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光家文化津里行


 明光家文化津里行 

      2023210日上午,久阴乍晴。明光市家文化研究会会长曹克考,副会长许永宁、李温和,詹氏经济文化交流会会长詹绍永等一行前往石坝镇津里进行文史采风。期间,受到家住津里古镇的明光市家文化研究会支部委员黄从仁先生热情接待。活动由詹绍永驾车,黄从仁陪同向导,从津里古镇向北,经七里湖、红旗圩再相关村落,循古迹,叹今昔,收获良多。




   本期内容作者  

诗歌篇

曹克考 李温和

文赋篇

詹绍永 许永宁 曹克考





——诗歌篇——

曹克考

津里古镇谒黄兄从仁兼赠

黄君早识忆华年,从此新缘结旧缘。

仁厚传家名戚里,酒师独创五粮莲。

李温和

探访黄从仁先生五粮莲生态三补酒

一发初衷岁月长,精心研考配奇方,

独门生态浓醇味,五谷和莲佛跳墙。

——五粮莲生态三补酒由玉米、高梁、小麦、糯米、粳米加莲子及多味保健中草药酵酿而成。

癸卯正月二十过七里湖

风过带潮寒,纵横蒲苇滩。

跳枝双瑞鹊,泼黛首官山。

享誉清明事,可离张择端。

皆为河埠纪,有别码头欢。

一望晴光树,三回碧浪湾。

沧桑存旧影,异景出新谈。

胜作乡巴画,堪吟大雅篇。

解尘寻故迹,话绪浩中繁。

——七里湖,南起津里,北至旧县(现女山湖乡),湖区长13公里,宽2~5公里,面积58平方公里,其中东南汊称水厂湖,长4公里,宽2公里,南纳陡涧(亦称钟落涧、石坝河,或津里河)、涧溪雨水,入湖总来水面积850平方公里,主要属丘陵区;西北有女山湖水利枢纽沟通女山湖,池河来水,进入女山湖、七里湖,已是河湖一体,一并于洪山头注入淮河。

捻军之小营盘遗址

田畴围树丛,醒目鹊巢空。

堪记烽烟上,尤听战鼓匆。

英雄归莽莽,既往向蒙蒙。

何奈沧桑事,随将四季风。

——津里古镇之北,原七里湖南岸,四面壕沟合围,相传为捻军当年构筑的小营盘遗址。现东西北三面壕沟依然,树木丛生,有鹊巢其上。

随吟红旗圩

大寨精神硕果成,一川春色绿相迎。

桑田沧海群英志,言到愚公也震惊。

——红旗圩是上世纪70年代拦湖造田所成。位于津里古镇北、七里湖西,圩内耕地约3500亩,土质肥沃,特别适合种植粮食作物

开化寺遗址探足

尚礼是初衷,分施教化通。

香烟萦殿宇,钟鼓荡虚空。

鼎盛都梁去,复兴洪武功。

而今来觅迹,鸦鹊柳梢风。

——开化寺,又称“都梁寺”,始建于宋皇祐二年(1051年),后废。明洪武十年重建,又毁于清初。该寺位于七里湖南岸,津里古镇北一华里处,现仅存遗址。

郁 桥

铺垫勾连天巧工,春秋几度探难终。

浑凝智慧岿然在,由任激流和雨风。

——郁桥,一座横跨溪涧上的人工石桥,凿槽榫卯,无任何粘连填料。相传为津里郁姓一祖辈所建,石料来自官山,为其牧归时腑窝携回。










——文赋篇——

詹绍永

今昔津里

  连日阴雨,二〇二三年二月十日,阳光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兄友曹克考老师为作《七里湖赋》而探访古镇津里,有幸陪从。

  津者:渡水的地方,顾名思义,津里是直插于七里湖中间的一个码头古镇,在没有车马,陆路交通困难的远古年代,水运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因而当地曾被喻称小南京。

  故地重游,不禁勾起了三十七年前的往事。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三日,一纸嘉山县委组织部文件,把我这个魏岗乡副乡长调任津里乡副乡长。

