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明再世诸葛重生——民国元勋赵凤昌传略

江苏常州——天宁寺塔

赵凤昌(1856-1938年)字荣庆,号竹君、惜荫等,谱名坦,江苏常州武进县人,为清末民初政坛十分活跃、很有影响的传奇式人物。他甘居幕后,运筹帷幄,成功不居,翛然物外,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不遗余力,被誉为“孔明再世,诸葛重生”。其与当时政界、商界、教育界等各界高层人士往还信件的合辑《赵凤昌藏札》,计109册36函2729通(件),今藏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是研究清末民初历史的重要史料,被誉为'美不胜收的晚清史料',“谓其价值连城亦不为过'。

赵凤昌像

一、布衣入幕,无辜躺枪

赵凤昌出生于江苏武进一户耕读之家。本来家道殷实,因太平军兴而中落。读书不成,又家计艰难,不得不早早出外谋生。他在当地一家钱庄当学徒,常给一位朱姓富户送银钱。因为家贫,他挪用了钱庄的银子,被掌柜解雇。朱姓富户见其聪明伶俐,劝他:'你很聪明,不是当伙计的材料,你最好还是去读书,才有希望上进'。赵凤昌说:'我读不起书了。我只想到您家铺子里当一个伙计'。姓朱的说:'你既不愿读书,我索性多送你几个钱,你去捐一个小官,到省候补,将来一定可以出人头地的'。于是朱姓富户为其纳资报捐杂职,并送了他旅费,分省广东候补,时年甫二十。

广州城雕——五羊献瑞

赵凤昌先往武昌拜访时任湖北按察使的姚觐元,入其幕府任书启。姚觐元是浙江归安(吴兴今湖州)人,与其有同乡之谊。1880年,赵凤昌随升任广东布政使的姚觐元赴粤。两年后,姚觐元被革职回籍,赵凤昌失去了藩署幕僚的职位,只得四处谋差。1884年8月,他进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幕府,担任文案处缮校委员,兼充文巡捕等职。赵凤昌聪明好学,善谋机敏,记忆力超强。张之洞生活懒散,率性而为,作息无定时,书籍公文随手丢放。只有赵凤昌记忆力惊人,能做到随要随到。他将张之洞的每日公文与往来函电,整理得井井有条,一索即得。赵凤昌文理平常,但跟随张之洞多年之后,居然能代拟公牍,而且模仿张之洞的笔迹几能乱真。

张之洞像

凭借为人处事稳重慎密、细致周到,赵凤昌逐渐获得张之洞的赏识和信任,成为其亲信幕僚,迎来了人生转机。1889年,张之洞移任湖广总督,赵凤昌随其赴任,除继续担任督署文巡捕外,还兼办笔墨事件、军械采购等,更受张之洞器重和倚任。其门庭若市,奔走巴结者络绎不绝。因此遭人忌恨,被造谣者中伤。昔时武昌有'湖广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的戏语流传,足见赵氏在张之洞主持的'湖北新政'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光绪十九年(1893年),大理寺卿徐致祥弹劾张之洞,说他在两广总督任内,司道官员拜见,往往等候一整天,候补的州县官员一概不见,而自己喜欢的人身兼多职,属下都是一些善于浮夸的轻薄之徒,作息毫无规律,还肆意挥霍公款,造成府库亏空等。

张之洞手书

慈禧太后看了奏章后,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令两广总督李翰章、两江总督刘坤一彻查。两个月后,李瀚章上奏称:湖广总督张之洞挥霍公款“均系传闻失实”,是有人“故造流言”,非但没有问题,反而勤勉工作,“夙夜在公”、“勇于任事”。为了敷衍清廷,保全参奏者的面子,李瀚章却把问题放在赵凤昌身上,指其“小有才能”,却“揽权招摇”,建议朝廷将其“革职永不叙用,驱逐回籍”。结果张之洞没事,赵凤昌无辜躺枪,成了牺牲品。光绪亲自批示将他革职,永不叙用。张之洞念其旧情,让邮政大臣盛宣怀给赵凤昌挂名在武昌电报局领饷,不久又派他去上海电报局,负责办理各种机要通讯事务。

