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十六计第三计: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简要介绍

《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之计,与我们俗语所说的“借刀杀人”在含义上有很大区别。这是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俗语所说“借刀杀人”的基本意思是,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的手去杀死或打击自己想杀死或想打击的人。

《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所包含的内容已不仅止于此。这里的“借刀”主要是指借用友军的力量;这里的“杀人”主要是指打击、消灭群体的敌人,而不只是打击或杀死某个人的简单行为。

         

三十六计第三计借刀杀人

【计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今译】敌人已经明确,但盟友的态度还没有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可设法使之成为友军,并引导他去消灭敌人。这样,可不必使用自己的力量就能达到目的

这个道理可以用《易经·损卦》推演此计——此卦里有“损下益上,其道上行”之言:借用盟友(潜在对手,“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当前对手,“下”),势必要使盟友(潜在对手)受到损失,但是盟友(潜在对手)的损失正可以助长自己(“上”)的利益。

【解说】“借刀杀人”是借用他人力量消灭敌人的谋略后来泛指利用和借助第三者力量和其它外部力量,包括制造和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来削弱敌人的力量。借刀杀人之计 ,被历代军事家所广泛运用。现代商战中的“借刀杀人”更是花样翻新,屡奏奇功。

如果从零和思维模式出发,认为战争有所益,必有所损,即我们常说的“有人欢喜有人愁”。这是战争结局的基本样式,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因此,此计不仅仅指的是个体之间的仇杀争斗之术;不仅仅指的是在“自己人”内部搞的尔虞我诈之谋,而是讲的对敌斗争艺术。

 

“借刀杀人”的出处

“借刀杀人”讲究借力打力,后发制人,谋略渊源来自《孙子》。

《孙子·作战篇》有言:“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大意是说,一国与敌人大打出手,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甚至军力耗尽、经济枯竭,另一国就会趁着这个危局起而进攻,那时纵有高明之士也难以挽回危局。显然,“引友杀敌”或许从中得到启发:不给盟友坐观成败、收渔翁之利的机会。

“借刀杀人”之计,追求“引友杀敌”“借此力以毁敌”,这也深合《孙子·谋攻篇》所谓“伐交”之意。所谓“伐交”,指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盟友,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友。迫使敌人陷于孤立,最后不得不屈服。“引友”“借此力”,不正是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友吗?

另外,《孙子·九变篇》有言:“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简言之,能够使诸侯屈服的,是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它;能役使诸侯的,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能使诸侯归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诱它。

这段话,既蕴含“借刀杀人”之意,又有助于理解运用“借刀杀人”之计的前提,也是此计的思想火花之一:面对敌、友、我三方共存局面,要借现实的或潜在的盟友之刀去摧毁敌人,必须屈盟友以害、役盟友以业、趋盟友以利,否则盟友不会为你所用。只有向侯讲当前危害、排解潜在危险、许以合作好处,才能让诸侯向你屈服、与你合作、为你奔走。

“借刀杀人”之计,讲究“引友杀敌”,运用时大有章法:首先,得分清敌、友;其次,估量可为友军者的实力(没有实力,怎配称“刀”);再次,开出“引友”(即“借刀”)的价码。

所以,最高明的“借刀杀人”,首先要不给盟友隔岸观火、徐图发展的机会,而是诱使盟友与敌人大打出手,自己却“不自出力”,隔岸观火、坐观成败,最后趁火打劫。毒矣哉!难怪名列第三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他人去害人。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但作为一个计名,出自于明代戏剧《三祝记》。说的是宋仁宗年间,宰相吕夷简、谏议夏竦、御史韩渎等人结党营私,视主张改革的范仲淹为生死仇敌,密谋将他除掉。韩渎说:“要杀仲淹何难!只恐廷臣不服。”夏竦说:“下官已经运筹好了。如今西北党项的赵元昊谋反,其势极为猖獗,朝廷打算选将兴师予以讨伐。恩相明天可以上奏皇上,请求让范仲淹领兵以平元昊。 这就是所谓借刀杀人之计,各位以为如何?” 此后,“借刀杀人”作为一个计名 ,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

如《红楼梦》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逝》中,王熙凤对自己的丈夫贾琏喜欢二房尤二姐和小妾秋桐心中嫉恨,因此使用借刀杀人之计,先借秋桐之手杀了尤二姐,然后再将秋桐除掉。