  也是一个阴雨绵绵的秋天,土壤含水量大,耕种十分困难,眼见农时将过,还有大量农田无法耕种,来年午季春荒难渡。政府督促农民烂耕烂种,我也就成为了帮农民扛犁拉牛撒种子的小(副)乡长。那个年代,田地耕作条件差,很少有农户拥有小六匹(小型农用手扶拖拉机),因而对干部的考核标准是三数一看(数人头、牛头、机头,看消灭稲板田)。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国力还不强盛,物资十分匮乏,如果秋种安排不下去,第二年必然形成春荒,出现农民口粮不能自给,集体提留无法完成,上缴公粮困难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农民柔弱的肩膀需要承担集体提留,乡里要从农民筹集的提留中支付村队干部工资,五包户赡养以及集资办学经费。农业税也是当年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我是当年唯一的户籍不在津里的外调干部,乡里把我安排住在乡政府当时的招待所,是一个两层小楼的二楼最南端一间,吃饭就在当时承包招待所的吕德堂老人家带伙。老人家喜欢喝两杯,每天晚上都有旁边的供销社退休职工傅老过来相陪,我们三人一瓶红商标的明光二曲,一碟油炒花生米是标配。老人家的厚道和热情让我至今难忘。

  在那个年代,我们国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乡镇干部的基本任务是:粮油棉,猪禽蛋,计划生育国库券。除了正常工作任务之外,我还负责政府办公楼的基建工作,津里乡当时的财力相比其他乡镇要好的多,源于一九七五年,时任的党委书记洪永泰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带领全乡人民奋战三个冬春,将位于津里街道北侧的近四千亩七里湖围湖造田,名曰“红旗圩”,洪书记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由于当时的水利工程没有配套,四千亩的圩田只能用来养鱼,通过承包经营,乡政府每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有效的缓解了财政紧张的压力,也成为了全县三十多个乡镇中第一个盖办公楼的乡。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俱往矣,因区划调整,今朝再踏故土,津里乡已经不复存在,整建制并入石坝镇。当年我心目中宏伟的办公楼似乎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完全没有了当年的威风,曾经给津里村做办公室,也因为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而被弃置。我当年的宿舍还在,对面与老办公楼羞涩的面面相觑。现在迁址重建的津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办公楼宏伟壮观,现代化办公设施一应俱全,为民服务无盲区。乡村水泥道路已经通达每个自然村庄,当年戏称的“雨天水泥路,晴天扬灰路”已不复存在。乡镇干部也从计划经济完全转型为市场经济,服务为民,不需要再向农民征收集体提留和农业税了,而且种田的农户还享受国家补贴,土地从原来的碗大碟子大的不方便耕种的农田整改为高标准农田,耕牛也彻底退出了几千年的历史舞台,实现了毛主席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人民的幸福生活不再仅是温饱问题了。当年连乡镇干部都坐不上的小汽车现在已经成为普通农家的交通工具。

  今非昔比,无不显示着国家强盛,经济发达,社会发展。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中的词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许永宁

——故里津里再访,两篇前作以酬!

一、故乡行

诗曰:

年近古稀乡愁旺,突发奇想回望忙。

王郁二桥三里塘,更喜探逢幼同窗。

三里塘

  壬寅年立冬头两天凌晨,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少年时曾经去过的一个村庄叫着三里塘。

  记忆中的三里塘,顾名思义就是距离古镇津里三里路的一个自然村庄,几十户人家,村庄前有一面水塘,水塘上有一架石头桥。水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倒影着村庄的房屋,岸边垂柳依依,和风婆娑。夹在垂柳中间还有几株盛开粉色花的桃树。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美丽安宁,清雅秀丽。令人向往。

  当老同学钟跃友用他的代步电瓶车,把我和汤元中先生送到地点的时候,就用手点点路边的庄稼地说:“这就是三里塘。”接着他解释说,“三里塘的村庄几年前已经拆迁,改造成农田了。”他的话使我大吃一惊!印象中的三里塘荡然无存了,展现在眼前的只有一条村村通水泥路以及路两边的农田和庄稼。我们在树棵草丛里孤零零的土地庙前拍了张照片后,我想起了过去住在三里塘的小学同学徐学明,就问钟跃友他现在的情况?跃友回答他家已搬迁到老塘新区了。接着就电话联系到他,于是我们上车奔向老塘新区。