慈禧太后像

仕途梦断的赵凤昌,起初很是郁闷,后来慢慢发现上海不仅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而且信息灵通,中外交流方便。张之洞便请赵凤昌利用上海的天时地利,为他搜集情报,购买枪械。他在上海租界购地十亩,建起了英式小楼“惜荫堂”在上海定居,继续充当张之洞的影子幕僚,在上海滩结交各路豪杰。赵凤昌精明干练,长袖善舞,与汇聚上海的中外绅商接触交往,建立联系。他一方面投资上海绅商兴办的实业,成为股东,大肆敛财;另一方面与他们时常来往,谈论天下事,趣味相投,关系融洽,有着共同的政治主张和经济诉求。惜荫堂逐渐成为了汉族官僚、立宪党人、革命党人、外国使节的聚集地。尤其状元实业家张謇对他很是尊重,两人关系甚笃,更使赵凤昌快速跻身东南精英行列,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惜荫堂旧影

二、捏旨救国,东南互保

庚子年间,天津闹义和团。慈禧太后闭塞愚昧,竟听信端郡王载漪及军机大臣刚毅蛊惑:团民'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慈禧太后想借助义和团以拒外,竟默许几十万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入京,沿途杀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击使馆区。各国公使一致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大英帝国以阻止义和团进入南方,保护长江沿岸的商民为借口,派军舰闯入长江,并占据沿岸的商埠。鉴于这种情形,为了保护官僚资本在长江流域的产业,阻止义和团进入南方各省,防止列强以剿匪(义和团)之名深入南中国各地,赵凤昌与张謇、盛宣怀等人商议后,提出“东南互保”之议。他们与英国领事探讨,并将“互保”方针告知东南几省的督抚: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内陆均归督抚保护。

盛宣怀像

在他们分头游说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赞同“东南互保”之议,同意由盛宣怀为代表与各国领事尽快商讨订约。原先只有英国参加的“互保”活动,很快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注意,美法俄德等国也加入进来。他们和盛宣怀等人积极谋划,力促东南互保的形成。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政府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使馆区。在东单牌楼与守军发生冲突,被守军枪杀。这成为列强发动战争的借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并且贴出布告悬赏杀洋人。邮政大臣盛宣怀听到朝廷发布宣战诏书后大吃一惊。他秘密下令扣押电文,仅向各地督抚提供信息。

盛宣怀手书

两广总督李鸿章看到电文信息后认为:'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加强语气〝臣死不奉诏〞。两江总督刘坤一更是对慈禧的诏书嗤之以鼻,他对洋人朋友说:清朝完了,那个老太婆控制不了局面。接着,东南互保倡议得到了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的集体响应。倘若清廷宣战诏书正式下达后,如果违抗朝廷旨意,实施东南互保,是掉脑袋的大事。张之洞开始时犹豫不决,赵凤昌给他发电报说:李鸿章、刘坤一在原则上已完全同意,而英国驻上海总领事亦由盛宣怀接洽谈妥,只希望武昌方面出来主持。然而,张之洞一向谨慎,不见朝廷旨意,不敢领衔派人和列强签订互保条约。

李鸿章像

眼见清廷宣战诏书即将到达,赵凤昌急中生智,竟发了一个电报给张之洞:“洋电,两宫西幸,有旨饬各督抚力保疆土,援庚申例,令庆邸留京与各国会议云”。张之洞立马复电:“询电从何来。即确复”。赵凤昌马上去找盛宣怀,提出由盛宣怀把他发给张之洞的电文分发各省督抚。盛宣怀不敢,“圣旨岂敢捏造?”赵凤昌说:“捏旨亡国则不可,捏旨救国则何碍?况且即称洋电,即西人之电,吾辈得闻,即为传达而已”。赵凤昌拟定这份电文时,用“洋电”二字已经为自己留好退路。如洋电不实,日后追究起来,也不过是传播谣言,与假造圣旨完全不同;而且,“洋电”是无法查实的。等盛宣怀的通电发出后,赵凤昌才给张之洞回电:“盛亦得洋电,已通电各省,望即宣布,以安地方而免意外”。这就是著名的“假造圣旨”一事。

李鸿章手书

1900年6月22日,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联衔通电各省,电称:北京义和团作乱,完全由于端郡王及刚毅所指使,蒙蔽两宫,袭击各使馆,擅发对各国宣战之上谕,均不能承认,望各省当局切勿轻信,竭力维持地方秩序,保护外人生命财产。6月24日,赵凤昌与张骞、盛宣怀等人商议后正式拟出东南互保草案。6月26日,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邀请各国驻上海领事在北浙江路会审公廨举行会晤,并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从24日提出东南互保草案到26日正式订约,前后仅三天,可见其速度之快,各督抚要求之迫切。当然,东南互保运动是各督抚长期酝酿、谋求自保的结果,也是列强为避免两线作战、保障其在长江流域商业利益的选择。

