接替羊祜出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

注意,杜预做襄阳太守时,凭吊过羊祜,而杜牧眼下奉旨悼念韦丹,所以就用了,汉江远吊西江水,汉江代指杜预,远吊,代指杜牧。这样就有了尾句,羊祜韦丹尽有碑。尾联是用典来夸杜牧奉旨行事,比自己强。韦丹是江西观察史,很大的地方官,西江是长江出四川后的江,汉江是从陕西东来的江,在襄阳地南下入长江。杜预在襄阳,就是岘首碑所在地,而韦丹远在江西南昌,所以是远吊。杜预=羊祜;杜牧=韦丹。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尾联是流水句,(因)汉江远吊西江水,(故)羊祜韦丹尽有碑。用杜预,一是因为两人同姓,二是两人凭吊的都是级别相类的官员,而杜牧是奉旨做事,自然是朝中重臣,这是李商隐重点想说的。韦丹在江西,韦丹是死在江西观察史任上,羊祜在襄阳。

杜司勋(牧)

作者:李商隐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但杜牧没写过一首给李商隐。司勋员外郎 官名。吏部司勋司次官。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始置,员一人,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司勋承务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复置,员二人,从六品上,掌校定勋绩及授予勋官告身等事。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我读了你的诗文后,感慨太深了,到高楼之上,风雨之中,更添了,感叹,你我之间真的是大不相同了啊。你我同飞,我远不如你,你不是和我们一起的人哦。三分句是指杜牧的文章诗句,既写伤春,又写伤别,我不如你啊。但在伤春和伤别上有类似之处。杜牧也一直在外做官,后来短暂去了京都,但又出去了。但天壤之别是,杜牧一直在外地做刺史,李商隐是幕僚。这里,刻意是指,用尽心意。

67*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

唐.李商隐

信陵亭馆接郊畿,幽象遥通晋水祠。

日落高门喧燕雀,风飘大树撼熊罴。

新蒲似笔思投日,芳草如茵忆吐时。

山下只今黄绢字,泪痕犹堕六州儿。

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

今天的这首诗,诗本身争议不大,关键是,题中的武威公是谁,争议比较大。

有说是指王茂元,有人说是刘从谏,但多数人认为是,石雄。问题是王茂元的幕府,李商隐在的,是在泾源,不在山西。总而言之,是一个级别差不多的人的故幕府,李商隐有感而写的,主要是说的,李德裕被贬,李党人受迫害之后的事。

信陵亭馆接郊畿,幽象遥通晋水祠。

首联以信陵亭馆代指故幕府,幽象,指幽静的环境,晋水祠在山西太原。为何太原,接郊畿?因为太原是唐朝的发源地,时称北京。洛阳是东京,长安是西京。南京是成都,安史之乱后的。

唐的起源,是太原是,李渊,李世民,都是从那里起家的,古时称并州。

日落高门喧燕雀,风飘大树撼熊罴。

再看颔联是咋承接的,因为首联介绍了,故府的地点,和位置的幽静,险要,但现在如何呢,颔联就是这样来承接的,今昔的对比,诗人的惯用手法。颔联以物象的变化,代指牛李党争,因为宣宗不喜欢李德裕,被贬到外地,其他李党的大将们,就都跟着遭殃了,这里用高门日落,代指李党失势,喧燕雀,代指牛党的人。风飘大树撼熊罴。后句的大树代指李党人马,包括这个故府的主人,王茂元也好,石雄也好,无所谓了。

关于喧燕雀,暗用了一个典,原来的一个廷尉,大人物,本来是宾客盈门,官被贬了后,就门可罗雀了,暗用。大树,也暗用了一个典,叫大树将军。汉代的一个大将军,立了很多战功,但战后论功时,他很低调,就背靠一颗大树后,不言语,这样军中就呼他为大树将军。大树将军也指不居功自傲的将领 。这样,颔联的物象表达就比较复杂了,前句的燕雀,代指牛党小人,大树,是代指李党的故府主人。李商隐用典的妙处,这样的用典,属于暗用,即使不知这个典,意思也能明白,字面上,还是在写物象。

新蒲似笔思投日,芳草如茵忆吐时。

颈联转了,转到了自己的身上了。而且,把自己和对方,也就是幕府的主人,联系在了一起。蒲,是一种水边的植物,叶子很尖,有人形容是刀剑,这里是说似笔尖,弃笔投戎,是用的典。关于重字,日落,日期,不一样的,日落,是指太阳,五句的日,是日期。还有的就是月,可以是皓月,也可以是三十天的月。放在一首诗里不算重字的。是特例,刘禹锡一次写诗,用了两个高字,一个是山高,是自然的高,一个是高门,是典,也是人为的把门槛加高,两个就不是重字了。