三里塘变迁

三里塘庄已无塘,沧海桑田大变样。

农田稻菽千重浪,水泥大道交通畅。

老塘新区

  老塘新区,高楼林立,干净整洁。我们在路边等待的时候,钟跃友又给也住在这里的老同学李福成打电话。不一会儿,他们先后从庄稼地里向我们走来。

  我们是从1966年高小毕业以后,有五十多年没有见面了。握手时我注意他们的面像,和小时候相比,除了多了些沧桑和皱纹外,基本上还是没有多大变化,依然老面像,只是头发都白了,然而身体还很康健,虽然他们都已年逾古稀,还能在农田中劳作。这使我很欣慰!少年的同窗古稀相见,虽然有千言万语以及难言的苦衷,心情还是十分激动欢愉的。他俩热情地要立即回家安排午饭,因一来跃友已经在我们来的时候,给镇上的饭店定好了午餐,二来我们还有其他行程,只好婉言地谢绝了他们的美意。李福成还是坚持要请我们去他家认认门,哪怕喝口水。如此盛情,我们只有恭敬不如从命了。福成的家在新区最东面,几间平房坐北面南,门前是一大片晒场,铺满了金黄色的稻子。在他家堂屋里坐下来喝茶时,我想起我的提包带有我前年出版的两本《宜居》文集,因为书里面刊印有我们小学毕业时的合影,就拿出来分别赠送了他们。

郁 桥

  离开老塘新区,行进在村村通公路上,没走多远,跃友手指着路南一片地势较高的田野说,那就是郁桥,和三里塘同年拆迁了。又走了一段路程,我突然惊喜地发现,就在我们右手的溪流上,立着一座老石桥,就请跃友赶忙停下来,让我们过去看看。

  郁桥的村庄虽然拆迁了,却意外地发现还有一座老石桥,这使我异常地兴奋好奇,特别是在我的故乡。

  郁桥村庄,我少年时期只去过一次,那时是去看望我的姨妈。记得姨妈家住在进村的头一家,对面的右手,是我小学同学郁学礼的家。有关郁桥的记忆,就是还有一位姨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明光县医院学习时,曾经到过我家,帮助我的夫人注射过保胎针剂。遗憾的是,几十年来失去联系了。这次意外地发现,郁桥还有座老石桥,很使我喜出望外。

  我向来对明光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政协明光市六届委员会任命我为文史委副主任以后,就认为更有责任多了解研究一些有关明光的历史文化。

  为了了解这座老桥,我曾经访问请教过和我同住一个小区的老乡葛德基先生,他的故乡就在郁桥附近,是位老水利工作者。遗憾的是,他也不知道有关老石桥的情况。我又请教故乡的兄长尹永生,他是一位资深兽医师,因为经常走村串户,了解故乡的许多故事。热心的兄长告知,具郁学志说:太太号的人物都不知道是谁建的。但有个传说,是有个叫郁四猴子放牛到官山,因涧湾不好走,他把牛赶到山上放,他便物色大条石,回家时就带回来一块。时间久了,积少成多,石头弄齐了,就搭成桥了。那时没有水泥,没有石灰。发无数次大水都没把桥冲垮,直到现在。

  又据同乡黄从仁先生回忆,原来的郁桥很简易,只有几块石头。现在的郁桥,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湾东湾西两个生产队的社员集集体之力重新修建的。

幼时曾经郁桥庄,无知石桥便宜行。

老夫怀旧又返乡,顿悟郁桥因桥名。

  非常感谢老同学李福成,帮助联系到了姨妹。姨妹大名郁道平,她和丈夫杨文志现在就住在津里街南头,按照知道的电话号码,我接听到姨妹,得知姨妹婿因病现在不能行走了,这使姨妹很悲观。我只能劝说几句,并计划合适的时候再前去探望她们。

  然而,我想对姨妹说:“生活中无论遇见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我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这句名言。

汪府井

  离开郁桥一路向东大约几百米,拐弯向北不一会就看见王桥了。经过王桥,我们去汪府井。

津里镇南汪府井,汩汩清泉润乡亲。

千年甘露有佳传,重八长姊美其名。

注:重八乃朱元璋本名。

  据《姚挹之先生诗稿》记载:汪府井原来是朱元璋大姐夫驸马汪晴的私家井。在后来的千百年中,一直润泽惠及着津里的乡亲。

  当我们踩踏着瞒过膝盖的杂草,走近这口老井时,只见水量和以往差不多,只是由于有些时间没有人清理打用,水面有些浮尘和残叶。在回去的时候,元中走在前面,突然他'哦呦’一声,脱口而出一句:还有“黄大仙哩!”

