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是抗战英雄,因一念之差对日妥协,造成华北沦陷,幸好大节不亏

宋哲元 图片来自网络

纵观宋哲元的一生,应该分为三个时期:

1期,从他跟随冯玉祥开始到中原大战结束;

2期,从29军组建到长城抗战结束;

3期,从29军进入平津地区到“卢沟桥事变”爆发。

在1期,宋哲元跟随冯玉祥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成为了冯玉祥的“五虎将”之一。虽说军阀混战无义战,但毕竟也算有了赫赫威名。

在2期,在长城抗战中,宋哲元指挥29军以残破之余力克日军精锐,用大刀砍出了29军的威风,其个人也成为了被国人敬仰的抗战英雄。

在3期,自进入平津地区后,29军得到了快速发展,由过去的两万余人发展成十余万人的劲旅。

可在这个时期,宋哲元的一系列表现却让人看不懂了,他一改过去与日军针锋相对的作风,变得唯唯诺诺,动辄妥协,让本有与日军一战之力的29军在日军攻击下丧师失地。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宋哲元从一位抗战英雄变成了这个样子呢?

1932年3月,伪满洲国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了。

但关东军认为,这还不够。因为在“满洲国”的周边,还有热河和山海关,都可以威胁“满洲国”的存在。

为此,为了让“满洲国”有一个合适的生存环境,关东军认为有必要搞一个缓冲地带出来。因此,日军出动兵力连续攻克了山海关和热河,把占领区推进到长城一线。

原本驻守在此地的东北军汤玉麟部、王以哲部皆一触即溃。

丢了东三省,部队又不堪一击,作为华北的军政长官,坐镇北平的张学良再也待不下去了,主动请辞。蒋氏顺势把何应钦派到了北平,代理了军政长官的职务。

1933年元旦夜里11点,长城抗战爆发。西北军、蒋系嫡系部队还有晋绥军同仇敌忾,给予了日军相当大的伤亡。但由于蒋氏奉行妥协政策,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事又是无疾而终。

不仅如此,蒋氏还在日本的压力下签订了《塘沽协定》,把长城以南冀东地区的22个县划为了“非武装地带”。

这份协定虽然是“九一八事变”的结束,但实际上是日军对华北动手的先兆。

在当时,日军在中国有两支驻军,一支是在关外的关东军,另一支是驻扎在从北平东交民巷一直到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点的中国驻屯军。

要论资历,关东军只不过是一支建立于1919年小字辈,可这支中国驻屯军却是成立于1901年,是清朝与八国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的。

这就意味着,其实在1933年,华北的北部已经在日军的控制之下。

1935年7月,日本又搞出了个《何梅协定》。其实,这份协定中日双方都没有签字,只不过是日本中国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给何应钦写了一封威胁信,在信中提出了几个条件,而何应钦在回信中又没有反对,日本就单方面宣布中国方面答应了他们的条件。

在这些条件中,尤其狠毒的一条是蒋系嫡系部队不得驻扎在华北。

这也是何应钦深恨酒井隆的原因。在二战结束后,中国方面的将领都要提出战犯的名单,按照何应钦的一贯作风,他是一个人也不会提的,可他却偏偏提出把酒井隆作为战犯。

按照当时的规定,乙级战犯不一定会被处死,可何应钦却一口咬住,死不松口。由此可见,何应钦有多恨酒井隆。

本来,按照蒋氏的计划,不怕日本人在华北闹,因为华北有他的心腹大将何应钦在那里顶着。只要能顶到1938年,中国部队就可以训练出60个德械师,就具备与日军一战的能力。

可日本这次却越过了何应钦,偏要与与宋哲元直接对话。

图片来自网络

上文说过,在《何梅协定》中,蒋系嫡系部队要全部撤离华北,那华北地区仅剩下29军这一支部队了,宋哲元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华北地区具有实权的人物了。

要说宋哲元这个人,其实挺怪的。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慢吞之人,性格好像有些绵软。可要是真的把他看成这种人,那你可就要吃大亏了。在关键时刻,宋哲元下手可一点也不软。