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

唐代 刘禹锡

莫嗟华发与无儿,却是人间久远期。

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

于公必有高门庆,谢守何烦晓镜悲。

幸免如新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

新蒲似笔思投日,芳草如茵忆吐时。

石雄,王茂元都是节度使级别,是将军,是武将,是为戎。看到故府边的新蒲,让李商隐想到了主人当年弃笔从戎。芳草如茵忆吐时。这个是指主人对僚属的爱惜,礼贤之恩。颈联自然的由主人,关联到自己,转的非常自然,而且又都是从物象的角度来写的。

山下只今黄绢字,泪痕犹堕六州儿。

尾联用了两个典。黄娟字,就是所谓的,绝妙好辞,是个典,当年,曹操和杨修一起路过曹娥碑时的事。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是蔡邕写的,称赞碑文写的好。齑臼,指受辛,辛,是辣的意思。字面是,辞。总得翻译就是绝妙好辞。这里七分句为何这么用,其实是在赞叹故府主人的碑文写的好,所以用了,黄娟字,用典,很妙。尾句又用了,羊祜的典,几乎每联都用了典。这里的六州儿,代指故府主人生前的部下们,和所管辖滴的百姓们。典故的用法,明用暗用,都包括了,细读了这首的用典,那你典故就会用了。尾联的两个典相互关联,交错有至,真的是太妙了。

68*流莺

李商隐〔唐代〕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这首算是咏物诗,咏物一般是要有寄托的。今天这首意思很好理解,关键要学习他如何写的,组句上也很有特色。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首联直接写流莺,暗比自己。前分句重在写流莺四处飘荡,来来回回的,参差,指不齐,暗示无伴,不像燕子。

后句重在写自己,虽然度陌临流,(指陆地和溪边),但却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不自持,就是这个意思,已经明显的融入了自己。比兴的手法。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颔联是承接不自持来写的,引申了,前后两句说了两点:前分句是,自己鸣叫声音非常动听,当然是有意的,后句是,虽然有良辰,但却没有好的期遇,明说流莺,暗喻自己。首联起,颔联是意承。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这个句子是非常特别的,是一种转,句中自对,注意句尾,里,时,句子本身只有状语,其余结构都省略了,这个组句法,是诗里经常用的手法。通常是在首二联表达了某种意境之后,需要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补充时用的。尾联宕开了。主语当然还是流莺,颈联意思是,无论是在,风朝露夜的阴晴里,还是在万户千门开闭的时候,流莺都时时刻刻的在鸣啼。就颔联的表达引申而来的。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再看尾联,颈联说的是啥,是流莺时时刻刻都在鸣啼,诗人的意思是拟人手法,把流莺的巧啭,看作是伤春。颈联虽然用的是状语句,但意思是说流莺在巧啭。诗这样写,就显得非常的独特,是用时间,方位来表达,流莺的啼鸣,不是直接说的,这样,才有味道。其实,句句是流莺,句句也是自己,是王国维说的,物我合一的写法。咏物诗的最高境界。

尾联依然在字面上是明写的流莺,整个长安,虽有百花争艳,但我却无枝可栖。这样,尾联明显说的也是自己。咏物诗,必须从物的角度去写,至少首二联必须这样,但最高境界是分不出物和我了,因为完全融合在一起,这首就是。大家注意前面有个曾字,意思是,流莺自己多年这么叫,自己的都不忍听了,诗人,也不忍听了,双关的。联系到李商隐的身世,这首应该很好理解。

后来来了个帅哥,萧史,会吹箫作凤鸣,两人想好了,秦穆公给盖了一座楼台,两人终日吹箫引凤,有一天凤真的来了,两人乘凤而去,所以长安就成了凤城了。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那个句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鸿雁,本不栖息在树上,所以苏轼用了不肯栖,来表达自己不愿与新法同流合污。这样,于情于理,都能说得通的。李商隐用长安无枝可栖,重点在说自己,而不是说的流莺。但一个栖字,把自己和流莺,融合为一了,否则,理上看,尾句是说不通的。其实凤城处处都是花枝,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咏物诗,就是这样的自己以物自比,但不可能完全一样。

69*

李商隐 〔唐代〕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今天的这首泪,是李商隐最具特色的诗,后人无人能超越。西昆体的宋人,一直想学,但不成气候,最后失败了。这首很简单,就是用六种古典人物的泪,来为自己最后的泪来做铺陈的,布局上,是分分分总,用六个典,来为尾联作比对用。