  如今的乡亲们,已经用上自来水了,看来有一阵子没人来此用水了。这使我加深对“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认识。

红旗圩

  午饭后,跃友带我们去古镇北头的红旗圩观光。这项工程是“农业学大寨”的产物,东起古镇北头的庙台子,西至湖对面的自然村庄孙咀,在湖中筑起一道长提。

  据同乡老友黄从仁先生回忆,红旗圩开工时间是19751210日,峻工19774月。红旗圩海绵田3700亩,低凹湖田7O0亩,合计4400亩。包括红旗圩大坝共计5300亩。全乡动用7O00个劳力,大干苦干15亇月时间完成。

红旗长圩如彩虹,屹立湖边靓风景。

生态自然不扬倡,社会历史定公论。

 

  如今提倡自然生态平衡,围湖造田就不适时宜了。然而,仙山先生却认为“水田面积,也是湿地生态”,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境界。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喜的是党的二十大又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我坚信:我们的故乡,明天一定会日新月异,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展前进,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二、故乡寻根

  壬寅早春,孙儿许然准备赴省城合肥学习美术专业课程,临行前想出行踏青,我们选择登牧羊山。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爱子许可驾自家车启程。

  牧羊山,现名官山,位于我的故乡津里古镇与涧溪镇之间。海拔高度175米,属于皖东丘陵,因储存稀有非金属矿凹凸棒石粘土而闻名。

牧羊山和我有着深厚的情意。我的少年时期,由于家庭姊妹兄弟多,生活困难,再加上自然资源匮乏等因素,星期天和节假日就经常与同学或者邻居小伙伴一起上山拾柴火。

  牧羊山南北走向,长约十来公里,宽约三公里。为了寻求材草,我们几乎踏遍此山的每一个山头和每一条沟沟豁豁。

  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山巅,俯瞰津里,可以看见古镇全貌。在没有围湖造田之前,古镇三面环水,就像一把利剑插入七里湖心。尖头还有一座型似龟背的小岛,那是被故乡人称之为庙台子的地方。历史文献记载,那里曾经有一座名为开化寺的古庙,因清代早期黄河夺淮时沉入湖底,枯水时节,家乡人曾经看见古庙的地基,考古部门还收集到一些文物。这一幅壮丽的家乡美景,留沉在我心中已经半个多世纪,一直磨灭不去,并且还希望用相机,长期地记录下来。遗憾的是当我们再次登上山头,可能是下午,空气没有早晨通透,还雾气腾腾,还有因围湖造田等因素,没能理想地完成这个埋藏心底多年的夙愿。

  牧羊山名胜古迹较多,山南有八步床、九顶庙遗址、华郢泉等;山北有扬王墓、双泉寺遗址、牛头拐、牛蹄泉等等。只是因为它们相距较远,又无路开车,还有时间关系,我们就无暇前往了。

  下山返程时,途经王桥表兄家棠棣园林,我们停车拜望。由于没有预约,表兄外出,我们没有久留,和表嫂见面打个招呼以后就开车去了故居。

故居有一座两层楼房,父母亲相继去世以后,二哥他们把它友情转让给侄女。

  此行是我的主张,大概是年龄的关系,近来很怀旧,时长想念以前的事情。有一个情景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就是母亲在世的时候,喜欢坐在对面陈家的槐树下休息乘凉。这里靠近路边,可以观看南来北往的行人。对于老人家来说不是闲看,而是盼望自己在外面工作的孩子们回家探亲。