在1928年的时候,宋哲元带兵入陕去攻打陕西军阀,曾在一个晚上连砍了4500余名俘虏,吓得整个陕西小儿都不敢夜哭。

中原大战后,西北军的残部退到山西,准备推举一个首领领着大家干。

当时,人选有两个,分别是张荩忱和萧振瀛。可这两个人都不是行伍出身,而是政法出身。因此,萧振瀛就推举宋哲元当29军这支西北军的首领。

在长城抗战之时,宋哲元部主要集中在察哈尔一带。可由于那个《何梅协定》,蒋系部队都要撤离华北,因此,在1935年的下半年,29军就控制了平津地区,宋哲元本人也由此成为了华北平津地区的头面人物了。

而宋哲元呢?随着处境的不断变好,其对日态度也逐渐变得微妙起来了。

在长城抗战之时,29军主要集中在察哈尔地区。那里地瘠民贫,养军不易,29军包括宋哲元在内的将领们反而能顽强坚持下去。可到了平津地区这个花花世界,日子好过了,有钱养兵了,29军的将领们反而丧失了过去的那股劲头了。

当然,这倒不是说宋哲元等一批29军的将没有爱国意识,而是他们既有爱国意识也有军阀意识。这两种矛盾交织在一起,造成了宋哲元等人在面对日军压力的时候往往采取妥协的处理办法。

当时宋哲元的态度是,虽然做着南京方面的官,但却希望保持29军在平津地区独特的地位。通俗一点说,就是有一种苟安思想。而蒋氏担心的是,日本人抛开南京,直接与宋哲元联系。关于这一点担忧,随着何应钦在1935年因《何梅协定》签订后离开北平更加严重起来。

日本人在摸清宋哲元态度方面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他们摸清宋哲元态度后,宋哲元顿时成为了日本人眼中的红人和明星,凡是来到中国的日军大小头目,只要到了华北,就没有不去拜访宋哲元的。

这其中,以土肥原贤二尤为热情。

土肥原本是关东军的特务机关长,驻地在沈阳,可华北的特务机关也归他管。就这样,土肥原三天两头逼着宋哲元表态。

可宋哲元也是有底线的,妥协可以,但要但要投降日本人,没门。

见宋哲元不上钩,土肥原只能退而求其次,把殷汝耕推到了前台。这下子,宋哲元没办法了,因为按照南京当时和日本中国驻屯军妥协的规定,殷汝耕这个所谓的冀东自治机构的委员长只能由宋哲元来担任。

可是,这个所谓的委员会中遍布齐燮元、王揖唐、王克敏之流。即使宋哲元洁身自好,但毕竟白璧有玷。

古语云,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即便宋哲元小心加小心,他还是中了日本人的诡计。

1936年秋,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请客吃饭,宋哲元赴约。在酒席上,也只不怎么的,宋哲元就和田代“达成”了一个《中日华北经济开发协定》的“谅解协议”。这份协定,虽然宋哲元没有签字,但也没有在原则上予以反对。

这份协定简直太要命了。其中包括,日本人参与修建津石铁路,塘沽筑港、龙烟铁矿、井陉煤矿以及可以在华北种植棉花。

当时修建铁路其实就是在修建运兵线,只要日本的铁路修建到哪里,其大兵的军靴就会踏到哪里。

而且,当时华北地区种植棉花的产量占整个中国的百分之六十五,一旦华北的棉花种植被日本控制,接下来中国人将无棉花可用。

因此,当这份“谅解协议”被披露于世后,南京方面当时就急了,在大骂宋哲元无脑的同时,拒绝承认这份协议。

可宋哲元似乎并没有觉得这份协定有什么问题,在这份所谓的《中日华北经济开发协定》的“谅解协议”“达成”几个月后,他再一次接受了田代的邀请去吃饭。

在酒席上,田代掏出了一张纸交给宋哲元,宋哲元问这是什么?回答是上次那份“谅解协议”。

按照田代的说法,既然换已经达成了谅解,难就签了吧。

宋哲元还就真的签了。

按照宋哲元的话来说,他签这份协议是被日本人逼的,既然是被日本人逼的,那就是无效的,签了也没关系,到时候拖着不办就是了。

不知道宋哲元是真的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还是天真,难道和日本签的这种协议真的可以拖着不办吗?日本人能让你拖着不办吗?你拖着不办,就是为日本出兵创造借口。

这下子,蒋氏真的火了。他对宋哲元在南京的代表严厉斥责,宋哲元作为中国在华北的一个重要人物,为何要经常到日本人那里去吃饭?什么叫做很难拒绝,什么叫做咄咄逼人,难道你不去,日本人还能把你抓去吗?