上海滩旧影

三、无名豪士,甘居幕后

东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联手公然反抗朝廷的典型事件。互保运动为大清帝国维持了半壁江山,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富序的东南地区得以保全,保住了清廷的半壁江山。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力大为削减,并与之后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而清朝最高统治者却认为,“东南互保”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利益,于是对“东南互保”立下汗马功劳的盛宣怀大加奖赏,赐予太子少保的官衔。盛宣怀见到赵凤昌之后,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赵凤昌淡然一笑道:'我本来也没有邀功的想法'。

光绪皇帝像

赵凤昌成功策划东南互保后,许多朋友为他被罢归鸣不平,建议“必以开复为第一义”,张之洞也劝他无论将来出山与否,为了面子也要“先将功名开复”。而赵凤昌却并不热心,认为“反不如在沪经商糊口,较为得计”。他甘居幕后,充当无名豪士。张之洞尊重其选择,没有再勉强。但许多清末政要仰慕赵凤昌才识,经常向他伸出橄榄枝。第一个是端方。1906年9月,端方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抵达南京接篆几天,他就函请赵凤昌出任其幕僚,未见复信,显然被赵凤昌婉拒了。第二个是赵尔巽。1911年4月,他奉任东三省总督,赴任之前,他上奏折请求开复赵凤昌原官,调东三省供其委用。

光绪手书

赵尔巽奏折《赵凤昌开复原官》谓:已革湖北候补直隶州知州赵凤昌,前随升任湖广督臣张之洞襄办要政,精细干练,颇著能声,卒以任怨太多,遭时疑忌,经前浙江学政徐致祥奏参革职,士论惜之。该员罢职后,即回江苏原籍,闭门读书,不求闻达,而关心君国,讲求时务数十年如一日。庚子之变,长江上下,各国交涉,危机一发。刘坤一、张之洞创议保全东南大局,悉赖该员赞助之力。开濬黄浦,载在和约,嗣幸收回自办,稍换利权,亦出自该员擘画。臣前在奉天筹办善后,上年边藏交涉,均经派员密询办法,该员所陈之策,和平正大,切中事情,至今赖之。而成功不居,翛然物外,实当今奇杰之士。东事孔亟,待商之政甚多,合无仰恳天恩,准将已革湖北候补直隶州知州赵凤昌,开复原官,由臣礼聘到东,备谘要政。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像

清廷5月6日下谕允准,次日他即电告赵凤昌:“久耳公名,亟思亲炙。东事需才,敬借尊衔用先荐剡,荷蒙俞允。原折叙明礼聘来东备谘要政,俟到任后再以蒲轮奉迓,尚希顾全大局,惠然肯来,感纫无极,谨先电闻。” 8日,赵凤昌复电婉拒:钧电谦挹,惶悚万分。凤昌本无学识,加以廿年病体,近益衰慵,每值寒暑,怯不出户,更何能远涉府庭,辱承下问。公仁人也,必容方命之愆,俾获余生之赐,天日昭鉴,只字不欺,伏乞矜恕。凤昌叩。蒸。尽管赵尔巽礼聘赵凤昌未果,但帮他开复原官成功,为赵风昌平反昭雪,恢复其18年前被奏参的名誉,办到了张之洞没能办到的事。

赵尔巽手书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旅顺口爆发,日本的获胜深深触动了中国精英们敏感的政治神经,国内的立宪思潮瞬间被点燃,立宪主义者将日本的胜利简单归结于立宪制的胜利,张謇、赵凤昌都是立宪的追捧者,他们合刻《日本宪法》,在沪组织预备立宪公会,起草了一份《拟请立宪奏稿》,请求朝廷“仿照日本变法,先行宣布天下,定为大清宪法帝国”。然而,晚清帝国破败之势,岂是简简单单的立宪就能拯救的。1911年11月,大清王朝大势已去,赵凤昌决心向革命党靠拢,他在《时报》上发表公开信,邀请与革命党人进行面谈。一时之间,赵凤昌的“惜荫堂“成为了当时讨论国事的会场,赵凤昌游走在革命党和立宪派之间,穿针引线,一跃而为东南社会的核心人物。

