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死亡的意义
所有人都会死,我是人,所以我会死。我不但知道自己会死,我还害怕自己会死。相信绝大部份人(如果不是所有人的话)都和我一样︰害怕死亡。
死亡是如此可怕,以至人类于历史上创造了无数的神话和宗教,尝试去克服或慰藉我们对死亡的恐惧。譬如基督教就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真正的终结,它只是我们通往天堂或地狱的中转站。另一些宗教则告诉我们死后会轮回,这一生完结之后还会有下一世。这也就是说,死亡并不是绝对的消失,我们只是换了另一个身分继续活下去。现代医学出现之后,我们更实实在在的去努力延长人类的寿命。从这观点看,现代医学和宗教于「目的上」其实没有分别,它们都渴望战胜死亡,获得永生。
然而,死亡是否一件完全没有价值的事情?死亡在我们的人生中,是否毫无意义?
哲学家海德格(Heidegger)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死亡于我们的人生饰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指出,如果我们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死亡,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是一个驱使我们反省自己,进而让我们把握生命的契机。
一、逃避面对死亡
可是,我们于日常生活中,总是处于逃避面对死亡的状态。海德格称这为面对死亡的「非本真(inauthentic)」态度。
你或者会问,我们真的经常逃避面对死亡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们的大众传播媒介却又毫不避讳,常常谈及死亡?例如新闻报导总是喜欢告诉我们每天有什么人因为什么事而死了。又例如很多电影、小说和漫画都会有死亡的情节。事实上,死亡在我们的流行文化是非常普遍的元素,我每天都会看见和听见死亡。

然而,从海德格的观点看,这些言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将死亡带到我们的面前。相反,它们其实是一种「掩盖」死亡、让我们可以逃避面对它的方式。为什么?
具体化死亡
因为这些言论其实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触及「死亡本身」。当我们提到死亡的时候,我们所谈及的,总是「他人之死」。我们通过谈及他人的死亡来把死亡「外在化」、将它解释成一件「不属于我」的事件。
于日常生活,我们所听到或看到的,都是「具体」而「个别」的死亡事件︰ie 于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个人因为某种原因死了。在这种表述底下,死亡是具体地在世界之中发生的「个案」,而这些个案总是有导致它发生的「原因」。
这种谈及死亡的方法,会将我们的视线从「自己会死」转移到「某件具体的事件会导致死亡」。于是,我们害怕的不再是自己终有一死这个事实,而是某件有可能导致我死的事物(例如传染病)。换言之,借着谈及死亡,我们的恐惧由「死亡本身」转移到那些具体的、能够导致死亡的事件。
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排解我们对死的恐惧?因为于原则上,只要是在世界中发生的事件,都是有可能克服或逃避的。即使瘟疫爆发,导致大量人口死亡,我也不一定会死。只要我能够避开感染,又或者人类发明出治疗的配方,那么我就能够避开这个致死的原因。当我们克服了或避开了那些具体的、致死的原因,我们就「好像」克服了死亡本身,于是我们对它的恐惧亦得到舒缓。
推迟死期
当然,我们都知道自己会死,纵使我们能够避开那些个别的、导致死亡的事件,最后我们还是难逃一死。然而,死亡的其中一个特性就是它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海德格称这特性为「不确定的肯定性(indefinite certainty)」。
我们都「肯定」自己会死,但我们却「不确定」死亡会在什么时候来临。为了逃避面对死亡,我们于是将死亡的重点放在它的「不确定性」上,而不是它的「肯定性」上。我们会告诉自己︰「死亡当然会来,但不是现在」于是,死亡被延迟到「sometime later」。然而sometime later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总是在现在「之后」、永远没有到达的一刻。结果,死亡被无限推迟到时间的尽头,仿佛永远不会发生。我们因此亦无须急于害怕它。
