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家叶永烈的爱情:我曾在你的世界里漫游过
正文共:3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叶永烈于5月15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9岁。

他是一位跨界的作家,18岁就开始写科普作品,20岁还在北大化学系读书时,就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力作者,在该书最早出版的5册里,有2/3的内容是由叶永烈一人完成的,引发了无数少年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他还是最早的科幻小说家,创作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为几代读者叩响了科幻世界的大门。1983年之后,他开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创作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留下了大量独家的珍贵口述史料。

即使在70多岁高龄的时候,他仍然漫游在想象与现实的世界停不下来,在三年的时间里完成135万字的长篇小说“上海三部曲”——《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以及《邂逅美丽》。

他更是一位高产的作家。据统计,叶永烈已经出版逾3500万字作品。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他感到幸福和骄傲的,并不是这些扬名海内外的著作,而是他风雨中同伞一辈子的妻子杨惠芬。

结婚的时候,两人只摆了一桌酒席,没有隆重的排场,也没有山盟海誓。

真水无香,两人一同走过半个世纪,风雨之中,是两个人的世界。
 


在爱情的世界里,
我们只需要一把双人伞



舒婷说,爱情的世界里,两个人要作为树的形象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这样的表述太过诗意,叶永烈说,我们在爱情中寻找到的,不过是能在下雨天能共撑一把伞的人。


1963年8月25日,这个和杨惠芬相亲的日子,叶永烈终身难忘。

那时候,叶永烈刚从北大毕业,回到故乡温州度过最后一个暑假。杨惠芬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不能跨入大学之门,一直在温州当中学俄语老师。

两人是通过老套的相亲认识的,牵线的人还是他们各自的中学老师,而且是夫妻。这对中学老师觉得各自的得意门生实在是天生一对,于是成人之美,兵分两路,分头拜访两家的老人,撮合成为亲家。

相亲的那天,她梳着一对乌亮的长辫子,穿着花衬衫、墨绿色长裤,来到叶永烈的家。刚进家门,叶永烈的母亲就端出两只小碗,碗里都是一粒粒豌豆那么小的糯米丸子,让叶永烈和杨惠芬当场喝完。这是温州的习俗,在温州方言中,“丸”和“缘”同音。吃了这碗糯米丸子,两人就此结下了缘,成为结发夫妻。


新婚不久,两人却要分居两地。叶永烈要去上海电表仪器研究所上班,平时只能靠书信往来弥补相互的思念。

婚后第二年,杨惠芬决定“背水一战”,辞去教师职务去上海,家里所有人都反对:失去工作,没有收入,而在上海你又没有户口,今后生活将怎么办呢?

只有母亲支持她:夫妻两人一定要生活在一起,这才叫夫妻!尽管母亲那时身体不好,患有糖尿病,杨惠芬的两个哥哥又都在外地,母亲是多么需要女儿在旁,对她有个照顾。可为了女儿的幸福,她忍着心酸送女儿出了门。

在上海举目无亲,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叶永烈后来调进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只是个见习编辑,与分房无缘。他们用光了当时所有的积蓄,外加一张一130元的欠条总共530元,买下离文定路不远新村里的一座12平方米的房子,房子不大只有半间,但是上面还有一个阁楼。

刚搬进新家时,只有一张旧写字桌,一把椅子,一床棉被和席子,由于买房用光了所有的积蓄,连买床都没办法,第一个月夫妻俩都是睡着地板上,条件虽苦可总算是有了一个家了。


有一天,叶永烈和妻子逛百货店,见到一种从未见过的新伞:那伞虽说也是折叠伞,却有两个顶,一撑开来,伞面是椭圆形的!这伞,比通常的伞大了约莫三分之一……

“这是双人伞,杭州生产的新产品。”售货小姐走过来介绍道。

“买一把!”叶永烈和妻子异口同声道。

从此,每逢雨天,他们总是同撑这把双人伞外出,成了秤秆和秤锤似的不相离。每日同进同出,就连到附近小店里买点什么,也喜欢两人同去。叶永烈原本外出时骑自行车,而妻子则不会骑车。为了保持与妻“同步”,他已经很久没有骑车了。自从有了这把双人伞,他们在雨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伞下,他们娓娓而谈,把风雨置于度外。
 


没有谁是红花和绿叶,
你我永远是同气连枝


 
在结婚20周年之际,叶永烈给妻子写了一首《长相知》的情诗:“长相知,不相疑。你信我,我信你。长相知,不相疑。同携手,求真理。长相知,不相疑。共白头,始如一。”