日俄战争爆发地——中国旅顺口

四、协调各方,力倡共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赵凤昌敏锐地意识到天下已然大乱,而如何稳定局面乃是当务之急。当天,他迅速邀约在沪工商巨子、社会名流来惜荫堂彻夜商谈,权衡预判形势发展。他旗帜鲜明地站在起义军一边,表明“上海据长江下游,集人力物力,足为武汉之声援也”。他又请上海商会负责人苏宝森告知外商、外交使团,革命军一定会保护外商在沪利益,洋人绝不能干涉革命军,免生冲突引致大乱,如果他们胆敢为清廷张目,资以饷械,或借租界之力扼制革命军,则地方必定致糜。大家在商言商,无论彼此中外,但求局面尽快平静。不久传来信息,各国公使团集体决议:“清廷已病入膏肓,不会有所作为,各国不会主动帮助清廷”。同时宣布:“起义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各国严守中立”。至此,外部局势粗定稍安。

武汉——鄂军都督府

清末中国有两支最强大的军队,一支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一支是张之洞的湖北新军。其时清朝已急令袁世凯兵发武汉镇压起义军。赵凤昌清楚地知道,此刻第一需解决的就是稳住袁世凯的北洋新军,第二需解决的就是控制保护好湖北新军。只要南北战争不继续恶化,双方休兵罢战,合为一体。各省无论起义或观望的军队,力量有限,至少不会异动生变,扰乱苍生,祸延人民。在此历史大变局的紧要关头,赵凤昌想起了两个人,一位是江苏南通的张謇,另一位是江苏常州庄蕴宽。张謇有状元功名在身,素来望众于士林,又曾是袁世凯的老师,可以由他出面和北军方面对话。庄蕴宽因其姐夫吴稚英之父吴殿英早年创建湖北新军时乃是黎元洪的上司,他本人又是广西新军老帅,跟南军方面可以沟通。由此二人调停南北军方当属最佳人选。

光绪二十年状元——张骞像

赵凤昌与这二人早是密友,即电请张、庄二人来沪,与同盟会会员黄炎培、立宪派人物雷奋和孟森等会商应对之策。张謇时任江苏省咨议局长,在全国诸省人望甚高,为公认的士林领袖,虽属清室旧臣,此刻亦已看出时局之走向,毅然以咨议局长名义及自身威望,向全国各省发出通电,呼吁各省督抚起义推翻专制,拥护共和。张謇又给袁世凯打电报,劝他认清各省已纷纷起义反清,趋于共和的现实,尽快与南方势力达成协议,避免内战,以确定共和政体,稳定全国局势。平心而论,张謇的功名与地位及社会影响力,对赵凤昌的助益是显而易见的。若没有张謇的鼎力支持,赵凤昌也不可能达到他一系列的政治目的。因此,张謇在辛亥革命走向共和这一进程中,堪谓居功至伟。

张骞书法

不久上海光复,江浙相继宣告脱离清廷。袁世凯采取赵凤昌的妻弟、常州人洪述祖的建议,与武汉的革命军打了几仗就罢手,开始议和。这是软硬兼施,既可逼清帝退位,又能为将来争夺总统大位铺垫。由于张謇的“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短期内一个接一个省纷纷独立,并派代表来到上海惜荫堂议事。惜荫堂转瞬间成为当时中国事实上的政治策动中心。全国各省强力集团精英代表纷纷到此云集,包括长沙黄兴、番禺汪精卫、余杭章太炎、桃源宋教仁、长沙章士钊、三原于右任诸人。他们早晚相见于惜荫堂,天天商议,日日讨论,紧张地擘画着未来国家的命运。最后他们作为湘、陕、赣、晋、滇、黔、皖、浙、桂、闽、粤及上海、苏州、镇江、南京、重庆、成都等17省市的17位代表,成为南京临时国会的中坚力量。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像

12月7日,袁世凯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赴南方议和。唐绍仪即致电赵凤昌:“明日赴汉口开议,请公约东南人望如张季老、汤蛰老赴汉会议为幸”。赵凤昌于12月10日回电唐绍仪:“伍秩老与张、汤二公均不能远行,公到汉无可与议,请公径来沪上”。12月17日,北方代表团到达上海。从12月18日起,南北双方讨论了停战、国体、借款、国民会议等一系列问题。但这些公开的谈判包括激烈的争论都是例行公事,实质性的会谈是在赵凤昌的“惜荫堂”进行。12月20日,南北双方第二次会谈,已经取得了一个妥协方案:清廷尽快召开国会,议定国体。按照赵凤昌、张謇及独立各省和革命党人的预期,国民会议必然的结果是选择共和,那么,清帝退位,袁世凯任大总统,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黄兴书法