再如《通俗常言疏证·善恶》:“借刀杀人,《鸾钗记》剧:'亲娘专会借刀杀人。’《寻亲记》剧:'员外专要借刀杀人,使弗得的。’” 借刀杀人之计本是封建官僚之间相互利用、尔虞我诈的一种政治权术。把它引申到军事领域,就是强调要善于借助第三者的力量,制造和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力量,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但需要说明的是,不能把《三十六计》的“借刀杀人”之计仅理解于此。它的含义要比此宽泛得多,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使其互相对立、斗争、抵消,达到我不用力或用小力制敌、歼敌和使朋驭友的军事目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卞庄刺虎”,“二桃杀三士”等典故,都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其中都包含着“借刀杀人”的原理。

三、“借刀杀人”古今案例

二桃杀三士

“借刀杀人”之计是多极斗争态势下所采取的对敌斗争最常见的策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是这样体现的

话说齐景公手下有三位勇士,分别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不把卿相晏婴放在眼里。晏婴怀恨在心,千方百计要除掉这三个人。他设计让景公给他们送去两个桃子,然后让他们排定功劳的大小,功劳大者才能吃桃。

三人因此争执不下,最后以性命相赌比拼谁最勇敢。为了证明自己最为勇敢,公孙接、田开疆相继拔剑自杀。古冶子一看两个好友自杀,羞愧难当,也自杀身亡。三人死后,齐景公悲伤异常,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后人有诗叹道:“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首诗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诸葛亮本人称得上是位计谋大师,他赞颂了三位勇士,斥责了晏婴之借刀杀人。的确,仅仅因为一些小的矛盾或冲突而使用这种毒辣的计谋,置自己的同僚、同事于死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不应该的。

“借刀杀人”就是“驱虎吞狼'

使用“借刀杀人”之计,不能不讲条件,不看对象。这其中大有学问。下面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残酷的军事斗争中,敌、友关系变动不居,朝友暮敌,朝敌暮友,那是极其正常的:彼此之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例如当关羽对曹魏大打出手时,自然成为曹操的首要敌人,而孙权对关羽不断扩张倍感威胁,也自然成为曹操的潜在盟友:在遏制关羽的不断扩张时,孙权、曹操虽然没有同盟关系,却有着共同利益。

因此,“引友杀敌”的“友”,不一定是真正的盟友,也可以是有共同利益、暂时可以与之合作的一方。善于“借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实力,不乱“杀人”——打击最主要的敌人,这是“借刀杀人”的精髓。

中国军事史上,刘邦是深谙“借刀杀人”之计者。

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大战于固陵今河南太康以南,答应前去会战的韩信、彭越却迟迟不来。韩信实力非常强劲,也有望角逐天下。时人武涉说过:“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简言之,刘邦、项羽两个人的胜负,全操在韩信的手心里。韩信往右靠,刘邦胜;韩信往左靠,项羽胜。这一潜在的三足鼎立形势,刘邦岂会不知。他问张良:“诸侯们不按约定办,这如何是好?”

张良献出一计,正是“借刀杀人”之意,开出的条件相当丰厚:“项羽眼看着就要灭亡了,可是韩信、彭越还没有得到增加封地的允诺,因此他们不来会战是很自然的。您要是舍得与他们共分天下,那马上就可以把他们召来;您要是舍不得,那对付项羽的事就很难说了。您要是能把从陈县今河南淮阳地界往东直到海边的地盘全给韩信,把从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往北直到毂城今为何地不详的地盘全给彭越,使他们都感到是为自己的地盘打仗,那时项羽就很容易打败了。”刘邦依计行事。韩信、彭越立即回复:“我们马上就进兵。”于是,项羽顿处下风,最终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一役大败亏输。

项羽虽然败亡,韩信同样元气大伤。刘邦决定把“借刀杀人”之计用彻底,遂对韩信痛下杀手。说得文雅点,就是刘邦“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刘邦一回到定陶,就突然闯入韩信的军营,夺取了他的兵权。说得直接点,就是“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所谓“袭夺”者,自然就是袭击并夺取,纯粹是武力打击。接着,刘邦又背弃诺言改封韩信为楚王,让这位灭楚英雄接受楚地百姓的唾骂。不久又降封韩信为淮阴侯,后来又有未央宫之祸。

