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秘解放战争中未遭歼灭的一支国军部队:南京中山陵拱卫大队

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以弱胜强,防守反击的宏伟壮举,这既是历史所趋,更是人民所愿。

然而,在南京的一个地方,解放军却与国民党的一支军队和平相处,没有爆发哪怕一声枪响。

这个地方就是中山陵,长眠着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领导人,孙中山。

01 百万雄师过大江,挥剑直向金陵城

南京是国民政府的“老巢”,当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挥剑直指金陵古城时,已经是解放战争的后期,胜利就在眼前。

这场渡江战役是艰难的,解放军凭借着木帆船、小枪炮,经过近一个半月的艰苦战斗,终于粉碎了国民党的顽固抵抗。

南京城内残余的国民党反动势力零星破碎,难成抵抗之势。英勇无畏、秩序井然的志愿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到了南京城外。

1949年4月,国民党政府弃城而逃,蒋介石等人均逃之夭夭,不久,国民党的对外发言人何应钦也离开了南京。

没有了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南京城顿时人心惶惶,甚至因为缺乏秩序的维持而产生了一波接一波的动乱。

关键时刻,一直潜伏在南京地下的共产党人士站了出来,他们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维持商店、工厂的正常运行和生活秩序,并配合两千多名军警,让南京城再度归于宁静。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国民党人弃城而逃,不愿意通过谈判来保护城内百姓,甚至有甩“烂摊子”给解放军以拖延时间的举措。

而共产党对群众秋毫不犯,并冒着生命危险组织人员维持秩序,其间高下,显而易见。

第三野战军,是渡江战役冲锋在前的一支军队。彼时,第三野战军已经攻到南京城下。但城内还有数十万百姓和不计其数的文物古迹,贸然攻城,也许国民党政府会狗急跳墙,对城内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第三野战军政委刘志诚请示上级首长之后,决定带领接近四个连队的力量,从多处潜入南京城内打探情况。

南京国民党政府在撤离前,对于一些不好携带的战略物资和设施,比如堡垒、要塞;重型枪械和粮草等,统统采取宁愿销毁也不留着的政策。

因而城内随处可见被炸毁的军事设施以及零星的硝烟灰烬,街上行人稀少,即便是有,也只是零星的几个,且神色匆匆,惊慌失措。

看着这一幕,刘志诚心中悲愤交加,南京城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孕育出来的宝藏,却因为国民党政府的一己私欲而遭此劫难,岂能不怒?他也更加坚定了清除霍乱,为建设一个和平的新中国而奋斗终生的理想与信念。

怀着沉重的心情,他率领一队解放军路过了中山陵。在一片片废墟和焦土之中,完好无损的中山陵显得分外难得。毕竟国民党再如何丧心病狂,也不至于对中山陵作出毁坏的行为,这岂止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02 修建中山陵:呕心沥血献生命、不求名利荡家财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族革命先驱,早年的他曾经是一名西医医生,后来受到先进思想的洗礼,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从“医人”转向“医国”,为中国蹚出一条路来。

他先后在欧美、日本等地留学、学习汲取了各方面的营养和知识,并成立了“兴中会”、“同盟会”,他将一批仁人志士聚集在一起,共同掀起了彪炳史册的辛亥革命。也就是这场革命,彻底地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可谓拨云见日。

孙中山晚年因军阀争斗,留在北京,最后因癌症去世。孙中山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生活,更没有将个人兴趣纳入人生,其无私、宽广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人士。

但孙中山也有少有的“放松时刻”。1912年,他曾与友人胡汉民结伴在紫金山打猎,当他站在山顶,向下看到繁华的金陵城和幽深的森林、山泉,不禁感慨祖国之大好河山。孙中山回头,对胡汉民说:等我辞世之后,希望能够向国人乞来这一片土地,以安置我的躯壳。

十几年后,孙中山临终前,吩咐身边的宋庆龄等人: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交代完毕不久,孙中山先生驾鹤西去,一时间举国震恸。而遵照孙中山的遗愿,先将孙中山的遗体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并第一时间开始在南京修建陵墓。

经过整整两个月、60多次会议的讨论,终于将孙中山陵的具体修建事宜敲定下来。在这期间,孙中山丧事筹备委员会曾经公开征集孙中山陵的修建图纸,并给予丰厚的奖金。最终征求得来四十余份图纸,并敲定了最终样式。

在众多作品中,大奖得主吕彦直的设计稿被采纳,他也被聘为中山陵修建总设计师。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建筑风格浑厚稳重,颇具中国传统的东方气节,又吸收了西方建筑的可取之处,符合思想上包容并济的主题。

吕彦直的设计最有特点的是,他将整个陵墓设计为“钟”的形状,有警示后人,砥砺前行之深意。

1925年12月,中山陵正式开始招标,最终由姚新记中标。姚新记的承包人姚锡舟在中标以后,公开表示,自己选择竞选只为表示尊重,不图丝毫利益。

因国民政府财政有限,最终中山陵建成之时,承包商姚锡舟还亏损了14万两白银。但他对此毫无怨言。

中山陵奠基动土之日,苍天失色,下起了蒙蒙小雨,最终转为大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前来瞻仰的心情,当天有上万人参加了奠基仪式。

总设计师吕彦直在修建过程中,几乎从未走出建筑区,不论白天黑夜,都在忙碌。白天他带人勘察地形,进行测量和统计,晚上则继续完善方案。吕彦直为修建陵墓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在1929年不幸去世,年仅36岁。