母亲不在了,我经常想念,耿耿于怀。就想回去看看那棵老槐树是否还在,以此来减缓一下思念之情。

  行政区划改革以后,津里古镇并入石坝镇。长长的街道几乎没有什么行人,空旷冷清,大大失去旧日的热闹繁华。

  当车子停在故居的院墙外以后,我急忙下车寻找那棵梦寐以求的老槐树,遗憾的是没有看见。正在诧异的时候,从院中走出一位年轻人,热情和我们打招呼,原来是我侄女的儿子王维海。我说明来意,他告诉我因为修路,因那棵槐树正居路心,只好清除了。

  维海邀请我们进家看看,我们就赶紧随之。

  非常惊喜,原先矗立在院中的青桐树和院门两旁的凌霄花树以及我亲手种植竹子都还在,只是粗壮了许多,还增加了许多沧桑。走进家中,特别是在母亲曾经居住的房中,更有惊喜!就连母亲的卧床和母亲晚年病重期间我们陪护的床铺都还在,另外还有以前的箱柜和家堂。时隔多年,又重见这些老物件,不仅心潮激荡,眼含热泪,儿子许可也有很多回忆和追思。由衷地感谢侄女一家人的精心呵护!

  我们站在老家大门口,维海帮我们祖孙三代拍一张合影以后,我情不自禁地在心中出现一句话:“这里才是我们的根!”

曹克考

七里湖赋并序

  序曰:湖位于明光东北,淮河右岸;南起津里,北至旧县。跨盱眙县一隅,与女山湖襟连。为郯庐带断裂凹陷而成湖,受洪泽湖水位抬高而扩展。交通要津,可行舟船,为皖东苏北重要航线。南有牧羊山,山上扬王墓;墓北木场河,发源于嘉山。湖边津里镇,旧称汤沐邑,所谓七里湖,可名“戚里湖”焉

  观斯湖也,北通淮河,东连洪泽;水陆通衢,商贾驻扎。码头停船,驿站拴马;三街百巷,市井繁华。当年古镇,桃源胜境;七里湖畔,风物优雅。青山两岸,湖面孤峰倒影;春水半围,白杨湖畔人家。浑酒一船,待看夕阳晚照;渔樵几路,归来烟影乱鸦。夕霭朝晖,牧羊山霞烟缭绕;牧歌渔唱,芦苇荡桨声咿呀。

  旧遗八景,谁人题句?泗州笑门,知县戚玾。且看“竹里春深”、“西浦人家”,田园阡陌遍桑麻;“湖堤柳烟”、“醉月归舟”,山水如诗更如画。且听“古寺晚钟”“老僧留客”,青灯夜雨品香茶;“营盘怀古”、“戚里凭吊”,墨客骚人聊史话。东风乍起,波浮知暖野鸭;麦黄时节,童摘映日荷花;枫叶染霜,鱼游浅底云霞;梅花弄雪,远观山岭银蛇。

数风流人物,弔大明戚里:扬王客居处,敕封汤沐邑,陈公故地;陈氏淳皇后,生育朱元璋,大明肇启。太原长公主,驸马王七一,生葬于此;太祖皇长兄,追封南昌王,诞生于此;晚清金都督,镇守西疆域,安息于此;学者程今吾,现代教育家,从教于此。

  湖山依旧在,历史留痕迹:北宋开化寺,香火久熄,留下一堆瓦砾。街北文昌阁,奎光泯灭,不见当年遗址。大明杨王墓,封冢犹在,谁识宋濂碑记?金吾大人坟,楹联石刻,尚在荒郊孤立。湖西汉墓群,发掘殆尽,高阜已无标志。最可幸者,木场河古桥,形制完好,令人感叹不已;“流星赶月灯”,民间歌舞,已为本省非遗。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俗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祖先居此;男耕女织,繁衍生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湖中菱角、鸡头、莲藕以佐餐,岸边稻麦、瓜果、粟菽可养生。“无怀氏 之民欤?葛天氏 之民欤?”

  于嗟乎!沧海桑田,皇天后土;风俗宜人,山水宜居。欣逢盛世,重构蓝图:拦湖置网箱,迷宫簖排列几十处,放蟹养鱼;筑坝辟良田,红旗圩约莫四千亩,为民造福。笔走龙蛇,愚公妙墨;人歌善政,东皖明珠。幸哉,戚里湖!美哉,七里湖!