五、“三虑三策”,诸葛重生

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第二天下午即赴“惜荫堂”会见赵凤昌,征询他对当前时局的看法。赵凤昌向孙中山分析了南北形势,提出“三虑”“三策”:和议不决,南北相持,久则经济恐慌,民生困苦,外交必生绝大之危险。赔款到期不付,各国责之北京,北京不应,责之南方。各省又散而不能统一,万一列强借为口实,以占据领土为质,岂非陷于瓜分之危险。此可虑者一也。北京情状,本已朝不保夕,自袁入都后,人心渐定,而于外交上、军政上,袁尤占有优胜之势力。盖各国公使不信清之政府,而信袁之个人,已与皇帝无异矣。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像

东三省既以外交之牵制,不能宣告独立,而山东、河南、直隶,又属袁之根据旧地,将来大势必趋于袁之势力范围,万一袁将北京经营就绪,外债、外交均已得手,基础稍固,渐及于山东、河南、直隶三省,举兵南向,以与我革军相持,则彼此胜负未可决也。即使南方可以抵拒,亦将成南北分离之局,全国领土,势将缩小,南方人满,将何以为移植之区域?此可虑者二也。南方各省,虽皆宣告独立,然察其内容,事权不一,意见不齐,有未能趋于统一之势。各处革军,又多新募之卒、未练之兵,恐难言战。南方各省军政府内部,已有争权夺利之事,彼此内讧,不久必溃,而团结一致,实非易事。倘因此不能统一,功败垂成,袁将成拿破仑之事业。此可虑者三也。

孙中山手书

今为南方计,欲与北方相持,有极重要者三策。一、业经宣告独立各省,宜商议组织临时政府,筹划全局。凡各省军政、财政互相联络,务使将长江一带布置完密,可守可战,为进规北方之计。二、北军所恃者京汉铁路,转输军饷,甚为便利。必须有一奇兵,直捣开封,足助豫人独立,而绝北京之后援,革军既克河南,截断京汉铁路,汉口北军不战而降矣。三、北京财政危机,已达极点。而南军尽得江南富庶省份,若鼓励商业,经营税饷,既有长江河流交通之便,又占苏、浙、闽、粤港口外贸之利,财政、武器,均易筹措,可为持久之计,北军虽多,无能为也。

南京总统府

赵凤昌洞察入微,谋略过人,观其三虑三策,堪比三国时期的“隆中对”。时人誉他为“孔明再世,诸葛重生”。特别是他提出组织临时政府,筹划全局的建议,为之后中华民国成立奠定了基础。其后,孙中山又多次登门拜访,与赵凤昌商讨统一建国、网罗英才及国家财政诸要端。赵凤昌提请孙中山“建府奠基,既须兼纳众流,更当克副民望”。按照赵凤昌的建议,孙中山着手组建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经临时‬国会‬选举‬,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却又带来了和谈的危机。尽管孙中山就职之际已经在誓词中说明只是暂代,但这突如其来的中华民国成立和大总统就职,却不能不让袁世凯产生疑虑。

袁世凯像

1912年1月2日,袁世凯致电孙中山:“君主、共和问题现方付之国民公决,无从预揣,临时政府之说,未敢与闻”。同一天,段祺瑞、冯国璋等40多人联合通电,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誓言与之决一死战。谈判陷入僵局,战争随时爆发,临时政府前途未卜。赵凤昌请张謇向袁世凯说明情况。1月10日,张謇致电袁世凯:“南省先后独立,事权不统一,暂设临时政府,专为对付独立各省,揆情度势,良非得已。孙中山已宣誓,大局一定,即当退位。北方军人,因此怀疑,实未深悉苦衷”。袁世凯信任张謇。有了张謇的担保,他知道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确只是暂代,南方各省并未推翻已有的承诺。

袁世凯手书

他回复张謇电报说:“凯衰病,断无非分之想,惟望大局早定,使生民少遭涂炭。但在北不易言共和,犹之在南不易言君主。近日反对极多,情势危险,稍涉猛浪,秩序毕乱,外人乘之,益难收拾,困难万分,笔难罄述,非好为延缓,力实不足,请公谅之”。袁世凯让清帝退位的事迟迟未能完成,赵凤昌再请张謇向袁世凯建议,由他赴汉口见段祺瑞,说服他用军人名义通电拥护共和,以促清帝早日退位。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领衔47名将领电请清廷明降谕旨,立定共和政体。这47名将领的通电却是致命的一击。清廷权贵们连一个黎元洪都平息不了,当然无力平息47位将领,只好同意逊位。