临终前他说,中山陵修建完成之日,务必告知于他,否则九泉之下难以安息。

次年,为了表彰、纪念吕彦直的功绩,陵园管理委员会在祭堂的奠基室内为吕彦直修建了一座半身雕像,其地位和大小均与纪念碑等同。

而在吕彦直逝世三个月后,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被迁入中山陵。此时的中山陵已经基本建成,后续需要完善的是一些装饰性建筑物。1931年,中山陵全部建成。

03 拱卫大队:与中山陵共存亡,与解放军并肩立

中山陵建成之后,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山陵拱卫大队,以防宵小之徒的恶意破坏。拱卫大队成立之后,便以守护陵园为己任,从不参与任何其他的斗争。

而就在那一年,日寇的侵略铁蹄践踏在神州大地。日军侵华战争蔓延速度之快、攻势之强超乎所有人的预料,从东北三省沦陷到南京失守,并没有过去多少时间。

而对中山陵这片土地,日军的野性也没有丝毫收敛,肆意地用大炮轰炸。拱卫大队仅仅百余人,面对汹涌如潮水、残恶似野兽的日军却没有丝毫的惧意,反而顽强地守了下来。至今在中山陵刻在铜鼎上的“与中山陵共存亡”几个大字。

南京城失守以后,为了守护中山陵,先后有二十六名烈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日军侵略固然快,但中华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组成得更快,中国人终于将日本人赶出了自己的土地,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最终获得胜利。战争结束后,中山陵得到了重新修葺,拱卫大队也被重新编排,继续留在此地守卫。

后来国民党反动派一意孤行,拒绝共产党的和平谈判,悍然掀起战争。

时光流转,中山陵却始终一片静谧。直到今天,刘志诚等人来到了中山陵前。他们很快便发现了一队身着国民党军服的人,数量不多,但井然有序。

在国民党势力争先恐后地逃离南京的当下,这一队人马显得格格不入。刘志诚并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但也知道在中山陵前开枪是不正确的,因而他第一时间向上级首长进行了请示。

当上级发现刘志诚遇见的军队正是中山陵拱卫大队之后,对此事高度重视,并一路上报至毛泽东。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下令,不得对拱卫大队进行攻击,保护好中山陵,并在必要时刻给予守陵人照顾和帮助。

刘志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支军队正是令人钦佩的拱卫大队。中山先生是民族英雄,为了守护中山先生的陵墓,他们日复一日,舍弃自由和家庭来到这里,值得钦佩。

刘志诚不敢马虎,立即率领部下赶到拱卫大队面前,说明了来意,并希望与拱卫大队达成合作。拱卫大队的带队人是上校范良,范良早就得知共产党军队会来到此地,他们也做好了交接工作的准备,至于交接完成之后,他们该何去何从,早已经做好了打算。

刘志诚没有想到的是,与范良的交谈会如此顺利,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地达成了和平的协定。而范良也没有想到共产党的军队会如此尊重他们,虽然身份、立场不同,但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来,成了一件美谈。

经过深入交流,刘志诚才知道,原来将守卫交接给共产党是他们早就得到的指令和安排。在国民党军队撤离之前,范良就专门带着拱卫大队何去何从的疑惑询问了国民党当局。

他没有找所谓的“总统”“总理”,而是直接与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取得联系,并与他商量此事。孙科早年曾加入同盟会,随父亲孙中山与共产党员周恩来、董必武等人有过联系。他深知共产党的领导集体的品性,因而放心地告诉范良,只管站岗就是,无须担心。

一番协商之后,双方最终敲定了具体的改编细则。由人民解放军派遣军队进驻中山陵,同时原拱卫大队在保持自己不变的同时,接受解放军的和平改编,并将武器册登记完整。如此一来,解放军的到来不但不会对中山陵造成任何破坏,反而会让其更加稳固。

在这之后,中山陵就出现了全国唯一的一幕:中山陵每个哨所都有两名执勤士兵,两人一为解放军,一为身着国民党军服的拱卫大队。

刘志诚所在的第三野战军总司令,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开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陈毅在听了刘志诚的汇报之后,亲笔写了“保卫中山陵”五个字,交给了刘志诚。刘志诚则将其用镜框装裱,放在了陵堂之内。

04 不忘中山精神,砥砺开创未来

1949年8月,新成立的南京市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山陵管理处”,驻扎在中山陵的解放军战士才逐渐撤回。而原有的拱卫大队则可以选择离开、回到自己的家里重新就业,或者留在此地,在管理处任职。绝大多数拱卫大队的战士对陵园感情深厚,不愿意离开,都留了下来。

10月1日开国大典之后,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也就是11月12日。这一天,各方人士代表来到中山陵前,举办了规模空前的谒陵仪式,并将这个传统保存了下来。

岁月不居,距离中山陵修建完成已经过去了90年,当年的拱卫大队如今也已成为历史。但孙中山先生留下的伟大精神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我们守卫中山陵、尊重中山陵,其实正是守卫、尊重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勇于奋斗的民族气节。

“一生就是屹立的一座中山陵,我有幸登上你生命的终点”。这是诗人陈运和所作《中山陵》。如今每天前来拜谒中山陵的人数以万计,孙中山先生的魂灵若能立于紫金山上的天空,看如今繁华、强大的新中国,也会感到万分欣慰吧!

今天正是孙中山诞辰155周年,让我们一起缅怀孙中山的功绩成就,继续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放战争中唯一没被解放军歼灭的国军部队:南京中山陵拱卫大队
解放军攻克南京后,人民解放军35军105师315团副政委刘志诚率
1949:中共接管中山陵(刘志诚)
祭拜孙中山贴身卫士墓
1981年9月12日 孙中山先生遗体安葬后从未移动过
江苏南京:1915年-1929年,日本人拍摄的金陵南京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