他们在小小的家里一起赡养老人,养育孩子,也一起创作。在《新民晚报》上连载的《元素小传》,就是叶永烈和杨惠芬共同署名发表的,其他散见于各报的几十篇科普小品,也是他们合作写成的。

但在十年动乱的不正常环境中,他们的业余创作遭到了批判:“一心想成名成家,不但自己想出名,连老婆都要出名!”为了堵住悠悠之口,之后叶永烈只好一个人署名。

但即使如此,他依然没有躲过批斗的风暴。1961年,叶永烈从小摊上买来粗劣发黄的格子纸,开始写《小灵通漫游未来》。稿子投出去后却被退稿,杨惠芬觉得可惜,就把这一摞原稿塞进母亲床下的破纸箱里,想着以后能派上用场。幸亏有这一招,才保住了这一部经典科幻小说。后来,叶永烈被抄家,全靠杨慧芬的母亲指着一张床说是她自己睡的,才保住了床底下的这一箱书稿。

叶永烈下放的那段日子,杨惠芬一个人撑起了家。她没有任何怨言,写下的文字里都是那些快乐的记忆,她在《充满爱的家》中说:“当我们家有了两个孩子后,生活负担更重了,生活正在严峻地考验我们。爱,使我们度过了困难时期。”

因经济拮据,夫妻俩学会自制鞋子,由杨慧芬纳鞋面,买来塑料鞋底,然后由叶永烈缝合制成“成品”。叶永烈还自己学会了制衣服,有些衣服旧了,他自己动手染新色,这对化学专业出身的叶永烈是小菜一碟。杨惠芬笑夸丈夫在这困难的日子里还能发挥化学专业的一技之长。


从1973年开始,叶永烈恢复电影导演的工作,好日子终于来临,杨惠芬鼓励他继续创作。他之前出版的书终于补发了稿费。这笔稿费解决了叶永烈的燃眉之急,大有久旱逢甘霖之感,他第一件事就是给儿子买了新书包,给妻子买了一套新衣服。

叶永烈成了作(坐)家后,离不开妻子这个家里的“总理”。妻子挑着本职工作、抚养孩子和照料长辈的重担,成为他稳固的“后方”、安定的绿洲,他才能全神贯注于方格纸之中。


不仅如此,她还是创作上最好的助手。叶永烈在家庭传记中记下了妻子付出的点滴:

作品不断发表,需要剪贴留存。一份份从报刊、杂志上剪下,注明发表的年、月、日、刊名,分类保存,是她日常性的工作。长篇在报纸上连载,报社往往等到连载完毕,寄来一大堆报纸。她很耐心、细心,花上几个晚上,一份份剪贴,整整齐齐地装订起来。

她的“业务”范围甚广:我去采访,她帮着又录音又摄影,我们真的形影不离。我外出采访,一回来便冲洗好几卷照片,她会一一分类插在一本本照相册上,需用时一查便可拿到;照片的底片,她也插在底片册上,旁边注明拍摄年月、内容。她还学会装卸录音磁带。有些采访磁带要作为资料保存,她就把磁带带芯卸下,标明内容、采访年月,放入磁带箱,然后又装上新带芯……

这本《叶永烈家庭传记》中,很多文字都是杨惠芬记下的。新书签售会上,叶永烈和杨惠芬一个签名,一个执印盖章,珠联璧合,没有谁是红花,也没有谁是绿叶。

“没有她,也就没有我流传下来的这些文字。”


夕阳向晚,时光在无声无息地流逝。她老了,他病了,孩子们都在海外,家里只有她和他,晚年更是日日夜夜谁也离不开谁。

每当两人走到人多车杂的地方,他总是紧紧拉着她的手。

即使终有一天要离开的时候,他还记得她的声音,她的声音一直不见苍老,依然像少女一般楚楚动听。无论天上地下,永远在他的世界里漫游。
 

参考资料:
《双人伞·叶永烈家庭传记》叶永烈著
《叶永烈:鲁豫有约》香港凤凰卫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把双人伞,撑过半个世纪
叶永烈与杨惠芬:双人伞下的二人世界
叶永烈:书房墙上一幅少女照片挂了半辈子,被客人误认为是女儿
叶永烈如何写出180部著作?
《杨乃武与小白菜》徐惠芬
杨培洲 | 落 叶 · 诗 一 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