  赞曰:青山碧水嵌冰壶,戚里风光入画图。古韵悠悠薰岁月,诗情脉脉赋桑榆。

【注】

七里湖位于淮河右岸,安徽省明光市东北边境,跨江苏盱眙县一隅,与女山湖同为郯庐断裂带局部凹陷洼地积水,并受洪泽湖抬高水位扩展形成。南起津里,北至旧县,湖区长13公里,宽2~5公里,面积58平方公里,其中东南汊称水厂湖,长4公里,宽2公里,南纳陡涧(亦称钟落涧、石坝河,或津里河)与涧溪雨水,入湖总来水面积850平方公里;西北有女山湖水利枢纽沟通女山湖,河湖一体,并于洪山头注入淮河。【《乾隆志》“水利”条:湖在津里集,周围七里。高田近湖者可开沟灌溉。】

牧羊山:亦称官山,在七里湖东南岸,南北蜿蜒十华里,如一条巨龙俯伏在七里湖畔。朱元璋外祖父扬王陈公,葬于此山。传说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了避难,隐姓埋名流落在七里湖东岸一个叫乜岗的小村子替人放羊,因此得名。

扬王陈公:宋末元初扬州人,明太祖朱元璋外祖父,陈姓,不详其名。曾从南宋大将张世杰与元兵战,兵溃,幸免于死。宋亡后,归维扬,因不乐再为军伍,避之泗州盱眙津里镇,以巫术行。陈公无子,生二女,长适盱眙季氏,次即朱元璋母。享年99岁,葬于盱眙县太平乡之牧羊山麓。洪武二年追封为扬王,媪为王夫人,立祠太庙东。《明史·外戚传》记载:“陈公逸其名,淳皇后父也。洪武二年追封杨王。”

扬王墓位于明光市涧溪镇与石坝镇交界处的牧羊山西北松山村,南距官山集镇2公里,西距七里湖1.5公里。墓呈圆丘形状,封土高约30米,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墓前的牌刻和神道石刻,“文革”期间被破坏,残余部分埋入土中。《盱眙县志》记载:“杨王墓,治西牧羊山西北,明宋濂大明道崇杨王神道碑铭,皇帝躬鹰大宝式展李思,既追崇祖宗四代帝号,建立太庙……。岁时遣臣致祭,命词臣撰文以树诸神。”根据明史和碑文记,陈公(逸名)应是洪武3年(1371)追封为杨王。该墓冢保存尚完整,现由涧溪镇负责保护。

陈氏淳皇后:元末泗州盱眙县太平乡津里人,扬王陈公女、仁祖朱五四妻、明太祖朱元璋母,追封淳皇后,生四子儿女:长子南昌王朱兴隆(原名朱重五)、次子盱眙王朱兴盛(朱重六、)三子临淮王朱兴祖(原名朱重六)、四子即朱元璋(原名朱重八);长女即太原长公主、次女曹国长公主朱佛女。

太原长公主(约1314~1334)出生于元末泗州盱眙县太平乡津里,明太祖朱元璋长姐。嫁同乡人王七一,早卒,洪武三年追封太原长公主。《明史·列传·公主》:“太原长公主,淳皇后所生,嫁王七一,早卒。”

王七一(约1309~1335),元末泗州盱眙县太平乡段家庄(今安徽明光市石坝镇韩吴段)人。王七一弱冠之年娶太原长公主为妻,不久,与妻相继去世,无嗣。洪武三年追册并赠七一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因兵革不知葬所,李文忠回故乡明光集省亲,访得王七一葬处,朱元璋派人,具衣冠改葬于盱眙县太平乡段家庄,与其妻太原长公主合葬。

太原长公主在明光市石坝镇包集村的韩吴段(即“段家庄”)。据《明太祖实录》所记:“在(盱眙)县之太平乡段家庄”。【(《盱眙县志》将包集村汪清墓,误为太原长公主墓。)】