唐绍仪像

南北议和到了最后关头,双方在讨论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后第一任内阁问题时,同盟会坚持内阁总理必须由同盟会员担任。袁世凯不接受这样的安排。双方互不让步,僵持多日。在“惜荫堂”讨论这个问题时,赵凤昌插言:“我认为新总统的第一任内阁,是新旧总统交替的一个桥梁,所以这国务总理必须是孙、袁两位新旧总统共同信任的人物。我以为只有少川(唐绍仪字)先生最为适当,只要孙、黄两先生不反对,我很想劝少川先生加入同盟会为会员,这就是双方兼顾的办法”。赵凤昌这话刚说完,孙文、黄兴同时鼓掌,表示欢迎唐绍仪加入同盟会,同时即决定请唐绍仪出任国务总理。这个问题就这样圆满解决了。

唐绍仪手书

六、功成身退,隐居江湖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立马致电赵凤昌,希望他能出山相助。袁世凯的电文是:赵竹君,汤蛰仙两先生:今国基稍定,凯以绵薄谬荷公推,夙夜竞竞,深惧始谋弗减,无以范垂久远,倘非大雅宏建,匡其不逮,何以广集众思,裨补阙漏,兹敬屈先生为顾问,以资矜式而备咨询,庶几免策进行,幸无陨越,伏望念国步之艰难,不以肥豚而忘天下,非凯一人之幸,海内同胞实共赖之,临风延伫,敬迓高车。袁世凯。面对袁大总统的邀请,赵凤昌婉言谢绝。在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于1912年1月9日亲笔给赵凤昌写过信,想请他做枢密顾问,已经被他谢绝了。

晚年赵凤昌像

孙中山信的全文如下:竹君先生执事:民国初基,余羶未洗,万方多故,正待经营,文以薄质谬承重任,思力未精。丛脞堪虞,然有硕颜相为扶持,恐负国人推选之意,素审执事器识宏通,体用兼备,拟借高远之识,以为切励之资,敢奉屈为枢密顾问。执事智珠在握,天下为心,想当慨然惠顾,共济前途。临楮驰心,毋任眝眙。即颂兴居,惟希炤誉。孙文谨肃。赵凤昌虽然淡泊名利,无意出仕,但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二次革命爆发,他反对南北战争;帝制运动兴起,他讨伐帝制罪魁;张勋倒行逆施,他公开口诛笔伐。一路走来,他都是民主共和的捍卫者。直到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孙中山起而护法,人们为国家的分裂而担忧时,仍然把希望寄托于赵凤昌,希望他出面调解。面对南下另组政府的孙中山,赵凤昌知道,调解已经无济于事了。

民国临时国旗——五色旗

从此他参禅礼佛,息隐江湖,再不问尘劳事。南方政府虽然屡经挫折,但终于在十年后以武力征服全国,同时废弃五色国旗。而赵凤昌家中正厅插在花瓶里的一面五色国旗,一直陪伴着他走到人生的最后一程。1938年4月14日,赵凤昌在上海去世,终年82岁。当日,报纸上刊登了他事先拟就的遗嘱:“今与知交亲故长别矣,后事概从简约,嘱吾子不发讣,不受吊,不收一切赙仪礼物及赐挽文字,省诸公烦费。幸共鉴之。民国廿七年四月十四日。赵凤昌留启”。民国元老熊希龄作词哀悼:“共和初幕,有运筹帷幄,无名豪士。苦口调和诸领袖,独尽其心而已。视国如家,为而不有,高洁其如此。滔滔天下,算惟有使君耳”。黄炎培亦作挽联:“闳识布成妙算,一堂系天下安危,平生荦荦大端,溯庚子以迄辛亥;高龄雅具深心,百箧尽阳秋纪录,抵死惓惓忠爱,付佳儿遍告亲朋”。

滔滔天下——惟有使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国“产婆”赵凤昌:以平民身份驳回慈禧懿旨,被称为孔明再世2
流行了千年,却一夜被废
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张之洞对慈禧见死不救!为何没受到追究?
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是怎么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
慈禧太后宣战世界,九大督抚宣战慈禧,东南互保才是清末最强音
慈禧的手段不简单,当督抚们集体抗旨,慈禧却奖赏了他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