是的。宋哲元作为中国在华北的一个重要人物,岂能经常到日本人的地盘去吃饭?难道不去,日本人还真的能把你抓去吗?

其实,这都是宋哲元的托词,宋哲元的真实目的就是想要通过他和日本人的妥协来尽量苟且,能够让29军在华北地区维持下去。

可宋哲元被蒋氏劈头盖脸的训斥骂的不好意思,也觉得事情做得有些过了,于是离开了平津,回山东老家去了。

图片来自网络

1937年初,南京方面召开重要会议,命令华北的各路诸侯都要参加。可宋哲元没去。

很多人都在替宋哲元遮掩,说宋哲元之所以没去没到南京,是因为日本人的阻挠。这简直就是个笑话,如果宋哲元想要到到南京,日本人阻挠得住吗?

可南京方面的态度是严厉的,不来不行。为此,宋哲元只得派自己的副手,29军副军长秦德纯前往南京。

到了这个时期,宋哲元仍然没有认清形势,他仍然认为日军在华北造成的压力是可以通过妥协来解决的。

因此,他总也不肯面对现实,一直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他仍躲在山东老家。

不过蒋氏这时候却想起了他。蒋氏害怕的是,在这个时期,宋哲元不按照命令行事,如果让他到了北平或者天津,与日军达成了妥协的话,那将会对举国抗战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因此,蒋氏下令,宋哲元不必赶赴北平,而应立即赶赴保定,指挥部队作战。

可蒋氏的命令,宋哲元充耳不闻,仍然来到了天津。

宋哲元一到天津,何应钦的打电话就追踪而来。电话中,何应钦说,已经有明确的情报显示,日本国内已经在进行战争动员,连正准备退役的三个师团也已经取消了退役的命令,日本已经准备开战了。

因此,何应钦提醒宋哲元,在这个时期,再也不要对日本抱有幻想,应该马上整军备战。

可何应钦的电话宋哲元根本就不接,只是让一个副官接听。而他本人,还是来到了天津的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

在天津的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宋哲元见到了新任的司令官香月清司。香月清司早就知道宋哲元的心理,他为了麻痹宋哲元,就给了宋哲元一个口头保证,说只要中国方面再次妥协让步,日本就停止向中国派兵。

香月清司的口头保证让宋哲元很激动。直到此时,他仍然没有看明白,仍然还在幻想着通过谈判来解决争端,好维持住自己在华北的这一个小王国。

因此,当他回到北平后,不仅没有下令整军备战,反而下令将已经构筑好的工事拆掉,并致电南京方面,不要蒋系嫡系部队北上支援,不要过于“激怒”日本人,华北的局势他能处理好,华北不会有大的事变发生。

可还没等宋哲元想好如何与日本谈判,如何保住华北的时候,日本中国驻屯军就给他下了一个通牒,限于7月28日8点之前,29军全部撤离北平。

这下子,宋哲元终于慌了,他马上给南京打电话,还要求赶紧派嫡系部队北上,可这一切都太晚了。

而且更要命的是,宋哲元决定离开北平既没有通知南京,也没有给29军将士们下达明确的作战任务,反而把他所有的头衔一股脑的都甩给了张荩忱,让这位铮铮铁汉顶着骂名生不如死。

29军的将士们在没有得到明确命令的时候只能被动地等着日军进攻后再予以反击,这就丧失了大好时机。

就这样,平津地区终于陷落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40年,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牺牲,以死洗清汉奸罪名
冯杰:七七事变前后蒋介石与宋哲元的对日分歧
为何《何梅协定》中日军让二十九军驻守平津难道忘了喜峰口之战
死有余辜的土肥原贤二(2)
卢沟桥事变解读
七七事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