太祖皇长兄 即南昌王朱兴隆(?-1344年),原名朱重五,元末泗州盱眙县太平乡人,出生于津里古镇(今安徽省明光市石坝镇津里村),仁主淳皇帝朱世珍长子、明太祖朱元璋长兄、明初名将朱文正之父。元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与其父朱世珍、母陈氏先后去世。其妻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逃荒而走。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王氏带着朱文正去投奔。朱文正被朱元璋待如己子。明朝建立后,朱兴隆被追封南昌王。子二:长子山阳王朱圣保(早夭),次子南昌王朱文正。朱文正为二世,靖江王朱守谦为三世。一女:朱元璋以皇帝女儿的待遇册封她为福成公主,并将其下嫁于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

【附朱元璋次兄、三兄简介朱兴盛(生卒年不详):原名朱重六,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兄,生于灵璧。早卒。育有一子名朱旺,亦早卒。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追封朱兴盛为盱眙王,列祀家庙,追封其子朱旺为昭信王。朱兴盛夫妇及其子朱旺均葬于安徽凤阳明皇陵。朱兴祖 (生卒年不详):原名朱重七,明太祖朱元璋三兄,生于虹县。早卒,无子嗣,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后,朱兴祖被追封临淮王。

开化寺 原为“都梁古市寺”,又称“都梁寺”,始建于宋皇祐二年(1051年),后废。明洪武十年重建,又毁于清代早期。该寺位于七里湖南岸,即津里镇北端一华里,现在仅存遗址,面积约25000平方米,俗称大庙台。根据民间传说和多次发掘的现场来看,开化寺遗址内有殿宇、院落、围墙、道路、锅灶等遗址。寺庙为四合院的建筑,大殿为五间,东西殿宇各为五间,前厅五间。大雄宝殿的建筑宽大雄伟,开间八米,通长十八米,底部用石砌成一米多高的台基,殿的正门为五层台阶,正殿和东西侧有佛像近百尊。僧侣数十人,钟声长鸣,香烟缭绕,名气远近闻之。清代康熙年间设有“开化寺集”,《康熙盱眙志》载:“太平乡在县治西南,管图六:河稍桥、木场河、开化寺集、石坝集、津里镇、河稍桥南。”

木场河 亦称津里河,在盱眙县治西南。《盱眙乾隆志》:河在太平乡,发源嘉山,从小横山等处积众水而成。下历孔家埠、三里沟、马过嘴至旧县入淮。又水利条:“河长五十里,上宽二里,下宽五里,每有淮水倒涨。近河之田永沉居多,冈田之近河者,可以开沟车灌八十余顷。”

津里古镇:位于今明光市东部,距市区二十七公里,北临七里湖,隔湖东望官山。古代是一个只有三五人家的渡口,为古淮河水运线上一个重要码头。原名“津律”(亦称“津津”);元末明初,此地只是一个二三十户人家的水围子,四周是水,中间一块陆地,故称“津泥”。清初,津泥才集居成镇,人称“小南京”。民国十五年(1926),津泥的杨墅洲创办津泥小学,书写校牌时将“津泥”改为“津里”,直至现在。

津里古八景:西浦人家、湖堤柳烟,竹里春深 、醉月归舟,老僧留客、古寺晚钟,营盘怀古、戚里凭吊。

小营盘:在津里古镇北,太平天国时,捻军驻地,今存遗址。

文昌阁:供奉主宰文运、点派状元的魁星,又叫文曲星,建立于清末,在津里镇北,横跨街道东西。取名“文昌”,有昌明儒学之意。后被毁,遗迹无存。

戚里津里为朱元璋外租扬王陈公及长姐太原长公主故里,因亦称汤沫邑。据《盱眙乾隆志》载:“(津里镇)在县治西七十里。通河道,由旧县小河口通入大淮,今俗呼津泥集。”

津里墓群:津里汉墓群位于津里街北端,七里湖岸坡地上。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80米,面积约400平方米。1976年,乡民围湖造田取土筑红旗圩,挖出12座土坑穴墓,墓内出了大量的随葬品,大部分被毁坏,仅收集31件,以及大量器物残片。根据出土的器物分析,该墓群为汉代墓群。其上可能又叠压有唐、宋、元、明各代墓葬。