永巷长年怨绮罗,失宠的宫人之泪,离情终日思风波。离别之泪,泛指的。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斑竹泪,娥皇女英的泪,失去夫君之泪,和百姓悼念好官的泪。有个知识点需要说一下,就是,颔联的,后三对仗问题,大家说说,对仗有问题吗?痕无限,洒几多?这个后三对仗,一点问题没有,是词性活用的事,这里的痕,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湘妃的泪使得竹叶上留痕了。

痕无限,是虚指,夸张,泪在竹叶上留的痕,有区别的。颈联是,王昭君,和霸王别姬,离国之泪,生死离别之泪。尾联一转,转到自己的泪了,七分句转的非常有力,以流水句的形式收结。西昆体的模仿,都是失败在尾联上。

尾联,多数人认为,是自己一生襟抱未曾开的感叹。因为李商隐有一首七律春日寄怀,

春日寄怀

李商隐 〔唐代〕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颈联的表达有类似之处。但,有人认为如果只是叹自己的地位低下,显得格调低了些。所以,我不作判断了,我们只要理解这种布局和写法就可。因为从字面上看,他用的确实是青袍送玉柯,至于李德裕一说,李商隐自己的地位当时就是秘书省的正字,他不可能去送李德裕的,稍显牵强,当然也可虚指。尾联是自己的泪,是对自己一生处于幕僚的身份的哀叹。和这首泪布局类似就是那首牡丹。

70·九日

唐代:李商隐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人问, 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首先说一下哈,李商隐和令狐绹一直没撕破脸,偶有诗词练习唱和,或为令狐绹写诗,但自从这次之后,两人彻底闹翻。大中三年时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李商隐去找令狐绹,他不见,找不到人,所以李商隐就在当年令狐楚的房间里题了这首诗,据说以后令狐绹干脆把那个屋子关了,再没进去过,然后适当的为李商隐谋了个差事。大概两人的交集到此为止了。

李商隐的这首诗,其实是写于那首著名的野菊之后,那首著名的咏物诗,咏菊,写的比较含蓄,和这首,手法,含义类似。因为是去悼念老令狐楚的,是自己的恩师,所以首二联从老令写起。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首句说自己在令狐楚的幕府下承恩,用了山简的典,无论是经历还是资质,官职,都与令狐楚有关,用的非常贴切,当年山简镇襄阳时,经常去习家池喝酒,所以用了这个代指令狐楚。首联次句是用白菊来代指今日,九日,扣题。所以,布局上,首联是直说令狐楚。

十年泉下无人问, 九日樽前有所思。

颔联的这样的承接法,是比较特别的,三分句是收束首联一二句的,由忆,延伸到今,因为从令狐楚去世到今天一共十二个年头了,但古诗里都取整数,十年来表达,颔联后分句是起下句,所以颔联的承接法,是承上启下,按句来分的。为什么说,泉下无人问呢?是为后面令狐绹的不学汉臣做的伏笔。抱怨令狐綯不遵从父亲遗志继续推举他。无人问,是指自己和令狐绹之间的事。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颈联又是分说的,前分句,指令狐绹,后分句说的自己,是牢骚语,不学汉臣栽苜蓿,汉臣,指令狐楚,不学,指令狐绹,你和你们家老爷子不一样,不像汉时从西域移栽苜蓿草来养大宛马,不提携我的意思。

空教楚客咏江蓠。后分句楚客指自己,咏江蓠,暗用屈原的典,离骚里的,屈原《离骚》:“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蓠”。这里以江蓠暗指令狐绹。意思是,我一直在漂泊,给你写了那么多咏叹之词,你一直不理我,我们读过一首七律写令狐绹入了翰林院的那个。

尾联,又是分述:郎君官贵施行马,郎君,指令狐绹,行马,是高官用了拦阻行人的,一般人不能接近的意思;东阁无因再得窥。后分句说自己,将来再见不到你了,暗示自己再不来求你了,所谓的软中带硬。东阁,本来是汉代朝廷求仕的场所,为朝廷聚集人才的地方。

九日

唐代:李商隐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首联忆令狐楚

十年泉下无人问, 九日樽前有所思。三扣一二,四起五六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分指陶和自己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分指陶和自己。

这种布局适合写对方和自己时用。尾句合,是是分道扬镳的宣言。布局,是一层层推进,也可以这么说,具体的,关联,顶针,更贴切一点。

关注我获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鉴赏〗唐代诗词赏析:《李商隐篇》104首<61-80>
七律第十九讲~咏物诗的写作(二)
静社|李商隐《和友人戏赠二首(其二)》读记
什么叫七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有那些要求?
049 李商隐七律《野菊》读记
近体诗为什么要避重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