至于彭越,在灭楚过程中屡建奇功,后来也被加以谋反的罪名诛杀。

由此可见,所谓“驱虎吞狼”——实为“借刀杀人”之计,毒矣!在多数情况下,“借刀杀人”就是要“驱虎吞狼”。

“商不厌诈”柯达公司

俗话说“兵不厌诈”,对于商战如此激烈的市场来说,对于要想迅速突围的企业说成“商不厌诈”也不为过。因为系统的理论是死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但为什么成功的企业还只是凤毛麟角呢?那是因为,市场是变的,而企业管理人是活的。所以我们不但要掌握成功的方法,还必须掌握一套成功的突围思路,这也许才是最重要的。

远在1889年,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已开始垄断日本市场。但二战后,被迫与许多外国企业一样迁出日本,把销售业务交由当地批发商办理。以后的40年中,富士胶卷公司逐步占据了日本70%的市场,并积极向海外开拓。较小型的柯尼卡胶卷公司在日本也获得了市场的20%。而受到排挤的柯达和一些欧洲同仅剩可怜的10%。同时富士公司还向美国步步进逼。

1985年,柯达公司决定予以反击。柯达日本分公司的经理阿勃德·塞格认为,美国人在人生地疏的日本很难打开销路,必须借助日本人的力量。首先,他将销售业务包给大坂一家大商业公司,结果推销工作十分顺利。然后,他又千方百计地与该公司实行合资经营。这样,销售有了保障。

其次就是多方投资。柯达日本分公司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企业进行投资或合股或吞并,充分利用日本的人力和财力,扩大自己的实力。

经过7年的努力,柯达产品在日本的销量上升了6。1993年营业额约达15亿美元。如果不是制造和利用对方内部的矛盾,以日本人制约日本人,在富士和柯尼卡这两条地头蛇的排挤下, 柯达绝不可能获得如此辉煌的战绩 。

这种“借刀杀人”,准确地说是借力促销,最精确最充分地表达了企业经营最根本的原则: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产出。可以说,这也是“借刀杀人”术用于商战的最根本的动因。

小心“引友杀敌”变成“引狼入室”

如果使用此计者企图“引友杀敌”,却不能成功驾驭这股力量,就会造成“引狼入室”的恶果。

1494年夏天,为确保不将政权移交给自己已经成年的侄子得到那不勒斯王国支持,意大利城市国家米兰摄政鲁多维科·索尔扎施展了“借刀杀人”之计:以许诺帮助法国征服那不勒斯和占领热那亚为报酬,恳请法王路易八世出兵米兰。

索尔扎自以为诱使“外蛮”为他所用后,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发走法军。可是,路易及其宫廷受王朝荣耀、物质贪欲驱使,趁机大肆扩张势力。索尔扎弄巧成拙,真是引狼入室。面对法国的入侵,意大利国务家们想出的唯一补救办法,竟然是模仿索尔扎,重施“借刀杀人”故伎,邀请西班牙军队驱逐法国人。结果,西班牙人也趁势入侵,又是引狼入室。

诚如“三十六计”一些注家所言,纵览战史,《三十六计》每一计“都难免成败利钝”;观于上述战例,“借刀杀人”之计亦然。

在现实生活中,将“借刀杀人”的谋略用之于对敌的斗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我们个人,懂得“借刀杀人”的基本原理,主要用于防止自己被坏人利用,做出亲者痛、仇者快之类的事情来。

一些骗子在施此计骗人时,总是非常巧妙地隐蔽自己的“狡诈”企图,在努力创造出各种假象之后,再恰到好处地借助第三者的力量,迷惑住对手;待对手在错误的前提下作出错误的判断并行动后,很轻松、很自然的“下黑手”。

我们的历史发展道路也证明了一条真理:国内和,则致人,窝里斗,则致于人;家和万事兴,家乱穷折腾。这是我们每个人所不应忘记的。

参考文献

[1]于汝波.《三十六计》第一套:战胜计第三计借刀杀人[J].中国智库,2013,5:136-140.

[2]肖志营.品牌之“借刀杀人”策略[J]. 中国中小企业,2005,12:28-29.

[3]夏明星.漫谈“借刀杀人”之计[J]. 史天,2020,12:62-65.

[4]梁守磊.兵法三十六计之三借刀杀人[J]. 国防军事春秋,2008,5:79-80.

[5]左宜方.借刀杀人---辗转出招战劲敌[J]. 决策咨询,1995,8:3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年韩信“十面埋伏”围困项羽,为何还要留个口子“网开一面”?|汉军|刘邦
历史故事——楚汉相争
项羽是如何逼反盟友韩国的?
三十六计 刘邦只用了八计就赢得了天下(汉书拾遗01)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刘邦、韩信的复杂心结(六)——江南水
楚汉战争中项羽战败,究竟是天命还是时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