金运昌(?—1886),字景亭,清代安徽盱眙县河梢桥(今盱眙县河桥镇)人,以内军功历任容守备、游击、总兵、提督等职,是清代淮安为数不多的载入《清史稿》的名将之一。据清史记载:金运昌少孤,因遭匪乱流散后经凤阳总兵郭宝昌之母曹氏收为养子,从姓郭。成年时入伍为守备,从宝昌征讨捻军因屡立战功,由游击、总兵、晋升为提督,复原姓金氏。光绪二年,左宗棠派运昌西征,次年夏季,抵达乌鲁木齐,朝廷任命为乌鲁木齐都督,镇守西疆。光绪十一年,运昌因病辞官归里,次年卒,抚恤如制,祀卓隆军昭忠祠。

金运昌大人墓俗称“金吾大人墓”,该墓葬位于石坝镇津里街西北两里左右的新桥村大于郢。墓葬占地约十亩方圆,有坐西面东并排土堆陵墓两座,墓前各立有高约八市尺的石碑一块。北边为金运昌与其原配夫人的真身墓葬,墓碑上书“头品顶戴乌鲁木齐提督铿锵巴图鲁授建威将军金运昌字景亭凌一品夫人合葬之墓”;南边为金运昌侧室之墓,墓碑上书“头品顶戴乌鲁木齐提督铿锵巴图鲁授建威将军金运昌侧室之墓”。墓前神道两侧,排列着石人、石马。神道前有两杆石柱,各书楹联一副,其一为:“百战崇勋永垂沙漠,四时佳景独占湖山。”其二为:“功威塞北长城倚,选战淮南吉壤安。”

程今吾(1908-1970),原名程蕴璋,曾用名程洁声、程万里、程宁远等,安徽省嘉山县津里(今明光市石坝镇津里)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中共党员。少年时就读于本县明光小学和徐州中学,1929年,在南京晓庄师范读书,毕业后,先后在浙江嘉兴九溪中学、广东大埔百侯中学、安徽蚌埠、亳县等地中学和贵池乡村师范学校任教。1929年上半年曾在津里任小学教员,1929年下半年考入陶行知主办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1944年春到延安,同年9月任八路军抗属子弟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48年任中宣部研究员,教育组组长。1951年调任中宣部,历任学校处副处长、教育处处长、高教处处长等职。1956年当选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1965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其一生从事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戚玾1635—1688,字后升,号缓耳,又号莞尔,清代泗州盱眙县人。康熙十九年(1680)入选优贡,康熙二十年到二十四(1685)年在京求官,得候补县令;康熙二十七年(1688)入闽。此年秋冬之际,病逝于返乡途中。戚玾除传世的《笑门诗集》25卷外,尚著有《泗州志》30卷。

流星赶月明光市津里七里湖区域独有的民间舞蹈,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万历年间,富含津里的民间风俗,彰显人文精神1953年以来,它多次参加省、市、县的民间舞蹈汇演,获得一、二等奖。1984年被滁州地区定位保留节目。1988年被汇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滁州分卷》。

红旗圩 位于明光市东部古津里镇(今属石坝镇)的七里湖西岸,距市区约25公里。红旗圩是二十世纪70年代拦湖造田的产物。外圩堤东起古津里的庙台(开化寺遗址),西至朱岗头,长约7里;内堤长约5里。外圩水面约3000亩,内圩耕地约3500亩。红旗圩水质肥沃,特别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及养殖各种水产品,更是水上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无怀氏 中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管子·封禅》:“昔无怀氏封泰山 。”尹知章注:“﹝无怀氏 ﹞古之王者,在伏羲前。”晋·陶潜《五柳先生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 之民欤, 葛天氏 之民欤!”

葛天氏 传说中远古部落名,相传有葛天氏之乐,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唱, 其发明“乐舞”,是乐舞始祖。《路史·葛天氏》记载:“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汤汤乎无能名之,其及乐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于是封泰山,兴货币,以制数会,故沈滞通、而天下泰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荐 | 许永宁:明光是大明王朝的植根之地
江南古镇太仓沙溪乐荫园(上)
被沈从文誉为“梦中少女”的千年古镇,自驾1小时直达~
旧诗新说:十九、钱王墓
无锡巡塘古镇
地理边学边聊3-1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