总括而言,我们于日常生活中所提及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死亡,因此我们所恐惧的,亦不是死亡本身。这种谈及死亡的方式之所以是一种逃避,原因在于它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转化为「对个别事件的恐惧」︰我们用较小的恐惧掩盖着较大的恐惧。于是,我们对死亡视而不见,失去了恐惧死亡的经验。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二、勇于面对死亡
如果上面所讲的都是逃避面对死亡的方式,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面对死亡?答案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勇于接受自己终有一死的命运。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会死,可是这并不等于我们都有勇气「接受」这个事实。知道自己会死和接受自己会死是两回事。前者只是拥有一项关于这个世界的「冷知识」,就像知道「地球是圆的」一样,它仅仅指出一个事实,而我们是可以对这个事实漠不关心的。
要真正的面对死亡,我们除了要在理智上知道自己会死之外,还要切身地「感受」到死亡对我们的威胁。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恐惧死亡」。海德格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称为「忧虑(Angst)」。虽然忧虑和恐惧都是一种「害怕」的情感,但忧虑却是一种更深层的恐惧。
忧虑并不像一般的恐惧那样,有一个具体的对象。当我们感到忧虑的时候,我们所害怕的不是「这件」或「那件」存在于世界之中的事物。忧虑是没有对象的,因为我们所害怕的,是自己终有一死这个无可逃避的命运。
价值系统的崩溃
海德格指出,当我们真真正正的面对死亡,我们就会从习以为常的世界「抽离」出来,一切熟悉的事物都会变得「陌生」︰我们不再知道这些事物的「意义」、不知道它们为了什么而存在。
不少经典文学和电影都曾经描写过这种不安的感觉。例如在黑泽明的《生之欲》中,当主角渡边知道自己患有绝症之后,长久以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价值观一下子就崩溃掉。他不再明白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亦不再理解金钱的价值。死亡的逼近令他处于「价值真空」的状态。他离家出走、不再去上班,却又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里去、应该要做什么。
由此可见,忧虑会使我们对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趣,令我们失去行动力。但是海德格却又指出,这同时是一个让我们反省自己的契机。于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被习以为常的价值观操纵︰我们会做别人认为有价值的、应该做的事。我们沉溺于营营役役的生活当中,没有机会去反省这些价值。
可是,当我们面对死亡,一切原有的价值都会动摇。就像渡边那样,我们禁不住去反省自己的人生︰如果我现在就要死,我会后悔自己所过的人生吗?我一直以来所做的事情,真的有意义吗?死亡是价值的拷问者,它逼使我们重新评价自己的价值观。
面对死亡的拷问,我们可以选择逃避︰不去回应它,重新投入俗世,继续盲目地跟随大众。然而,我们也可以选择面对挑战,尝试回应死亡︰为事物重新厘订价值,寻找出那即使是死亡也不能够摧毁的意义。而这就是本真地(authentic)面对死亡的态度。
自我把握
当我们能够本真地面对死亡(当我们愿意接受自己终有一死), 我们就会将自己的生命视为「有限的时间」。在这观点下,人生是「朝向死亡」发展的。换言之,生命不再是无限向前延伸的living;相反,它是一个dying(步向死亡)的过程。
由此可见,本真和非本真的分别其实在于我们理解时间的方式。逃避面对死亡的人立足于「现在」,他们将时间理解为一条无限向前延伸的直线,而他们只是被动地「等待」死亡的来临。相反,勇于面对死亡的人却放眼于「未来」。在他们眼中,时间是有终点的,这个终点就是死亡。所以他们会以「倒数」的方式来理解时间(人生),抱着「随时可能会死」的觉悟来活每一天。
这个觉悟令我们学会珍惜生命(时间),使我们有勇气拒绝世俗的观念,不再浪费时间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我们因此能够摆脱世俗的枷锁,从庸碌的生活中觉醒,成为一个自主的人。

文章对我有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再解述而篇三:四种人生局限,孔子也担忧。
爱与恐惧
孙海彬‖散文:生命的意义
意义的本质
什么是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
意识,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